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二中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2023七上·宜宾期中)据考古发掘,右图所示的我国早期人类已经会( )
A.使用天然火 B.建造房屋 C.种植粟 D.制造彩陶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下图所示的我国早期人类是北京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A项使用天然火和题干图片相符,符合题意;
B项北京人还不会建造房屋,不符合题意;
CD两项错误,半坡居民会种植粟和制造彩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京人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3七上·自贡期中)小北同学在介绍我国一处早期文化遗址时,提到“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建筑”。此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结合所学知识,距今约7 000年的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C项正确;
元谋人距今约 170万年,在云南元谋县,排除A项;
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 70万—20万年,通过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获取食物,排除B项;
半坡遗址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主要种植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河姆渡相关知识的掌握。
3.(2023七上·宜宾期中)在生活方式上,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点是( )
A.以采集为主
B.以饲养家畜为主
C.以狩猎和捕鱼为主
D.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多种经济生活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都使用磨制石器;都已有了农业和畜牧业,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了水稻;都会烧制陶器;都会建造房屋,都过着定居的生活。
ABC三项和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不符,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以种植农业为主,不符合题意;
D项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多种经济生活是在生活方式上,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生活方式上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点为切入点,考查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
4.(2022·连云港)下列材料都涉及了河姆渡居民生活的历史,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当地传说 B.地区风俗 C.经典文献 D.出土文物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第一手史料价值最高,出土文物属于第一手史料,选项D出土文物是第一手史料,正确;
ABC 都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考查史料的区分,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5.(2016·聊城)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由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产工具重要性的认识.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6.(2023七上·宜宾期中)“太古以来,诸族(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所以“诸夏”形成的特点是( )
A.多民族交融 B.世袭形成
C.王朝更替 D.单一民族延续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诸族(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表明,诸夏的形成是多民族交融的结果,A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世袭制,王朝更替,排除BC项;
“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表明不止一个民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民族交融的认识。
7.(2023七上·宜宾期中)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孙中山曾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的诗句。毛泽东也写了“聪明容智,光被選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以纪念此人。两位伟人共同纪念的人物是( )
A.黄帝 B.炎帝 C.秦始皇 D.大禹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轩辕”、“建此伟业,雄立东方”等信息可知,他们纪念的共同人物应该是黄帝,黄帝,名轩辕。
A项黄帝是两位伟人共同纪念的人物,符合题意;
BCD三项炎帝、秦始皇和大禹都与“轩辕”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黄帝,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8.(2023七上·宜宾期中)有学者说,在商周时期人们的心目中,青铜便是政治和权力。该学者意在强调( )
A.青铜器数量和种类多 B.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
C.青铜制作工艺高超 D.青铜器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商周人们的心目中,青铜便是政治的权力”可知,商周时期,青铜更多用作为礼器,即作为政治权力的象征,因此材料内容主要在强调青铜器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A项青铜器数量和种类多理解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青铜器的象征地位,没有体现青铜器的数量和种类问题,不符合题意;
B项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理解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规模问题,不符合题意;
C项青铜制作工艺高超理解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商周时期青铜器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没有涉及青铜制作工艺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
D项青铜器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是该学者意在强调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周时期青铜器,要求学生具备识记知识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9.(2023七上·宜宾期中)小历去参观历史博物馆,看到一件刻有文字的商代文物,根据你所学,判断此文物中的文字可能是图2当中的(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A项为甲骨文,符合题意;
B项为楷书,最早出现于汉末,不符合题意;
C项为隶书,起源于秦朝,不符合题意;
D项为小篆,起源于战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骨文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10.(2023七上·宜宾期中)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前1046年,西周建立,它推行分封制,巩固了疆域,C项正确;
约前2070年夏朝建立,约前1600年商朝建立,前770年东周建立,排除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夏商周更替的认识。
11.(2023七上·宜宾期中)“周王的实权早已消灭,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这反映了( )
A.周王室势力大减 B.周朝即将灭亡
C.分封制得到巩固 D.周朝政局稳定
【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周王的实权早已消灭,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可知,周王室的势力大减,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
