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鹿寨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鹿寨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4 15:52:01

文档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鹿寨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最恰当的一项,共30分)
1.(2024九上·期末)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早期佛教宣传“众生平等”的思想是为了反对(  )
A.婆罗门特权 B.国王特权 C.领主特权 D.封君特权
【答案】A
【知识点】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A项婆罗门特权是早期佛教宣传“众生平等”的思想反对的对象,符合题意;
B项国王特权不是早期佛教宣传“众生平等”的思想反对的对象,不符合题意;
C项领主特权和西欧庄园有关,和佛教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封君特权和西欧封建制度有关,和佛教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佛教,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2.(2024九上·期末)三名罗马人前往雅典考察希腊城邦的法律,重点考察了《梭伦法》,这些人回去后参与了《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据此可知(  )
A.罗马法完全照搬希腊的法典
B.罗马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
C.《十二铜表法》是欧洲法学的渊源
D.罗马文明与希腊文明具有继承性
【答案】D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据“三名罗马人前往雅典考察希腊城邦的法律,重点考察了《梭伦法》,这些人回去后参与了《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可知,罗马文明传承了希腊文明,说明罗马文明与希腊文明具有继承性。
A项罗马法完全照搬希腊的法典错误,罗马法并不是完全照搬希腊法,不符合题意;
B项罗马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错误,阿拉伯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不符合题意;
C项《十二铜表法》是欧洲法学的渊源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十二铜表法》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十二铜表法》的制定的相关史实。
3.(2024九上·期末)庄园法庭规定: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罚款。不按规定价格卖酒,也要罚款。这体现了庄园法庭(  )
A.维护领主的利益 B.维护庄园公共秩序
C.旨在保护私有财产 D.是庄园的统治基础
【答案】B
【知识点】庄园法庭的特点及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罚款。不按规定价格卖酒,也要罚款”可知,材料描述了庄园法庭对违反庄园公共秩序的行为进行审理,说明庄园法庭维护了庄园的公共秩序。
A项维护领主的利益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旨在保护私有财产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是庄园的统治基础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庄园法庭及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4.(2024九上·期末)下表所示为《齐民要术》相关内容整理,可见《齐民要术》(  )
卷数 所述内容
卷一、卷二 农作物耕种,以及谷物,纤维、油料作物的栽培
卷三、卷四 蔬菜、木本作物栽种
卷五、卷六 林木、染料作物,畜牧、养鱼
卷七、八、九 食品酿造,加工,烹调、贮藏和农家手工业
A.其记载的内容广泛而且丰富 B.展示了隋唐时期的农业成就
C.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农书 D.强调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从表所示有关《齐民要术》一书的信息可知,其记载的内容广泛而且丰富。
A项其记载的内容广泛而且丰富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展示了隋唐时期的农业成就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农书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强调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齐民要术》,要求运用所学解读表格信息。
5.(2024九上·期末)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它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时间:1839年6月3日至25日 领导人:林则徐 经过:…… 意义: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A.南京 B.上海 C.厦门 D.虎门
【答案】D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前后用了23天,销毁鸦片110多万千克。虎门销烟是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成为无愧的民族英雄。据题干历史学习卡片中“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及所学知识可知,小明同学创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反映的是虎门销烟,发生在虎门。
A项南京和题干反映的虎门销烟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上海和题干反映的虎门销烟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厦门和题干反映的虎门销烟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虎门是题干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林则徐虎门销烟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相关史实。
6.(2024九上·期末)当欧洲人来到时,他们种种欺诈、巧取豪夺使印第安人的权益丧失殆尽,他们的野蛮和带来的传染病使印第安人的人口急剧减少。材料旨在说明新航路开辟(  )
A.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B.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C.给美洲带来严重的灾难 D.把欧洲文化传播到殖民地
【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他们的野蛮和带来的传染病使印第安人的人口急剧减少”可知,材料反映新航路开辟给给美洲的印第安人带来灾难。
A项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给美洲带来严重的灾难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把欧洲文化传播到殖民地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7.(2022九上·保定期末)孟德斯鸠说:如果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行使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这三种权力,则一切便都完了。这一思想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体现为(  )
A.议会至上 B.分权制衡 C.联邦政府 D.中央集权
【答案】B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美国1787年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B项正确;
议会至上是英国《权利法案》中体现出来的,排除A项;
依据宪法,美国是一个联邦政府,但题干体现出的是1787年宪法的分权制衡原则,排除C项;
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难度较易,学生识记所学的1787年宪法中最重要的三权分立的原则即可作答。
8.(2024九上·期末)法国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各派颁布的宪法都不同程度地冲击了封建贵族、僧侣的特权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拿破仑帝国虽有同封建贵族相妥协的一面,但本质上仍是资产阶级政权。材料重在强调法国(  )
A.反抗外国殖民统治 B.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C.保障资产阶级利益 D.走上军事独裁道路
【答案】C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法国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各派颁布的宪法都不同程度地冲击了封建贵族、僧侣的特权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拿破仑帝国虽有同封建贵族相妥协的一面,但本质上仍是资产阶级政权”可知,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以及拿破仑政府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了法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保障了资产阶级利益。
A项反抗外国殖民统治理解错误,法国大革命反对的是封建专制统治,不符合题意;
B项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理解错误,法国大革命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不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
C项保障资产阶级利益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走上军事独裁道路与题干主旨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法国大革命及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法国大革命及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2024九上·期末)“把教育放在最优先的地位,仿效西方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形成了完整的近代学校体制。”导致近代日本出现这种现象的措施是明治政府(  )
