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2023-2024学年期七年级上学历史期末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2023-2024学年期七年级上学历史期末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4 15:52:51

文档简介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2023-2024学年期七年级上学历史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8分)
1.(2022七上·新丰期中)一个生活在距今7000多年的河姆渡人,下列选项中他最不可能经历的是(  )
A.用磨制的石器和骨器从事劳动 B.住的是干栏式木构建筑
C.会使用彩色的陶器来盛粟米饭 D.从木结构水井之中取水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河姆渡人培育的是水稻,粟是半坡人培育的,所以他不可能盛粟米饭,故选C;
ABD都是河姆渡时期已经存在的现象,他可能经历,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2023七上·襄州期末)《竹书纪年》和《史记》中都有商朝多次迁都的记载。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西南发现了商代最早的都城:在郑州发现了商代早期最大的都城;在安阳发现了殷墟遗址。由此可知(  )
A.古书记载内容都是客观的
B.考古是印证文献真实性的重要手段
C.古文献记载过于夸大史实
D.文献记载必须得到考古证实才真实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说明考古是印证文献真实性的重要手段,通过考古可以验证历史文献是否真实可靠。
AC两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
B项考古是印证文献真实性的重要手段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文献记载必须得到考古证实才真实说法错误,通过多种文献史料也可以验证是否真实可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的关系及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考古是印证文献真实性的重要手段。
3.(2021七上·高州期末)下图是北京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中青铜器克罍(léi)的铭文拓片,其大意为周王对太保说,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该铭文拓片可直接用于研究(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奴隶分封给亲属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北京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中青铜器克罍的铭文拓片“周王对太保说,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反映的是正是西周分封制的历史。故C符合题意,题干和ABD无关,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4.(2023七上·南海期中)据《文物》记载,陕西凤翔秦公墓和秦宗庙遗址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铁器有十余件,其中出土的铁锸、铁铲、钁(大锄)等均为典型的农业生产工具。这一发现表明(  )
A.陕西地区最早使用铁制农具 B.铁犁牛耕在全国推广
C.春秋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提高 D.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陕西凤翔秦公墓和秦宗庙遗址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铁器有十余件,其中出土的铁锸、铁铲、钁(大锄)等均为典型的农业生产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更加丰富多样,农业生产力提高。
A项陕西地区最早使用铁制农具题干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铁犁牛耕在全国推广题干不能体现,题干只提到陕西地区,并未涉及铁犁牛耕在全国推广,不符合题意;
C项春秋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提高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题干不能体现,题干阐述农业生产工具,并未涉及手工业,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期时期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发展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熟练掌握春秋以来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的推广。
5.(2023七上·襄州期末)寒假即将来临,各文旅局为吸引游客的到来,“卷”疯了。西南F4(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火爆出圈。如果你要去西南F4旅游,你可能会去一下哪个地方?(  )
A.秦长城 B.云冈石窟 C.都江堰 D.龙门石窟
【答案】C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四川成都平原常遭水患,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故题干中所说的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建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A项秦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和“西南F4(云南,贵州,四川,重庆)”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和“西南F4(云南,贵州,四川,重庆)”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都江堰位于四川省,和“西南F4(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相符,符合题意;
D项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和“西南F4(云南,贵州,四川,重庆)”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
6.(2023七上·襄州期末)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早在春秋时期,有位大思想家就提出类似主张,追求教育公平,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要机会,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A项老子和题干教育思想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孔子早在春秋时期提出教育公平主张,符合题意;
CD两项墨子和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和题干中的“早在春秋时期,有位大思想家就提出类似主张,追求教育公平”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教育贡献。
7.(2021八上·郑州开学考)历史学习中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根据下图提供的关键词,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单元标题(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B.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阶段,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不符合题意;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不符合题意;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所选择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一个都不能少,切记。
8.(2023七上·襄州期末) 秦统一后,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统一度量衡的根本出发点在于 (  )
A.消除六国遗迹 B.方便商品流通
C.强化地方统治 D.巩固国家统一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后,为巩固国家统一,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AB两项消除六国遗迹、方便商品流通是重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强化地方统治和郡县制有关,不符合题意;
