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时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4 23:3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 )
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
2.苏联钢产量由1928年的430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1830万吨。1928-1937年,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飞机、汽车、化工、机器制造等新型工业部门。这反映了苏联( )
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B.重工业发展迅速
C.斯大林模式制约发展 D.完成农业集体化
3.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留给我们许多启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农、轻、重要协调发展 B.要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
C.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D.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
4.“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这一规定属于下列哪一经济政策的内容(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国家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5.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是在( )
A.十月革命后 B.实行新经济政策后
C.两个五年计划后 D.三年国内战争后
6.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探索本国经济建设道路的举措是( )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7.列宁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包括( )
①废除农奴制 ②领导十月革命 ③实施“新经济政策” ④制定苏联新宪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该材料说明斯大林模式( )
A.促进生产力发展 B.重视发展农业
C.使人民安居乐业 D.侧重工业化,忽视民生幸福
9.某项措施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收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这一措施是指
( )
A.新经济政策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斯大林模式
10.2016年,是我国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开局年。建国以来,我国开展以“五年”为周期的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是借鉴下列哪个国家的经验( )
A.苏联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11.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1年的春天阳光灿烂”。令苏俄农民感到“1921年的春天阳光灿烂”的是( )
A.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B.斯大林模式的推行
C.赫鲁晓夫的改革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2.“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有严重的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据此判断材料评价的是
( )
A.农奴制改革的利弊 B.新经济政策的利弊
C.罗斯福新政的利弊 D.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13.斯大林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是苏联解体的根源,其主要特征是(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C.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D.提倡个人崇拜
14.下表为1921—1925年苏俄(1922年改为苏联)农业发展状况,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土地法令》开始实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新经济政策提升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斯大林模式突出了农业发展
D.赫鲁晓夫改革卓有成效
15.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令世界惊讶和赞叹,其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这一成就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D.戈尔巴乔夫改革
16.前苏联有一个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对老婆说:“看,我 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 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坏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反映的是( )
A.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B.个人崇拜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C.新经济政策恢复自由贸易的后果 D.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
17.某班历史活动课上举行辩论赛,双方辩手主要观点如表。该辩论赛的主题是( )
正方:使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应充分肯定。 反方:权力高度集中,经济发展失衡,不利于长远发展。
A.法西斯专政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经济全球化
18.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被称为“斯林模式”.这一模式形成的标志是( )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19.“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创造’联系在了一起。”材料中的“创造”在历史上被称为( )
A.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20.20世纪20年代早期,苏联进口了成千上万台拖拉机,大部分来自美国的福特公司和国际收割机公司。就连斯大林也说:俄国革命加上美国的效率,这就是列宁主义的本质。据材料,这里“美国的效率”是指( )
A.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B.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
C.允许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D.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
21.下图是一幅反映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漫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实施五年计划
二.综合题。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回答,影响苏俄(联)1921-1925年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表
年份 项目 1913 1928 1932 1937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摘自人民版《历史 必修二》
(2)材料二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根据材料三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20—1924年苏俄(联)农民平均税款
年份 1920—1921 1921—1922 1922—1923 1923—1924
平均税款(卢布) 10.30 6.11 3.98 3.06
——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1)根据材料,指出1920—1924年苏俄(联)农民平均税款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C 2.B 3.D 4.B 5.C 6.B 7.B 8.D 9.A 10.A 11.A 12.D 13.A
14.B 15.B 16.D 17.C 18.D 19.B 20.A 21.B
22.(1)1921年开始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2)优先发展重工业,先后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调整经济体制要从本国国情出发;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调整经济体制要勇于创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
23.(1)不断减少。
(2)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