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青藏地区》(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
一、教材分析
把青藏地区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已表明了地形是影响本区特征的主导因素,“高”和“寒”成为本区的主要特征。《青藏地区》这一部分内容教材侧重分析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对生产发展的影响,是本课时所学习的重点内容。 本节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之一。《青藏地区》的学习,具有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同等的地位,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又将为今后的学习和认识各区的具体地理环境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课时教学内容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又因为青藏地区离我们太遥远,缺乏生活实际中的体验,需要同学们在课前广泛搜集网络资源,加深对本节课的认识。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同学们分组考察,并将获取的信息制作成幻灯片,到课堂中展示、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这样既平衡了学生的个体化体验,又很好地实践地理课程标准中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其次本校属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且初中地理已学到后期,学生的学习地理能力差别就更明显了,而且学生厌学现象在进一步蔓延。如何在课堂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学,是圆满完成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况。2.掌握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理解其对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影响。3.知道青藏地区的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分布。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结合中国西部大开发等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
1.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视频、音乐及大量的图片信息,选择歌曲《青藏高原》与大量的图片组合,展现了雪域高原的魅力,使同学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爱国主义情感。 2.搜集关于青藏铁路建设的微视频,在此情景中分析问题,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突破教学难点。 3. 学生通过PAD结合微课进行自主学习、主题研讨和展示、做练习并及时反馈等,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从而实现分层次的教与学。让学生在兴趣中轻松学习,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优势。
六、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
环节一课前延伸 安排学生收集资料的任务和小组分工要求。 查找关于青藏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准备小组展示资料 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搜集整合资料,利用计算机制作展示资料。可以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环节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音乐——《青藏高原》一曲天籁之音把我们带进了我国的哪个地区,有谁去过请举手?它真的离我们这么遥远吗?想不想在我们旅游考察队的带领下先欣赏一下雪域高原的魅力。 边聆听音乐边欣赏旅游考察队整理的幻灯片——青藏地区风景组图。2.默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找出你已了解的知识点和本节课你需要进一步了解的知识点。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营造学习氛围。
环节三:主题研讨,突破难点 1.概况: 结合谷歌地图,让学生指出本区的位置和范围,特别是本区重要的界山,引导学生归纳青藏地区的地势特点。2、人文:面积、人口、民族与宗教的内容,由几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得出本区特点:地广人稀。多媒体展示本区的一些宗教图片,如雄伟的布达拉宫、信徒朝圣的景象等。3.气候:海拔高是本地区地形最突出特征,这种地形条件对当地的气候产生了极大影响。(课件展示)不同高度的气温差异(课件展示)青藏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温差异(设问)可见,青藏地区气候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寒冷)(课件展示)高寒气候4.江河的源地: 教师引领:①让学生根据地图说出三江源地区的位置,并指出三江源是指哪三江的源区。 ②通过图释导学,引导学生概括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的原因。 1.学生看图,学生指出本区的位置和范围,特别是本区重要的界山,归纳青藏地区的地势特点。2. 学生从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得出本区特点:地广人稀。3.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请大家计算两地的气温差。学生通过计算和观看课件归纳出青藏地区气候的突出特点。4. ①查看有关地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水系图、中国政区图)和课本内容,自主学习、交流有关三江源地区的知识,认识三江源地区的位置和重要地位,完成学案内容。 ②观察“三江源地形图”、“中国年降水量图”、“中国干湿地区图”,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从而概括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的原因。 利用谷歌地图,整体感知青藏地区的基本面貌和突出的地势特点。2.利用ppt课件展示教学内容,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个性化辅导,增强地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环节四:激情展示 农业考察队1.评价农业考察队的展示,老师补充:请同学们注意本区农业的分布要会填图,指图引领学习一遍。 ①农业考察队代表给同学们解释制作的幻灯片:气候高寒是本区最突出的特征,给同学们展示本区代表农作物和代表牲畜图片,在这种自然条件下本区的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呢?②.让学生带着疑问,观看本区的农牧业视频,解决教学重点。 利用白板展示学生分组制作的多媒体课件。Aischool数字化平台和移动终端PAD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让学生课堂学习成果的形式和内容更富多样性。
交通考察队1.教师让同学们带着问题欣赏青藏铁路工程组图,感悟铁路修建的艰难;2..组织同学们在图片感悟中展开深入探究。 交通考察队代表结合制作的幻灯片为大家详细介绍了青藏铁路建设过程,提出要克服世界性三大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生态考察队教师引领视频及各种资料、景观图片和数据。使学生直观分析三江源地区近年来面临的生态问题的产生和治理措施。 生态考察队播放各种视频、资料等和全班同学共同讨论:三江源地区目前面临的生态问题和治理措施是什么?
环节五:总结建构 利用电子白板,展示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知识和方法,说出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利用电子白板,展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完成课堂小结
环节六:探究作业 1.2000年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成立,这是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这里的“三江”指的是( )A.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 B.黄河、长江、澜沧江C.雅鲁藏布江、长江、怒江 D.长江、黄河、怒江2.读下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盆地:A_______;城市:B________;湖泊:C_______;铁路:D________。(2)图中E、F、G三条河流,表示雅鲁藏布江的是____________。(3)青藏地区代表性的畜种是_______,它被称为“高原之舟”。(4)青藏铁路在修建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主要是( )A.地质条件复杂,多滑坡和泥石流 B.地质条件复杂,多桥梁,投资大C.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 D.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3.读“我国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1)西北地区、青藏地区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图中反映出两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2)从空中俯瞰,A→B→C的地表植被依次是____________。(3)西气东输是我国“十五”计划重点工程之一,其天然气源地是( )A.柴达木盆地 B.塔里木盆地C.准噶尔盆地 D.河西走廊 学生回答问题,组内讨论,学以致用 利用白板,进行展示,相互矫正讨论
环节七:拓展延伸 青藏地区的动植物有哪些适应高寒气候的特点? 围绕问题查找资料,并利用QQ群进行反馈和相互交流 利用互联网,进行拓展,加深了学生认识的广度与深度
七、教学特色 1.以歌曲“青藏高原”和大量青藏高原的图片导入,同时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和强大的震撼力,使学生获得对青藏高原地区深刻的感性认识; 2.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选取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把兴趣点与知识点自然融合,激发了学生对三江源地区的保护的意识,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在教学中我还注重以活动引领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讨论、交流、深化自己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培养学生自互助合作、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4.电子书包与微课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