D项巩固国家统一是统一度量衡的根本出发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记并理解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9.(2023七上·襄州期末)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提示“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联想到答案应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八王之乱 D.官渡之战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据“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可知,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陈胜、吴广起义。
A项陈胜、吴广起义和题干关键词相符,符合题意;
B项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时期,不符合题意;
C项八王之乱标志西晋走向衰落,不符合题意;
D项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在北方和袁绍进行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
10.(2023七上·襄州期末)以下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这一人物是(  )
A.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B.创立了三公九卿制
C.开创了“光武中兴” 的局面 D.派遣甘英出使大秦
【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A项开创了“文景之治” 的局面的是西汉时期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不符合题意;
B项创立了三公九卿制的秦始皇,不符合题意;
C项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局面的是刘秀,和题干信息相符,符合题意;
D项公元97年班超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光武中兴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秀开创光武中兴的史实。
11.(2023七上·襄州期末)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罗马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和荣耀的象征。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A.丰富了文化生活 B.彻底消除了中外隔阂
C.推动了民族交融 D.巩固了国家统一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为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物种交流,丰富了文化生活。
A项丰富了文化生活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彻底消除了中外隔阂理解错误,丝绸之路的开通增加了中国人饮食生活的选择,并没有体现消除中外隔阂,不符合题意;
C项推动了民族交融理解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之间的物品交流,没有涉及民族交融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D项巩固了国家统一与材料不符,罗马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材料涉及其他国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丝绸之路的开通以及意义。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的开通以及意义。
12.(2023七上·襄州期末)下面文本框的内容摘自《历史襄阳》。横线上应该填入的人物是(  )
钟灵毓秀 名人辈出 浪漫赋祖、悲秋骚人之宋玉 龙腾白水、奠基东汉之刘秀 千古名相、三分天下之____ 田园诗祖、文坛奇葩之孟浩然
A.诸葛亮 B.皮日休 C.米芾 D.孟浩然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千古名相指的诸葛亮,正因他对刘备的辅助,才避免了刘备被曹操剿灭的危险,正因他的谋划,刘备、孙权结成联盟,并通过赤壁之战,打败曹操,才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A项诸葛亮是横线上应该填入的人物,符合题意;
B项皮日休是唐朝诗人,不符合题意;
C项米芾是宋代词人,不符合题意;
D项孟浩然是唐朝诗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历史名人——诸葛亮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重点掌握诸葛亮的历史事迹。
13.(2023七上·襄州期末)某位学者对北魏时期部分女性服饰做的研究统计如下,都城迁到洛阳后,女性服饰出现变化。变化直接原因是(  )
服饰组合 都城在平城时 穿着人数 迁都洛阳后 穿着人数
风帽、鲜卑长袍 114 0
襦裙(汉服的一种) 72 188
A.统一北方政权 B.重视农业生产
C.推行汉化措施 D.重视吏治改革
【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可知,迁都洛阳后鲜卑族女性风帽、鲜卑长袍无人穿着,襦裙穿着人数增加,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孝文帝改革采取了穿汉服的汉化措施。
ABD三项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推行汉化措施是题干变化的直接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4.(2023七上·襄州期末)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部分),其中,图中ABC处是(  )
A.东汉西晋东晋 B.魏东晋西晋
C.魏西晋东晋 D.魏东晋西晋
【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263年,魏国灭蜀,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亡吴,统一全国,实现南北统一。316年西晋灭亡,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
ABD三项和图中ABC处不对应,不符合题意;
C项魏西晋东晋是图中ABC处应填的朝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朝代更迭,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示意图信息。
二、非选择题(共32分)
15.(2023七上·襄州期末)改革、创新与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篇】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 秦策一》
【创新篇】
材料二:秦朝的政治结构图(如图)
材料三: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开放篇】
材料四:
材料五:“一带一路”传承了古代丝绸之路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精神。……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具有新时代的特征。首先是“亲善之路”……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进行平等发展、互利共赢。其次是“繁荣之路”……连接了亚、欧、非三块大陆,为沿线国家提供了强大的机遇与潜力。最后是“交流之路”……不仅是经济贸易之路,还是文化交流和民众交往之路。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我们要发扬丝路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生命。
——摘编自王义桅《论“一带一路”的历史超越与传承》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商君治秦”中最能直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是什么?
(2)材料二的图指出秦始皇在地方实行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有何意义?
(3)结合所学,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民族关系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任选两个角度)
(4)材料四中A处应该填写哪一地名?汉朝时期,哪一宗教通过此路传入中国?
