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11月)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说明元谋人( )
A.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 D.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2.(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河姆渡人生活在远古时期的(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黑龙江流域
3.(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下列能反映半坡人生活状况的是( )
A.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B.干栏式建筑
C.甲骨文 D.大量的青铜器
4.(2023七上·塘厦月考)中国原始文化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从群居到聚族、从狩猎到饲养,推动这个演进过程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工取火的发明 B.饲养水平的提高
C.建筑技术的进步 D.生产工具的改进
5.(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每年,满怀虔诚与崇敬的中华儿女会以多种形式祭杞炎帝和黄帝。其原因是( )
A.他们创造了文字
B.他们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C.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他们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6.(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更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王朝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的建立者是(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7.(2017七上·沭阳月考)公元前14世纪,把商朝都城迁到殷的是( )
A.、汤 B.、伊尹 C.、盘庚 D.纣
8.(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史称“上古三代”。在那个久远的时代里,发生了许多值得人们深思的历史事件。和西周建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商汤灭夏 B.盘庚迁殷 C.周武王伐纣 D.周平王东迁
9.(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山西省简称“晋”,山东省简称“鲁”。这些简称源于西周时开创的( )
A.世袭制 B.县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10.(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现存最大的育铜器是( )
A.编钟 B.三星堆青铜立人像
C.四羊方尊 D.司母戊鼎
11.(2017七上·漳州期中)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2.(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下列史料能证实春秋战国农业发展的是( )
A.骨耜 B.玉纺轮
C.铁犁. D.工兵铲
13.(2020七上·台州月考)如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分封制已彻底瓦解
B.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C.诸侯完全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D.周王室衰微,统治力大大降低
14.(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水旱从人,不知饥馐。’时无荒年,天下调之‘天府’也。”导致“天府”出现的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B.郑国渠 C.都江堰 D.大运河
15.(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句名言最有可能出自( )
A.《论语》 B.《墨子》 C.《道德经》 D.《韩非子》
16.(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战国时期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的是( )
A.庄子 B.荀子 C.老子 D.孟子
17.(2023·内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为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下图示意的是( )
A.统一度量衡制度 B.统一使用半两钱
C.统一文字为小篆 D.统一车轨的宽窄
18.(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是( )
A.县令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19.(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个口号最早动员了百姓参加( )
A.长平之战 B.大泽乡起义 C.巨鹿之战 D.攻占咸阳
20.(2023·常德)某班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活动,有一谜语的谜面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其谜底应是( )
A.秦汉时期特征 B.明清时期特征
C.隋唐时期特征 D.宋元时期特征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题,共60分)
21.(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中国古代制度的创新与改革推动历史进程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周的制度创新】
材料一: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宋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周代贵族等级分为①②③④。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宣的统治力大减……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宣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一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秦朝的制度建设】
材料三:泰统一后,国土辽阔,最初设置36郡……后来随着疆域的开拓,又设……5郡。除内史管理的京畿地区外,泰有41郡。郡下设县……秦县的数量大约有一千个。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四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以小冢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各地文化的交往、交融与发展。以圆形方孔半两饯通行全国,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摘编制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制度 依据材料指出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作用。
(2)材料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什么内容
(3)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对西周这一制度进行评价。
(4)根据材料三,指出秦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是什么 这一制度有何深远影响
(5)根据材料四,概要指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的作用。
(6)综上所述,你认为怎样才能保持新制度的生命力
22.(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在推动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获得了人民的尊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凡,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德役,作为奖励。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等于正功的人,赏给爵位或官职。在全国设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
材料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至少出三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有何意义
(3)商鞅变法是否成功 为什么
23.(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较大。儒家设立的私学,首推孔子。据史书记载:“孔子以诗、书、札、乐教,弟子益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史》
材料二:伏尔泰对孔子的思想极为推崇,“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德治主义”,坚定地主张法国应该实行“德治主义”。
材料三: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统治思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材料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因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2)据材料二,说出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孔子的言论体现在哪本著作 请你用一句话评价孔子。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百家争鸣的出现有什么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可知,粗糙的石器说明元谋人会制造工具,炭屑和烧骨说明元谋人知道使用火。
A项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已经从事农业生产理解错误,元谋人处于旧石器时代,不会从事农业生产,不符合题意;
C项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理解错误,元谋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不符合题意;
D项广泛使用青铜工具是在商周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谋人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元谋人会制造和使用石器,会使用火。
2.【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联系所学,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
ACD三项和河姆渡人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长江流域是河姆渡人生活的地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河姆渡人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A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能反映半坡人的生活状况,符合题意;
B项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人的房屋,不符合题意;
C项甲骨文是在商朝出现的,不符合题意;
D项大量的青铜器是在商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4.【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形态与发展,原始人类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展进步,本质上是由生产工具的进步造成的,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到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的演变,就是这一变化的突出表现,D项正确;
人工取火教人吃上了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饲养水平不断提高,相对地,饲养水平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
建筑技术也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一大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生产工具改进的认识。
