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节:德彪西 配套教学设计(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十一节:德彪西 配套教学设计(3)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10 17:07:36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欣赏两首印象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德彪西的《大海》第一乐章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印象派的风格特征
2。知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作曲家德彪西。
3。探索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关系
能力目标:掌握欣赏交响乐的基本方法以及理解音乐主题、和声、结构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这些作品,培养学生的丰富的情感体验。2学情分析
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为代表的音乐流派。这种流派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影响而出现的一种音乐流派。其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是:作品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突出瞬间的主观印象或感受;在音乐语言上突破大小调体系,重视和声、织体和配器的色彩;擅长表现幽静朦胧、飘忽空幻的意境。
德彪西偏离了浪漫主义音乐那些情感丰富的宏大主题,他用模糊的旋律线条、缥缈的音色、独特的和声记录自己瞬间的印象。对德彪西而言,色彩胜于线条,就如同和声胜于旋律。印象派的绘画作品就是避开线条分明的轮廓,用模糊的外廓、细碎的笔触表现对景物的视觉印象;而象征主义诗人则喜好用奇异的辞藻和声韵去抒发不可琢磨的内心隐秘。德彪西综合了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的特征,在音乐上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首创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3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两首印象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德彪西的《大海》第一乐章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印象派的风格特征。
难点:掌握欣赏印象主义交响乐的基本方法以及理解音乐主题、和声、结构的能力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德彪西、拉威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欣赏两首印象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德彪西的《大海》第一乐章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印象派的风格特征
2.知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作曲家德彪西。
3.探索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关系
能力目标:掌握欣赏交响乐的基本方法以及理解音乐主题、和声、结构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这些作品,培养学生的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
欣赏两首印象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德彪西的《大海》第一乐章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印象派的风格特征。学时难点
掌握欣赏印象主义交响乐的基本方法以及理解音乐主题、和声、结构的能力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德彪西、拉威尔
活动2【讲授】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旧课:
提问学生问题:民族乐派音乐的基本特征?(教师总结:题材上多选择祖国的大好河山及民族传说和神话。)
三、导入新课:
我们到今天为止已经学过了古典乐派、浪漫乐派、民族乐派。今天我们来感受一下只有一个人的音乐流派:印象主义乐派,他就是法国的德彪西。
四、讲授新课:
(一)介绍“印象主义音乐流派”:
1、概念:印象主义音乐流派曾被称作“一个人的流派”,这个人指的就是德彪西。德彪西于1862年出生于法国,凭借出色的音乐天赋,11岁就考入巴黎音乐学院, 1884年他创作康塔塔《浪子》获罗马大奖并赴罗马进修。回国后他创作了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管弦乐曲《牧神午后前奏曲》和《夜曲》以及钢琴曲《意象》和《版画》,这些作品的问世标志着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确立和成熟。2、特点: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为代表的音乐流派。这种流派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影响而出现的一种音乐流派。其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是:作品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突出瞬间的主观印象或感受;在音乐语言上突破大小调体系,重视和声、织体和配器的色彩;擅长表现幽静朦胧、飘忽空幻的意境。
3、意义: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我们可以从姊妹艺术中找到它的足迹。
A.首先可以从比较形象直观的绘画艺术中的印象主义来理解印象主义音乐特征。我们可以来看几幅印象派的绘画作品来理解印象主义的特点:
a(法国)莫奈的《日出.印象》
b(法国)保罗.塞尚的《静物》
c(荷兰)凡高的《向日葵》
B.还可以从象征主义的现代派诗歌中了解:
戴望舒的《雨巷》