A.加强中央集权 B.推行地税改革
C.发展近代经济 D.提倡文明开化
【答案】D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把教育放在最优先的地位,仿效西方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形成了完整的近代学校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是由于在明治维新中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所以才出现了材料中出现的现象。
A项加强中央集权是明治维新在政治方面的改革,不符合题意;
B项推行地税改革是明治维新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不符合题意;
C项发展近代经济是明治维新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不符合题意;
D项提倡文明开化是出现题干现象的措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治维新的措施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明治维新的措施。
10.(2022·北京)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是1790-1914年间欧洲主要战争中死亡人数总和的两倍以上;战争期间,英国国债总额提高了12倍,德国的国家负债增加了30倍。以上材料说明一战(  )
A.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战争 B.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告终
C.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 D.结束后确立新的国际秩序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是1790﹣1914年间欧洲主要战争中死亡人数总和的两倍以上、战争期间,英国国债总额提高了12倍,德国的国家负债增加了30倍。”可知,一战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C项正确;
A项是一战的性质而不是影响,排除A项;
B项是一战的结果,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
D项是一战战后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一战的影响的相关史实。
11.(2024九上·期末)1921年后,苏俄城市出现了很多“耐普曼”(做买卖的人)。1924至1925年,从耐普曼的工业企业获得的直接税收占到了全国总税收的一半。这一现象是由于(  )
A.国内反革命叛乱 B.外国武装的干涉
C.新经济政策实施 D.五年计划的施行
【答案】C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21年后,在苏俄的城市出现了很多“耐普曼”(做买卖的人)”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允许商品买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A项国内反革命叛乱发生在1918-1920年间,不符合题意;
B项外国武装的干涉发生在1918-1920年间,不符合题意;
C项新经济政策实施是出现题干现象的原因,符合题意;
D项五年计划的施行是1928年开始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
12.(2021·苏州)九年级某班同学搜集了“镰刀斧锤星旗”(苏联国旗)与“白蓝红三色旗”(俄罗斯国旗)的图片,对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件开展探究性学习,其最重要的探究价值在于(  )
A.了解苏联的历史发展演变 B.剖析美苏争霸的形成原因
C.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D.认识社会主义发展曲折性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A. 了解苏联的历史发展演变 ,不符合题意;
B. 剖析美苏争霸的形成原因 ,不符合题意;
C. 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苏联解体,苏联被俄罗斯代替,国旗也换了,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的巨大挫折,这表明社会主义发展充满曲折艰难,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3.(2023·封开模拟)一战结束后,主要战胜国的第一反应就是竭力把战争爆发的罪责完全推给德国。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样的认识:缺陷丛生的国际关系体系导致了战争。与“这样的认识”相匹配的是(  )
A.外交关系影响无足轻重 B.良好国际体系利于和平
C.经济发展缓和彼此矛盾 D.军备竞赛完全可以避免
【答案】B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由于战胜国把罪责全部推给德国,对德国的制裁导致20世纪30年代德国国内民族仇恨增强,最终导致二战爆发。材料中缺陷丛生的国际关系体系导致了战争,说明当时国际关系恶化导致战争,言外之意是说良好国际体系利于和平,B项正确;
外交关系影响并不是举足轻重,排除A项;
材料中说明的是国际关系问题,不是经济发展缓和彼此矛盾,排除C项;
军备竞赛并不是完全可以避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凡尔赛体系的确立以及影响。
14.(2024九上·期末)西欧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西欧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如图是其变化示意图,图中空格处最适合填写的内容是(  )
A.农业工人 B.富裕农民 C.租地农场 D.自治城市
【答案】C
【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以后,西欧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14世纪中叶以后,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他们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用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土地关系的变化,推动农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C项正确;经上述分析,图中空格处最适合填写的内容是租地农场,而不是农业工人、富裕农民、自治城市,排A项农业工人和图中空格处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富裕农民和图中空格处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租地农场是图中空格处最适合填写的内容,符合题意;
D项自治城市和图中空格处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等知识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等知识。
15.(2022·安徽)1880年,恩格斯写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随后,这一著作陆续被译为法文、波兰文、意大利文、俄文等文字,在工人中得到了广泛传播。这说明,当时欧洲(  )
A.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 B.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各国无产阶级已经实现联合 D.科学社会主义理想变成现实
【答案】A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 据“随后,这一著作陆续被译为法文、波兰文、意大利文、俄文等文字,在工人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可知,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工人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影响力日益扩大,选项 A 符合题意;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各国无产阶级已经实现联合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选项 BC ;
俄国十月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理想变成现实,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的相关史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16.(2024九上·期末)科学引领发展,而科技的发展也亟需全人类省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0年,妇女和儿童占棉花工业中总劳动力的三分之二。然而,随着1833年《工厂法》的出台,童工雇佣量下降,童工位置逐渐被女工接替,妇女成为早期工厂中主要的劳动力。1870年以前妇女在纺织业(棉纺和毛纺)中占了总劳动力的50%。她们都是熟练工人,其收入只及男工的一半甚至不足一半。
——杰克逊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表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
材料三: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极其恶劣的居住环境,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日益严峻的河流污染,这些对英国社会造成持久而深远的危害。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受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以外,还与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有关。
——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材料四:纵观历史,诸如造船业等技术的进步为消除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界线提供了方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今天,几乎是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在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网络计算机的交流中,一个地球村出现了,往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隔离消失了。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纺织工业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依据材料指出造成此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工业产量的变化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在工业化时期产生城市环境问题的原因。