5.【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相传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于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因此黄帝和炎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A项他们创造了文字错误,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颛创造文字,不符合题意;
B项他们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错误,炎帝和黄帝生活在距今约四五千年前,不符合题意;
C项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中华儿女会祭祀炎帝和黄帝的原因,符合题意;
D项他们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错误,大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6.【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ABC三项都不是夏朝的建立者,不符合题意;
D项禹建立夏朝,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夏朝建立的史实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准确识记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7.【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盘庚迁殷的识记能力。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亳。盘庚继位以后,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并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人民安居乐业,文化发展,社会富足繁荣,商王期从此中兴。故商又可称为殷或殷商。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盘庚迁殷的识记能力。
8.【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们的反抗。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溃商军,商纣王自焚,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A项商汤灭夏和商朝建立有关,不符合题意;
B项盘庚迁殷发生在商朝,不符合题意;
C项周武王伐纣和西周建立相关,符合题意;
D项周平王东迁和东周建立有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西周建立的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准确识记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掉商朝,建立西周。
9.【答案】D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西周时期,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当时的晋国主要统治今今天的山西省,鲁国主要统治今天的山东省,故题干中的“鲁”“晋”是当时西周诸侯国所在地。
ABC三项和题干简称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分封制是题干简称的来源,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分封制的有关内容。
10.【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其中,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司母戊鼎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青铜文明司母戊鼎的历史地位。
11.【答案】B
【知识点】汉字的演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目前已释读的甲骨文单字有一千多个。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还要延伸记忆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本题难度适中。
12.【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A项河姆渡遗址的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属于原始农耕时代,春秋时期被淘汰的工具,不符合题意;
B项玉纺轮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也不是农业生产工具,不符合题意;
C项铁犁能证实春秋战国农业发展,符合题意;
D项工兵铲是方便军事行动的工具,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掌握铁农具的使用。
13.【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我国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诸侯竞相称霸,因此对题干图片解读最准确的是周王室衰微,统治力大大降低。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周王室衰微,统治力大大降低解读最准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争霸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争霸的相关史实。
14.【答案】C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A项灵渠秦朝修建,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促进了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四川平原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郑国渠是战国时期关中平原上最早兴建的人工灌溉渠道,不符合题意;
C项都江堰是导致“天府”出现的水利工程,符合题意;
D项大运河隋炀帝时开凿,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都江堰的相关史实。
15.【答案】C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反映了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从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看,此话出自《道德经》。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A项《论语》体现了儒家思想,不符合题意;
B项《墨子》体现了墨家思想,不符合题意;
C项《道德经》体现了道家思想,符合题意;
D项《韩非子》体现了法家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老子的思想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灵活运用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与《道德经》。
16.【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庄子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A项庄子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不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思想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庄子的思想观点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7.【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秦齐楚燕韩赵魏各国‘马字书写各一’最终汇归为统一的‘马’”,反映的是秦朝统一文字,秦朝时期,秦始皇下令“秦小篆”为官方的统一文字,故C项正确;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图片没有反映秦朝统一度量衡制度的信息,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图片没有反映出来,排除B项;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图片没有反映体现秦朝时期统一车轨的信息,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为图片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始皇统一文字,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相关知识。
18.【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秦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A项县令是地方县的长官,不符合题意;
B项太尉掌管军事,不符合题意;
C项御史大夫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符合题意;
D项郡守是地方长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认真分析题干,抓住“最早”和“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两点,结合所学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相关知识即可。
19.【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在大泽乡发动了农民起义,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壮语,集结了众多群众力量来反抗秦朝的统治,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A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发生的战争,不符合题意;
B项大泽乡起义和题干信息相符,符合题意;
C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项羽打败秦军主力的重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不符合题意;
D项刘邦攻占咸阳宣告秦朝灭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大泽乡起义。注意识记大泽乡起义的相关知识。
20.【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时期,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所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特征,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我国辽阔的疆域基本确定,所以,明清时期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进入繁荣发展时期,所以,隋唐时期的特征是繁荣与开放,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我国出现了多民族政权并立更替局面,最终走向全国统一,是财民族之间交流交融加强,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
21.【答案】(1)分封制。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①西周分封制起初起到了加强统治、稳定秩序、扩充疆土的作用;②周朝后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
(4)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5)巩固国家的统一。政令畅通。有利于经济管理。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交融和发展
(6)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及时做出调整。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和结合所学可知,描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根据材料“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材料“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作用是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根据材料“周代贵族等级”和结合所学可知,周朝实行的分封制确立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制度,①是天子,②是诸侯,③是卿大夫,④是士。
(3)根据材料“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可知,起初起到了加强统治、稳定秩序、扩充疆土的作用;根据“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可知,周朝后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