A项周王室势力大减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周朝即将灭亡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不符合题意;
C项分封制得到巩固与题干意思相反,不符合题意;
D项周朝政局稳定不符合题干信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要求结合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12.(2023七上·宜宾期中)下列战役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
A.阪泉之战 B.巨鹿之战 C.长平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的战争,C项正确;
阪泉之战是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的战争,排除A项;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大败秦军的战役,排除B项;
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的一场战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长平之战相关知识的掌握。
13.(2023七上·宜宾期中)在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翻译了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并带到欧洲,孔子学说开始西传。到目前,全球已建成的孔子学院有500多所,当年传教士翻译的这部著作应是( )
A.《春期》 B.《论语》
C.《道德经》 D.《孙子兵法》
【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孔子是大教育家,有着卓越的教育思想与成就;孔子是大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弟子整理在《论语》一书里,B项符合题意;
《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排除A项;
《道德经》是道家经典,排除C项;
《孙子兵法》是兵家经典,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论语》的认识。
14.(2021七上·登封月考)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此时,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他们之间相互批驳又相互影响,这一思想繁荣的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由此可以看出( )
A.社会变革推动思想繁荣 B.百家争鸣推动社会进步
C.百家争鸣导致时局动荡 D.社会变革导致诸侯混战
【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A项社会变革推动思想繁荣,符合题意。
BCD表述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明确社会变革推动思想繁荣,学生要注意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5.(2021七上·莆田期中)“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时的呐喊。公元前209年处于( )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答案】D
【知识点】历史时间计算
【解析】【分析】A.公元前2世纪初,不符合史实;
B.公元前2世纪末,不符合史实;
C.公元前3世纪初,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这一年是公元前3世纪的末期,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历史年代的换算方法的掌握来分析回答,注意公元前是后两位数字越大,为世纪初,后两位数字越小,为世纪末。
16.(2023七上·宜宾期中)下列史实材料与历史推论对于应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炎帝和黄帝;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A项A正确,根据材料“传说‘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民耕作”反映的是农耕文明,因此表明我国原始社会已经有了农耕文化,符合题意;
B项B错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的是经常复习,不是学思结合,不符合题意;
C项C错误,“七雄戈戟乱如麻”中的七雄指的是战国七雄,诗句形容的是东周后期战事连连的状况,不符合题意;
D项D错误,“天子独以印称玺,有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体现的是皇帝独尊,皇帝是秦朝开始出现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实材料与历史推论的关系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基础知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七上·宜宾期中)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不断演变发展。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
一一《礼记·礼运》
材料二:周武王...接着又封功臣课士,而师高父是被封的第一个。武王封尚父于营丘,为齐。对其弟周分显于曲阜,为青。并召公爽于燕。封其弟叔鲜于管,其弟叔度于蔡。其他人也都依次受封。
一一摘编门李志敏《中国通史》
材料三:
(1)“天下为公”“天下为”局而分别是由什么制度产生的 写出开启“天下为家”局面的事件。
(2)根据材料二,分析周王封赐土地的依据。所封诸侯应履行哪些义务
(3)写出材料三图一制度名称及建立时间,结合所学分析其地方制度有何作用。
【答案】(1)制度:禅让制、世袭制。事件:启继承了禹的王位。
(2)依据: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封赐土地。义务: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品,并服从周王调兵。
(3)名称: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时间:公元前221年。作用: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禅让制;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形成了“天下为公”的局面;夏朝时,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根据所学可知,启继承了禹的王位,开始了“天下为家”的局面。
(2)根据材料二“尚父”“其弟”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封赐土地。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分封制下,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品,并服从周王调兵等。
(3)根据图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所学可知,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
故答案为:(1)制度:禅让制、世袭制。事件:启继承了禹的王位。
(2)依据: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封赐土地。义务: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品,并服从周王调兵。
(3)名称: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时间:公元前221年。作用: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8.(2023七上·宜宾期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依据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秦王贪狼暴虑……穷田万民,以适其欲也……劳系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逃跑)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怒,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也。
——《汉书·贾邹枚路传》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春秋到秦朝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结合所学,说出秦朝的历史地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归纳出秦朝巩周统治的四点措施
(3)材料三中“天下坏也”从什么事件开始?从秦朝“诺侯尽西来”到“天下坏也”的转变,你有何感悟?