(4)据材料四回答,促进文明传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经济上的隔离消失”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5)综合以上材料,对于科技的利用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
【答案】(1)变化:由妇女和儿童占总劳动力的大多数到妇女成为早期工厂中主要的劳动力;原因:政府出台法律,加强对儿童的保护,严禁工厂雇佣童工,童工位置逐渐被女工接替。
(2)变化: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重视并采用最新的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原因: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等。
(4)原因:科技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5)态度:趋利避害。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1830年,妇女和儿童占棉花工业中总劳动力的三分之二。然而,随着1833年《工厂法》的出台,童工雇佣量下降,童工位置逐渐被女工接替,妇女成为早期工厂中主要的劳动力”可知,英国纺织工业劳动力由妇女和儿童占总劳动力的大多数变为妇女成为早期工厂中主要的劳动力。根据材料一“然而,随着1833年《工厂法》的出台,童工雇佣量下降,童工位置逐渐被女工接替,妇女成为早期工厂中主要的劳动力。”可知,政府通过出台法律,加强对儿童的保护,严禁工厂雇佣童工,童工位置逐渐被女工接替。这使得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
(2)根据材料二“表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可知,1913年时,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早出现在美国和德国,美国重视并采用最新的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其工业产量超过了英国。
(3)根据材料三“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受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以外,还与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有关”可知,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等造成了英国环境问题。
(4)根据材料四“诸如造船业等技术的进步”“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可知,促进文明传播的根本原因是科技的发展。根据材料四“今天,几乎是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在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网络计算机的交流中,一个地球村出现了,往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隔离消失了”可知,世界各地的交流与联系更加密切,全球化趋势加强。故“经济上的隔离消失”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5)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一工业革命改变了劳动力结构,材料二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材料三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材料四工业革命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等可知,对于科技的利用我们应持趋利避害的态度。(围绕趋利避害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变化:由妇女和儿童占总劳动力的大多数到妇女成为早期工厂中主要的劳动力;原因:政府出台法律,加强对儿童的保护,严禁工厂雇佣童工,童工位置逐渐被女工接替。
(2)变化: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重视并采用最新的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原因: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等。
(4)原因:科技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5)态度:趋利避害。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科技革命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注意对材料的分析与解读,掌握相关知识。
17.(2024九上·期末)资本原始积累是指劳动者被剥夺生产资料和货币资本集中到剥夺者手中,近代英国采取多种手段进行资本原始积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英国毛织业繁荣发达,羊毛需求激增。此外,美洲金银流入引起货币贬值,征收固定货币地租的收入锐减。于是,地主贵族不顾农民反抗,掀起大规模圈地运动来养羊,农民赖以生存的份地被圈占,变成私有牧场或高价出租给大租佃农场,采用雇佣劳动力经营。大批农民被剥夺了生产资料而成为流浪者,但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自由劳动者和国内市场。
——摘编自周庆《略论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
材料二 16世纪下半叶,英国开始大力发展海盗活动,著名海盗德雷克建立了一家海盗企业,伊丽莎白女王、一些贵族都是这家公司的股东。到60年代后期,英国海盗活动扩张到大西洋,专门抢劫西班牙装载美洲金银的白银舰队和葡萄牙运载东方香料的船只,并且还多次进行远征。这种海盗活动,使英国政府有资本能发展舰队,最后在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消除了海上称霸的最大障碍。
——摘编自申晓若《英法两国资本原始积累之比较》
材料三 英国黑奴贸易主要发生在16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初。1672年,英国政府为了更好地组织黑奴贸易,给“皇家非洲公司”颁发特许状。据统计,在200多年间英国从非洲劫掠的奴隶数目共500万以上,是其余各国总和的4倍,利润率一般至少100%,有时甚至高达500%以上,英国工商业和一些港口城市得以发展,但黑奴贸易加上猎奴战争使非洲至少损失1000万强壮劳动力。
——摘编自陈紫华《英国的黑奴贸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圈地运动产生的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圈地运动形成的大租佃农场的性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开展海盗活动的背景事件。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开展海盗活动的方式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黑奴贸易的特点。
(4)综合上述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请你对“资本原始积累”进行客观的评价。
【答案】(1)原因:毛纺织业的发展对羊毛需求大,羊毛价格日益上涨,养羊业最有利可图。新航路开辟后发生的价格革命使额定地租的实际收入日益减少,贵族、庄园主急需改变土地经营方式;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
(2)事件: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开始早期的殖民扩张;方式:建立海盗企业、抢劫西班牙装载美洲金银的白银舰队和葡萄牙运载东方香料的船只、进行远征等。
(3)特点:持续时间长;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贩卖黑奴数量巨大。
(4)评价,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原始积累具有野蛮性和残酷性。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据材料“15世纪末,英国毛织业繁荣发达。此外,征收固定货币地租的收入锐减,地主贵族不顾农民反抗,农民赖以生存的份地被圈占,采用雇佣劳动力经营”可归纳为,由于英国毛织业繁荣发达,羊毛价格日益上涨;据材料“此外,征收固定货币地租的收入锐减……”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新航路开辟后发生的价格革命,使固定地租的实际收入日益减少、庄园主急需改变土地经营方式。据材料“于是,地主贵族不顾农民反抗,农民赖以生存的份地被圈占,变成私有牧场或高价出租给大租佃农场,但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自由劳动者和国内市场”并结合所学可知,圈地运动形成的大租佃农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采用雇佣方式进行生产。
(2)据材料“16世纪下半叶,英国开始大力发展海盗活动……”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开展海盗活动的背景事件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开始早期的殖民扩张,世界联系加强。据材料“16世纪下半叶,著名海盗德雷克建立了一家海盗企业、一些贵族都是这家公司的股东,英国海盗活动扩张到大西洋,并且还多次进行远征,使英国政府有资本能发展舰队,消除了海上称霸的最大障碍”可归纳建立海盗企业;根据材料“专门抢劫西班牙装载美洲金银的白银舰队和葡萄牙运载东方香料的船只,并且还多次进行远征”,可以归纳为抢劫西班牙装载美洲金银的白银舰队和葡萄牙运载东方香料的船只、进行远征等。
(3)据材料“主要发生在16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初"可归纳为黑奴贸易持续时间长;据材料“1672年,给皇家非洲公司‘颁发特许状’”可归纳为政府的大力支持,“其余各国总和的4倍”归纳为贩卖黑奴数量巨大。
(4)据所学可知,资本原始积累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是根据材料“英国海盗活动扩张到大西洋”“专门抢劫西班牙装载美洲金银的白银舰队和葡萄牙运载东方香料的船只,并且还多次进行远征”可知,资本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对殖民地掠夺和黑奴贸易等基础之上,说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具有野蛮性和残酷性。
故答案为:(1)原因:毛纺织业的发展对羊毛需求大,羊毛价格日益上涨,养羊业最有利可图。新航路开辟后发生的价格革命使额定地租的实际收入日益减少,贵族、庄园主急需改变土地经营方式;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
(2)事件: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开始早期的殖民扩张;方式:建立海盗企业、抢劫西班牙装载美洲金银的白银舰队和葡萄牙运载东方香料的船只、进行远征等。
