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芬兰颂》,了解作品背景及作者西贝柳斯,知道交响诗、民族乐派等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对比、讨论等方法赏析作品,理解作品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芬兰颂》爱国情感,体会其民族精神,愿意了解与作品相关的历史知识。
2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和情感积累,对音乐作品有了更深入的探讨能力和愿望。但就这部作品而言,无论从作曲家到作品背景,学生都很陌生,需要教师激发他们聆听、鉴赏的欲望,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认知能力感悟作品、理解作品。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从音乐要素着手,分析作品三个主题,感受作品情绪。
教学难点:感受作品中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活动:欣赏视频(芬兰国家冰球队在时隔16年的2011年重获世界锦标赛冠军,
首都赫尔辛基的市民聚集在街头港口,用美妙的歌声表达激动
心情、庆祝胜利)
思考:它类似我们平时听到过的哪一类歌曲?
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总结:这是一首赞美诗,赞美诗是欧洲宗教音乐的大众赞歌形式,从压抑和抗争中,音乐汇集了力量,找到了斗争胜利的信心。
旋律庄重舒缓 优美抒情,芬兰人把这首庆祝胜利,表达内心激动的赞美诗叫做《深情的圣咏》。
活动2【讲授】新课
一、深情的圣咏(赞美诗)
活动:学唱《深情的圣咏》带着庄重、深情体会芬兰人在这舒缓旋律下涌动着的爱国情怀。
思考:演唱中通过注意音乐要素的哪些方面,来表达庄重、深情情绪?
乐句中的弱起、休止符对表达情绪起到了什么作用?
在这样一个激动的时刻,芬兰人用这首《深情的圣咏》庆祝胜利,表现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总结:歌曲通过缓慢的速度、低沉的音色、绵长的气息表现深情;
弱起表现人民悲壮、苦难、受压迫,休止符表现语句哽咽;
在这样激动人心的庆典场合,演唱这首《深情的圣咏》表现芬兰人内敛、温和、沉稳的性格。
二、苦难的圣咏
活动:1、欣赏《苦难的圣咏》片段,体会这段音乐的情绪,通过音乐要素的分析,提炼出这段圣咏的主题
2、学唱《苦难的圣咏》的片段,更深切体会伤感痛苦心情
3、完整欣赏这一苦难主题,倾听音乐诉说这个国家遭受的不幸。
速度 缓慢
旋律 平稳下行
乐器 木管与弦乐器
音色 低沉暗淡
节奏 舒展
音乐情绪伤感痛苦
音乐主题 苦难的圣咏
总结:这一主题表现芬兰人民受压迫的苦难生活和伤感痛苦的心情。这是芬兰人在郁闷难过时哼唱的《苦难的圣咏》。
在这段圣咏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他们的历史触目惊心,经历了长达600多年的瑞典统治,之后又遭到沙皇俄国的殖民侵略,在长期被侵略的战乱中,芬兰人形成了内敛,沉稳的性格
三、斗争主题
活动:1、结合《苦难圣咏》的音乐要素,通过自主设计、小组讨论的形式,把脑海中的反抗、斗争音乐描述出来。
2、欣赏“斗争”主题,感受其民族战士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浴血奋战的革命热诚。
3、分析“斗争”主题音乐要素,通过与《苦难圣咏》的对比,感受情绪的变化。
主题
苦难 斗争
速度 缓慢 渐快
旋律 平稳下行 跳跃
乐器 木管与弦乐 铜管与弦乐
音色 低沉暗淡 低沉—明亮
节奏 舒展 明快紧凑
音乐情绪 伤感痛苦 紧张兴奋
总结:虽然芬兰几百年来一直被剥削、被压迫,并且战乱不断,但同时他们也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他们在不断的斗争中寻找出路,在黑暗中艰难前行,音乐吹响斗争的号角,给了他们力量。
四、完整欣赏
活动:完整欣赏作品
思考:赋予作品恰当的名称;
作者描绘怎样的芬兰;
作者通过作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总结:这首交响诗作于1899年,处于沙俄统治下的芬兰人民不满统治者的压迫和独裁,掀起捍卫芬兰民主与自由的运动,在一场展示芬兰神话和历史主题画面的晚会上,它作为总结性配乐,一下激起了民众强烈的爱国情绪,遭到沙俄禁演,先后改名为《祖国》、《即兴曲》《国民颂歌》等在各地上演,最后定名为《芬兰颂》。它像一把无形的利刃直插入敌人心脏,后来芬兰人民把这部代表民族的骄傲与荣誉的作品,当成他们的第二国歌。
其作曲——西贝柳斯以92岁高龄,经历了瑞典统治下的芬兰,沙皇俄国统治下的芬兰,以及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命中注定,他的音乐里不可能不留下历史的声音。
西贝柳斯通过《芬兰颂》向全世界诉说位于北极圈小国为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斗争,并使全世界确信芬兰并不是沙俄独裁统治下的一个附属国,它的未来必定辉煌、必定壮丽。
活动3【活动】总结
作曲家西贝柳斯
民族乐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