【答案】(1)趋势:分裂走向统一。历史地位∶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措施:设立郡县制;修驰道;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北击匈奴,统一南疆等。
(3)事件:秦始皇实行暴政,徭役,赋税繁重,刑罚残酷。感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春秋争霸;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七雄的出现,再到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可得出中国历史发展趋势是由分裂走向统一;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根据材料二 “为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分析可知,秦始皇设立郡县制;根据材料二“巡陇西、北地……治驰道”分析可知,秦始皇大修驰道;根据材料二“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分析可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根据材料“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匈奴,略取河南地”分析可知,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根据材料二“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分析可知,秦始皇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设置桂林、象郡、南海。
(3)根据题干材料三“劳系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逃跑)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并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但他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他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他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如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农民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当时的刑罚极其残酷,有各种残害肢体的肉刑,单是死刑就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因此是秦始皇实行暴政,徭役,赋税繁重,刑罚残酷;第二问感悟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统治者应该体恤百姓,爱惜民力,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
故答案为:(1)趋势:分裂走向统一。历史地位∶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措施:设立郡县制;修驰道;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北击匈奴,统一南疆等。
(3)事件:秦始皇实行暴政,徭役,赋税繁重,刑罚残酷。感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到秦朝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秦朝的历史地位,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统一,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
19.(2023七上·宜宾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依据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材料三:人法(法:效法,学习)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材料四: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
——孟子
(1)材料一图二是哪一工程示意图?结合所学思考图一、二对当时社会发展起到什么共同作用?
(2)结合所学,思考材料二阐述的是哪一事件?谈谈其影响。
(3) 结合所学,分别归纳材料三、四的观点。
(4)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1)工程:都江堰。共同作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2)事件:商鞅变法。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材料三:顺应自然。材料四:主张实行“仁政”。
(4)对待:如我们应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等。
【知识点】商鞅变法;老子的主张;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工程:根据图二可知,是都江堰。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 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 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共同作用:根据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因此共同作用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事件:根据材料二“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民勇于公战”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是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了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等。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材料三:根据材料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并结合所学可知,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因此反映的是顺应自然。材料四:根据材料四“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并结合所学可知,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因此反映的是主张实行“仁政”。
(4)对待: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应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
故答案为:
(1)工程:都江堰。共同作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2)事件:商鞅变法。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材料三:顺应自然。材料四:主张实行“仁政”。
(4)对待:如我们应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等。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都江堰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1 / 1四川省宜宾市二中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2023七上·宜宾期中)据考古发掘,右图所示的我国早期人类已经会( )
A.使用天然火 B.建造房屋 C.种植粟 D.制造彩陶
2.(2023七上·自贡期中)小北同学在介绍我国一处早期文化遗址时,提到“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建筑”。此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3.(2023七上·宜宾期中)在生活方式上,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点是( )
A.以采集为主
B.以饲养家畜为主
C.以狩猎和捕鱼为主
D.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多种经济生活
4.(2022·连云港)下列材料都涉及了河姆渡居民生活的历史,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当地传说 B.地区风俗 C.经典文献 D.出土文物
5.(2016·聊城)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6.(2023七上·宜宾期中)“太古以来,诸族(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所以“诸夏”形成的特点是( )
A.多民族交融 B.世袭形成
C.王朝更替 D.单一民族延续
7.(2023七上·宜宾期中)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孙中山曾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的诗句。毛泽东也写了“聪明容智,光被選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以纪念此人。两位伟人共同纪念的人物是( )
A.黄帝 B.炎帝 C.秦始皇 D.大禹
8.(2023七上·宜宾期中)有学者说,在商周时期人们的心目中,青铜便是政治和权力。该学者意在强调( )
A.青铜器数量和种类多 B.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
C.青铜制作工艺高超 D.青铜器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9.(2023七上·宜宾期中)小历去参观历史博物馆,看到一件刻有文字的商代文物,根据你所学,判断此文物中的文字可能是图2当中的( )