(3)特点:持续时间长;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贩卖黑奴数量巨大。
(4)评价,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原始积累具有野蛮性和残酷性。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资本主义的萌芽、三角贸易、英国的殖民扩张等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资本主义的萌芽、三角贸易、英国的殖民扩张等相关史实。
18.(2024九上·期末)人类文明在碰撞与交流中得以不断延续、推动世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的起源】
材料一:
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
发源地 古代文明 文明成果代表
北非的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文明 太阳历、金字塔
西亚的两河流域 ① 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南亚的印度河流域 古印度文明 种姓制度、佛教
爱琴海 ② 《荷马史诗》、帕特农神庙
【文明的交流】
材料二:
丝绸之路线路图 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者,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
亚历山大东征示意图 亚历山大东征,洗劫和烧毁了亚洲一些古老的城市,将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掠为奴隶,以野蛮、残忍、落后的手段毁灭了许多东方文明。……亚历山大以后,希腊文化依然在亚洲得到不断传播、……医学、力学、建筑学等,都有很高成就。
【文明的延续】
材料三:
“麽乜”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壮族特有的吉祥饰物。百色在传统“麽乜”工艺的基础上,融入更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制成耳环、手机佩饰等丰富的产品。创建“麽乜”传承基地,培养一批“麽乜”民俗文化传承队伍,力拓线上销售,以产业化发展增强非遗活力。
时间 事件
2003年 文化部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审报
2007年 宾阳县政府将每年正月十一确定为炮龙节
2008年 宾阳炮龙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5年 炮龙节签约投资项目额超35亿元
炮龙节重大意义事件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请将表格中①②处补充完整。
(2)简述丝绸之路和亚历山大东征的共同作用。根据材料比较文明交往的方式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归纳有助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方式。
(4)综合上述所有材料,从“起源”“交流”“延续”中选取一个角度,以“文明”为主题提炼观点,并从材料中选取两个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总结提升。)
【答案】(1)①:古代两河流域文明;②希腊文明。
(2)共同作用:都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方式:丝绸之路是通过贸易方式;亚历山大东征是通过战争的方式。
(3)方式:立法;文化创新;创建文化传承基地;培养文化传承人;实现文化产业化。
(4)【范例一】观点:文明的起源具有多样性。 论述:文明起源于多样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民族传统中,它造成各地域、各民族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类型。孕育出了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如中国文明属于大河文明,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 结论:由于各区域地理气候环境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类型的文明,使文明具有多样性。
【范例二】观点: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文明的发展。(文明因互鉴而发展) 论述:丝绸之路开通后,通过和平往来的方式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亚历山大东征,通过暴力冲突的方式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结论: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共生并进。
【范例三】观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文明的延续。 论述:1840年法国制定世界上最早的文物保护法令《历史性建筑法案》。通过颁布法律文献,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得文明得以保存和延续。 结论: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人们尊重与理解祖先的发明与创造,将这些发明与创造传承给后代,推动文明的延续。
【范例四]观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有利于文明的延续。 论述:百色在传统“麽乜”工艺的基础上,融入更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制成耳环、手机佩饰等丰富的产品。创建“麽乜”传承基地,培养“麽乜”民俗文化传承队伍,力拓线上销售,以产业化发展增强非遗活力。 结论: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能够使文明焕发生机,促进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1)根据“西亚的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汉谟拉比”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源于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成果代表有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等。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爱琴海是古希腊文明的摇篮,文明成果代表有《荷马史诗》、帕特农神庙。
(2)根据材料“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者,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同其他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根据材料“亚历山大以后,希腊文化依然在亚洲得到不断传播”,结合所学可知,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所以二者的共同作用是都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通过贸易方式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亚历山大东征是通过战争的方式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3)依据材料“百色在传统‘麽乜’工艺的基础上,融入更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制成耳环、手机佩饰等丰富的产品。创建‘麽乜’传承基地,培养一批‘麽乜’民俗文化传承队伍,力拓线上销售,以产业化发展增强非遗活力”可知,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方式有文化创新;创建文化传承基地;培养文化传承人;实现文化产业化。“文化部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审报”可知,通过立法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故答案为:(1)①:古代两河流域文明;②希腊文明。
(2)共同作用:都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方式:丝绸之路是通过贸易方式;亚历山大东征是通过战争的方式。
(3)方式:立法;文化创新;创建文化传承基地;培养文化传承人;实现文化产业化。
(4)【范例一】观点:文明的起源具有多样性。 论述:文明起源于多样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民族传统中,它造成各地域、各民族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类型。孕育出了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如中国文明属于大河文明,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 结论:由于各区域地理气候环境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类型的文明,使文明具有多样性。
【范例二】观点: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文明的发展。(文明因互鉴而发展) 论述:丝绸之路开通后,通过和平往来的方式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亚历山大东征,通过暴力冲突的方式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结论: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共生并进。
【范例三】观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文明的延续。 论述:1840年法国制定世界上最早的文物保护法令《历史性建筑法案》。通过颁布法律文献,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得文明得以保存和延续。 结论: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人们尊重与理解祖先的发明与创造,将这些发明与创造传承给后代,推动文明的延续。
【范例四]观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有利于文明的延续。 论述:百色在传统“麽乜”工艺的基础上,融入更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制成耳环、手机佩饰等丰富的产品。创建“麽乜”传承基地,培养“麽乜”民俗文化传承队伍,力拓线上销售,以产业化发展增强非遗活力。 结论: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能够使文明焕发生机,促进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希腊文明,丝绸之路,亚历山大东征,文明交往的方式,有助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方式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
