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桂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你选出并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相应的英文字母。本答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2024七上·期末)距今5000年前后的大汶口晚期墓葬,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 )
A.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B.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C.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阶级分化的出现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距今5000年前后的大汶口晚期墓葬,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和所学可知,当时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在父系氏族时期,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阶级分化。
A项题干信息没有表明大汶口文化时期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不符合题意;
B项随葬品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而不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表现,不符合题意;
C项题干信息并无法直接表明大汶口文化时期敬畏祖先的观念产生,且与题干“有的却一无所有”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阶级分化的出现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汶口原始居民,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2.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 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可知,其强调的是分封制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文化结构等中原文明的扩展,B项正确;
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这是分封制实行的目的,但是在题干中未涉及,A项不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并未说明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B项不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并未说明西周的社会等级秩序,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认识。
3.(2024七上·期末)春秋时期,开始禁止用牛祭祀;战国时期, 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春秋时期,开始禁止用牛祭祀;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和所学可知,春秋末年,牛耕出现,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为保护牛,各国禁止宰杀耕牛,加大对盗牛者的惩罚。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生产方式的变革。
A项祖先崇拜的消失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项私有土地的出现题干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生产方式的变革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兼并战争的影响题干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牛耕的出现和推广,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4.(2024七上·期末)学者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教育思想的是( )
A.仁者爱人 B.因材施教 C.有教无类 D.为政以德
【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将人看作是平等的”和所学可知,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教育方面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广收门徒,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A项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不符合题意;
B项因材施教是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不符合题意;
C项有教无类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教育思想,符合题意;
D项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政治思想,用道德来治理国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5.(2022七上·龙华期中)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百家争鸣的出现
【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各国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周平王迁都洛邑 ,东周开始,与题干无关,不符合题意;
C. 齐桓公称霸中原 ,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不符合题意;
D.百家争鸣的出现,思想界的繁荣,与题干信息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示意图的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6.(2021·福建)秦始皇下令全国“车同轨”并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千米,仅用两年半时间即修通。这主要得益于( )
A.人口数量的增长 B.铁制工具的出现
C.国家体制的作用 D.筑路技术的提高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秦始皇之所以能够迅速贯彻执行“车同轨”的措施,主要是因为秦朝确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来从事某项重大工程建设,C 正确;
人口数量的增长、筑路技术的提高并不是主要原因,在题干中也没有得到体现,AD 排除;
铁制工具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 B 排除。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相关措施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提供的背景材料。
7.(2024七上·期末)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
A.统一思想,加强皇权 B.以法治国,巩固统治
C.顺应自然,保障民生 D.选贤任能,反对攻伐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统一思想,加强皇权。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学的态度截然相反,但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统一思想,加强皇权。
A项统一思想,加强皇权是题干里的“禁”和“尊”的共同目的,符合题意;
B项以法治国,巩固统治不是题干里的“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汉代主张以德治国,不符合题意;
C项顺应自然是道家思想,秦代没有实行,不符合题意;
D项选贤任能,反对攻伐是墨家主张,秦代和汉代都没有实行,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汉思想专制,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8.(2024七上·期末)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西汉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得西汉进入鼎盛时期。西汉汉武帝时期推进了大一统的格局,秦汉时期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A项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特征,不符合题意;
B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不符合题意;
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符合题意;
D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的特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的相关史实。
9.(2024七上·期末)对下图不同历史时期统治阶级采取的政策措施理解正确的是( )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不断加强地方管理
