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配套教学设计(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配套教学设计(2)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10 13:45:17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体会音乐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
2. 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初步了解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3. 通过所欣赏的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学情分析
本课是新音乐歌声初放的第2课时,对这一时期的音乐的创作背景有 了较为完备的发解,因此在理解与体会时有了良好的基础
3重点难点
演唱歌曲《问》
聆听、体验、分析歌曲。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回顾学堂乐歌
导入:播放学堂乐歌的音乐,展示清末民初的图片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几首学堂乐歌,通过演唱、聆听、分析我们感受到了清末民初那个动乱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心理状态、情感追求、理想抱负,体会到属于那个时代的特有的朴素的火一般的激情,在这个祖国命运攸关的时刻,对民富国强的渴望和对祖国的热爱在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中体现的更加鲜明。学堂乐歌的产生是新式学校的需要,但对整个社会来讲也迫切需要一批专业的音乐人才创作属于社会的音乐来反映人们的呼声,激发人民的爱国激情,于是就产生了一批早期的用西方音乐的技法进行创作的音乐教育家,为中国早期的专业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萧友梅黄自在早期的专业音乐发展中做出的贡献尤为突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们俩的作品
活动2【讲授】萧友梅
萧友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早掌握西方作曲手法,并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之一是近代中国音乐教育之父作曲家
改变了以学堂乐歌选曲填词为主的创作现状
学生阅读课本182页方框内的介绍
活动3【活动】欣赏歌曲《问》
聆听《问》
1.思考:
a 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
b 歌曲的旋律、节奏特点。
总结: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继续是军阀混战,动荡不堪。萧友梅作曲,易韦斋作词的《问》是比较有名的音乐作品, 反映出当时人们内心的痛苦和彷徨。
这首《问》,并没有华丽的音乐语言和复杂的创作手法,而是用极其简练的材料,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歌曲以问句的形式开始,展开了对人生和生活的哲理性探索。
2、视唱歌谱
分析旋律特点,体会歌曲情绪与音乐要素的关系,学习通过演唱表现音乐情感
3跟随音乐学唱歌曲
4在老师指导下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5.评价学生演唱,请同学谈谈感受
教师总结:此歌以舒缓的慢板、发散的音型、含蓄的律感唱出了对当时内忧外患、国家沉沦的忧虑感慨之情。“你知道你是谁?”是在告诫人们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你知道年华如水,是在提醒人们莫要使光阴虚度;”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是在启示人们在山河破碎、国难当头的关头,应勇敢地站起,承负起天下兴亡的责任来。歌曲最后出现的沉吟似的尾声。使此曲余韵无穷,耐人寻味
活动4【讲授】《渔阳鼙鼓动地来》
1.简介黄自与《长恨歌》
2.清唱剧
是一种介于歌剧、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它包括了独唱、重唱及合唱,用管弦乐队作伴奏,各乐章间的歌词有较强的连贯性。清唱剧与歌剧相比,它没有布景,不需要歌剧演出时的服装、道具,也不需要戏剧式的表演,清唱剧多在音乐会上演出。清唱剧与康塔塔相比,它的篇幅较大,人物众多;而康塔塔则篇幅较小故事内容较简单。
活动5【活动】欣赏《渔阳鼙鼓动地来》
聆听《渔阳鼙鼓动地来》
a.思考曲子的演唱形式
b.音乐情绪的变化及音乐要素的特点
c.表现的社会意义
4聆听《山在虚无缥缈间》
比较两首歌曲并完成表格
今天欣赏的这两首乐曲虽然演唱形式不同,但是它们从不同方式传达了创作者对饱受欺凌的民众的痛心与担忧,在祖国生死攸关的时刻既痛彻心扉的又无比愤慨的心情。从不同的方面唤醒了沉睡的民众,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绪,为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抵抗外侮的思想基础的形成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在今天欣赏起来我们仍然地被音乐强烈地感染、震撼,仍然教育我们要勿忘国耻,奋发图强,誓死捍卫祖国不再受人欺凌、不再任人宰割。其中所包含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堪称为我国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珍品
活动6【作业】拓展与探究
综合萧友梅、黄自的生平及社会背景,结合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探究他们作品风格及对社会的贡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