1 / 1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鹿寨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最恰当的一项,共30分)
1.(2024九上·期末)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早期佛教宣传“众生平等”的思想是为了反对(  )
A.婆罗门特权 B.国王特权 C.领主特权 D.封君特权
2.(2024九上·期末)三名罗马人前往雅典考察希腊城邦的法律,重点考察了《梭伦法》,这些人回去后参与了《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据此可知(  )
A.罗马法完全照搬希腊的法典
B.罗马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
C.《十二铜表法》是欧洲法学的渊源
D.罗马文明与希腊文明具有继承性
3.(2024九上·期末)庄园法庭规定: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罚款。不按规定价格卖酒,也要罚款。这体现了庄园法庭(  )
A.维护领主的利益 B.维护庄园公共秩序
C.旨在保护私有财产 D.是庄园的统治基础
4.(2024九上·期末)下表所示为《齐民要术》相关内容整理,可见《齐民要术》(  )
卷数 所述内容
卷一、卷二 农作物耕种,以及谷物,纤维、油料作物的栽培
卷三、卷四 蔬菜、木本作物栽种
卷五、卷六 林木、染料作物,畜牧、养鱼
卷七、八、九 食品酿造,加工,烹调、贮藏和农家手工业
A.其记载的内容广泛而且丰富 B.展示了隋唐时期的农业成就
C.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农书 D.强调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
5.(2024九上·期末)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它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时间:1839年6月3日至25日 领导人:林则徐 经过:…… 意义: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A.南京 B.上海 C.厦门 D.虎门
6.(2024九上·期末)当欧洲人来到时,他们种种欺诈、巧取豪夺使印第安人的权益丧失殆尽,他们的野蛮和带来的传染病使印第安人的人口急剧减少。材料旨在说明新航路开辟(  )
A.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B.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C.给美洲带来严重的灾难 D.把欧洲文化传播到殖民地
7.(2022九上·保定期末)孟德斯鸠说:如果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行使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这三种权力,则一切便都完了。这一思想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体现为(  )
A.议会至上 B.分权制衡 C.联邦政府 D.中央集权
8.(2024九上·期末)法国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各派颁布的宪法都不同程度地冲击了封建贵族、僧侣的特权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拿破仑帝国虽有同封建贵族相妥协的一面,但本质上仍是资产阶级政权。材料重在强调法国(  )
A.反抗外国殖民统治 B.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C.保障资产阶级利益 D.走上军事独裁道路
9.(2024九上·期末)“把教育放在最优先的地位,仿效西方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形成了完整的近代学校体制。”导致近代日本出现这种现象的措施是明治政府(  )
A.加强中央集权 B.推行地税改革
C.发展近代经济 D.提倡文明开化
10.(2022·北京)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是1790-1914年间欧洲主要战争中死亡人数总和的两倍以上;战争期间,英国国债总额提高了12倍,德国的国家负债增加了30倍。以上材料说明一战(  )
A.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战争 B.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告终
C.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 D.结束后确立新的国际秩序
11.(2024九上·期末)1921年后,苏俄城市出现了很多“耐普曼”(做买卖的人)。1924至1925年,从耐普曼的工业企业获得的直接税收占到了全国总税收的一半。这一现象是由于(  )
A.国内反革命叛乱 B.外国武装的干涉
C.新经济政策实施 D.五年计划的施行
12.(2021·苏州)九年级某班同学搜集了“镰刀斧锤星旗”(苏联国旗)与“白蓝红三色旗”(俄罗斯国旗)的图片,对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件开展探究性学习,其最重要的探究价值在于(  )
A.了解苏联的历史发展演变 B.剖析美苏争霸的形成原因
C.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D.认识社会主义发展曲折性
13.(2023·封开模拟)一战结束后,主要战胜国的第一反应就是竭力把战争爆发的罪责完全推给德国。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样的认识:缺陷丛生的国际关系体系导致了战争。与“这样的认识”相匹配的是(  )
A.外交关系影响无足轻重 B.良好国际体系利于和平
C.经济发展缓和彼此矛盾 D.军备竞赛完全可以避免
14.(2024九上·期末)西欧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西欧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如图是其变化示意图,图中空格处最适合填写的内容是(  )
A.农业工人 B.富裕农民 C.租地农场 D.自治城市
15.(2022·安徽)1880年,恩格斯写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随后,这一著作陆续被译为法文、波兰文、意大利文、俄文等文字,在工人中得到了广泛传播。这说明,当时欧洲(  )
A.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 B.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各国无产阶级已经实现联合 D.科学社会主义理想变成现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16.(2024九上·期末)科学引领发展,而科技的发展也亟需全人类省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0年,妇女和儿童占棉花工业中总劳动力的三分之二。然而,随着1833年《工厂法》的出台,童工雇佣量下降,童工位置逐渐被女工接替,妇女成为早期工厂中主要的劳动力。1870年以前妇女在纺织业(棉纺和毛纺)中占了总劳动力的50%。她们都是熟练工人,其收入只及男工的一半甚至不足一半。
——杰克逊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表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
材料三: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极其恶劣的居住环境,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日益严峻的河流污染,这些对英国社会造成持久而深远的危害。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受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以外,还与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有关。
——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材料四:纵观历史,诸如造船业等技术的进步为消除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界线提供了方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今天,几乎是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在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网络计算机的交流中,一个地球村出现了,往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隔离消失了。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纺织工业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依据材料指出造成此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工业产量的变化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在工业化时期产生城市环境问题的原因。
(4)据材料四回答,促进文明传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经济上的隔离消失”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5)综合以上材料,对于科技的利用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
17.(2024九上·期末)资本原始积累是指劳动者被剥夺生产资料和货币资本集中到剥夺者手中,近代英国采取多种手段进行资本原始积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英国毛织业繁荣发达,羊毛需求激增。此外,美洲金银流入引起货币贬值,征收固定货币地租的收入锐减。于是,地主贵族不顾农民反抗,掀起大规模圈地运动来养羊,农民赖以生存的份地被圈占,变成私有牧场或高价出租给大租佃农场,采用雇佣劳动力经营。大批农民被剥夺了生产资料而成为流浪者,但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自由劳动者和国内市场。
——摘编自周庆《略论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
材料二 16世纪下半叶,英国开始大力发展海盗活动,著名海盗德雷克建立了一家海盗企业,伊丽莎白女王、一些贵族都是这家公司的股东。到60年代后期,英国海盗活动扩张到大西洋,专门抢劫西班牙装载美洲金银的白银舰队和葡萄牙运载东方香料的船只,并且还多次进行远征。这种海盗活动,使英国政府有资本能发展舰队,最后在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消除了海上称霸的最大障碍。
——摘编自申晓若《英法两国资本原始积累之比较》
材料三 英国黑奴贸易主要发生在16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初。1672年,英国政府为了更好地组织黑奴贸易,给“皇家非洲公司”颁发特许状。据统计,在200多年间英国从非洲劫掠的奴隶数目共500万以上,是其余各国总和的4倍,利润率一般至少100%,有时甚至高达500%以上,英国工商业和一些港口城市得以发展,但黑奴贸易加上猎奴战争使非洲至少损失1000万强壮劳动力。
