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一个人的流派
————德彪西
问题: 欣赏下面的两幅画作,根据播放的一段 音乐,选出和音乐相对应的画。
印象主义乐派
从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音乐史上称为“近代音乐”时代。这一时期,印象主义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桥梁之一,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乐派。印象主义音乐带有完全抽象的、超越现实的色彩,是音乐进入现代音乐的开端。虽然这一乐派主要集中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法国,但这种风格对于近现代音乐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惟有音乐能够唤起人们对似真非真的美景,对将信将疑的世界的想象。
中文名: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
国籍:法国
出生地:法国圣日耳曼昂莱
出生日期:1862年8月22日
逝世日期:1918年3月25日
职业: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主要成就: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
代表作品:钢琴曲《前奏曲》、《练习曲》,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成 就
德彪西被认为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他在马斯奈等前辈作曲家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下,结合了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一些特点,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运用到音乐上,创造出了其别具一格的和声。其音乐对自他已后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作品
(1) 管弦乐曲: 《春》(1886); 《牧神午后前奏曲》(1894); 《夜曲》(1899); 《大 海》(1905); 《意象》(1912).
(2) 室内乐: 《弦乐四重奏》(1893); 《大提琴奏鸣曲》(1915); 《长笛、中提琴和 竖琴奏鸣曲》(1915); 《小提琴奏曲》(1916-1917).
(3) 钢琴曲: 《贝加莫组曲》(1905); 《钢琴曲》(1901); 《版画》(1903); 《意象 》(1905和1907); 《儿童园地》(1908); 《前奏曲》(卷I:1910,卷ii:1913); 《练习 曲》(1915); 《白与黑》,供两架钢琴演奏(1915).
(4) 合唱作品: 《浪子》(1884); 《中选的小姐》(1888); 《圣塞巴斯蒂安之殉难》 (1911).
(5) 歌剧: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1902).
德彪西的性格与音乐
德彪西从小就具有高尚品位,当同伴对那些便宜的糖果垂涎欲滴时候,他却宁可选择一小块精致蛋糕;当然长大后就成为品位超卓人士,买的书籍、印刷品无不精美绝伦,饮食方面非常讲究,穿著更是尽善尽美、精心搭配。总之德彪西重质不重量。而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他用心修炼作曲课程,却是学校中出名的叛徒.他从来不信服古典派一些不合理的作曲规则,总喜欢追求新的和声法与奇特的旋律,以至学院派的老师们常常对他的标新立异深表不满而加以斥责。德彪西这些与生俱来的性格特点无不反映在他的作品中,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其独特的音乐风格。
时代背景与音乐风格
唯美主义思潮
追求音乐在表达上所具有的“非明确性”和暗示性等象征性意味的表现。
印象派绘画的兴起
强调的不再是通过题材来表达内心情感,而更多的是通过一种感官上的色彩变化,“色彩和光线的感官、物体的和实际的刺激成了主要的题材。”
法国音乐的复兴运动
在这一音乐背景的影响下,德彪西在音乐的体裁形式上表现出了法国音乐那种精致、短小的特点,而音乐风格上也具有了法国音乐典雅、迷人的风格。
1905年德彪西完成了《大海》总谱的写作并于同年10月首演。当时曾有评论家用“我没有听到大海,没有看到大海,没有感觉到大海”来表示不满,但德彪西认为他要创造的不是大海的复制品,而是大海的意象。
《大海》
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
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大海》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欣赏后我们一起讨论对上段文字的看法,并谈谈你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大海》
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
根据你的理解勾出描述印象派的词语。
浪漫
个性
音画
意象
直觉
古典
缥缈
大海的潮水声;夜幕缓慢地揭开,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一轮红日渐渐升起,天空由紫色变为了青色,逐渐地增加了光辉,一幅开阔的大海黎明景色被生动地描绘出来。
亚麻色的少女
1910至1913年间,德彪西连续创作了24首钢琴小品,他自己称之为《前奏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就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首。整首作品短小、精练,通过具有东方色彩的五声音调,刻画出一位清纯的少女形象。主题旋律线条清晰,富于歌唱性,音乐轻柔、飘逸、朦胧,是典型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印象 ·日出》
瞬间朦胧美
19世纪末,法国出现了一派叫做“印象主义者“的画家,他们主张走出画室,到户外阳光中去描绘画家对自然景物的瞬间印象。他们的作品所要表现的不是轮廊清晰的艺术形象,而是倏忽朦胧的气氛色彩和感觉印象
印象主义音乐
清晰与模糊的辨证关系。清晰只是一种相对的清晰,肉眼见到的清晰和高倍显微镜里所见到的清晰只不过又成了一种模糊,也许这种模糊便是最美的感觉,而真正的清晰(显微镜下的清晰)反倒成了“可怕”。
又比如:有时一个人短暂的“发呆”是最美妙的。说在想什么吗,好象又没想什么,但好象确实又想了很多…… 生活中这种瞬间的奇妙感觉还真不少 。
浪漫主义者强调个人主观情感的表现,有感情丰富的庞大主题,而印象主义则偏离了这些情感丰富的庞大主题,用模糊的旋律线条、飘渺的音色、独特的和声记录自己瞬间的印象。
思维拓展:请同学们根据欣赏到的音乐,结合自己对音乐第一印象展开联想,作一幅画,并说出你对音乐的理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