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材分析
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绘画里的第一课《民族文化,国之瑰宝——中国画》。作为绘画分册开篇之课,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之博大情深,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对中国画特有的绘画工具“文房四宝”以及专门的中国画颜料有一初浅认识。
2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中国画,了解中国画的工具材料2:通过欣赏中国画作品,体验中国画独特的表现手段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爱国的情怀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应教在对自立于世界画坛的中国画的理解和认识上。学生中间可能会有人了解、了解但不喜欢、很喜欢等多种情况,但是作为炎黄子孙,对自己的民族绘画应该有一个起码的了解和认识。
2、教学难点:中国画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刻,加入点必须找准,起点太高会使学生望而发畏;起点低则与九年义务阶段的国画学习区别不大,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4教学方法
①欣赏法:在教学过程中,欣赏本课在笔法与墨法的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国画(如: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感受技法效果及提高鉴赏水平等。
②引导法:教师在课前与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课前如何查找相关资料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欣赏国画、认识中国画工具材料和理解画理、画论、画史等相关资料。
③讲解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明白的问题给予讲解等。
④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并分小组讨论,讨论不明白,可课前后与老师讨论,互相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也可师生讨论,达到共同学习的效果。
5教学手段
运用幻灯片播放国画工具、作品及相关的资料等。
6教学过程
6.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第一课《民族文化,国之瑰宝——中国画》
(一)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几幅优秀国画作品)通过欣赏几幅大师的中国画作品,让学生感受一下祖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
(课件出示两位大师的图片)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绘画大师毕加索会见中国画大师张大千时曾说: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我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的艺术。当然,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的;第三非洲的黑人有艺术。(说明:在这里我们可以以提问的形式进行教学。)
提问:这是为什么呢?
由学生回答:(略)(在这里学生会回答历史悠久与灿烂文化等关键词。)
教师小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中国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为炎黄子孙,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探究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国画。
(板书:民族文化国之瑰宝——中国画)
(二)讲授课
解决问题(1)民族文化的瑰宝(板书)
提问:为什么说中国画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国画在哪些方面具有独特之处呢?(同时课件出示:两张西方油画与两张国画对比)
学生讨论回答:(略)(学生可能会先从色调和画得像与不像等方面回答,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表现形式上回答,让学生注意国画的诗、书、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中国画的独特之处是将中国文化中诗、书、画、印融会在一处,彰显浓厚的文化底蕴。
解决问题(2)了解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板书)
这些优秀的作品是用什么工具创造出来的呢?(这时学生可能会回答“文房四宝”或“笔、墨、纸、砚”,如果是直接回答笔、墨、纸砚那就归纳成文房四宝等,灵活提问及回答。
教师提问:文房四宝对我们炎黄子孙来说,就很简单了,但你们知道哪里的是最好的吗?
教师小结:中国画所用的“文房四宝”原指湖笔、宣纸、徽黑、端砚。湖笔产地浙江湖州;宣纸产地安徽泾县;徽黑产地安徽歙(shè)县;端砚产地广东高要端溪。(板书:湖笔、宣纸、徽黑、端砚)
解决问题(3):中国画有哪些独特的表现手段?
课件出示宋代梁楷的“泼黑仙图人图”和张大千的《一水菰蒲绿半天云雨清》)学生欣赏中提问:从这两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出笔墨怎样呢?
学生回答:(略)(引导学生从表现形式上理解)
教师小结:丰富多变的笔法和墨法。
(教师回答)因调水的多少,可有深浅变化:因笔中含水的多少就会有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效果。利用宣纸渗水的性质,可在墨上冲水,水上冲墨或色墨结合,幻化出水墨淋漓,色墨相融。挥挥洒洒、气象万千的奇妙效果,亦即墨法中最负盛名的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等技法。
(课件出示两张西方油画和两张国画)让学生从表现形式上谈谈有什么区别?从中总结出,中国画中的诗、书画印是区别以西方油画的最基本的特点。
提问:大家谈谈您对国画中的诗、书、画、印的认识?
教师小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美妙的诗文吟诵生活,历史上许多画家既是书法家又是诗人,往往以诗文隐寓自己的理想、抱负以及人格追求。如(苏轼曾盛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如唐寅等。)
(课件出示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国画)提问:在观察过程中,注意思考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国画,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先分小组讨论,最后选代表回答,然后老师总结,如:国画创作最初是追求形式,晋人陆机论。“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到了东晋时顾恺之提出:“迁想妙得”。到清代,这种看法就更有发展,石涛认为必须“深入物理”,才能“曲尽物态”,以求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到了现在齐白石说绘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由于不同时期的美学追求不同,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有出出了写实、写意等画法。
(三)作品分析
①富春出居图卷 黄公望
寓春山居图卷(局部)黄公望(元)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平江常熟人。这是一轴纸本水墨长卷画,纵33厘米,横639.9厘米,前半段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段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作品描绘富春江一带初秋景色,画风平淡天真,笔墨富于变化。此图发挥了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的特点,完全不同于西洋绘画的“定点透视”。长卷可以“景随人迁,人随景移”,作者和观者如在景中游,边走边看。这幅画靠的是艺术修养和笔墨功夫。画家79岁始创作此画,终日对真山真水潜心琢磨,用简练的线条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感受“三四载未得完备”。书中选的是其中一段。
③看泉听风图轴 唐寅(明)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子畏,号六如居士等,苏州人。工诗文书画,高远构图。景物占了左边大部,右上角留出较大天空,用诗文书法题款与左下角繁多的景物遥相呼应。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