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有哪些文化?
文化之间
如何交流?
如何传承
与保护?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亚洲、非洲、欧洲、美洲)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中华传统文化:
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程标准: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百家争鸣
法家学说
儒学正统
佛教传入
道教兴起
玄学盛行
佛学繁荣
理学形成
挑战正统
西学冲击
民主科学
春秋战国
秦
汉武帝
西汉末年
东汉末年
魏晋
唐朝
宋代
明清
鸦片战争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
近代:西学东渐
古代:儒学长期占统治地位
时空坐标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习近平
目
录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01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阶段 时间 概况
起源 远古时期
奠基 先秦
发展 创新 秦汉
魏晋至隋唐
宋
宋元
传承 转折 明中后期
明清之际
清康雍乾
冲击 鸦片战争后
新文化运动
复兴 五四运动后
自主学习1:据教材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四川广汉·三星堆
——————————
1.起源——远古时期
分布:多元起源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发展:多元一体趋势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较为先进,自称华夏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社会经济较快发展。
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初步形成
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2.奠基——春秋战国
(1)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生产力发展
社会大变革
经济
政治
阶级
思想文化空前发展
百家争鸣
井田制瓦解
分封宗法制破坏
士的活跃
礼崩乐坏,私学兴起
文化
(2)百家争鸣
② 表现: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百家争鸣”局面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形成——秦汉
(1)秦朝:
(2)汉代:
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崇法家(焚书坑儒);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加强、限制君权的需要
“德刑并施”“三纲五常”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意义: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文化格局形成,儒家思想从此成为2000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①三国两晋南北朝——三教交融
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道教
逐渐系统化
南朝陶弘景编订《真灵位业图》
佛教
逐渐本土化
南朝梁武帝萧衍定佛教为国教
魏晋时期主张“无为”;
崇尚“清谈”的玄学
产生并盛行
糅和儒、道而形成的
一种新的思想体系
4.发展:
②隋唐时期——从三教合一到三教并行
隋代——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
合一的“一”是指儒教,儒教不是宗教,这里的“教”含教化的意思。
三教合一:即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
唐朝——三教并行
三教并行,即:尊道、礼佛、崇儒。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受挑战。
(1)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
(2)理学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集大成者朱熹
宇宙观
人生观
方法论
“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是宇宙的本原
“存天理,灭人欲”,以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提倡“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事物以把握“理”
理学特点:吸收佛道思想;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体系化。
5.繁荣:宋元时期
◎宋徽宗:瘦金体
◎沈括:《梦溪笔谈》
(3)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
材料一 宋代,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这些人经济地位提高,物质生活优裕,对文化的要求高......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了。
材料二 宋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东京梦华录》中,可以看到这时期城市繁荣的梗概。它使宋元社会的许多方面增加了新因素。
土地制度的变化,中小地主发展壮大起来;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
——进步与禁锢并存
(1 )进步:①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宇宙观
人生观
方法论
“心”是宇宙的本原
“知行合一”
提倡“致良知”
先生(指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独立思考的自由精神
具有一定的叛逆色彩
束书不观,学问空疏
◎王阳明
6.转折:明清时期
(1)进步
(2)禁锢 康雍乾时期
②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工商皆本
天下为主,君为客。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经世致用
对点训练:
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他又指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反映黄宗羲
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B.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
C.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D.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巢
D
(1)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
李鸿章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开眼看世界
立宪法开国会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
三民主义
林则徐
(2)新文化运动: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新文化运动发起者
马克思主义传播
(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发展。
7.转型:近代
(4)走向复兴:现当代
①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阶段 理论
形成 邓小平理论
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社会存在(政治、经济、文化)决定社会意识
1.政治:
2.经济:
3.思想文化:
4.教育:
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
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
统一的文化政策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
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6.对外关系:
7.人物:
5.民族关系: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
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的讲话
阶段 时间 概况
起源 远古时期 多元一体;以华夏族为核心
奠基 先秦 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孔子创立儒学;百家争鸣源头、奠基
发展 创新 秦汉 统一多民族;汉武帝时,儒家确立了正统地位,文化主流
魏晋至隋唐 儒、佛、道三教融通;儒学受到挑战;文化灿烂
宋 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束缚精神世界
宋元 科技文化高度繁荣
传承 转折 明中后期 (陆王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
明清之际 提倡个性自由,批判理学,抨击专制,经世致用
清康雍乾 文字狱禁锢中华文化发展,思想受到钳制
冲击 鸦片战争后 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主流
新文化运动 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与民主
复兴 五四运动后 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主流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搬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 年 9 月 24 日)
1.(2021·全国高考·乙)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流行( )
A. 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 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 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 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2.(2022·全国高考·甲)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承续华夏传统 B. 倡导疑古辨伪 C. 弘扬程朱理学 D. 保存历史文献
训练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