C.结束分裂巩固统一 D.社会秩序日趋动荡
【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示可知,通过分封制,周王朝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这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故分封制、郡县制和刺史制度体现的是对地方管理的加强。
A项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与题干图示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不断加强地方管理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结束分裂巩固统一与题干图示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社会秩序日趋动荡与题干图示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分封制、郡县制和刺史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0.(2024七上·期末)《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年仅十岁的汉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氏一族操纵朝政,“威权震切廷”。汉和帝在宦官的帮助下铲除窦氏,然而宦官又开始把持朝政。这反映出东汉后期(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章和二年,年仅十岁的汉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氏一族操纵朝政,‘威权震切廷’。汉和帝在宦官的帮助下铲除窦氏,然而宦官又开始把持朝政”和所学可知,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A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1.(2024七上·期末)《后汉书》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推动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汉武帝北击匈奴获胜 B.丝绸之路的通畅
C.孝文帝改革成效卓著 D.“光武中兴”的出现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和所学可知,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少数民族的文化对京都贵戚的影响。丝绸之路开通后,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族的交往,文化交流频繁。
A项汉武帝北击匈奴获胜是西汉时期,题干反映的是汉灵帝,不符合题意;
B项丝绸之路的通畅是推动题干现象的主要因素,符合题意;
C项孝文帝改革成效卓著发生在北魏时期,晚于东汉,不符合题意;
D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初期光武帝在位时期的盛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丝绸之路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2.(2024七上·期末)谢安在一次战役中指挥晋军将“投鞭断流”的前秦军队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次战役是指( )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据题干“投鞭断流”“前秦军队”“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和所学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
A项牧野之战与武王伐纣相关,不符合题意;
B项巨鹿之战是项羽与秦军主力之间的决战,不符合题意;
C项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决战,不符合题意;
D项淝水之战和题干描述相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淝水之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3.(2024七上·期末)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汉文化修养很高。他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 还大力提倡儒学:“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出现“英儒毕集”局面。苻坚的做法( )
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有利于民族间融合
【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和所学可知,反映了苻坚接受儒家思想的行为,这缩小了与汉族的区别,有利于民族交融。
AC两项题干反映的不是官员选拔制度,也不能完善儒家思想体系,不符合题意;
B项实现了国家的统一错误,前秦并未完成国家统一,不符合题意;
D项有利于民族间融合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民族交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4.(2024七上·期末)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的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反映了( )
A.农历节气指导农耕 B.饮食文化非常丰富
C.祭祀礼仪追思先祖 D.种植技术推陈出新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和所学可知,说的是在清明这个节气前后下雨,麦子豌豆会大丰收。由此可知,“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反映了农历节气指导农耕。
A项农历节气指导农耕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饮食文化非常丰富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祭祀礼仪追思先祖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种植技术推陈出新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农历与节气,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5.(2023七上·忻州期末)贾思勰在总结写《齐民要术》的体会时曾说,“今采捃(收集)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皆余目所亲见,非信传疑”。这体现了贾思勰( )
A.敢于创新的精神 B.积极乐观的品质
C.百折不挠的毅力 D.求真务实的态度
【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今采裙(收集)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皆余目所亲见,非信传疑”可知,材料说明贾思勰写《齐民要术》时广泛搜集各种经验,并亲自加以验证,最后才成书,说明贾思觑求真务实的著书态度,D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贾思勰求真务实的著书态度,没有体现敢于创新的精神,排除A;
题干反映的是贾思勰求真务实的著书态度,没有体现积极乐观的品质,排除B;
题干反映的是贾思勰求真务实的著书态度,没有体现百折不挠的毅力,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齐民要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齐民要术》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16.(2024七上·期末)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多种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生产工具 农业技术
西周 耒、耜、镈、铚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战国 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等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经过官府的不断改进,我国相继推行了三轮货币改革,最终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混乱发行的货币经济秩序逐渐得到恢复,不仅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汉武大帝”的大一统功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翁俊田《汉代五铢钱的研究与鉴定》
材料三 这个时期最令人注目的汉语人群大规模南迁运动,分别发生在公元310年代和750年代……南迁的北方人口对地广人稀的南方来说,不仅是珍贵的劳动力,而且成为全方位带动南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
——清华国学院《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摘编)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改革措施,并概括其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造成公元310年代“汉语人群大规模南迁”的事件是什么。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规模南迁对经济格局有何影响?
