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回延安
教学目标
1. 朗读诗歌,概括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 2. 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过程,把握诗歌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关系。 3. 分析诗作的语言形式,理解不同语言形式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朗读诗歌,概括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 2. 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过程,把握诗歌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分析诗作的语言形式,理解不同语言形式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
环节一:了解作者作品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诗人贺敬之的诗歌《回延安》。 贺敬之,1924年出生于山东枣庄。15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参与创作了著名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 环节二:概括诗歌内容 《回延安》这首诗歌创作于1956年,是贺敬之与延安阔别十年后,重返延安时所写下的。诗题中一个“回”字透露出作者似乎对于这座城市有着别样的情感。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诗中与诗题“回延安”直接相关的句子?同学们是否找到了以下这几句话? 第一章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第二章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第五章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从梦里一回又一回盼望着回延安,到现实中回到延安,最后期待着将来能够再回延安。这些句子无不表现出诗人对延安深厚的情感。而在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漫长时间跨度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诗人对“延安”的称呼却是一以贯之的呢?请大家关注以下这组句子。 第一章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第二章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第四章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第五章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在这组句子中,“母亲”这个称谓反复出现,从中我们了解到诗人将延安视作自己的母亲。此外,诗人还运用了第二人称“你”,仿佛当面对着母亲倾诉,情感真挚,感人肺腑。贺敬之出生于山东,延安并非他的故乡,为何他会把延安称作“母亲”并对她一往情深?他在诗中又表达了对延安母亲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从诗歌的内容入手,一步一步来解读。 首先,请同学们结合课前对诗歌五个章节内容的概括完成填空。 回延安→____延安→____延安→____延安→颂延安 第一章诗人写了重返延安,见到亲人的场景。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回延安”。在第二章中诗人追忆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可以概括为“忆延安”。第三章描写了亲人欢聚共话延安发展的场景,第四章诗人以自己的眼光来看延安城的新貌。我们可以分别概括为“话延安”和“看延安”。在诗歌的第五章,诗人回顾了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我们可以用“颂延安”来概括这一章节的内容。 环节三:梳理诗人情感变化过程 接下来,我们要思考在诗歌的每一章,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要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圈划、分析诗句中写到的与延安有关的人、景、物,思考这些人、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面对它们时有怎样的表现,由此来推断诗人的情感。 (一)阅读第一章,理解诗人的情感 1.给第一章分层 我们先一起来研读诗歌的第一章。这一章分为两层,第一层为第1节到第4节写的是回延安前,第二层为第5节到第7节写的是到延安后。 2.理解第一章 在第一层中,主要写的人物是“我”,即诗人。“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一句中的“莫要”表现出诗人心跳之剧烈,“莫把”则是急于抹去眼前的尘土,想要赶紧见到延安这座城。“抓”“贴”这两个动词表现出诗人对这片黄土地的无限眷恋,因此才会在梦里一次又一次地回到这个地方,将宝塔山“搂”入怀中。“千声万声”的呼唤更是直抒胸臆,表达对母亲延安的思念。 第二层写到了两个地点——“杜甫川”“柳林铺”,它们都是延安的地名,“杜甫川笑来柳林铺唱,红旗飘飘把手招”,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延安仿佛也在欢迎诗人的到来。“白羊肚手巾”“红腰带”都是陕北人日常会携带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物件。延安的亲人们正穿戴“白羊肚手巾”“红腰带”来迎接诗人。那么,诗人见到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又有什么表现呢?他竟然说不出话来,唯有一个动作是“一头扑在亲人怀”,可见诗人在回到延安母亲身边时内心的激动。 3.小结第一章的阅读策略 在这一章中,我们关注了与延安有关的人、景、物,分析了诗人的表现,推断出诗人重回延安再见母亲的激动之情。在阅读之后几章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推断诗人的情感。 (二)阅读第二章,理解诗人的情感 诗歌的第一章写诗人回到了延安,见到了亲人,内心抑制不住的激动。本以为诗人会顺势写与亲人的欢聚交谈的场景,可是,诗人没有这样做,他笔锋一转,追忆起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诗人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1.理解第二章表达的感情 要问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明白第二章写了什么。我们不妨运用刚才的方法,借助表格,先理解诗人在第二章中表达的情感,再来探究这一问题的答案。 章节人/景/物诗人的表现诗人的情感第一章亲人和“我” 杜甫川、柳林铺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心厉害地跳; 手抓黄土不放,紧贴心窝;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一头扑在亲人怀……重回延安的激动之情第二章小米饭、东山的糜子、 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 手中的书天南海北想着你……对延安培养自己的感激之情
