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节:艺术歌曲的成熟… 课件(5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六节:艺术歌曲的成熟… 课件(51)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21.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10 14:17:36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九单元 浪漫幻想的音乐世界
第十六节 艺术歌曲的成熟 ---舒伯特的歌曲
我的作品之所以存在,是由于我对音乐的理解和我的苦难,那些只有苦难而产生的作品是很难使这个世界感到高兴的。
——舒伯特
浪漫主义音乐的基本特征:
强调个人主观情感的表现;
对大自然景物的表现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音乐中追求民族民间的内容和情趣;
在音乐体裁样式和一系列表现手段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艺术歌曲之王” --- 舒伯特
弗朗兹·彼得·舒伯特(1791—1828),奥地利作曲家,生于维也纳的一个教师家庭。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后人评价为“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共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 18部歌曲、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 ,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歌曲大王)。
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声乐创作的一种专门体裁最初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当时是与民歌相对而言的,专指作曲家用精致的技巧写成有钢琴伴奏的歌曲。 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一种音乐体裁,其名称因浪漫主义音乐大师舒伯特的作品而确立,成为一种独立类型的歌曲种类。 它结合了优美旋律和人声两个最具有普遍感染力的音乐因素,使艺术歌曲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欣赏性,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魔王》故事情节:
《魔王》原为德国文学家歌德的一首叙事诗。原诗讲的是一位父亲怀抱发着高烧的孩子,骑马穿过黑夜的森林,孩子因看见森林中的魔王在反复引诱他,而不断发出惊呼,最后终于被魔王夺取生命的故事。因为歌德的原诗是按照第三人称写作,按体裁分属于叙事性诗歌。所以在歌词中我们能够看到四个不同的人叙事者、魔王、孩子和父亲。舒伯特为了表现这四种人,也运用了四种不同的动机,其中表现“魔王”是最为丰满的。 舒伯特的一生是为音乐而生的。可以说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音乐事业。在舒伯特短暂的一生中他给人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他惊人的灵感和高超的作曲技巧任他创作而《魔王》是艺术歌曲中公认的典范之作。
《魔王》曲中四个角色:
叙事者、父亲、儿子、魔王由同一人担任而以不同的音色来诠释。舒伯特对音乐语言的精湛运用和高超的创作技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他采用较为轻盈的节奏并减少力度以突出魔王的奸诈营造出紧张阴森的情景和气氛。 四个角色都有各自的力度层次,父亲总是柔声地询问和安慰着孩子,试图解除他的恐惧。然而他最后一次对孩子说“那只是老杨柳树”的时候,他自己也为无名的恐惧所裹挟,而加紧策马奔驰,这里的伴奏极富效果。已经极度虚弱的儿子,三次惊恐地求援,都是用了全副精力,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声嘶力竭,音区更高、力度更大。可是每次都是话未说完就浑身瘫软、力不从心了力度变弱。魔王是以甜言密语诱拐儿子,也没有张牙舞爪的声势。它的旋律是抒情性的,当它说到会唱歌跳舞的女儿时把声音放得更轻柔。
请结合图片进行欣赏。
《魔王》
歌词是谁的诗作?
歌德
反应了什么内容?有几个人物?
原诗讲的是一位父亲怀抱发着高烧的孩子,骑马穿过黑夜的森林,孩子因看见森林中的魔王在反复引诱他,而不断发出惊呼,最后终于被魔王夺取生命的故事。
用什么乐器伴奏?
钢琴
舒伯特怎么把诗中的氛围和任务融入到音乐中的?
钢琴伴奏以马蹄疾驰贯穿全曲,低声部一再出现风声,呈现出寒风飒飒,黑夜沉沉的景象,渲染出咄咄逼人的阴森气氛。
叙事者:谁透过深夜在风中飞驰? 那是位父亲带着他的孩子; 他将男孩紧拥于臂怀, 把他抱紧,为他保暖。
父亲: 我儿,为何掩起你的脸?
儿子:父亲,你没见魔王? 那魔王束着冕冠,系着裙幕。
父亲:我儿,那是一片迷雾。
魔王:“可爱的孩子,你跟我来! 有趣的游戏你我一起玩; 海边鲜艳的花儿开得旺。 我的母亲有许多金衣裳。”
儿子:父亲,父亲,你没有听见, 魔王轻声许下的诺言?