(5)结合材料五,提炼“丝路精神”的核心内涵。(至少三点)
【答案】(1)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2)制度的名称:郡县制 意义: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3)政治上:颁布推恩令;经济上:盐铁专卖;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族关系上:北击匈奴。
(4)地名:长安;宗教:佛教
(5)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商鞅变法;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君治秦”指的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在经济上的措施包括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其中鼓励耕织该措施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最能直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是:鼓励耕织。
(2)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了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汉武帝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设立刺史制度;经济上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思想上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民族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经西域,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古罗马帝国),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所以图中A处为丝绸之路的出发点是:长安。宗教:根据所学知识“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西汉时期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可知汉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宗教是:佛教。
(5)根据材料五“‘一带一路‘传承了古代丝绸之路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精神。……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具有新时代的特征。首先是’亲善之路‘……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进行平等发展、互利共赢。其次是“繁荣之路”……连接了亚、欧、非三块大陆,为沿线国家提供了强大的机遇与潜力。最后是’交流之路‘……不仅是经济贸易之路,还是文化交流和民众交往之路。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我们要发扬丝路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生命”可知,“丝路精神”的核心内涵是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
故答案为:(1)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2)制度的名称:郡县制;意义: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3)政治上:颁布推恩令;经济上:盐铁专卖;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族关系上:北击匈奴。
(4)地名:长安;宗教:佛教。
(5)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五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商鞅变法、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丝绸之路的开辟等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丝绸之路的开辟等知识。
16.(2023七上·襄州期末)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下面是某班同学以“民族交融”为主题设计的活动探究方案,请你参与完成。
【疆域变迁:民族认同】
材料一: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民族认同:多元一体】
材料二:
材料三:赵钱孙的家世:世世代代生活在北方,是黄河流域的务农家庭。曾祖父,在西晋“八王之乱”中被抓去当兵,不知所终。祖父,在与新迁入本地的氐族人的冲突中被杀,家道中落,日益穷困。父亲,被前秦王苻坚强征入伍去攻打东晋, A 后不知下落。时局纷扰,兵荒马乱,赵钱孙觉得实在没有办法在老家待下去了,他想到了搬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完成统一的重大意义。
(2)有人说我国古代民族之间的交往仅仅是汉族先进文化影响少数民族,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材料二图片中的史实举例说明。
(3)A应该填哪个战役?赵钱孙如果一定要搬家,往哪儿搬?为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民族交融”有什么感悟?(至少两点)
【答案】(1)意义:秦朝完成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是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不同意。材料二中,少数民族的乐器影响了中原汉人的乐器;汉人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采用了少数民族的坐具,沿用至今
(3)A:淝水之战 可以搬往江南地区。原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统治者的重视;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4)与先进的民族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积极吸取和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要引进人才,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促进区域间的合作交流;政府大力支持等。
【知识点】秦灭六国;江南地区的开发;淝水之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可知,秦朝完成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根据材料二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的乐器影响了中原汉人的乐器;汉人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吸收了少数民族的坐具,沿用至今。所以我不同意“我国古代民族之间的交往仅仅是汉族先进文化影响少数民族”的说法。
(3)383年,在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赵钱孙的曾祖父经历了八王之乱,父亲经历了前秦攻打东晋的淝水之战,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北方时局纷扰,战乱不断。因此赵钱孙家要搬家应该往江南地区搬,因为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安定,气候条件好,适宜发展农业;地广人稀,获得土地的机会多,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与先进的民族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积极吸取和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要引进人才,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促进区域间的合作交流;政府大力支持等。
故答案为:(1)意义:秦朝完成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是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不同意。材料二中,少数民族的乐器影响了中原汉人的乐器;汉人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采用了少数民族的坐具,沿用至今。
(3)A:淝水之战。可以搬往江南地区。原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统治者的重视;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4)与先进的民族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积极吸取和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要引进人才,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促进区域间的合作交流;政府大力支持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统一的意义,民族交融,淝水之战,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等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统一的意义,民族交融,淝水之战,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等史实。