让我们先关注第二章中诗人有哪些回忆。 我们发现诗人在回忆当年延安生活时,选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小米饭”“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这些事物都能表现延安母亲对诗人的养育,不过,细想,这些典型事物又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 “小米饭”和“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是养活我的物质食粮;“红旗”象征着革命生活、“书”象征着知识,这两样事物带给我精神上的滋养。联系“手把手儿教会了我”一句,我们就读懂了:延安母亲不仅“养活”了我,还教育了我。“手把手儿”更让我们读出了延安母亲对诗人深沉的爱。 延安母亲在“我”身上付出了这样的爱,她对“我”有怎样的期望呢?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这句表达出母亲对她养大的孩子的期望,那就是要让诗人走上革命的道路。“打发”一词在这里有“推动”和“催促”之意,虽有万般不舍,母亲却依然想让孩子赶紧走上更广阔的革命道路,这表达了延安母亲对子女精神成长所起的引领、推动作用。请同学们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延安母亲对孩子的爱。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两句诗中,称谓从“我”变成了“我们”,这表明延安母亲不仅培养了“我”,还培养了许多像“我”一样的延安儿女。由此,我们也感受到诗人对延安培养自己这一代人的感激之情。正因为这份情义,诗人才会说“天南海北想着你”。这是诗人和所有延安儿女对母亲的思念与热爱。 2.探究第二章写回忆往昔的原因 正是因为满怀这样的深情,时隔十年,即将再见之时,诗人异常激动,因此在诗歌的第一章中表达了对延安母亲的无比眷恋。 由此,我们就解决了之前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诗人要在写回到延安,见到亲人,表达激动之情后,紧接着追忆自己当年在延安的生活。那是因为诗歌第二章的内容对第一章所表达的情感进行了解释,也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延安的情感。 (三)阅读第三、四、五章,理解诗人的情感 同学们,刚才我们借助表格,梳理了第二章中写到的典型事物,通过分类理解了延安母亲对儿女的养育之恩,也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延安母亲的感激之情。 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借助这张表格阅读诗歌第三、四、五章,理解作者的情感。 1.阅读第三、四章 请同学们朗读第三、四章,思考:这两章写的都是诗人“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它们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可以按照刚才的思考路径进行思考。也就是关注这两章中的人、事、物的特点,关注诗人面对它们时的表现,由此理解诗人的情感。 请大家边思考边填写下面的表格。同学们填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 在第三章中,诗人写与亲人团聚的场景,其中写了不少人物,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老、中、青三代。 这些人中有许多诗人的旧相识——老爷爷、团支书、社主任纷纷赶来与诗人团聚。“气喘得紧”“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等词句点明亲人们相见时的激动、喜悦之情。人们互相问候,共话往昔,“白头发添了几根根”“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寥寥几笔写出了延安亲人十年间的变化。可是,岁月流逝,深情不变。人群中还有陌生的面孔——“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从“争抢把手拉”,可见这些娃娃与诗人一见如故,让我们感受到延安人民的满腔热情。 人越聚越多。“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表现了这一热闹的场面。“米酒”“油馍”“木炭火”这些颇具陕北风情的事物也为亲人团聚再添几分温情。“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点出亲人欢聚时所谈论的内容,诗人从延安亲人口中了解到过去十年间延安母亲发展迅猛,更是喜不自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在第四章中,诗人是通过自己的眼睛,亲眼看到了十年间延安母亲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诗人选取了“一条条街道”“一座座楼房”“一盏盏电灯”“一排排绿树”等典型事物来展现延安新貌,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一句可知,延安的发展变化是巨大的。诗人想要把延安看个够,想到身上生出千万的腿和眼,这是极度的夸张,表达想要看遍延安的迫切心情。在这一章中诗人表达的是对延安新面貌的赞美之情。 2.阅读第五章 在诗歌的第五章,诗人又一次提及了多处与延安相关的地点,这和第一、二章中所提及的地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到此,诗人对延安母亲的情感又有什么新的变化? 众所周知,延安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第五章中提到的“杨家岭”“宝塔山”“枣园”“延河”除了彰显延安地域特色外,还有力地诉说着那段峥嵘的革命岁月——枣园的灯光照亮革命前进的方向,延河滚滚高喊“前进”,寓意革命形势大发展。毛主席、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这些与延安密切相关的人物、组织,展现了一辈辈革命英雄的光荣历程,也表明了革命传统仍在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作者回到延安,回望延安过去的征程,心潮澎湃,延安所孕育的延安精神不仅哺育、滋养了他和他的战友,也引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投入时代的滚滚浪潮中,勇担建设国家的重任。在这一章节中,诗人因感受到延安精神代代相传而对延安的未来充满信心,表达了心中无限的豪迈之情。 章节人/景/物诗人的表现诗人的情感第一章人:亲人和“我” 景:杜甫川、柳林铺 物:白羊肚手巾、红腰带心厉害地跳; 手抓黄土不放,紧贴心窝;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一头扑在亲人怀……重回延安的 激动之情第二章景:黄河 物:小米饭、东山的糜子、 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 手中的书天南海北想着你……对延安培养 自己的 感激之情第三章人:老爷爷、团支书、社主任、娃娃 景: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物:米酒、油馍、木炭火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着三千六百天……亲人相聚的 喜悦之情第四章景:蓝天、一条条街道、一座座楼房、一盏盏电灯、一排排绿树千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不够我看!对延安 建设成就的 赞美之情第五章人:毛主席、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景:杨家岭、宝塔山、枣园、延河 物:红旗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展望延安未来的豪迈之情
