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乡
中
土
国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
了
解
作
者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乡土中国......
Search
费孝通( 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人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0年转入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3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36年在伦敦大学的经济政治学院,在马林诺斯基门下学习社会人类学,1938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1938年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44年加入民盟。 1981年,他荣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该年度赫胥黎奖章。1982年,他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又被澳门东亚大学授予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1985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
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费孝通先后对我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 他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FEI XIAOTONG
了
解
作
品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乡土中国......
Search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 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了
解
背
景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乡土中国......
Search
《乡土中国》来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作者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
阅
读
指
导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乡土中国......
Search
具体策略如下:
要有阅读的“预期”
先“粗”后“细”,逐步推进。
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间的关系。
关注作者研究的思路。
反复阅读,积极思考。
阅读《乡土中国》总的要求是读通、读懂,理解基本内容,并力求触类旁通,掌握学术著作的一般读法。阅读这类著作,除了关注作者运用的材料、提出的概念,以及作出的理论阐释,还要看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什么创造,这种创造经历过怎样的探索,具有怎样的价值。
学习任务
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
梳理每一章节出现的专有概念,解释其具体内涵,并理顺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
梳理作者用以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
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
小家族
调解体系
无为政治
血缘社会
礼治秩序
男女有别
差序格局
礼俗社会
借助语言的社会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其他社会的对应概念
家庭
法理社会
团体格局
系维着人民的宪法
男女求同
法治秩序
有为政治
地缘社会
司法诉讼体系
借助文字的社会
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
归纳各篇主旨,撰写相应的内容摘要。注意摘录和使用文中关键的概念,简洁、准确地概括作者的学术观点。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各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尝试把握这本书的知识体系。
关注“问题”,学以致用
试以“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为话题,从居住环境、精神风貌、文化生活、风俗习惯、乡村管理等角度中任选一个,开展调查访问,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报告。并交流。
阅读时,关注其“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评
价
感
悟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乡土中国......
Search
01
《乡土中国》仅有十四篇文章,但是却描绘出了生动而贴切的中国传统形象,对很多问题他以精辟的见解和恰当的比喻做出了通俗易懂的解释。
精辟、通俗
02
《乡土中国》成为一本既反映中国实际状况,又具有理论深度的著作,在中国的学术界具有比较大的影响,成为许多学者研究中国问题的必读书。
必读书目
03
费孝通的生花妙笔更令《乡土中国》中的文章精彩纷呈,通过《乡土中国》,可以加深对中国社会的重新理解和认识。
加深理解、认识
精华摘录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力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确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上把军是,个人可以信第比主自己的经验,同自第自这可以信第比主若祖若都外的经验。
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中对”是和陌生子到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对上认主走种格多的去军来密感觉。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映。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映。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确实不停止的,是追求。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是的可靠性。
乡土中国
01
02
为何要读《乡土中国》一书?
学好部编必修教材的需要。
振兴乡村文化,发展乡村的需要,国家发展的需要。
了解自己民族社会文化的需要,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需要。
中国人发朋友圈
《乡土中国》与当今生活
一个捷克的留学生朋友,有一次跟我聊天,他小心翼翼地问我:“在中国,每个人都用微信‘朋友圈’吗?”我告诉他,几乎每个人都在用。他皱着眉头一脸疑惑,表示“朋友圈”的规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它只能在朋友间可见,而且评论必须在互为好友的人之间才可见。他举了Facebook的例子,说他更习惯于广场式的社交软件。
我特别能理解他的疑惑,因为封闭式的“朋友圈”确实是一个极具中国本土性的社交工具,他的滥觞在几千年的中国乡村里。
--费孝通
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说的,由于中国小农经济的特性,乡土社会形成了“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鼓励与隔膜,社区间往来极少,人们碍于熟人社会的来往,而不善于与陌生人打交道。这种聚村而居的格局,不正像是一个现实版的朋友圈吗?
从精神内核上,朋友圈就是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的外在表现。在第四章中,费孝通先生用“差序格局”来形容中国的社会结构,谈到“我们的社会结构好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在微信上,正式如此,当我们发了一条朋友圈之后,这种影响力便由内而外扩散到我们的圈子中,我们以自己为中心而与朋友互动。
春节返乡热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在心灵上的呼唤。因为乡情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中华民族所独具的传统文化。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庶民百姓,都无法摆脱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和饮水思源、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每到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的节日,国内就会出现大规模的返乡潮。不管是穷乡僻壤还是天涯海角,都要回归故土。
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春节回乡潮”现象?
什么是“北漂” ?社会变迁大
北漂,也称北漂一族,特指来自非北京地区的非北京户口(即传统上的北京人)的、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们(包括外国人,外地人)。因为这部分人大多是怀揣梦想离开故土,在底层辛苦劳作,户口解决不了,住房只能租住,不能最终成为北京普通市民,绝大多数人不能在北京扎根,只能漂着。其自身也因诸多原因而不能对北京有更多的认同感,故此得名。
作为社会学及人类学大师,费孝通身上有哪些可贵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躬行实践,学以致用:费孝通注重调查实践,实事求是,他反对为研究而研究,认为真正的学术是可以做装饰品和粮食的。
勇敢无畏,积极进取:在处境危险时,依然批判专制;“文革”后复出,他一如既往,开始他的第二次学术生命。
爱国爱民,孜孜不倦:他弃医从文,一心要改变农民的穷困,志在富农,为完成志愿碌碌不休。
乐观自信:当别人提到他遭遇的不幸时,费孝通直言:“千秋功罪,文章高下,尽付后人论。”
2
3
4
1
下
课
节
见!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