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驿路梨花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 驿路梨花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4 16:29:4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7张PPT)
驿路梨花
彭荆风,生于1929年,江西萍乡人,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绿月亮》等,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绿色的网》《红指甲》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
作者介绍
《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秋天。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学习雷锋的号召。这让作者想起了边疆许多朴实的人和事。无形中一股力量使作者重新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背景链接
(一)学会略读
一、讲述“梨花”故事
心专一
眼扫视
勿出声
不回看
记要点
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
略读文章,找出人物,理清情节。
出现次序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时间
1
2
3
4
5
出现次序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时间
1 “我”和老余 修葺小茅屋 第二天早上
2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 修葺小茅屋 前一天晚上
第二天早上
3 梨花妹妹 照料小茅屋 前几年姐姐出嫁后
4 解放军 盖小茅屋 十多年前
5 梨花 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盖小茅屋后—出嫁前
请从“我”和老余的角度找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
“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暮色,夕阳西下——一弯新月——这天夜里——第二天早上
顺序
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建造和被照料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情节应如何安排?
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瑶族老人借住、送米并修葺小茅屋
“我”和老余投宿并修葺茅屋
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插叙
(1)补充主要事件,丰富文章内容。
(2)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性格。
(3)使文章结构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作用
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三个悬念
两次误会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几个词语,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的青山。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做好铺垫。 接着又用陡峭的山和茂密树林渲染山的险峻。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这些,都表明草屋主人很热心,想得细致周到。草屋应有尽有,准备周全,安排妥当。暗含着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的精神的赞美。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这样写突出了在深山中小茅屋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帮助,和我们无比的感激之情,为猜想茅屋的主人做铺垫。
第一个悬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寥寥几笔外貌描写,不仅刻画出了老人朴实的外貌,也表明了老人的身份。与上文猜测主人“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相照应,自然引出第一次误会。
不是他。瑶族老人是专门运粮食的。
主人家是谁?
对门山头上有个叫梨花的小姑娘,茅屋可能是她的!
喂!你们谁是梨花啊?
茅屋定是你们的啦?
错啦!茅屋不是我们修的!
是他们修的小茅屋呀!
解放军为什么要修建小茅屋?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悬念一
悬念二
悬念三
误会一
误会二
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
误认为哈尼小姑娘是茅屋的主人。
谁才是小茅屋真正的主人呢?
找出并赏析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
二、品析“梨花”韵味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这句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好的意境。作者以自然美景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了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充满朝气的哈尼族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饱含了作者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淳朴民风,对发扬光大雷锋精神的一代新人的赞美、热爱、崇敬之情。升华了文章主旨,再次点题,题文相应,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
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又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也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本文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同学们猜一猜,如果有一天梨花的妹妹也远嫁了,瑶族老人也老了,我和老余再也没有机会回来了。那么小茅屋是否会就此荒废了呢?
三、远播“梨花”芬芳
文中出现的人物有:解放军、梨花姑娘、梨花妹妹、瑶族老人、“我”和老余。从性别上看:男人、女人。从民族上看:有汉族、有少数民族。从职位上(身份)看:有军人,有群众。他们代表了全中国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解放军叔叔学习雷锋精神修建了小茅屋,梨花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因而接下了管理之责,梨花妹妹又在姐姐的感召下当了姐姐的接班人,在前人的启示下,每个人都开始为小茅屋服务。所以,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会照顾它,会将这种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发扬光大。这种精神就像作者在文中描写的梨花一样,香飘四溢,处处开放。
文中结尾处说“驿路梨花处处开”,就是赞美雷锋精神像洁白的梨花开满神州大地,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作业练习
1.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请你试着给“驿路梨花处处开”对个下联。
上联:驿路梨花处处开
下联:
2.请同学积累五句有关梨花的诗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