(4)综上所述,归纳推动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生产工具进步: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表达到铁犁牛耕出现亦可得分);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
(2)措施: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为“汉武大帝”的大一统功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3)事件:八王之乱;
影响: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4)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政府的有利政策(政府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的稳定;人口的迁徙、增长;劳动力的增加;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汉武帝的大一统;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据“耒、耜、缚、铚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可知,生产工具进步: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据“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等”可知,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
(2)本题考查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改革措施及影响,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据“汉武帝时期,经过官府的不断改进,我国相继推行了三轮货币改革,最终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混乱发行的货币经济秩序逐渐得到恢复,不仅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汉武大帝”的大一统功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可知,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改革措施是: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其影响是:促进了经济发展;为“汉武大帝”的大一统功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3)本题考查八王之乱,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据“这个时期最令人注目的汉语人群大规模南迁运动,分别发生在公元310年代和750年代……”可知,反映的是八王之乱。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苦。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据“南迁的北方人口对地广人稀的南方来说,不仅是珍贵的劳动力,而且成为全方位带动南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可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规模南迁对经济格局的影响是: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4)本题考查推动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要求具备分析概括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政府的有利政策(政府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的稳 定;人口的迁徙、增长;劳动力的增加;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故答案为:(1)生产工具进步: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表达到铁犁牛耕出现亦可得分);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
(2)措施: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为“汉武大帝”的大一统功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3)事件:八王之乱;影响: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4)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政府的有利政策(政府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的稳定;人口的迁徙、增长;劳动力的增加;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改革措施及影响,八王之乱,推动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
17.(2024七上·期末)文字的出现、思想学术的繁荣都是文明高度发展的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续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摘编自李宗焜《甲骨文字编》
材料二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 学习传统文化对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促进民族全面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案】(1)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在文字发展史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2)意义:促进学术思想的交流与发展;基本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出现众多思想流派;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
(3)要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意义: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民族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等。
【知识点】甲骨文;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是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在文字发 展史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2)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是促进学术思想的交流与发展;基本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出现众多思想 流派;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
(3)本题考查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要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是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民族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 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等。
故答案为:(1)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在文字发展史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2)意义:促进学术思想的交流与发展;基本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出现众多思想流派;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
(3)要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民族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8.(2024七上·期末)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在交往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接近、相互认同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初年)匈奴争立,日逐来奔,……奉藩称臣,永为外扞(同“捍”)。天子总揽群策,和而纳(接纳)焉。乃诏有司(相关官吏),开北鄙(北方边境地区),择肥美之地,量水草以处(安置)之。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材料二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着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力排众议,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又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材料三 4世纪后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加强集权,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官制,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