A. B.
C. D.
10.(2023七上·宜宾期中)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11.(2023七上·宜宾期中)“周王的实权早已消灭,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这反映了( )
A.周王室势力大减 B.周朝即将灭亡
C.分封制得到巩固 D.周朝政局稳定
12.(2023七上·宜宾期中)下列战役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
A.阪泉之战 B.巨鹿之战 C.长平之战 D.淝水之战
13.(2023七上·宜宾期中)在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翻译了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并带到欧洲,孔子学说开始西传。到目前,全球已建成的孔子学院有500多所,当年传教士翻译的这部著作应是( )
A.《春期》 B.《论语》
C.《道德经》 D.《孙子兵法》
14.(2021七上·登封月考)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此时,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他们之间相互批驳又相互影响,这一思想繁荣的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由此可以看出( )
A.社会变革推动思想繁荣 B.百家争鸣推动社会进步
C.百家争鸣导致时局动荡 D.社会变革导致诸侯混战
15.(2021七上·莆田期中)“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时的呐喊。公元前209年处于( )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16.(2023七上·宜宾期中)下列史实材料与历史推论对于应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七上·宜宾期中)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不断演变发展。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
一一《礼记·礼运》
材料二:周武王...接着又封功臣课士,而师高父是被封的第一个。武王封尚父于营丘,为齐。对其弟周分显于曲阜,为青。并召公爽于燕。封其弟叔鲜于管,其弟叔度于蔡。其他人也都依次受封。
一一摘编门李志敏《中国通史》
材料三:
(1)“天下为公”“天下为”局而分别是由什么制度产生的 写出开启“天下为家”局面的事件。
(2)根据材料二,分析周王封赐土地的依据。所封诸侯应履行哪些义务
(3)写出材料三图一制度名称及建立时间,结合所学分析其地方制度有何作用。
18.(2023七上·宜宾期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依据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秦王贪狼暴虑……穷田万民,以适其欲也……劳系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逃跑)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怒,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也。
——《汉书·贾邹枚路传》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春秋到秦朝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结合所学,说出秦朝的历史地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归纳出秦朝巩周统治的四点措施
(3)材料三中“天下坏也”从什么事件开始?从秦朝“诺侯尽西来”到“天下坏也”的转变,你有何感悟?
19.(2023七上·宜宾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依据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材料三:人法(法:效法,学习)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材料四: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
——孟子
(1)材料一图二是哪一工程示意图?结合所学思考图一、二对当时社会发展起到什么共同作用?
(2)结合所学,思考材料二阐述的是哪一事件?谈谈其影响。
(3) 结合所学,分别归纳材料三、四的观点。
(4)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下图所示的我国早期人类是北京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A项使用天然火和题干图片相符,符合题意;
B项北京人还不会建造房屋,不符合题意;
CD两项错误,半坡居民会种植粟和制造彩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京人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结合所学知识,距今约7 000年的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C项正确;
元谋人距今约 170万年,在云南元谋县,排除A项;
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 70万—20万年,通过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获取食物,排除B项;
半坡遗址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主要种植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河姆渡相关知识的掌握。
3.【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都使用磨制石器;都已有了农业和畜牧业,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了水稻;都会烧制陶器;都会建造房屋,都过着定居的生活。
ABC三项和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不符,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以种植农业为主,不符合题意;
D项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多种经济生活是在生活方式上,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生活方式上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点为切入点,考查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
4.【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第一手史料价值最高,出土文物属于第一手史料,选项D出土文物是第一手史料,正确;
ABC 都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考查史料的区分,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5.【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由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产工具重要性的认识.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6.【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诸族(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表明,诸夏的形成是多民族交融的结果,A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世袭制,王朝更替,排除BC项;
“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表明不止一个民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民族交融的认识。
7.【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轩辕”、“建此伟业,雄立东方”等信息可知,他们纪念的共同人物应该是黄帝,黄帝,名轩辕。
A项黄帝是两位伟人共同纪念的人物,符合题意;
BCD三项炎帝、秦始皇和大禹都与“轩辕”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黄帝,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8.【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商周人们的心目中,青铜便是政治的权力”可知,商周时期,青铜更多用作为礼器,即作为政治权力的象征,因此材料内容主要在强调青铜器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A项青铜器数量和种类多理解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青铜器的象征地位,没有体现青铜器的数量和种类问题,不符合题意;
B项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理解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规模问题,不符合题意;
C项青铜制作工艺高超理解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商周时期青铜器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没有涉及青铜制作工艺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
D项青铜器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是该学者意在强调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周时期青铜器,要求学生具备识记知识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A项为甲骨文,符合题意;
B项为楷书,最早出现于汉末,不符合题意;
C项为隶书,起源于秦朝,不符合题意;
D项为小篆,起源于战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骨文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10.【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前1046年,西周建立,它推行分封制,巩固了疆域,C项正确;
约前2070年夏朝建立,约前1600年商朝建立,前770年东周建立,排除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夏商周更替的认识。
11.【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周王的实权早已消灭,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可知,周王室的势力大减,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
A项周王室势力大减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周朝即将灭亡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不符合题意;
C项分封制得到巩固与题干意思相反,不符合题意;
D项周朝政局稳定不符合题干信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要求结合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12.【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的战争,C项正确;
阪泉之战是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的战争,排除A项;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大败秦军的战役,排除B项;
