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大会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那天,周恩来对纲领草案专门作了说明,没等表决,他的讲话就获得了满堂的掌声。”材料中的“大会”( )
A.正式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B.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C.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D.讨论了成立新中国的相关问题
2.“新中国成立前夜,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到达的地方,驻扎在中国领土上的外国军队被迫完全撤走。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先后收回美国、英国、法国和荷兰兵营的地产权。中国的海关管理权完全回到中国人的手里,并禁止外轮在中国内河航行。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土地上的各种特权,被一一取消。”材料表明,新中国的成立( )
A.赢得了民族独立 B.实现了人民解放
C.完成了国家统一 D.提高了国际地位
3.和平解放使西藏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其政治、经济羁绊,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实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西藏内部的团结,为西藏与全国共同进步和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材料反映了西藏和平解放的( )
A.背景 B.目的 C.过程 D.意义
4.下图反映的是1950年中央财政预算支出的两个方案,方案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B.维护国家安全需要
C.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5.朝鲜战场上,被冻僵的志愿军战士虽动作僵硬如原木,但他们神色坚定,视死如归,让敌军肝胆俱裂。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指挥 B.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C.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作战 D.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
6.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全国人民群情激奋,壮志昂扬,在国内掀起了大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1949—1952年,工业总产值由140亿元增加到343亿元,同比增长1.45倍,年均增长34.8%。由此可见,这场战争( )
A.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加快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C.激发了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D.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7.特定历史时期商品的商标可以反映一些史实。下图所示的商标反映了( )
A.农民分到了土地、农具和牲畜 B.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刚刚开始
C.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D.广大农民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
8.1952年底,我国粮食产量16393万吨,比1949年增长45%,棉花产量增加86万吨。1953至195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从16684万吨增加到19505万吨;棉花产量增加到164万吨;农业总产值达537亿元。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一五”计划顺利完成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 D.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9.如下表是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表。这些变化说明( )
类别 棉花 粮食 油料
1951年比1950年增长(%) 8.7 48.8 22.4
1952年比1951年增长(%) 14.1 26.5 12.5
A.社会主义改造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B.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集体经济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过渡时期总路线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10.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投资比例为58%,交通运输为19.2%,水利农林为7.6%,文教卫生为7.4%,其他为7.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约为1:7.9.这反映出“一五计划”期间( )
A.农轻重比例协调 B.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重点培养建设人才 D.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11.下表是1957年我国部分行业产量数据。综合表中信息可知,当时我国( )
项目 产量 比1952年增长
钢产量 535万吨 296%
原煤产量 1.31亿吨 98.5%
发电量 193亿千瓦时 164%
粮食产量 1.95亿吨 19%
棉花产量 164万吨 26%
A.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B.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
C.农轻重的比例协调发展 D.农业生产实现了专业化
12.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如表是1953年调整后的全国高校专业种类数量。由此可知,这一调整( )
表(单位:种)
师范 工业 农林 医学 财经 政法 艺术
1949年 12 49 18 22 11 7 18
1953年 33 107 29 29 6 4 11
A.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B.满足国家建设的人才需求
C.推动高校各专业均衡发展 D.促进文教事业的迅速发展
13.下图是一位老人展示的自己从1953年起收藏的历届选民证。这些选民证见证了( )
A.社会主义制度得到确立 B.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C.社会主义宪法得以实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完善
14.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依法治国的方略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5.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工作,有文件这样记载,“领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走互助合作、共同上升、大家富裕的道路……在互助合作过程中就为将来集体化准备了条件。”材料认为“互助合作”有助于( )
A.农民获得生产自主权 B.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C.让农民成为土地主人 D.实现农民共同致富
16.1953年之前,陕西宝鸡地区有10多家以酿酒为业的作坊。1953年底,受农业合作社启发,有几家酿酒作坊率先组成生产合作社,共享资金、技术、劳动力和市场客户,很快取得丰厚经济效益。其他酿酒作坊纷纷要求入社。这体现了( )
A.宝鸡地区酿酒业出现垄断组织 B.社会主义工业化促进技术提高
C.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优越性 D.政府经济建设的领导能力增强
17.下图所示为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图片反映的信息可以得出,新中国( )
A.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 B.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C.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18.下表是北京同仁堂从1948年到1959年的变化图。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企业面貌大改观。导致同仁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职工人数 秘制丸药 水泛丸 虎骨酒 产值
1948年 190人 140万丸 4000斤 3万斤 16万元
1959年 539人 6864.2万丸 31.38万斤 30.5万斤 1251.9万元
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B.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土地革命推动生产力提升 D.资本主义工商业完成公私合营
19.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于( )
A.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 B.抗美援朝运动的开展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
20.下面统计图中的“某时段”应是某时段我国工业总产值中部分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统计图( )
A.1911——1918年 B.1949——1956年
C.1958——1965年 D.1978——1985年
二、材料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虽然从实际情况来讲中国为了这场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但是,中国获取的战略利益是最大的。它成功地遏制美国势力在中国周边的扩张,给中国争取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对此,西方媒体惊呼: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世界军事强国!西方国家在此后的国际事务中不得不考虑中国的态度。
材料三 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国际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赢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获取的“战略利益”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史实进行佐证。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50年土地改革前后土地所有制发生的变化,并说明这一运动的完成有什么重大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拟写一个学习主题。
22.中华儿女珍爱和平,但也不惧怕霸权主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鲜战争的作战双方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的场景
材料二 电影《长津湖》宣传海报
材料三 上甘岭战役中布满381个弹孔的军旗
材料四 抗美援朝军歌歌词
(1)依据“抗美援朝战争”这一研究主题,请将以上四则材料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 分类结果(填材料序号)
直接证据
间接证据
(2)要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真实情况,你会选择哪些材料?请说明理由;如果想进一步研究该主题,你还可以补充哪则文献材料?
