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懂就要问
1.认识本课的“诵、例”等13个字,认识多音字“背、圈”。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一、内容详解
这是本套教材编排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在课题序号旁用了星号标明。课题下方的学习提示明确了本课主要的学习内容;课后两个泡泡提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课文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学习时,因为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
课文共九个自然段。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读书,他背书很流利却不懂书里的意思,于是向先生提问,吓呆了其他同学;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讲述了先生检查完孙中山的背诵后,向学生讲解这段话的意思。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通过孙中山和同学之间的问答,表现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态度。
课文写的是私塾里上学的事,当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先生的教学形式都具有时代色彩,与现在学校上课的情景相差甚远。跟学习有关的词语,如“私塾”“戒尺”“挨打”,描写课堂上学生读书的词语,如“咿咿呀呀”“摇头晃脑”,学生都可能会感到陌生。孙中山说的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语言通俗,却又蕴含着道理,具有新鲜感。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描绘的是孙中山在先生跟前背书的情景;第二幅描绘的是孙中山向先生提出问题后,先生和他对话的情景。插图内容与故事内容相对应,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突破字词。
1、课文朗读。
(1)我读了( )遍,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边读边在课文中圈生字,画生词,不明白的画上“ ”。
2、组词,再抄写一遍。
堂( ) 厉( ) 既( )
常( ) 历( ) 使( )
看拼音,写词语。
bèi sònɡ zhào lì hú tú
( ) ( ) ( )
fā dāi qīnɡ chǔ jiè chǐ
( ) ( ) ( )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糊( )糊涂 摇( )晃脑 咿咿( )( )
( )( )点头 鸦 ( )无( ) ( )字( )漏
5、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改为反问句)
(2)我们要连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修改病句)
(3)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照样子用“懒洋洋"写一句话)
(4)夜空中的小星星顽皮地眨着眼睛。(仿写拟人句)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一问,把正在( )( )( )( )高声念书的同学们( )( )( ),课堂里霎时变得( )( )( )( )。
2、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 )( )( )( )。为了弄清楚( )( ),就是挨打也( )( )。
三、阅读理解。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了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
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 请您给我讲讲吧!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文
字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1.语段中表示一点儿声音也没有的词语是:( )
A.寂静无声 B.鸦雀无声
2.把“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改陈述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用。
B.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没有用。
3.下面哪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短文的中心,选一选( )
A.本文表现了孙中山胆子大。
B,本文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品质。
C.本文赞扬了孙中山专心学习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