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欧洲民间音乐 课件(2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二节:欧洲民间音乐 课件(24)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10 17:01:21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浪漫主义的含义
浪漫主义时期的时间界定
音乐风格特点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浪漫含义
浪漫(romantic)一词原指用罗曼语(Romance)所写的有关欧洲中世纪那些情节离奇,冒险而富于幻想的骑士故事和传奇小说”。
后来这个词被借用到音乐领域,把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一批欧洲作曲家看成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即我们所说的“浪漫乐派”。
时间界定
从时间上讲,浪漫主义时期的时间界定比较模糊,通常指19世纪前后的一百多年(1790-1910),它涵盖了韦伯到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
初期(19世纪10-20年代):威伯、舒伯特、贝多芬(晚期)等。
中期(盛期)(19世纪30-40年代):柏辽兹、舒曼、门德尔松、肖邦等。
中后期(19世纪40-80年代):李斯特、瓦格纳、勃拉姆斯、弗兰克、柴科夫斯基等。
晚期(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布鲁克纳、普契尼、沃尔夫、马勒、理查·施特劳斯等。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特点
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
标题音乐是浪漫主义作曲家将音乐与文学、戏剧、绘画等其他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综合性音乐形式,这是一种用文字来说明作曲家创作意图和作品思想内容的乐器曲。这说明主题思想的文字,就是标题。在器乐音乐中,“标题音乐”往往与“纯音乐”(非标题音乐)相对应,“纯音乐”意指没有标题说明的乐器形式。
   
艺 术 歌 曲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一种歌曲体裁,歌词主要采用一些著名诗歌,歌曲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有着比较复杂的作曲技巧和表现手段,通常以钢琴伴奏为主。
西方音乐史上有三位音乐家对艺术歌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舒伯特   舒曼   门德尔松
舒伯特
艺术歌曲之王
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 ,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 ,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被称为“歌曲之王”。
选自《天鹅之歌》雷尔斯塔布词
舒 伯 特 曲
《小夜曲》作于1928年,用雷尔斯塔布的诗写成。这是一首至今流传最广、几乎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声乐作品。歌曲为D小调、3/4拍,旋律亲切、温柔,表达了小伙子对心爱姑娘的一片深情:歌词中这样唱到:“我的歌声穿过深夜,向你轻轻的飞去……。”
欣赏视频 《鳟鱼五重奏》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曾经创作完成了许多室内乐作品。舒伯特的室内乐中,被认为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弦乐五重奏,而这首《鳟鱼》五重奏(OP.114号),则是他所有的室内乐作品中最著名、最受人喜爱的一首。