下列组图为反映魏晋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各民族交融的文物画面。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东汉初年对南匈奴采取的政策及目的。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北方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又在这一进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归纳魏晋以来民族交融的主要内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族大交融”这一趋势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怎样的意义
【答案】(1)政策:允许匈奴内迁。
目的: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或维护北部边境的安定局面。)
(2)社会状况: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
(3)制度交融;生产、生活方式交融;文化艺术交融
(4)意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东汉初年对南匈奴采取的政策及目的,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初年对南匈奴采取的政策是允许匈奴内迁。目的是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或维护北部边境的安定局面。)
(2)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北方出现的社会状况是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作用是促进了民族交融。
(3)本题考查魏晋以来民族交融的主要内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民族交融的主要内容是制度交融;生产、生活方式交融;文化艺术交融(或各族人民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生 产生活方式互相学习,文化艺术方面相互学习等。
(4)本题考查“民族大交融”这一趋势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的意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民族大交融”这一趋势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的意义是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 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1)政策:允许匈奴内迁。目的: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或维护北部边境的安定局面。)
(2)社会状况: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
(3)制度交融;生产、生活方式交融;文化艺术交融。
(4)意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汉初年对南匈奴采取的政策及目的,孝文帝改革,民族大交融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的意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 / 1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桂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你选出并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相应的英文字母。本答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2024七上·期末)距今5000年前后的大汶口晚期墓葬,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 )
A.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B.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C.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阶级分化的出现
2.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3.(2024七上·期末)春秋时期,开始禁止用牛祭祀;战国时期, 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4.(2024七上·期末)学者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教育思想的是( )
A.仁者爱人 B.因材施教 C.有教无类 D.为政以德
5.(2022七上·龙华期中)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百家争鸣的出现
6.(2021·福建)秦始皇下令全国“车同轨”并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千米,仅用两年半时间即修通。这主要得益于( )
A.人口数量的增长 B.铁制工具的出现
C.国家体制的作用 D.筑路技术的提高
7.(2024七上·期末)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
A.统一思想,加强皇权 B.以法治国,巩固统治
C.顺应自然,保障民生 D.选贤任能,反对攻伐
8.(2024七上·期末)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9.(2024七上·期末)对下图不同历史时期统治阶级采取的政策措施理解正确的是( )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不断加强地方管理
C.结束分裂巩固统一 D.社会秩序日趋动荡
10.(2024七上·期末)《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年仅十岁的汉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氏一族操纵朝政,“威权震切廷”。汉和帝在宦官的帮助下铲除窦氏,然而宦官又开始把持朝政。这反映出东汉后期(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1.(2024七上·期末)《后汉书》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推动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汉武帝北击匈奴获胜 B.丝绸之路的通畅
C.孝文帝改革成效卓著 D.“光武中兴”的出现
12.(2024七上·期末)谢安在一次战役中指挥晋军将“投鞭断流”的前秦军队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次战役是指( )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
13.(2024七上·期末)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汉文化修养很高。他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 还大力提倡儒学:“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出现“英儒毕集”局面。苻坚的做法( )
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有利于民族间融合
14.(2024七上·期末)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的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反映了( )
A.农历节气指导农耕 B.饮食文化非常丰富
C.祭祀礼仪追思先祖 D.种植技术推陈出新
15.(2023七上·忻州期末)贾思勰在总结写《齐民要术》的体会时曾说,“今采捃(收集)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皆余目所亲见,非信传疑”。这体现了贾思勰( )
A.敢于创新的精神 B.积极乐观的品质
C.百折不挠的毅力 D.求真务实的态度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16.(2024七上·期末)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多种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生产工具 农业技术
西周 耒、耜、镈、铚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战国 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等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经过官府的不断改进,我国相继推行了三轮货币改革,最终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混乱发行的货币经济秩序逐渐得到恢复,不仅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汉武大帝”的大一统功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翁俊田《汉代五铢钱的研究与鉴定》
材料三 这个时期最令人注目的汉语人群大规模南迁运动,分别发生在公元310年代和750年代……南迁的北方人口对地广人稀的南方来说,不仅是珍贵的劳动力,而且成为全方位带动南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
——清华国学院《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摘编)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改革措施,并概括其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造成公元310年代“汉语人群大规模南迁”的事件是什么。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规模南迁对经济格局有何影响?