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的一场战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长平之战相关知识的掌握。
13.【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孔子是大教育家,有着卓越的教育思想与成就;孔子是大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弟子整理在《论语》一书里,B项符合题意;
《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排除A项;
《道德经》是道家经典,排除C项;
《孙子兵法》是兵家经典,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论语》的认识。
14.【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A项社会变革推动思想繁荣,符合题意。
BCD表述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明确社会变革推动思想繁荣,学生要注意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5.【答案】D
【知识点】历史时间计算
【解析】【分析】A.公元前2世纪初,不符合史实;
B.公元前2世纪末,不符合史实;
C.公元前3世纪初,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这一年是公元前3世纪的末期,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历史年代的换算方法的掌握来分析回答,注意公元前是后两位数字越大,为世纪初,后两位数字越小,为世纪末。
16.【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炎帝和黄帝;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A项A正确,根据材料“传说‘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民耕作”反映的是农耕文明,因此表明我国原始社会已经有了农耕文化,符合题意;
B项B错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的是经常复习,不是学思结合,不符合题意;
C项C错误,“七雄戈戟乱如麻”中的七雄指的是战国七雄,诗句形容的是东周后期战事连连的状况,不符合题意;
D项D错误,“天子独以印称玺,有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体现的是皇帝独尊,皇帝是秦朝开始出现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实材料与历史推论的关系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基础知识。
17.【答案】(1)制度:禅让制、世袭制。事件:启继承了禹的王位。
(2)依据: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封赐土地。义务: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品,并服从周王调兵。
(3)名称: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时间:公元前221年。作用: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禅让制;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形成了“天下为公”的局面;夏朝时,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根据所学可知,启继承了禹的王位,开始了“天下为家”的局面。
(2)根据材料二“尚父”“其弟”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封赐土地。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分封制下,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品,并服从周王调兵等。
(3)根据图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所学可知,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
故答案为:(1)制度:禅让制、世袭制。事件:启继承了禹的王位。
(2)依据: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封赐土地。义务: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品,并服从周王调兵。
(3)名称: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时间:公元前221年。作用: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8.【答案】(1)趋势:分裂走向统一。历史地位∶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措施:设立郡县制;修驰道;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北击匈奴,统一南疆等。
(3)事件:秦始皇实行暴政,徭役,赋税繁重,刑罚残酷。感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春秋争霸;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七雄的出现,再到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可得出中国历史发展趋势是由分裂走向统一;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根据材料二 “为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分析可知,秦始皇设立郡县制;根据材料二“巡陇西、北地……治驰道”分析可知,秦始皇大修驰道;根据材料二“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分析可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根据材料“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匈奴,略取河南地”分析可知,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根据材料二“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分析可知,秦始皇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设置桂林、象郡、南海。
(3)根据题干材料三“劳系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逃跑)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并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但他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他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他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如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农民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当时的刑罚极其残酷,有各种残害肢体的肉刑,单是死刑就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因此是秦始皇实行暴政,徭役,赋税繁重,刑罚残酷;第二问感悟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统治者应该体恤百姓,爱惜民力,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
故答案为:(1)趋势:分裂走向统一。历史地位∶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措施:设立郡县制;修驰道;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北击匈奴,统一南疆等。
(3)事件:秦始皇实行暴政,徭役,赋税繁重,刑罚残酷。感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到秦朝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秦朝的历史地位,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统一,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
19.【答案】(1)工程:都江堰。共同作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2)事件:商鞅变法。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材料三:顺应自然。材料四:主张实行“仁政”。
(4)对待:如我们应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等。
【知识点】商鞅变法;老子的主张;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工程:根据图二可知,是都江堰。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 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 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共同作用:根据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因此共同作用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事件:根据材料二“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民勇于公战”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是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了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等。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材料三:根据材料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并结合所学可知,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因此反映的是顺应自然。材料四:根据材料四“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并结合所学可知,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因此反映的是主张实行“仁政”。
(4)对待: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应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
故答案为:
(1)工程:都江堰。共同作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2)事件:商鞅变法。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材料三:顺应自然。材料四:主张实行“仁政”。
(4)对待:如我们应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等。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都江堰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