——摘编自陈紫华《英国的黑奴贸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圈地运动产生的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圈地运动形成的大租佃农场的性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开展海盗活动的背景事件。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开展海盗活动的方式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黑奴贸易的特点。
(4)综合上述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请你对“资本原始积累”进行客观的评价。
18.(2024九上·期末)人类文明在碰撞与交流中得以不断延续、推动世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的起源】
材料一:
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
发源地 古代文明 文明成果代表
北非的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文明 太阳历、金字塔
西亚的两河流域 ① 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南亚的印度河流域 古印度文明 种姓制度、佛教
爱琴海 ② 《荷马史诗》、帕特农神庙
【文明的交流】
材料二:
丝绸之路线路图 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者,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
亚历山大东征示意图 亚历山大东征,洗劫和烧毁了亚洲一些古老的城市,将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掠为奴隶,以野蛮、残忍、落后的手段毁灭了许多东方文明。……亚历山大以后,希腊文化依然在亚洲得到不断传播、……医学、力学、建筑学等,都有很高成就。
【文明的延续】
材料三:
“麽乜”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壮族特有的吉祥饰物。百色在传统“麽乜”工艺的基础上,融入更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制成耳环、手机佩饰等丰富的产品。创建“麽乜”传承基地,培养一批“麽乜”民俗文化传承队伍,力拓线上销售,以产业化发展增强非遗活力。
时间 事件
2003年 文化部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审报
2007年 宾阳县政府将每年正月十一确定为炮龙节
2008年 宾阳炮龙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5年 炮龙节签约投资项目额超35亿元
炮龙节重大意义事件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请将表格中①②处补充完整。
(2)简述丝绸之路和亚历山大东征的共同作用。根据材料比较文明交往的方式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归纳有助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方式。
(4)综合上述所有材料,从“起源”“交流”“延续”中选取一个角度,以“文明”为主题提炼观点,并从材料中选取两个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总结提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A项婆罗门特权是早期佛教宣传“众生平等”的思想反对的对象,符合题意;
B项国王特权不是早期佛教宣传“众生平等”的思想反对的对象,不符合题意;
C项领主特权和西欧庄园有关,和佛教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封君特权和西欧封建制度有关,和佛教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佛教,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2.【答案】D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据“三名罗马人前往雅典考察希腊城邦的法律,重点考察了《梭伦法》,这些人回去后参与了《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可知,罗马文明传承了希腊文明,说明罗马文明与希腊文明具有继承性。
A项罗马法完全照搬希腊的法典错误,罗马法并不是完全照搬希腊法,不符合题意;
B项罗马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错误,阿拉伯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不符合题意;
C项《十二铜表法》是欧洲法学的渊源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十二铜表法》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十二铜表法》的制定的相关史实。
3.【答案】B
【知识点】庄园法庭的特点及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罚款。不按规定价格卖酒,也要罚款”可知,材料描述了庄园法庭对违反庄园公共秩序的行为进行审理,说明庄园法庭维护了庄园的公共秩序。
A项维护领主的利益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旨在保护私有财产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是庄园的统治基础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庄园法庭及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4.【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从表所示有关《齐民要术》一书的信息可知,其记载的内容广泛而且丰富。
A项其记载的内容广泛而且丰富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展示了隋唐时期的农业成就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农书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强调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齐民要术》,要求运用所学解读表格信息。
5.【答案】D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前后用了23天,销毁鸦片110多万千克。虎门销烟是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成为无愧的民族英雄。据题干历史学习卡片中“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及所学知识可知,小明同学创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反映的是虎门销烟,发生在虎门。
A项南京和题干反映的虎门销烟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上海和题干反映的虎门销烟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厦门和题干反映的虎门销烟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虎门是题干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林则徐虎门销烟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相关史实。
6.【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他们的野蛮和带来的传染病使印第安人的人口急剧减少”可知,材料反映新航路开辟给给美洲的印第安人带来灾难。
A项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给美洲带来严重的灾难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把欧洲文化传播到殖民地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7.【答案】B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美国1787年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B项正确;
议会至上是英国《权利法案》中体现出来的,排除A项;
依据宪法,美国是一个联邦政府,但题干体现出的是1787年宪法的分权制衡原则,排除C项;
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难度较易,学生识记所学的1787年宪法中最重要的三权分立的原则即可作答。
8.【答案】C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法国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各派颁布的宪法都不同程度地冲击了封建贵族、僧侣的特权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拿破仑帝国虽有同封建贵族相妥协的一面,但本质上仍是资产阶级政权”可知,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以及拿破仑政府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了法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保障了资产阶级利益。
A项反抗外国殖民统治理解错误,法国大革命反对的是封建专制统治,不符合题意;
B项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理解错误,法国大革命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不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
C项保障资产阶级利益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走上军事独裁道路与题干主旨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法国大革命及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法国大革命及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D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把教育放在最优先的地位,仿效西方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形成了完整的近代学校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是由于在明治维新中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所以才出现了材料中出现的现象。