(4)根据材料“最初设置36郡、郡下设县”可知,秦朝在地方实行的是郡县制。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在地方实行了郡县制,革除了分封制的弊端,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5)根据材料“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可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根据“以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可知,有利于政令畅通,有利于各地文化的交往、交融与发展;根据“圆形方孔半两钱通行全国,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可知,有利于有利于经济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6)根据材料一可知,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西周实行了分封制,秦统一后吸取西周的教训,实行了郡县制,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可见,制度的革新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要符合国情,及时作出调整。
故答案为:(1)分封制。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①西周分封制起初起到了加强统治、稳定秩序、扩充疆土的作用;②周朝后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
(4)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5)巩固国家的统一。政令畅通。有利于经济管理。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交融和发展。
(6)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及时做出调整。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分封制,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分封制,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
22.【答案】(1)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富国强兵;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成功。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凡”“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德役,作为奖励”得出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根据材料“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等于正功的人,赏给爵位或官职”得出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根据材料“在全国设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得出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答对三点即可)
(2)根据材料“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得出富国强兵。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结合所学可得出商鞅变法是成功的。从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分析,即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富国强兵;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成功。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等知识。
23.【答案】(1)百家争鸣;道家:老子或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
(2)“以德治国”;“仁”;《论语》;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
(3)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或: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了社会发展)。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创立了新的学派……”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见解,涌现出一批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是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实行法治和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2)根据材料二“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德治主义’,坚定地主张法国应该实行德治主义”可知,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以德治国”正是该思想的体现。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书。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3)根据材料三“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或: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了社会发展)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从吸收和借鉴方面简要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百家争鸣;道家:老子或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
(2)“以德治国”;“仁”;《论语》;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
(3)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或: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了社会发展)。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百家争鸣等知识。
1 / 1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11月)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说明元谋人( )
A.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 D.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可知,粗糙的石器说明元谋人会制造工具,炭屑和烧骨说明元谋人知道使用火。
A项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已经从事农业生产理解错误,元谋人处于旧石器时代,不会从事农业生产,不符合题意;
C项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理解错误,元谋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不符合题意;
D项广泛使用青铜工具是在商周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谋人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元谋人会制造和使用石器,会使用火。
2.(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河姆渡人生活在远古时期的(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黑龙江流域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联系所学,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
ACD三项和河姆渡人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长江流域是河姆渡人生活的地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河姆渡人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下列能反映半坡人生活状况的是( )
A.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B.干栏式建筑
C.甲骨文 D.大量的青铜器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A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能反映半坡人的生活状况,符合题意;
B项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人的房屋,不符合题意;
C项甲骨文是在商朝出现的,不符合题意;
D项大量的青铜器是在商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4.(2023七上·塘厦月考)中国原始文化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从群居到聚族、从狩猎到饲养,推动这个演进过程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工取火的发明 B.饲养水平的提高
C.建筑技术的进步 D.生产工具的改进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形态与发展,原始人类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展进步,本质上是由生产工具的进步造成的,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到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的演变,就是这一变化的突出表现,D项正确;
人工取火教人吃上了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饲养水平不断提高,相对地,饲养水平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
建筑技术也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一大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生产工具改进的认识。
5.(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每年,满怀虔诚与崇敬的中华儿女会以多种形式祭杞炎帝和黄帝。其原因是( )
A.他们创造了文字
B.他们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C.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他们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相传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于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因此黄帝和炎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A项他们创造了文字错误,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颛创造文字,不符合题意;
B项他们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错误,炎帝和黄帝生活在距今约四五千年前,不符合题意;
C项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中华儿女会祭祀炎帝和黄帝的原因,符合题意;
D项他们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错误,大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6.(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更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王朝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的建立者是(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ABC三项都不是夏朝的建立者,不符合题意;
D项禹建立夏朝,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夏朝建立的史实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准确识记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7.(2017七上·沭阳月考)公元前14世纪,把商朝都城迁到殷的是( )