17.(2023七上·襄州期末)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在国家、民族发展道路上意义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阅读以上材料,提取部分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材料中的部分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观点: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泽被后世。
论述: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而优秀的文化。在医学领域,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理疗体系的基础;在科技领域,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便利了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史学领域,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后世史书撰写树立了典范;在艺术领域,书法、雕刻、绘画等更是人才辈出,创造出众多杰出作品。
结论: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知识点】青铜艺术;甲骨文;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观点明确,根据材料中的部分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即可。
故答案为:观点: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泽被后世。
论述: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而优秀的文化。在医学领域,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理疗体系的基础;在科技领域,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便利了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史学领域,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后世史书撰写树立了典范;在艺术领域,书法、雕刻、绘画等更是人才辈出,创造出众多杰出作品。
结论: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要求学生具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 1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2023-2024学年期七年级上学历史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8分)
1.(2022七上·新丰期中)一个生活在距今7000多年的河姆渡人,下列选项中他最不可能经历的是(  )
A.用磨制的石器和骨器从事劳动 B.住的是干栏式木构建筑
C.会使用彩色的陶器来盛粟米饭 D.从木结构水井之中取水
2.(2023七上·襄州期末)《竹书纪年》和《史记》中都有商朝多次迁都的记载。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西南发现了商代最早的都城:在郑州发现了商代早期最大的都城;在安阳发现了殷墟遗址。由此可知(  )
A.古书记载内容都是客观的
B.考古是印证文献真实性的重要手段
C.古文献记载过于夸大史实
D.文献记载必须得到考古证实才真实
3.(2021七上·高州期末)下图是北京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中青铜器克罍(léi)的铭文拓片,其大意为周王对太保说,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该铭文拓片可直接用于研究(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2023七上·南海期中)据《文物》记载,陕西凤翔秦公墓和秦宗庙遗址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铁器有十余件,其中出土的铁锸、铁铲、钁(大锄)等均为典型的农业生产工具。这一发现表明(  )
A.陕西地区最早使用铁制农具 B.铁犁牛耕在全国推广
C.春秋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提高 D.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5.(2023七上·襄州期末)寒假即将来临,各文旅局为吸引游客的到来,“卷”疯了。西南F4(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火爆出圈。如果你要去西南F4旅游,你可能会去一下哪个地方?(  )
A.秦长城 B.云冈石窟 C.都江堰 D.龙门石窟
6.(2023七上·襄州期末)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早在春秋时期,有位大思想家就提出类似主张,追求教育公平,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7.(2021八上·郑州开学考)历史学习中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根据下图提供的关键词,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单元标题(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8.(2023七上·襄州期末) 秦统一后,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统一度量衡的根本出发点在于 (  )
A.消除六国遗迹 B.方便商品流通
C.强化地方统治 D.巩固国家统一
9.(2023七上·襄州期末)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提示“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联想到答案应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八王之乱 D.官渡之战
10.(2023七上·襄州期末)以下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这一人物是(  )
A.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B.创立了三公九卿制
C.开创了“光武中兴” 的局面 D.派遣甘英出使大秦
11.(2023七上·襄州期末)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罗马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和荣耀的象征。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A.丰富了文化生活 B.彻底消除了中外隔阂
C.推动了民族交融 D.巩固了国家统一
12.(2023七上·襄州期末)下面文本框的内容摘自《历史襄阳》。横线上应该填入的人物是(  )
钟灵毓秀 名人辈出 浪漫赋祖、悲秋骚人之宋玉 龙腾白水、奠基东汉之刘秀 千古名相、三分天下之____ 田园诗祖、文坛奇葩之孟浩然
A.诸葛亮 B.皮日休 C.米芾 D.孟浩然
13.(2023七上·襄州期末)某位学者对北魏时期部分女性服饰做的研究统计如下,都城迁到洛阳后,女性服饰出现变化。变化直接原因是(  )
服饰组合 都城在平城时 穿着人数 迁都洛阳后 穿着人数
风帽、鲜卑长袍 114 0
襦裙(汉服的一种) 72 188
A.统一北方政权 B.重视农业生产
C.推行汉化措施 D.重视吏治改革
14.(2023七上·襄州期末)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部分),其中,图中ABC处是(  )
A.东汉西晋东晋 B.魏东晋西晋
C.魏西晋东晋 D.魏东晋西晋
二、非选择题(共32分)
15.(2023七上·襄州期末)改革、创新与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篇】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 秦策一》
【创新篇】
材料二:秦朝的政治结构图(如图)
材料三: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开放篇】
材料四:
材料五:“一带一路”传承了古代丝绸之路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精神。……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具有新时代的特征。首先是“亲善之路”……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进行平等发展、互利共赢。其次是“繁荣之路”……连接了亚、欧、非三块大陆,为沿线国家提供了强大的机遇与潜力。最后是“交流之路”……不仅是经济贸易之路,还是文化交流和民众交往之路。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我们要发扬丝路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生命。
——摘编自王义桅《论“一带一路”的历史超越与传承》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商君治秦”中最能直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是什么?
(2)材料二的图指出秦始皇在地方实行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有何意义?
(3)结合所学,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民族关系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任选两个角度)
(4)材料四中A处应该填写哪一地名?汉朝时期,哪一宗教通过此路传入中国?