A项加强中央集权是明治维新在政治方面的改革,不符合题意;
B项推行地税改革是明治维新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不符合题意;
C项发展近代经济是明治维新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不符合题意;
D项提倡文明开化是出现题干现象的措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治维新的措施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明治维新的措施。
10.【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是1790﹣1914年间欧洲主要战争中死亡人数总和的两倍以上、战争期间,英国国债总额提高了12倍,德国的国家负债增加了30倍。”可知,一战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C项正确;
A项是一战的性质而不是影响,排除A项;
B项是一战的结果,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
D项是一战战后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一战的影响的相关史实。
11.【答案】C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21年后,在苏俄的城市出现了很多“耐普曼”(做买卖的人)”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允许商品买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A项国内反革命叛乱发生在1918-1920年间,不符合题意;
B项外国武装的干涉发生在1918-1920年间,不符合题意;
C项新经济政策实施是出现题干现象的原因,符合题意;
D项五年计划的施行是1928年开始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
12.【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A. 了解苏联的历史发展演变 ,不符合题意;
B. 剖析美苏争霸的形成原因 ,不符合题意;
C. 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苏联解体,苏联被俄罗斯代替,国旗也换了,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的巨大挫折,这表明社会主义发展充满曲折艰难,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3.【答案】B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由于战胜国把罪责全部推给德国,对德国的制裁导致20世纪30年代德国国内民族仇恨增强,最终导致二战爆发。材料中缺陷丛生的国际关系体系导致了战争,说明当时国际关系恶化导致战争,言外之意是说良好国际体系利于和平,B项正确;
外交关系影响并不是举足轻重,排除A项;
材料中说明的是国际关系问题,不是经济发展缓和彼此矛盾,排除C项;
军备竞赛并不是完全可以避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凡尔赛体系的确立以及影响。
14.【答案】C
【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以后,西欧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14世纪中叶以后,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他们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用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土地关系的变化,推动农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C项正确;经上述分析,图中空格处最适合填写的内容是租地农场,而不是农业工人、富裕农民、自治城市,排A项农业工人和图中空格处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富裕农民和图中空格处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租地农场是图中空格处最适合填写的内容,符合题意;
D项自治城市和图中空格处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等知识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等知识。
15.【答案】A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 据“随后,这一著作陆续被译为法文、波兰文、意大利文、俄文等文字,在工人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可知,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工人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影响力日益扩大,选项 A 符合题意;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各国无产阶级已经实现联合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选项 BC ;
俄国十月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理想变成现实,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的相关史实。
16.【答案】(1)变化:由妇女和儿童占总劳动力的大多数到妇女成为早期工厂中主要的劳动力;原因:政府出台法律,加强对儿童的保护,严禁工厂雇佣童工,童工位置逐渐被女工接替。
(2)变化: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重视并采用最新的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原因: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等。
(4)原因:科技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5)态度:趋利避害。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1830年,妇女和儿童占棉花工业中总劳动力的三分之二。然而,随着1833年《工厂法》的出台,童工雇佣量下降,童工位置逐渐被女工接替,妇女成为早期工厂中主要的劳动力”可知,英国纺织工业劳动力由妇女和儿童占总劳动力的大多数变为妇女成为早期工厂中主要的劳动力。根据材料一“然而,随着1833年《工厂法》的出台,童工雇佣量下降,童工位置逐渐被女工接替,妇女成为早期工厂中主要的劳动力。”可知,政府通过出台法律,加强对儿童的保护,严禁工厂雇佣童工,童工位置逐渐被女工接替。这使得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
(2)根据材料二“表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可知,1913年时,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早出现在美国和德国,美国重视并采用最新的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其工业产量超过了英国。
(3)根据材料三“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受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以外,还与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有关”可知,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等造成了英国环境问题。
(4)根据材料四“诸如造船业等技术的进步”“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可知,促进文明传播的根本原因是科技的发展。根据材料四“今天,几乎是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在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网络计算机的交流中,一个地球村出现了,往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隔离消失了”可知,世界各地的交流与联系更加密切,全球化趋势加强。故“经济上的隔离消失”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5)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一工业革命改变了劳动力结构,材料二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材料三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材料四工业革命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等可知,对于科技的利用我们应持趋利避害的态度。(围绕趋利避害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变化:由妇女和儿童占总劳动力的大多数到妇女成为早期工厂中主要的劳动力;原因:政府出台法律,加强对儿童的保护,严禁工厂雇佣童工,童工位置逐渐被女工接替。
(2)变化: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重视并采用最新的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原因: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等。
(4)原因:科技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5)态度:趋利避害。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科技革命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注意对材料的分析与解读,掌握相关知识。
17.【答案】(1)原因:毛纺织业的发展对羊毛需求大,羊毛价格日益上涨,养羊业最有利可图。新航路开辟后发生的价格革命使额定地租的实际收入日益减少,贵族、庄园主急需改变土地经营方式;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
(2)事件: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开始早期的殖民扩张;方式:建立海盗企业、抢劫西班牙装载美洲金银的白银舰队和葡萄牙运载东方香料的船只、进行远征等。
(3)特点:持续时间长;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贩卖黑奴数量巨大。