这部作品旋律优美,充满明朗靓丽的光泽,洋溢着生命的无限活力,令聆听者难以忘怀。 由于作品的第四乐章是根据舒伯特创作的歌曲《鳟鱼》的主题而写成的变奏曲,所以这部作品被世人称为《鳟鱼》五重奏。
《鳟鱼》五重奏写于 1819年,当时舒伯特仅仅22岁。 第四乐章是变奏曲式。脸炙人口的旋律描绘了深山溪流中自由悠游的小鳟鱼。小提琴优美的主题后,钢琴弹出第一变奏。第二变奏由中提琴主奏。第三变奏是借大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浑厚的主题,沉重的音乐似乎令人感到了渔夫的脚步声。第四变奏是强大的和弦和阵阵的哀伤,好象是渔夫投网和小鳟鱼的挣扎。第五变奏大提琴奏出同情和忧伤。尾声中优美的主题再现,诉说着自由欢乐的永恒和美好终将到来。
门德尔松
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
巴托尔第(1809--1847)。他的
音乐作品与他的音乐社会活动,
对德国音乐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843年积极参与筹建莱比锡音乐学院,为德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著名作品有《无词歌》《仲夏夜之梦》
《春之歌》
海涅 原诗
门得尔松曲
乘着这歌声的翅膀 亲爱的随我前往 去到那恒河的岸边 最美丽的地方 那花园里开满了红花 月亮在放射光辉 玉莲花在那儿等待 等她的小妹妹 玉莲花在那儿等待 等她的小妹妹
紫罗兰微笑的耳语 仰望着明亮星星 玫瑰花悄悄地讲着 她芬芳的心情 那温柔而可爱的羚羊 跳过来细心倾听 远处那圣河的波涛 发出了喧啸声 远处那圣河的波涛 发出了喧啸声 我要和你双双降落 在那边椰子林中 享受着爱情和安静 做甜美幸福的梦 做甜美幸福的梦 幸福的梦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全曲分三个乐章,按照作曲家的要求,要不间断的演奏,这样的先例是不多见的,常见的只有贝多芬的第5钢琴协奏曲第2,3乐章是连续演奏的。
  第一乐章,很热情的快板。管弦乐的琶音营造了略微伤感的开始,小提琴第一主题迅 速把乐曲带入了梦一般的世界,抒情的主题犹如清新的海风,伴着浪涛的轰鸣,变化出华丽的花朵。第一乐章接近结尾处有小提琴独奏的华彩乐段,这是独奏家们展示技巧的时候 ,利用主题的素材,他们演奏着高难度的音符。最后的尾声逐渐沉寂,只剩下大管低沉的 呜咽把乐曲引入第二乐章。
钢琴之王-李斯特
    弗朗兹·李斯特 (Franz Liszt,1811-1886),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 生于匈牙利雷定一个贵族管家家庭。幼年随父亲学习音乐。六岁时学习钢琴,九岁时钢琴技艺已十分惊人。1821年,由贵族出资,遂赴维也纳深造。
    十六岁时定居巴黎,受雨果、拉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义文艺家思想的影响,音乐风格热情奔放。
   
  李斯特他的一生对音乐突出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丰富了钢琴技巧的表现力。 他的钢琴音乐不仅有诗情画意的小品,也有宏伟、辉煌的艺术效果和具有交响性的乐曲,他使钢琴音乐获得了管弦乐队般的效果,气势宏伟,热情磅礴。
二是他首创了单乐章标题交响诗体裁。
交响诗
按照文学、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构思作成的大型管弦乐曲。它是标题音乐的主要载体之一。通常,多采用单乐章的曲式,结构较自由。音诗、音画、交响童话等,也是与交响诗相类似的音乐体裁。
  
 《前奏曲》(Les Préludes[法])
李斯特根据奥特朗诗作《四元素》所作四首男声合唱曲的管弦乐前奏改编而成,并在扉页引用拉马丁《诗与宗教的和谐》的一节。
其中主导动机C-B-E取自贝多芬的作品,此后弗朗克等作曲家也有应用。
“我们的一生,不就是由死神敲出头一个庄严音符的无名之歌的一系列前奏吗?爱情是每一颗心最向往的曙光,暴风雨猛烈德冲散了青春的幻想,它那致命的雷电毁灭了神圣的祭坛,可是,最初感到的愉悦与欢乐,不受到暴风雨的干扰的那种命运在哪里呢?有没有这样一颗遭受过残酷折磨的心灵,当暴风雨一过去,而他却不从田园生活的宁静中去寻找抚慰呢?然而,看来人们很少会长久安于昔日投入大自然怀抱时所获得的那种温柔与宁静;一旦号角长鸣,他便急速奔向召唤着他的危险岗位,以便在战斗中完全恢复自信,并充分发挥它的力量。”