(5)结合材料五,提炼“丝路精神”的核心内涵。(至少三点)
16.(2023七上·襄州期末)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下面是某班同学以“民族交融”为主题设计的活动探究方案,请你参与完成。
【疆域变迁:民族认同】
材料一: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民族认同:多元一体】
材料二:
材料三:赵钱孙的家世:世世代代生活在北方,是黄河流域的务农家庭。曾祖父,在西晋“八王之乱”中被抓去当兵,不知所终。祖父,在与新迁入本地的氐族人的冲突中被杀,家道中落,日益穷困。父亲,被前秦王苻坚强征入伍去攻打东晋, A 后不知下落。时局纷扰,兵荒马乱,赵钱孙觉得实在没有办法在老家待下去了,他想到了搬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完成统一的重大意义。
(2)有人说我国古代民族之间的交往仅仅是汉族先进文化影响少数民族,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材料二图片中的史实举例说明。
(3)A应该填哪个战役?赵钱孙如果一定要搬家,往哪儿搬?为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民族交融”有什么感悟?(至少两点)
17.(2023七上·襄州期末)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在国家、民族发展道路上意义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阅读以上材料,提取部分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材料中的部分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河姆渡人培育的是水稻,粟是半坡人培育的,所以他不可能盛粟米饭,故选C;
ABD都是河姆渡时期已经存在的现象,他可能经历,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说明考古是印证文献真实性的重要手段,通过考古可以验证历史文献是否真实可靠。
AC两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
B项考古是印证文献真实性的重要手段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文献记载必须得到考古证实才真实说法错误,通过多种文献史料也可以验证是否真实可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的关系及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考古是印证文献真实性的重要手段。
3.【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奴隶分封给亲属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北京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中青铜器克罍的铭文拓片“周王对太保说,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反映的是正是西周分封制的历史。故C符合题意,题干和ABD无关,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4.【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陕西凤翔秦公墓和秦宗庙遗址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铁器有十余件,其中出土的铁锸、铁铲、钁(大锄)等均为典型的农业生产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更加丰富多样,农业生产力提高。
A项陕西地区最早使用铁制农具题干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铁犁牛耕在全国推广题干不能体现,题干只提到陕西地区,并未涉及铁犁牛耕在全国推广,不符合题意;
C项春秋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提高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题干不能体现,题干阐述农业生产工具,并未涉及手工业,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期时期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发展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熟练掌握春秋以来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的推广。
5.【答案】C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四川成都平原常遭水患,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故题干中所说的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建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A项秦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和“西南F4(云南,贵州,四川,重庆)”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和“西南F4(云南,贵州,四川,重庆)”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都江堰位于四川省,和“西南F4(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相符,符合题意;
D项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和“西南F4(云南,贵州,四川,重庆)”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要机会,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A项老子和题干教育思想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孔子早在春秋时期提出教育公平主张,符合题意;
CD两项墨子和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和题干中的“早在春秋时期,有位大思想家就提出类似主张,追求教育公平”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教育贡献。
7.【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B.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阶段,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不符合题意;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不符合题意;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所选择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一个都不能少,切记。
8.【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后,为巩固国家统一,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AB两项消除六国遗迹、方便商品流通是重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强化地方统治和郡县制有关,不符合题意;
D项巩固国家统一是统一度量衡的根本出发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记并理解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9.【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据“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可知,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陈胜、吴广起义。
A项陈胜、吴广起义和题干关键词相符,符合题意;
B项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时期,不符合题意;
C项八王之乱标志西晋走向衰落,不符合题意;
D项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在北方和袁绍进行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
10.【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A项开创了“文景之治” 的局面的是西汉时期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不符合题意;
B项创立了三公九卿制的秦始皇,不符合题意;
C项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局面的是刘秀,和题干信息相符,符合题意;
D项公元97年班超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光武中兴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秀开创光武中兴的史实。
11.【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为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物种交流,丰富了文化生活。
A项丰富了文化生活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彻底消除了中外隔阂理解错误,丝绸之路的开通增加了中国人饮食生活的选择,并没有体现消除中外隔阂,不符合题意;
C项推动了民族交融理解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之间的物品交流,没有涉及民族交融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D项巩固了国家统一与材料不符,罗马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材料涉及其他国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丝绸之路的开通以及意义。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的开通以及意义。
12.【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千古名相指的诸葛亮,正因他对刘备的辅助,才避免了刘备被曹操剿灭的危险,正因他的谋划,刘备、孙权结成联盟,并通过赤壁之战,打败曹操,才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A项诸葛亮是横线上应该填入的人物,符合题意;
B项皮日休是唐朝诗人,不符合题意;
C项米芾是宋代词人,不符合题意;
D项孟浩然是唐朝诗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历史名人——诸葛亮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重点掌握诸葛亮的历史事迹。
13.【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可知,迁都洛阳后鲜卑族女性风帽、鲜卑长袍无人穿着,襦裙穿着人数增加,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孝文帝改革采取了穿汉服的汉化措施。