(4)综上所述,归纳推动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7.(2024七上·期末)文字的出现、思想学术的繁荣都是文明高度发展的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续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摘编自李宗焜《甲骨文字编》
材料二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 学习传统文化对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促进民族全面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现实意义。
18.(2024七上·期末)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在交往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接近、相互认同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初年)匈奴争立,日逐来奔,……奉藩称臣,永为外扞(同“捍”)。天子总揽群策,和而纳(接纳)焉。乃诏有司(相关官吏),开北鄙(北方边境地区),择肥美之地,量水草以处(安置)之。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材料二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着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力排众议,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又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材料三 4世纪后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加强集权,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官制,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
下列组图为反映魏晋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各民族交融的文物画面。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东汉初年对南匈奴采取的政策及目的。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北方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又在这一进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归纳魏晋以来民族交融的主要内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族大交融”这一趋势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怎样的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距今5000年前后的大汶口晚期墓葬,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和所学可知,当时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在父系氏族时期,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阶级分化。
A项题干信息没有表明大汶口文化时期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不符合题意;
B项随葬品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而不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表现,不符合题意;
C项题干信息并无法直接表明大汶口文化时期敬畏祖先的观念产生,且与题干“有的却一无所有”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阶级分化的出现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汶口原始居民,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2.【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 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可知,其强调的是分封制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文化结构等中原文明的扩展,B项正确;
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这是分封制实行的目的,但是在题干中未涉及,A项不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并未说明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B项不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并未说明西周的社会等级秩序,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认识。
3.【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春秋时期,开始禁止用牛祭祀;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和所学可知,春秋末年,牛耕出现,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为保护牛,各国禁止宰杀耕牛,加大对盗牛者的惩罚。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生产方式的变革。
A项祖先崇拜的消失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项私有土地的出现题干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生产方式的变革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兼并战争的影响题干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牛耕的出现和推广,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4.【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将人看作是平等的”和所学可知,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教育方面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广收门徒,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A项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不符合题意;
B项因材施教是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不符合题意;
C项有教无类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教育思想,符合题意;
D项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政治思想,用道德来治理国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5.【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各国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周平王迁都洛邑 ,东周开始,与题干无关,不符合题意;
C. 齐桓公称霸中原 ,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不符合题意;
D.百家争鸣的出现,思想界的繁荣,与题干信息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示意图的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6.【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秦始皇之所以能够迅速贯彻执行“车同轨”的措施,主要是因为秦朝确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来从事某项重大工程建设,C 正确;
人口数量的增长、筑路技术的提高并不是主要原因,在题干中也没有得到体现,AD 排除;
铁制工具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 B 排除。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相关措施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提供的背景材料。
7.【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统一思想,加强皇权。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学的态度截然相反,但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统一思想,加强皇权。
A项统一思想,加强皇权是题干里的“禁”和“尊”的共同目的,符合题意;
B项以法治国,巩固统治不是题干里的“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汉代主张以德治国,不符合题意;
C项顺应自然是道家思想,秦代没有实行,不符合题意;
D项选贤任能,反对攻伐是墨家主张,秦代和汉代都没有实行,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汉思想专制,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8.【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西汉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得西汉进入鼎盛时期。西汉汉武帝时期推进了大一统的格局,秦汉时期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A项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特征,不符合题意;
B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不符合题意;
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符合题意;
D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的特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的相关史实。
9.【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示可知,通过分封制,周王朝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这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故分封制、郡县制和刺史制度体现的是对地方管理的加强。
A项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与题干图示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不断加强地方管理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结束分裂巩固统一与题干图示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社会秩序日趋动荡与题干图示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分封制、郡县制和刺史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0.【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章和二年,年仅十岁的汉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氏一族操纵朝政,‘威权震切廷’。汉和帝在宦官的帮助下铲除窦氏,然而宦官又开始把持朝政”和所学可知,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A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1.【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和所学可知,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少数民族的文化对京都贵戚的影响。丝绸之路开通后,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族的交往,文化交流频繁。
A项汉武帝北击匈奴获胜是西汉时期,题干反映的是汉灵帝,不符合题意;
B项丝绸之路的通畅是推动题干现象的主要因素,符合题意;
C项孝文帝改革成效卓著发生在北魏时期,晚于东汉,不符合题意;
D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初期光武帝在位时期的盛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丝绸之路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2.【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据题干“投鞭断流”“前秦军队”“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和所学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
