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4 17:3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七年级下期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鉴赏复习导考训练专题
班级: 姓名: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
C.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诗人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图景。
D.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
2.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请赏析诗中的“独”字。(4分)
对这首诗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4分)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紧扣“望”字,从朝至暮,由近及远,句句写向岳而望,热情讴歌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雄伟气势。
B.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高耸入云,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C.颈联写细望所见,对仗工整。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广阔,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尾联似写登山,实为明志,点明全诗主旨,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杜甫写诗“语不惊人死不休”,请从炼字角度简析“会当凌绝顶”中“凌”的妙处。(4分)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前六句无一个“望”字,但都写诗人向岳而“望”,由远及近,从朝到暮。
B.开头两句用设问写出了泰山横跨在齐鲁两地之间,表现了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C.第五、六两句写出细望所见:山间白云涌现,变幻无穷;归鸟翱翔,投林还巢。
D.结尾两句写的是诗人的登山感受,这一次登顶让年轻诗人信心大增、豪情满怀。
2.诗中“钟”“割”两字用得妙,请选择一个字赏析,说说你的理由。(4分)
1.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本诗开篇以设问提起,写出了诗人远望泰山雄奇壮阔生发的感慨。“青未了”突出了泰山苍翠、连绵不断的特点。
B.“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大自然赋予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使大自然似乎有了感情;“阴阳割昏晓”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
C.五、六句写出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心胸荡漾,归鸟进入视野,时已薄暮,诗人顿觉眼界大开。
D.“凌”字表达了诗人登临泰山极顶,远望“众山小”时的豪迈之情,体现了他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和成就伟业的远大抱负。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4分)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诗人借写登塔远望,抒发了自己踌躇满志、不畏困难的情怀。
B.塔建在山上更显其高,故云“千寻”,这里极写诗人登临之高。
C.在本诗中,“浮云”这一意象用来比喻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
D.这首诗将写景和抒怀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中“不畏”如何理解 写出这两句诗蕴含的深刻哲理。(4分)
1.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4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首联中“莫笑”表达了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写出了农家殷勤待客的盛情。
B.颔联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
C.颈联写农人欢天喜地庆贺“春社”。古朴的风俗淳厚的农民,使诗人流连忘返。
D.尾联转为忧伤的笔调,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走出热闹喧嚣后内心的失意与孤独。
2.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4分)
1.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猪肉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春天“祈福”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2.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哲理。(4分)
1.下面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是陆游去职回乡后,到邻村游玩作客时写下的。
B.本诗以“游”为线索,写了诗人的见闻和感受。“足鸡豚”“春社近”和“闲乘月”可以感受到山村淳朴的民风。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也写探索前行时的感受,更是蕴涵人生哲理。
D.诗人陆游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屈辱投降,渴望国家统一;风格雄浑豪放。
2.这首诗通过不同情境的描写,表现了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村民习俗。请你结合诗句描写情境,分别说说阅读后的体验。(4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
B. 全诗以一种热情洋溢的战斗姿态,对清朝当政者以讽谏,表达了作者心中对国家未来命途的关切和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
C. 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D. 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
2.三、四句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4分)
1.对这首诗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在诗的后两句中,诗人以落红自喻,表明心志。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4分)
1.对这首诗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B.“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2.第三、四句是这首诗的精华,请你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登幽州台歌】
B.有误,“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2.示例:独: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意。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言有理即可)
1.D:赏析错误.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眼泪”不是“鼻涕”;2.把一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意思答对即可给分)
【望岳】
1.(2分)A (从远到近) 2.(4分)示例:“凌”有升、登之意,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
1.(2分)D 2.(4分)①“钟”有积聚、汇聚之意。(1分)将大自然人格化,(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1分) ②“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1分)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1分)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1分)
【解答】ABC.正确; D.有误,“诗人登临泰山极顶”赏析有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这里的“会当”是“一定要”的意思,说明诗人并未登临泰山极顶。 故选:D。
2.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登飞来峰】 1、C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2、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1、D 2、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1.B 2.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游山西村】1.D 2. (4分)“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倾其所有的盛情,(2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主人的敦厚淳朴和诚挚好客。(2分)
1.C“不愿”的心理活动错误。2.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B中“闲乘月”不能看出淳朴的民风。因为这是写的作者的感受。示例一:首联“丰年留客”的情境,表现出山西村淳朴的民风。主人的盛情挽留、待客食物的丰盛,农村丰收后的喜人景象、欢乐气氛,让我感受到欣喜。示例二:颔联“山间水畔漫步”的情境,表现出山西村景色优美。重峦叠嶂的山,曲折的山泉,深绿的柳色、红艳的鲜花,让我感受到喜悦。示例三:颈联“迎春社祭祀祈年”的情境,表现了山西村古朴的习俗之美。春社前夕,农民们吹箫擂鼓,来来往往,准备做祭祀表演,热烈的气氛,简朴的穿戴,让我感受到喜悦。(共4分。情境内容3分,体验1分)
【己亥杂诗】
1.B【解析】要会描绘诗的景象,从内容里理解。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诗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应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关键词来分析斟酌。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不向命运低头、高昂进取、执着地追求理想的信念和为社会无私奉献的情怀。 显然,B项理解错误,故选B。
2.对新生命的赞美;呵护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1、(2分)C 2、(4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意思对即可。
1.(2分)D."更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2.(4分) 示例一: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示例二:诗歌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落红”和“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