A.、汤 B.、伊尹 C.、盘庚 D.纣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盘庚迁殷的识记能力。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亳。盘庚继位以后,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并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人民安居乐业,文化发展,社会富足繁荣,商王期从此中兴。故商又可称为殷或殷商。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盘庚迁殷的识记能力。
8.(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史称“上古三代”。在那个久远的时代里,发生了许多值得人们深思的历史事件。和西周建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商汤灭夏 B.盘庚迁殷 C.周武王伐纣 D.周平王东迁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们的反抗。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溃商军,商纣王自焚,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A项商汤灭夏和商朝建立有关,不符合题意;
B项盘庚迁殷发生在商朝,不符合题意;
C项周武王伐纣和西周建立相关,符合题意;
D项周平王东迁和东周建立有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西周建立的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准确识记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掉商朝,建立西周。
9.(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山西省简称“晋”,山东省简称“鲁”。这些简称源于西周时开创的( )
A.世袭制 B.县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答案】D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西周时期,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当时的晋国主要统治今今天的山西省,鲁国主要统治今天的山东省,故题干中的“鲁”“晋”是当时西周诸侯国所在地。
ABC三项和题干简称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分封制是题干简称的来源,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分封制的有关内容。
10.(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现存最大的育铜器是( )
A.编钟 B.三星堆青铜立人像
C.四羊方尊 D.司母戊鼎
【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其中,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司母戊鼎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青铜文明司母戊鼎的历史地位。
11.(2017七上·漳州期中)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答案】B
【知识点】汉字的演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目前已释读的甲骨文单字有一千多个。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还要延伸记忆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本题难度适中。
12.(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下列史料能证实春秋战国农业发展的是( )
A.骨耜 B.玉纺轮
C.铁犁. D.工兵铲
【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A项河姆渡遗址的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属于原始农耕时代,春秋时期被淘汰的工具,不符合题意;
B项玉纺轮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也不是农业生产工具,不符合题意;
C项铁犁能证实春秋战国农业发展,符合题意;
D项工兵铲是方便军事行动的工具,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掌握铁农具的使用。
13.(2020七上·台州月考)如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分封制已彻底瓦解
B.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C.诸侯完全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D.周王室衰微,统治力大大降低
【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我国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诸侯竞相称霸,因此对题干图片解读最准确的是周王室衰微,统治力大大降低。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周王室衰微,统治力大大降低解读最准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争霸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争霸的相关史实。
14.(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水旱从人,不知饥馐。’时无荒年,天下调之‘天府’也。”导致“天府”出现的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B.郑国渠 C.都江堰 D.大运河
【答案】C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A项灵渠秦朝修建,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促进了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四川平原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郑国渠是战国时期关中平原上最早兴建的人工灌溉渠道,不符合题意;
C项都江堰是导致“天府”出现的水利工程,符合题意;
D项大运河隋炀帝时开凿,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都江堰的相关史实。
15.(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句名言最有可能出自( )
A.《论语》 B.《墨子》 C.《道德经》 D.《韩非子》
【答案】C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反映了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从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看,此话出自《道德经》。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A项《论语》体现了儒家思想,不符合题意;
B项《墨子》体现了墨家思想,不符合题意;
C项《道德经》体现了道家思想,符合题意;
D项《韩非子》体现了法家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老子的思想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灵活运用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与《道德经》。
16.(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战国时期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的是( )
A.庄子 B.荀子 C.老子 D.孟子
【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庄子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A项庄子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不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思想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庄子的思想观点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7.(2023·内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为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下图示意的是( )
A.统一度量衡制度 B.统一使用半两钱
C.统一文字为小篆 D.统一车轨的宽窄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秦齐楚燕韩赵魏各国‘马字书写各一’最终汇归为统一的‘马’”,反映的是秦朝统一文字,秦朝时期,秦始皇下令“秦小篆”为官方的统一文字,故C项正确;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图片没有反映秦朝统一度量衡制度的信息,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图片没有反映出来,排除B项;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图片没有反映体现秦朝时期统一车轨的信息,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为图片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始皇统一文字,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相关知识。
18.(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是( )
A.县令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秦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A项县令是地方县的长官,不符合题意;
B项太尉掌管军事,不符合题意;
C项御史大夫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符合题意;
D项郡守是地方长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认真分析题干,抓住“最早”和“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两点,结合所学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相关知识即可。
19.(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个口号最早动员了百姓参加( )
A.长平之战 B.大泽乡起义 C.巨鹿之战 D.攻占咸阳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在大泽乡发动了农民起义,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壮语,集结了众多群众力量来反抗秦朝的统治,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A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发生的战争,不符合题意;
B项大泽乡起义和题干信息相符,符合题意;
C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项羽打败秦军主力的重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不符合题意;
D项刘邦攻占咸阳宣告秦朝灭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大泽乡起义。注意识记大泽乡起义的相关知识。
20.(2023·常德)某班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活动,有一谜语的谜面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其谜底应是( )
A.秦汉时期特征 B.明清时期特征
C.隋唐时期特征 D.宋元时期特征
【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时期,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所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特征,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我国辽阔的疆域基本确定,所以,明清时期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进入繁荣发展时期,所以,隋唐时期的特征是繁荣与开放,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我国出现了多民族政权并立更替局面,最终走向全国统一,是财民族之间交流交融加强,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题,共60分)