作品赏析《钟》
 
  作于1834年,钢琴独奏曲,升g小调,稍快板,6/8拍。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根据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钟》改编。这是李斯特为献给德国钢琴家克拉拉、舒曼而作的钢琴曲集《帕格尼尼主题大练习曲》六首中的第三首。乐曲基本上采用三段体曲式。由于运用了多次主题变化和反复,因此也具有变奏曲和回旋曲的特点。
乐曲一开始,经过简练的前奏,很快在高潮音区出现了“钟的主题”钢琴高音区清脆悦耳的音色和泛音奏法形成短促有力的音响,组成了一连串生动逼真的小钟的鸣响。由于钢琴高音区的音色比小提琴更易于模仿钟声,因此钟声的效果更加明显。接下来的主题(1=b4/6) 继续用钢琴高音区的音色特点,奏出了不同节奏的钟声。这两个主题交替变奏形成了高难度的辉煌华丽的段落。最后乐曲运用舞曲的体裁特点,在热烈欢快的歌舞气氛中结束。
知识窗
圆舞曲又称“华尔兹”(Waltz),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十七、十八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十九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节奏明快,旋律流畅,速度为小快板。
老约翰 施特劳斯
一生写过一百五十多首圆舞曲,几十首波尔卡和进行曲。但他的最大功绩,是他和作曲家约瑟夫·兰纳一起,共同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在他们之前,圆舞曲比较慢,一小节里的三拍时值是一样的;而维也纳圆舞曲,第二拍和第三拍经常拖长一点,速度一般用的是小快板。从结构上讲,维也纳圆舞曲比一般圆舞曲复杂一些,它由序奏、三至五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而每首小圆舞曲又有两个旋律,它们还带反复,形成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乐曲表达内容也比较深刻,因此,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之为“圆舞曲之父”。 老约翰·施特劳斯虽然写上了上百首圆舞曲,数十首波尔卡舞曲和进行曲,但是在他的作品里,影响最大、流行最广莫过于《拉德茨基进行曲》了。
拉德斯基进行曲,管弦乐曲,作于1848年。是老约翰最著名的代表作,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每年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总是以这首曲子作为结束曲,并已成为一种传统。
  1987年的新年音乐会,也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搬到中国来,向国人直播的那一年,当最后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欢快乐的旋律响起时,听众情不自禁地应和着节拍鼓掌。这时的年度指挥家赫尔伯特·冯·卡拉扬很有想象力地转过身来,示意观众随着音乐的强弱和节奏来鼓掌,其实,这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早已形成的惯例,每当音乐会最后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响起时,这个音乐家与听众水乳交融的鼓掌场面是加演曲目中的保留场景。
乐曲赏析
  这首曲子由对比鲜明的两部分构成。强劲有力的引子之后是第一部分主题,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队步兵轻快的走过大街。反复一遍之后,音乐经过一个全乐队齐奏的过渡句,随后出现的是与前面主题相对比的轻柔主题,优美动听。音乐最后在反复第一部分的主题后结束。
小 约翰 施特劳斯
不到7岁就写出了第一首圆舞曲,他创作的《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圆舞曲闻名于世,有“圆舞曲之王”之称。
约翰施特劳斯音乐的特点是以民间舞曲的节奏和其他表现手法为基础,流露出自然真挚的音乐语言,作品欢快热情,音乐形象鲜明朴实.
