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诗经》二首 关雎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诗经》二首 关雎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4 17:3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关雎》
教学目标
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学习作品所运用的重章叠句和比、兴的创作手法。 感受古诗优美的节奏和艺术魅力,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结合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重章叠句和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内在情韵。
2.理解《诗经》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关雎 一、新课导入 学习《关雎》,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是对美丽少女的描写,“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是对爱人的思念,“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共伴一生的诺言,这些《诗经》当中的文字惊艳了时光,至今被人传诵。《关雎》是《诗经》开卷的第一首诗,历来被人重视,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古诗。 自主学习 学生展示课前预习内容。 学生活动:首先诵读古诗,之后展示关于诗经的填空内容。(课前任务单) 教师活动: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播放课件,在听古诗文的教学环节中提示学生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并对学生的错误之处做出纠正和指导。 设计意图:古诗的听读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歌节奏和内容,为深入理解课文做铺垫,起到支架的作用。 《诗经》内容的填写和展示,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传承诗歌文化。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设计意图:学生独自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培养学生独自学习诗歌的能力,同时为本节课的合作探究打基础。 合作探究 任务: 在自学的基础之上,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之上,感受重章叠句的语言形式,体会诗歌情韵,读出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理解诗歌中比、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1)小组合作讨论诗歌内容,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并做分析。 学生讲解回答,教师做补充讲解,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再次朗诵诗歌,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读出情韵,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在诵读的基础之上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师生交流,进而学习诗歌中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明白其作用。以“雎鸠鸟和鸣”引出问题,以诗歌中“采摘荇菜”的情节发问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 问题呈现: 1、给诗歌划分章节并梳理主人公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再次朗诵诗歌,读出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及整首诗的情韵。 3、《关雎》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之情,是一首爱情诗,为什么开头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 学习收获及小结 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形式。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步骤:学生随机回答与抽查相结合,教师做补充总结。 总结:1、《关雎》第一章以河洲上关关鸣叫求偶的雎鸠为“比”的对象,兴起淑女为君子的佳偶,借助鸟的行为来引出主人公的对淑女的殷切期盼,以此情感总揽全诗。次章以水中左右飘摇荡动的荇菜为比,兴起君子欲求淑女的渴慕之心。 2、重章叠句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重章叠句是《诗经》的一大艺术表现形式。 3、《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爱慕的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执着的追求。通过学习,我们明白所谓君子大概就是果断而不武断,沉着而不呆板,刚毅而不鲁莽,而文中的淑女也是健美而不轻浮,沉静而不寂寞,淡雅而不花哨。孔子说《关雎》“乐而不伤,哀而不淫”,它既写了思慕追求,又深刻细微,止当所止,虽然有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也不陷于难以自拔的境地。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五、作业布置 1、听唱《关雎》。 2、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关雎》改写成现代诗或者现代抒情散文(300字左右)。 作业1提示:《诗经》当中的《国风》,大部分收录的都是民间歌谣,关雎也是其中的一首,现在我们有人已经谱曲传唱,同学们去听一听吧。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试着为他谱曲唱一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