A项牧野之战与武王伐纣相关,不符合题意;
B项巨鹿之战是项羽与秦军主力之间的决战,不符合题意;
C项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决战,不符合题意;
D项淝水之战和题干描述相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淝水之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3.【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和所学可知,反映了苻坚接受儒家思想的行为,这缩小了与汉族的区别,有利于民族交融。
AC两项题干反映的不是官员选拔制度,也不能完善儒家思想体系,不符合题意;
B项实现了国家的统一错误,前秦并未完成国家统一,不符合题意;
D项有利于民族间融合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民族交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4.【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和所学可知,说的是在清明这个节气前后下雨,麦子豌豆会大丰收。由此可知,“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反映了农历节气指导农耕。
A项农历节气指导农耕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饮食文化非常丰富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祭祀礼仪追思先祖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种植技术推陈出新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农历与节气,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5.【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今采裙(收集)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皆余目所亲见,非信传疑”可知,材料说明贾思勰写《齐民要术》时广泛搜集各种经验,并亲自加以验证,最后才成书,说明贾思觑求真务实的著书态度,D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贾思勰求真务实的著书态度,没有体现敢于创新的精神,排除A;
题干反映的是贾思勰求真务实的著书态度,没有体现积极乐观的品质,排除B;
题干反映的是贾思勰求真务实的著书态度,没有体现百折不挠的毅力,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齐民要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齐民要术》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1)生产工具进步: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表达到铁犁牛耕出现亦可得分);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
(2)措施: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为“汉武大帝”的大一统功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3)事件:八王之乱;
影响: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4)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政府的有利政策(政府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的稳定;人口的迁徙、增长;劳动力的增加;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汉武帝的大一统;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据“耒、耜、缚、铚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可知,生产工具进步: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据“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等”可知,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
(2)本题考查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改革措施及影响,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据“汉武帝时期,经过官府的不断改进,我国相继推行了三轮货币改革,最终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混乱发行的货币经济秩序逐渐得到恢复,不仅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汉武大帝”的大一统功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可知,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改革措施是: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其影响是:促进了经济发展;为“汉武大帝”的大一统功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3)本题考查八王之乱,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据“这个时期最令人注目的汉语人群大规模南迁运动,分别发生在公元310年代和750年代……”可知,反映的是八王之乱。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苦。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据“南迁的北方人口对地广人稀的南方来说,不仅是珍贵的劳动力,而且成为全方位带动南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可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规模南迁对经济格局的影响是: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4)本题考查推动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要求具备分析概括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政府的有利政策(政府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的稳 定;人口的迁徙、增长;劳动力的增加;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故答案为:(1)生产工具进步: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表达到铁犁牛耕出现亦可得分);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
(2)措施: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为“汉武大帝”的大一统功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3)事件:八王之乱;影响: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4)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政府的有利政策(政府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的稳定;人口的迁徙、增长;劳动力的增加;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改革措施及影响,八王之乱,推动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
17.【答案】(1)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在文字发展史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2)意义:促进学术思想的交流与发展;基本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出现众多思想流派;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
(3)要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意义: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民族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等。
【知识点】甲骨文;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是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在文字发 展史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2)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是促进学术思想的交流与发展;基本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出现众多思想 流派;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
(3)本题考查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要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是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民族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 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等。
故答案为:(1)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在文字发展史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2)意义:促进学术思想的交流与发展;基本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出现众多思想流派;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
(3)要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民族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8.【答案】(1)政策:允许匈奴内迁。
目的: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或维护北部边境的安定局面。)
(2)社会状况: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
(3)制度交融;生产、生活方式交融;文化艺术交融
(4)意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东汉初年对南匈奴采取的政策及目的,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初年对南匈奴采取的政策是允许匈奴内迁。目的是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或维护北部边境的安定局面。)
(2)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北方出现的社会状况是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作用是促进了民族交融。
(3)本题考查魏晋以来民族交融的主要内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民族交融的主要内容是制度交融;生产、生活方式交融;文化艺术交融(或各族人民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生 产生活方式互相学习,文化艺术方面相互学习等。
(4)本题考查“民族大交融”这一趋势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的意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民族大交融”这一趋势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的意义是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 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1)政策:允许匈奴内迁。目的: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或维护北部边境的安定局面。)
(2)社会状况: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
(3)制度交融;生产、生活方式交融;文化艺术交融。
(4)意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汉初年对南匈奴采取的政策及目的,孝文帝改革,民族大交融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的意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