ABD三项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推行汉化措施是题干变化的直接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4.【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263年,魏国灭蜀,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亡吴,统一全国,实现南北统一。316年西晋灭亡,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
ABD三项和图中ABC处不对应,不符合题意;
C项魏西晋东晋是图中ABC处应填的朝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朝代更迭,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示意图信息。
15.【答案】(1)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2)制度的名称:郡县制 意义: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3)政治上:颁布推恩令;经济上:盐铁专卖;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族关系上:北击匈奴。
(4)地名:长安;宗教:佛教
(5)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商鞅变法;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君治秦”指的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在经济上的措施包括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其中鼓励耕织该措施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最能直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是:鼓励耕织。
(2)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了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汉武帝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设立刺史制度;经济上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思想上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民族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经西域,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古罗马帝国),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所以图中A处为丝绸之路的出发点是:长安。宗教:根据所学知识“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西汉时期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可知汉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宗教是:佛教。
(5)根据材料五“‘一带一路‘传承了古代丝绸之路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精神。……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具有新时代的特征。首先是’亲善之路‘……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进行平等发展、互利共赢。其次是“繁荣之路”……连接了亚、欧、非三块大陆,为沿线国家提供了强大的机遇与潜力。最后是’交流之路‘……不仅是经济贸易之路,还是文化交流和民众交往之路。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我们要发扬丝路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生命”可知,“丝路精神”的核心内涵是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
故答案为:(1)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2)制度的名称:郡县制;意义: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3)政治上:颁布推恩令;经济上:盐铁专卖;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族关系上:北击匈奴。
(4)地名:长安;宗教:佛教。
(5)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五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商鞅变法、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丝绸之路的开辟等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丝绸之路的开辟等知识。
16.【答案】(1)意义:秦朝完成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是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不同意。材料二中,少数民族的乐器影响了中原汉人的乐器;汉人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采用了少数民族的坐具,沿用至今
(3)A:淝水之战 可以搬往江南地区。原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统治者的重视;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4)与先进的民族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积极吸取和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要引进人才,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促进区域间的合作交流;政府大力支持等。
【知识点】秦灭六国;江南地区的开发;淝水之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可知,秦朝完成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根据材料二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的乐器影响了中原汉人的乐器;汉人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吸收了少数民族的坐具,沿用至今。所以我不同意“我国古代民族之间的交往仅仅是汉族先进文化影响少数民族”的说法。
(3)383年,在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赵钱孙的曾祖父经历了八王之乱,父亲经历了前秦攻打东晋的淝水之战,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北方时局纷扰,战乱不断。因此赵钱孙家要搬家应该往江南地区搬,因为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安定,气候条件好,适宜发展农业;地广人稀,获得土地的机会多,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与先进的民族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积极吸取和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要引进人才,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促进区域间的合作交流;政府大力支持等。
故答案为:(1)意义:秦朝完成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是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不同意。材料二中,少数民族的乐器影响了中原汉人的乐器;汉人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采用了少数民族的坐具,沿用至今。
(3)A:淝水之战。可以搬往江南地区。原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统治者的重视;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4)与先进的民族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积极吸取和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要引进人才,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促进区域间的合作交流;政府大力支持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统一的意义,民族交融,淝水之战,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等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统一的意义,民族交融,淝水之战,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等史实。
17.【答案】观点: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泽被后世。
论述: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而优秀的文化。在医学领域,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理疗体系的基础;在科技领域,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便利了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史学领域,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后世史书撰写树立了典范;在艺术领域,书法、雕刻、绘画等更是人才辈出,创造出众多杰出作品。
结论: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知识点】青铜艺术;甲骨文;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观点明确,根据材料中的部分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即可。
故答案为:观点: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泽被后世。
论述: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而优秀的文化。在医学领域,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理疗体系的基础;在科技领域,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便利了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史学领域,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后世史书撰写树立了典范;在艺术领域,书法、雕刻、绘画等更是人才辈出,创造出众多杰出作品。
结论: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要求学生具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