现代象征诗歌的特征在其艺术表现的特点上与绘画、音乐的艺术表现相似,追求诗歌的朦胧感和抽象性,用情感的大写意代替形象的具体描写,用意境的色彩替代叙述的轮廓。
(二)讲解:印象主义音乐与德彪西
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为代表的音乐流派。这种流派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影响而出现的一种音乐流派。其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是:作品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突出瞬间的主观印象或感受;在音乐语言上突破大小调体系,重视和声、织体和配器的色彩;擅长表现幽静朦胧、飘忽空幻的意境。
德彪西偏离了浪漫主义音乐那些情感丰富的宏大主题,他用模糊的旋律线条、缥缈的音色、独特的和声记录自己瞬间的印象。对德彪西而言,色彩胜于线条,就如同和声胜于旋律。印象派的绘画作品就是避开线条分明的轮廓,用模糊的外廓、细碎的笔触表现对景物的视觉印象;而象征主义诗人则喜好用奇异的辞藻和声韵去抒发不可琢磨的内心隐秘。德彪西综合了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的特征,在音乐上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首创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三)德彪西作品欣赏
作品一: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交响素描《大海》第一乐章(1)教师简介作品:
1905年德彪《大海》总谱的写作,出版并于同年10月首演。《大海》有三个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波浪的嬉戏》和《风和海的对话》。《大海》的问世进一步巩固了他作为印象派大师的地位。德彪西为《大海》总谱第一版选择的封面是版画《神奈川冲浪里》,他说:“音乐是一门深奥的数学,其要素为永恒的一部分。它决定着海水的运动,决定着由风引起的海浪戏谑······”        
(2)师生共赏作品。
听前教师提问学生:
当你们第一次看到大海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教师总结,有点惊慌,无助,开始还没有揭开大海的面纱时的感觉,之后到中午时,渐渐明朗了大海的面目,这时感到的是大海的波澜壮阔。作品二: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1)教师简介作品。
1910年至1913年间,德彪西连续创作了24首钢琴小品,他自己称之为《前奏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就是其中一首。早在1882年,德彪西就曾采用诗人黎塞尔的诗《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写过一首抒情歌曲:
尽管这首歌曲后来并没有被出版,但诗中的少女形象却给德彪西留下深刻印象。事隔28年之后的1910年,他又采用歌曲的原标题,创作了这首钢琴曲。整首作品短小,精练,通过具有东方色彩的五声音调,刻画出一位清纯的少女形象。主题旋律线条清晰,富于歌唱性,音乐轻柔、飘逸、朦胧,是典型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2)师生共赏作品。(四)介绍欣赏印象乐派作曲家拉威尔的作品
(1)拉威尔生平简介
(1875-1937),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早期印象派音乐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游戏,而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
他既是乐曲形式的大师,又赋予音乐丰富的色彩,另外他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而以独创的手法运用这些传统戒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对于音乐的描述性,他主张不注重事物的外部,而是关注事物的本质和浓郁的色彩,并认为真正的诗不能是长篇大论,而是在于真正的感情。
(2)介绍《波莱罗舞曲》创作背景:
《波莱罗舞曲》创作于1928年。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本曲是拉威尔受著名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委托而作。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基础。
“波莱罗”原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响板击打节奏来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间部和再现部构成。但拉威尔所作的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莱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
(3)播放视频欣赏《波莱罗舞曲》
(4)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乐曲的基本特点
A.节奏自始至终完全相同,节拍速度不变;
B.主题及答句同样地反复九次,既不展开也不变奏;
C.全曲始终在C大调上,只是最后的两小节才转调;
D.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声,除了独奏就是齐奏 ,后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
E.舞曲自始至终只有渐强的变化。
(5)教师补充:
舞曲开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拨弦来表现“波莱罗”的节奏(铃鼓自始至终打着相同的节奏)。这种节奏持续四小节之后,从第五小节开始出现了第一主题,这个主题依次在长笛、单簧管等乐器上展开,音乐富有生气,给人以明朗、安静的感觉。
乐曲的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黯淡的答句,在第一主题重复两次之后进入,这一部分也是由两段组成,中间还使用了几个变化音。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穿插重复进行,没有展开和变奏,只是不断地更换乐器,音乐的力度也逐渐加强。全曲中,这种反复共进行了九次。
音乐的结尾以转调和乐队的全奏达到高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