小约翰施特劳斯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约有500首左右作品,其中以“圆舞曲”尤为著名.特别是他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被奥地利称为“第二国歌”
赏析《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
《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于1867年写的,在奥地利被称为第二国歌。1866年,奥地利在普法战争中惨败,沉闷的气氛笼罩着奥地利,维也纳人哀伤、压抑、情绪低落。约翰·施特劳斯应指挥家赫贝克之约写了这首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圆舞曲。半年后,施特劳斯将它改编为管弦乐曲,获得成功。一百多年来它传遍了全球,受到热爱生活、爱好和平的全世界人民的欢迎。
《蓝色多瑙河》曲序奏、五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序奏6/8(八六拍),使人联想起多瑙河薄雾缭绕,寂静安逸的晨景。两主题以单二部曲式构成,接下去第二、三、四、五圆舞曲连续演奏。尾声有两种,一种为合唱曲所用很短;另一种为管弦乐曲所用十分庞大,依次再现了第三、第四、第一圆舞曲主题,以及序奏中清澈宁静主题的回声,最后,乐曲在一阵急风骤雨的狂欢中结束。
《春之声圆舞曲》
作于1883年,当时作者已年近六旬,但此曲依然充满活力,处处散发着青春的气息。据说小约翰·施特劳斯是在一个晚上就在钢琴上即兴创作出此曲的,因此此曲最早的版本是钢琴曲,后经剧作家填词成为声乐圆舞曲由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比安卡·比安琪演唱,这也是此曲的第一次演出,直到现在仍然是许多花腔女高音十分喜爱的曲目。后来作者又将它改编为管弦乐曲,一直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作品赏析
该曲没有序奏,而是在四小节充沛的引子之后,贯穿全曲的第一主题(降B大调)随之出现,复杂而具有装饰音色彩的旋律给听众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   
紧接着第二主题(F大调)进入,旋律趋于平和,但色彩依然生动;   
经过重复第一主题之后,优美的第三主题在竖琴的琶音伴奏之下缓缓进入,给人以春水荡漾般的舒畅感;   
第四主题运用大音程的跳动,显示出无穷无尽的活力;   
第五和第六主题略带一丝阴暗的色彩,仿佛是在描写春日里偶尔飘来的阴云;   
第七主题节奏自由,阴郁的气氛一扫而空,旋律又呈示出春天生机盎然的感觉;乐曲的结尾也较为简单,只是重复一遍第一主题之后,利用第一主题的旋律加以变奏,干净利落地结束全曲。
图兰朵
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
根据童话剧改编的三幕歌剧。
讲述了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主图兰朵为了报祖先暗夜被掳走之仇,下令如果有个男人可以猜出她的三个谜语,她会嫁给他。流亡中国的鞑靼王子卡拉夫与父亲帖木儿和侍女柳儿在北京城重逢后。卡拉夫王子被图兰朵公主的美貌吸引,三道谜题的答案分别是“希望”、“鲜血”和“图兰朵” 。
茉莉花
茉莉花之所以回流传到国外,是在十八世
纪末年,有个外国人将她的曲调记了下来,歌词
意译的英文和汉语拼音并列表示。后来,又有个叫约翰·贝罗的英国人来华,担任英国第一任驻华大使的秘书。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国游记》。也许在他眼里《茉莉花》是中国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谱刊载了出来,于是这首歌遂成为以出版物形式传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开始在欧洲和南美等地流传开来。
  1924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剧《图兰朵》的初稿后逝世。该剧以中国元朝为背景,虚构了一位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朵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调作为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将它的原曲改编成女声合唱,加上剧中的角色全都穿着元朝服饰,这样就使一个完全由洋人编写和表演的中国故事,有了中国的色彩和风味。1926年,该剧在意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
《卡门》法 比才
《卡门》是世界最优秀的歌剧作品之一,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法国音乐追求精巧形式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歌剧《卡门》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四幕歌剧《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她爱上了军曹霍赛,运用自己罕有的女性魅力使霍塞陷入情网。
《爱情像自由的小鸟》(第一幕女主角所唱)是一首用哈巴涅拉写成的歌曲。 这首歌曲是表现卡门性格的一首歌曲。唱词是卡门爱情观念的自我表白。作为一个倔强的吉普赛人,卡门宁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愿让她的爱情自由受到约束。它通过连续向下滑行乐句的不断反复,调性游移于大小调间(d小调转F大调),以及旋律始终在中低音区的八度内徘徊等特征,表现了卡门热情奔放、魅力诱人的形象。
总 结
1、浪漫主义音乐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表现。
2、传统的曲式得到扩展,变得更加自由。
3、半音化或不协和音的使用增多,更大规模地引入了远关系的调性。
4、认为器乐是表现语言无法传达的情感的有力手段。
5、强调音乐和文学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艺术歌曲和标题音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6、强调音乐的民族性,促进了民族乐派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