让我们来小结一下。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了解了诗人在每一章中表达的情感。通过阅读诗歌的第一、第二章,我们了解到延安养育诗人长大,给予诗人精神的滋养,引领他成长,为他指明前进的方向。因而诗人将延安视作母亲,对延安母亲怀有深切的感激之情。 在诗歌的第三、第四、第五章,诗人情感从与延安亲人欢聚的喜悦,到对延安城市新貌的赞美再到展望延安未来的无限豪迈。对延安母亲的情感层层递进,不断升华。 环节四:分析语言形式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那么诗人运用了怎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这层层递进的情感呢?刚才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已经注意到诗人借助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运用一些极具表现力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一腔热情。那么,这首诗歌中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注意的语言形式呢?让我们进一步来探究。 延安,地处陕西北部,黄河中游。这首诗借用了当地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来表达情感。 信天游本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行于陕北一带。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节,经常是上句比兴,下句道出真意。每句四个节拍(有时有衬字)与七言诗略同。短的只有一两节,长的可达数十节。每节的上下两句都押韵,多节可以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多节时,用同一曲调(有时稍加变化)反复演唱。 那么,作者运用“信天游”的形式,在情感表达方面有怎样的效果呢? 首先,抒情直白而热烈。信天游本来就是抒情性极强的民歌。诗人在诗中的情感是喷发而出的。如“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这些句子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满腹深情。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不仅有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信天游”形式中比兴手法的运用也使得诗人的情感具有委婉含蓄、耐人寻味的特点。 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说其他事物,引来要说的事物。 诗中有很多句子运用了比兴手法。 如: “母亲延安换新衣”一句中将延安比作母亲,表示亲切和敬意;把新貌喻为新衣,表达欣喜之情,这就是运用比喻的手法。 “树梢树枝树根根”这句先说树的梢、枝、根是连成一体的,以引起下句,说“我”和延安亲人是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是“起兴”。 同样的,“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先说羊羔吃奶之事,以引起“我”吃延安小米长大、成人之事,含有延安母亲哺育我长大,延安是“我”家的意思。这句话也是比兴兼用。 此外,“信天游”的形式还赋予了这首诗歌浓郁的陕北风情。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哪些具有陕北风情的字词呢? 文中穿插了陕北的山川、地名,如宝塔山、杜甫川、柳林铺等;还出现了多种代表陕北地域特色的事物,如白羊肚手巾、红腰带、小米饭等;同时运用了陕北方言中富有特色的叠词形式,如几回回、几辈辈、树根根、羊羔羔等。 这些字具有地域特色的山川、地名、事物的出现以及方言的运用,为整首诗歌都打上了延安的烙印,延安的一切都流淌在诗人的血脉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歌的字里行间,这份情感是刻骨铭心的。 最后,“信天游”的形式是上下两句构成一节,每节的上下两句都押韵。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这两句都押“ao”韵,“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都押“u”韵。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韵律,颇具风情。 信天游的形式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层次丰富,意韵深远。 通过对诗中语言形式的分析,我们读出了语言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情感。这首诗借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表达革命的内容,诗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展现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地域风情。 环节五:课堂小结 在课堂的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学习路径。首先我们概括了诗歌五章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关注与延安有关的人、景、物的特点以及诗人的具体表现来推断诗人在每一章节中所表达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我们梳理了诗人的情感变化,发现每一章节之间,诗人的情感层层递进,不断升华。最后,我们关注了这首诗歌运用的语言形式,分析了语言形式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在今后的诗歌阅读中,我们可以运用今天所学的思考方法和阅读路径解读诗歌。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环节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