材料五 “朝鲜战争不该打,抗美援朝战争却不能不打。”
——赵勇田、牛旻著《板门店谈判纪实》
材料六 “经过朝鲜战争的交手,美国不得不对中国的利益有所顾忌。比如在越南战争中,美国军的轰炸机从来不敢越过北纬17度线轰炸北越,没有别的,它怕引起中国的反映。”
——【美】大卫·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3)依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抗美援朝战争就是保家卫国”。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建设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作为新中国首批重点工程被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同年,7月15日,一汽在长春开工建设。毛泽东主席亲自题词并签发了“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中共中央指示。为了建设一汽,从1953年起,举国上下向这里输送来建设大军和最优秀的人才。同时,苏联对一汽的建设和投产也给予了全面的援助。经过三年的努力,1956年7月13日,一汽终于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载重汽车,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
——摘编自梁骁、王宁《“共和国长子”生长录:新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在“一汽”诞生》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共和国长子”的有利因素。举出一例“一五”计划期间在交通运输方面取得的成就。
材料二 1953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食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就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销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摘编自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共中央提出提倡将农民“组织起来”的现实原因。当时为把农民“组织起来”,中共中央采取了怎样的举措?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不懈奋斗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伟大精神。
(3)请在上面两幅图的人物中选择一位人物,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简述其主要事迹及彰显的精神内涵。
三、论述题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现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1952年 土地改革
1950—1953年 抗美援朝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3—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6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据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编制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确定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楚,逻辑通顺)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
2.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驻扎在中国领土上的外国军队被迫完全撤走”、“……先后收回……地产权”、“中国的海关管理权完全回到中国人的手里,并禁止外轮在中国内河航行”、“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土地上的各种特权,被一一取消”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列强在中国土地上的各种特权,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赢得了民族独立,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从列强手里收回各种权利,没有体现人民解放,排除B项;国家统一至今还未完成,排除C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国际地位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D
解析: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作出了和平解放西藏的重大决策。西藏和平解放,是西藏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它标志着西藏从此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和经济羁绊,开辟了西藏人民从黑暗痛苦走向光明幸福的伟大新时代,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大陆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所以材料反映了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D是正确的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西藏和平解放的背景、目的、过程,排除ABC。故选:D。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50年中央财政预算支出的两个方案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调整后的方案是军费开支加大,与当时的抗美援朝有关,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B项正确;军费开支的加大与土地改革、国民经济恢复无关,排除AC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与军费开支的加大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美国人侵朝鲜威胁中国安全,1950 年10月,根据中央决定,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由于他们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题干中描写的是志愿军战士英勇作战的情景。
6.答案:C
解析:据题干“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全国人民群情激奋,壮志昂扬,在国内掀起了大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1949-1952年,工业总产值由140亿元增加到343亿元,同比增长1.45倍,年均增长34.8%”和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运动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努力生产支援战争,保卫新生的政权,C 项正确。
7.答案:A
解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干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分到了土地、农具、牲畜、房屋,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了,促进了农村经济讯速走向恢复和发展。因此图片反映的是农民在土地改革中分到了土地、农具和牲畜。BCD不能从图片中得出结论。故选:A。
8.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到1952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十地改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提高。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确立,因此农业产量提升,这两次都与农两次都与农业的生产关系调整有关,C项正确
9.答案:B
解析:从建国初期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表可以看出,1950到1952年粮食、棉花产量逐年大幅度提升,结合所学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三亿无地或少地农民分得了土地。所以表格内容说明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故选:B。
10.答案:B
解析:由材料“工业投资比例为5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约为1:7.9。”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我国重点投资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D,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人才培养的信息,排除C。故选B。
