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历史悠久的亚洲传… 配套教学设计(2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节:历史悠久的亚洲传… 配套教学设计(22)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10 16:47:29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欣赏《四岁的红鬃马》,再次熟习马头琴的音色,认识“呼麦”这种全新的演唱形式、
2.对歌曲《星星索》进行简单的曲式分析,并让学生基本熟习歌曲片段。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全新演唱形式“呼麦”,认识《星星索》的曲式特点,并试唱《星星索》。
教学难点: 分两个声部视唱《星星索》了解歌曲“一松一紧”的特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
教学过程:
  1.组织学生上课
  2.导入: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亚洲是人类古代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亚洲传统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亚洲灿烂的音乐文化是人类音乐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其他大陆音乐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亚洲可分为五个音乐文化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
  3.歌曲《四岁的红鬃马》介绍:
A.《四岁的红鬃马》是一首蒙古国民歌,演唱形式是:马头琴伴奏的男声“呼麦”演唱。歌曲表现了蒙古人对自己的亲密伴侣——马的热爱。
B.“呼麦”是一种一个人能同时唱出两个声部的歌唱艺术,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民间唱法。“呼麦”也称“朝尔”。
4.歌曲《星星索》介绍:
A.《星星索》是一首印度尼西亚“克隆宗”歌曲,是一首印度尼西亚中部地区巴达克人的民歌。
B.曲式分析:
①《星星索》采用G大调,4/4拍。
②整个乐曲中,每个乐句的开始使用了后半拍进入的模式,强调了歌曲中的每一个乐句的开始都是弱起。
③歌曲里面大量的运用了附点,第二个乐句开始,每个乐句的第三拍和第四拍都是用了附点,在演唱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附点唱出来。(注:附点的作用:用以增长音符的时值。如果一个音符的右边带有一个附点,那么就表示此音符的时值在原来的基础上还要再增加1/2;如果是带有两个附点的音符,则表示此音符的时值在原来的基础上还要再增加3/4。同样,附点一样适用于休止符,它所表示的意义和用在音符后面时是一样的。)
④同时歌曲里也大量的运用了三连音(将基本音符分成均等的三部分,用来代替基本划分的两部分,叫“三连音”。),在演唱的过程中只有把附点和三连音都唱出来才能体现出“克隆宗”歌曲前紧后松的特点来。
C.欣赏《星星索》。
D.简单的排练《星星索》
4.总结下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