21.(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中国古代制度的创新与改革推动历史进程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周的制度创新】
材料一: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宋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周代贵族等级分为①②③④。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宣的统治力大减……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宣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一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秦朝的制度建设】
材料三:泰统一后,国土辽阔,最初设置36郡……后来随着疆域的开拓,又设……5郡。除内史管理的京畿地区外,泰有41郡。郡下设县……秦县的数量大约有一千个。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四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以小冢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各地文化的交往、交融与发展。以圆形方孔半两饯通行全国,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摘编制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制度 依据材料指出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作用。
(2)材料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什么内容
(3)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对西周这一制度进行评价。
(4)根据材料三,指出秦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是什么 这一制度有何深远影响
(5)根据材料四,概要指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的作用。
(6)综上所述,你认为怎样才能保持新制度的生命力
【答案】(1)分封制。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①西周分封制起初起到了加强统治、稳定秩序、扩充疆土的作用;②周朝后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
(4)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5)巩固国家的统一。政令畅通。有利于经济管理。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交融和发展
(6)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及时做出调整。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和结合所学可知,描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根据材料“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材料“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作用是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根据材料“周代贵族等级”和结合所学可知,周朝实行的分封制确立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制度,①是天子,②是诸侯,③是卿大夫,④是士。
(3)根据材料“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可知,起初起到了加强统治、稳定秩序、扩充疆土的作用;根据“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可知,周朝后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
(4)根据材料“最初设置36郡、郡下设县”可知,秦朝在地方实行的是郡县制。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在地方实行了郡县制,革除了分封制的弊端,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5)根据材料“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可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根据“以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可知,有利于政令畅通,有利于各地文化的交往、交融与发展;根据“圆形方孔半两钱通行全国,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可知,有利于有利于经济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6)根据材料一可知,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西周实行了分封制,秦统一后吸取西周的教训,实行了郡县制,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可见,制度的革新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要符合国情,及时作出调整。
故答案为:(1)分封制。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①西周分封制起初起到了加强统治、稳定秩序、扩充疆土的作用;②周朝后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
(4)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5)巩固国家的统一。政令畅通。有利于经济管理。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交融和发展。
(6)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及时做出调整。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分封制,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分封制,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
22.(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在推动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获得了人民的尊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凡,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德役,作为奖励。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等于正功的人,赏给爵位或官职。在全国设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
材料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至少出三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有何意义
(3)商鞅变法是否成功 为什么
【答案】(1)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富国强兵;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成功。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凡”“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德役,作为奖励”得出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根据材料“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等于正功的人,赏给爵位或官职”得出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根据材料“在全国设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得出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答对三点即可)
(2)根据材料“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得出富国强兵。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结合所学可得出商鞅变法是成功的。从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分析,即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富国强兵;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成功。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等知识。
23.(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较大。儒家设立的私学,首推孔子。据史书记载:“孔子以诗、书、札、乐教,弟子益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史》
材料二:伏尔泰对孔子的思想极为推崇,“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德治主义”,坚定地主张法国应该实行“德治主义”。
材料三: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统治思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材料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因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2)据材料二,说出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孔子的言论体现在哪本著作 请你用一句话评价孔子。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百家争鸣的出现有什么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答案】(1)百家争鸣;道家:老子或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
(2)“以德治国”;“仁”;《论语》;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
(3)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或: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了社会发展)。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创立了新的学派……”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见解,涌现出一批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是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实行法治和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2)根据材料二“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德治主义’,坚定地主张法国应该实行德治主义”可知,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以德治国”正是该思想的体现。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书。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3)根据材料三“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或: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了社会发展)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从吸收和借鉴方面简要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百家争鸣;道家:老子或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
(2)“以德治国”;“仁”;《论语》;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
(3)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或: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了社会发展)。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百家争鸣等知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