11.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图表中“钢产量比1952年增长296%,原煤产量比1952年增长98.5%,发电量比1952年增长16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千反映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迈进,A项正确,仅从题干中无法得出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排除B项;从题干中“粮食产量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比1952年增加26%”可知,农轻重的比例不协调,排除C项;无法从题干中得出农业生产实现了专业化,排除D项。故选:A。
12.答案:B
解析:
13.答案:B
解析:
14.答案:C
解析:A.从材料中的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可以看出,体现的是主权在民的思想,依法治国的方略体现不出来。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只能体现出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从根本上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特点。D.政协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体现的是民主力量参政和议政的制度。故选:C。
15.答案:D
解析:据材料“领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走互助合作,共同上升、大家富裕的道路……在互助合作过程中就为将来集体化准备了条件”可知,材料中的“互助合作过程”,就是农业合作化运动,材料强调走互助合作,是共同上升、大家富裕的道路,因此有利于实现农民共同致富,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互助合作道路”,与生产自主权无关,排除A项;互助合作道路的前提是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互助合作的结果是废除农民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公有制,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C
解析:由材料“1953年底,受农业合作社启发,有几家酿酒作坊率先组成生产合作社,共享资金、技术、劳动力和市场客户,很快取得丰厚经济效益”可知,酿酒作坊采用建立生产合作社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取得丰厚经济效益,这体现了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优越性,C项符合题意。故选:C。
17.答案:C
解析:
18.答案:D
解析: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同仁堂”就是实行的公私合营的方式。观察题干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工商业完成公私合营是导致题干同仁堂变化的主要原因,选项D符合题意。题干与社会主义工业化无关,排除A项;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是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选项B与题干无关,排除;题干与土地革命无关,排除选项C。故选:D。
19.答案:C
解析:
20.答案:B
解析:由统计图看出,资本主义工业经济成分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直至消亡,社会主义工业经济成分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所占比重逐渐下降,1956年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逐步建立起来,故选B;1911--1918年,资本主义工业经济成分所占比重不可能消亡,排除A;1958—1965年,1956年我国三大改造已经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一直占绝对优势,排除C;1978--1985年,我国已经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1.答案:(1)意义: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向人民民主制度的跨越;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答出两点即可)
国际影响: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战略利益: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答出两点即可)
史实:“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
(3)变化: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解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向人民民主制度的跨越;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国际影响: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根据材料二“它成功地,中国的态度”可知,战略利益为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社会主义建设嬴得了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根据所学可知,史实有“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
(3)根据材料三“没收地主……改造自己”可知,变化为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根据材料“这使人民….条件”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4)根据三则材料,主题可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2.答案:(1)分类结果(从上到下):材料一、材料三;材料二,材料四
(2)选择材料,理由言之成理即得分,补充原始文献史料。
参考答案:材料一、材料三;因为它们是当时产生的原始史料;《中国人民志愿军应当和必须入朝参战》/《朝鲜停战协定》等
(3)①中朝唇齿相依,美国对朝侵略严重威胁我国的边境安全;②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严重破坏我国的领土主权,造成边境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失;③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干涉我国内政等。
解析:(1)分类:根据所学知识,依据,抗美援朝战,这一研究主题,可以将四则材料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材料一、材料三属于直接证据,材料二、材料四属于间接证据。
(2)理由:根据所学知识,要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真实情况,我会选择材料一、材料三,理由是它们是当时产生的原始史料。补充:根据所学知识,如果想进一步研究该主题,我还可以补充的文献材料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应当和必须入朝参战》《朝鲜停战协定》等。
(3)看法:根据所学知识,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中朝唇齿相依,美国对朝侵略严重威胁我国的边境安全;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严重破坏我国的领土主权,造成边境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失;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干涉我国内政等,因而说“抗美援朝战争就是保家卫国”。
23.答案:(1)有利因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一五”计划的推动;举国
上下的支持;苏联的援助;一汽工人的辛勤劳动。成就:武汉长江大桥。(其他成就亦可)
(2)原因:帮助农民走上富裕之路;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服务于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举措: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或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3)【示例一】选择黄继光。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为战友开辟道路,自己英勇牺牲,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示例二】选择王进喜。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王进喜为大庆油田建设作出了贡献,被誉为“铁人”,发扬了艰苦创业精神。
解析:
24.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论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得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抗美援朝的胜利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结论:总之,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三件事,从经济、军事和政治方面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