父亲: 我儿静静地不要响; 那是风吹枯叶梭梭的响。
魔王:聪明的男孩,可想跟我来? 我的女儿们会耐心的等待; 她们夜夜舞着欢快, 跳着、唱着、陪你度过夜漫漫。”
儿子: 父亲,你可瞧见那? 那魔王的女儿们的晦暗地方?
父亲: 我儿,我儿,我看得清楚; 那是几棵灰色的老杨树。 魔王:“我爱你,喜欢你的美丽。 你若不愿,我也得用武力。” 儿子: 父亲,父亲,现在他抓住了我! 他的折磨使我难熬!
叙事者:父亲慌了神,如风策马飞驶奔, 他把呻吟孩子怀里紧紧摁, 竭力困苦回农场, 他儿早在自己怀中亡。
《鳟鱼》
《鳟鱼》这首诗是舒巴尔特的一首抒情诗。鳟鱼的第一段词,叙述天真活泼的小鳟鱼在清亮的水中嬉戏;第二段词叙述渔夫要向小鳟鱼下毒手,作者期望河水清澈以免小鳟鱼遭殃;第三段转到小调性上,情绪有些暗淡,叙述渔夫把水搅浑,并且钓起了小鳟鱼;最后,歌曲又回到大调,表现作者对鳟鱼的同情以及激动的心情。 1819年,也就是两年之后,舒伯特用这首歌的旋律作素材,谱写了《A大调钢琴五重奏》的第四乐章。因此,这首名曲又被人们称为《鳟鱼 》五重奏。
《鳟鱼》
表达了什么内容?
由于政治原因,舒巴尔特被关进监狱。为了表达他向往自由的心情,他写作了许多抒情诗。《鳟鱼》这首诗,把当时的统治者比作搅浑河水的渔夫,把群众比作上当受骗的小鳟鱼。所以,这首诗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和统治者的愤慨和不满及对受迫害的群众的同情。
歌词是谁的诗作?
舒巴尔特
舒伯特是利用什么样的音乐来表述活泼天真的小鳟鱼在河中嬉戏的?
开头六个小节的轻快引子形象描绘了潺潺的流水及鳟鱼在河水里自由遨游的情景。
利用什么样的音乐来表述渔夫想向小鳟鱼下毒手,作者期望河水清澈以免小鳟鱼遭殃的那份心情的?
由大调转到小调上,表现出暗淡的情绪。
利用什么样的音乐来表述渔夫搅浑水钓到小鳟鱼过程时作者对鳟鱼的同情和激动的心情的?
歌曲又回到大调上,表现作者对鳟鱼的同情及激动的心情。
声乐套曲
声乐套曲一般的特点是:在统一的标题之下,用若干首歌曲来表达同一主题。套曲中的各首歌曲可独立成曲,彼此的表演形式也往往不同(如分独唱、重唱、齐唱、合唱等),但它们之间的内容互有联系,在音乐方面既统一,又有变化,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歌词多描述个人生活感受和内心体验。
《菩提树》是舒伯特创作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一首歌曲,作为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因其意境深刻,创作手法简炼,艺术表现完美。由于这首作品的旋律优美动听,情感表达细腻,因此它成为舒伯特创作的大量艺术歌曲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艺术歌曲
歌词:
多采用名家诗作;
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演唱形式:
多为独唱
伴奏:
精心编排,是歌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演唱水平:
对演唱技术有较高要求
创作目的:
有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而创作
舒伯特是那个派系的音乐家?
浪漫主义乐派
同时期的音乐家还有谁?
贝多芬
试说说他们音乐风格的异同,你更喜欢听谁的音乐,为什么?
贝多芬的音乐充满思想、理想、力量和节奏;舒伯特的音乐充满梦幻般的诗意,旋律优美,和声丰富,是真正的“旋律之王”。
课后拓展:
中国作曲家也写有大量的艺术歌曲,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黄自的《思乡》、青主的《我住长江头》,贺绿汀的《嘉陵江上》都是优秀的艺术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