(4)评价,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原始积累具有野蛮性和残酷性。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据材料“15世纪末,英国毛织业繁荣发达。此外,征收固定货币地租的收入锐减,地主贵族不顾农民反抗,农民赖以生存的份地被圈占,采用雇佣劳动力经营”可归纳为,由于英国毛织业繁荣发达,羊毛价格日益上涨;据材料“此外,征收固定货币地租的收入锐减……”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新航路开辟后发生的价格革命,使固定地租的实际收入日益减少、庄园主急需改变土地经营方式。据材料“于是,地主贵族不顾农民反抗,农民赖以生存的份地被圈占,变成私有牧场或高价出租给大租佃农场,但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自由劳动者和国内市场”并结合所学可知,圈地运动形成的大租佃农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采用雇佣方式进行生产。
(2)据材料“16世纪下半叶,英国开始大力发展海盗活动……”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开展海盗活动的背景事件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开始早期的殖民扩张,世界联系加强。据材料“16世纪下半叶,著名海盗德雷克建立了一家海盗企业、一些贵族都是这家公司的股东,英国海盗活动扩张到大西洋,并且还多次进行远征,使英国政府有资本能发展舰队,消除了海上称霸的最大障碍”可归纳建立海盗企业;根据材料“专门抢劫西班牙装载美洲金银的白银舰队和葡萄牙运载东方香料的船只,并且还多次进行远征”,可以归纳为抢劫西班牙装载美洲金银的白银舰队和葡萄牙运载东方香料的船只、进行远征等。
(3)据材料“主要发生在16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初"可归纳为黑奴贸易持续时间长;据材料“1672年,给皇家非洲公司‘颁发特许状’”可归纳为政府的大力支持,“其余各国总和的4倍”归纳为贩卖黑奴数量巨大。
(4)据所学可知,资本原始积累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是根据材料“英国海盗活动扩张到大西洋”“专门抢劫西班牙装载美洲金银的白银舰队和葡萄牙运载东方香料的船只,并且还多次进行远征”可知,资本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对殖民地掠夺和黑奴贸易等基础之上,说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具有野蛮性和残酷性。
故答案为:(1)原因:毛纺织业的发展对羊毛需求大,羊毛价格日益上涨,养羊业最有利可图。新航路开辟后发生的价格革命使额定地租的实际收入日益减少,贵族、庄园主急需改变土地经营方式;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
(2)事件: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开始早期的殖民扩张;方式:建立海盗企业、抢劫西班牙装载美洲金银的白银舰队和葡萄牙运载东方香料的船只、进行远征等。
(3)特点:持续时间长;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贩卖黑奴数量巨大。
(4)评价,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原始积累具有野蛮性和残酷性。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资本主义的萌芽、三角贸易、英国的殖民扩张等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资本主义的萌芽、三角贸易、英国的殖民扩张等相关史实。
18.【答案】(1)①:古代两河流域文明;②希腊文明。
(2)共同作用:都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方式:丝绸之路是通过贸易方式;亚历山大东征是通过战争的方式。
(3)方式:立法;文化创新;创建文化传承基地;培养文化传承人;实现文化产业化。
(4)【范例一】观点:文明的起源具有多样性。 论述:文明起源于多样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民族传统中,它造成各地域、各民族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类型。孕育出了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如中国文明属于大河文明,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 结论:由于各区域地理气候环境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类型的文明,使文明具有多样性。
【范例二】观点: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文明的发展。(文明因互鉴而发展) 论述:丝绸之路开通后,通过和平往来的方式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亚历山大东征,通过暴力冲突的方式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结论: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共生并进。
【范例三】观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文明的延续。 论述:1840年法国制定世界上最早的文物保护法令《历史性建筑法案》。通过颁布法律文献,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得文明得以保存和延续。 结论: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人们尊重与理解祖先的发明与创造,将这些发明与创造传承给后代,推动文明的延续。
【范例四]观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有利于文明的延续。 论述:百色在传统“麽乜”工艺的基础上,融入更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制成耳环、手机佩饰等丰富的产品。创建“麽乜”传承基地,培养“麽乜”民俗文化传承队伍,力拓线上销售,以产业化发展增强非遗活力。 结论: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能够使文明焕发生机,促进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1)根据“西亚的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汉谟拉比”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源于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成果代表有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等。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爱琴海是古希腊文明的摇篮,文明成果代表有《荷马史诗》、帕特农神庙。
(2)根据材料“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者,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同其他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根据材料“亚历山大以后,希腊文化依然在亚洲得到不断传播”,结合所学可知,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所以二者的共同作用是都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通过贸易方式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亚历山大东征是通过战争的方式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3)依据材料“百色在传统‘麽乜’工艺的基础上,融入更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制成耳环、手机佩饰等丰富的产品。创建‘麽乜’传承基地,培养一批‘麽乜’民俗文化传承队伍,力拓线上销售,以产业化发展增强非遗活力”可知,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方式有文化创新;创建文化传承基地;培养文化传承人;实现文化产业化。“文化部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审报”可知,通过立法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故答案为:(1)①:古代两河流域文明;②希腊文明。
(2)共同作用:都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方式:丝绸之路是通过贸易方式;亚历山大东征是通过战争的方式。
(3)方式:立法;文化创新;创建文化传承基地;培养文化传承人;实现文化产业化。
(4)【范例一】观点:文明的起源具有多样性。 论述:文明起源于多样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民族传统中,它造成各地域、各民族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类型。孕育出了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如中国文明属于大河文明,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 结论:由于各区域地理气候环境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类型的文明,使文明具有多样性。
【范例二】观点: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文明的发展。(文明因互鉴而发展) 论述:丝绸之路开通后,通过和平往来的方式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亚历山大东征,通过暴力冲突的方式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结论: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共生并进。
【范例三】观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文明的延续。 论述:1840年法国制定世界上最早的文物保护法令《历史性建筑法案》。通过颁布法律文献,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得文明得以保存和延续。 结论: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人们尊重与理解祖先的发明与创造,将这些发明与创造传承给后代,推动文明的延续。
【范例四]观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有利于文明的延续。 论述:百色在传统“麽乜”工艺的基础上,融入更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制成耳环、手机佩饰等丰富的产品。创建“麽乜”传承基地,培养“麽乜”民俗文化传承队伍,力拓线上销售,以产业化发展增强非遗活力。 结论: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能够使文明焕发生机,促进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希腊文明,丝绸之路,亚历山大东征,文明交往的方式,有助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方式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