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课件(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课件(1)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33.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10 13:45:39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汝阳县实验高中 张小锋
歌曲《问》赏析
问_.flv
歌曲以“问”的口气向人们提出一系列意味深长、富有哲理的问题,以及爱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
副歌部分,点明了问的主题,表现出对于当时军阀混战,山河残破,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这也是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抒发。
萧友梅(1884-1940)
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是中国第一所正规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始人之一。
艺术成就
我国第一部弦乐四重奏---《D大调弦乐四重奏》
我国第一首大提琴独奏曲---《秋思》
我国第一部交响乐---《新霓裳羽衣曲》
代表作:
--《问》、《国耻》、《国民革命歌》等
清唱曲《长恨歌》
--作曲 黄自
一、仙乐飘飘处处闻(混声四声部合唱) 二、七月七日长生殿(女声三声部合唱及女高音和男低音的独唱、二重唱) 三、渔阳鼙鼓动地来(男生四声部合唱)
四、惊破霓裳羽衣曲(未谱曲) 五、六军不发无奈何(男生四声部合唱) 六、宛转蛾眉马前死(女高音独唱)
七、夜雨闻铃肠断声(未谱曲)
八、山在虚无飘渺间(女声三声部合唱) 九、西宫南内多秋草(未谱曲)
十、此恨绵绵无绝期(混声四声部合唱及男低音独唱)
清唱曲《长恨歌》
白居易一首长诗。1932年,黄自、韦瀚章根据此诗及元曲《长生殿》创作了清唱剧《长恨歌》。
诗写的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但主题是统治者“重色”必将“倾国”,具有警世的意义。
1932年,正是我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危险关头,两位作者写这部清唱剧有借古讽今的意图。
第三乐章 渔阳鼙鼓动地来
《渔阳鼙鼓动地来》.flv
渔阳鼓,起边关,西望长安犯,
六宫粉黛,舞袖正翩翩,
怎料到边臣反,那管他社稷残。
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
兵威惊震哥舒翰,举手破潼关,
遥望满城烽火,指日下长安。
(展现出干戈突起,直逼京城的紧张气氛)
第八乐章 山在虚无缥缈间
《山在虚无缥缈间》_.mp4
香雾迷蒙,祥云掩拥,
蓬莱仙岛清虚洞,琼花玉树露华浓,
却笑他,红尘碧海,几许恩爱苗,多少痴情种?
离,合,悲,欢,枉作相思梦,
参不透,镜花水月,毕竟梦成空。
(古朴清雅的音调把人们带入幻想的世界,
描写唐明皇对死去的杨贵妃的思念。)
聆听对比,说说你的感受
曲名 速度 力度 音色 情绪 风格
渔阳鼙鼓动地来
山在虚无缥缈间
中速
慢速
行板
由弱
到强
以弱
为主
深沉
粗犷
清澈
柔美
悲壮
凄美
进行

民族
风格
黄自(1904-1938)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留美接受了严格、系统的西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派创作思想的训练。
是我国第一位系统地传授欧洲近现代音乐创作技术理论的作曲家;把西方作曲与中国民族风格相结合。
黄自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
一方面是为了填补合唱教材缺乏中国作品的空白;
另一方面也是针砭时弊的积极意向;
反映了日寇加紧侵华,亡国之祸迫在眉睫,而国民党当局却采取不抵抗主义政策的严重形势下,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日趋觉醒的民族意识。
音乐小知识—清唱剧
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包括独唱、合唱及重唱。在演唱方式上,清唱剧与歌剧相似,并由管弦乐队伴奏。其歌词内容、各乐章间有较强的连贯性。与歌剧不同的是它突出合唱作用。
拓展与研究
音乐家 生平、学习经历 主要代表作品 音乐风格 对社会主要贡献
黎锦辉
沈心工
萧友梅
黄自
课堂小结
清末民初的时代、社会背景,是我国专业音乐创作兴起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音乐家,萧友梅和黄自只是其中的代表,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一些这一时期的歌曲,与你们的长辈们共享音乐带给人们的美好情趣。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