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综合评价
一、 选择题
1. 半导体工业中,有一句行话:“从沙滩到用户”,即由SiO2制取Si。制取过程中不涉及的化学反应是 ( )
A. SiO2+2CSi+2CO B. SiO2+2NaOH===Na2SiO3+H2O
C. Si+3HClSiHCl3+H2 D. SiHCl3+H2Si+3HCl
2. 化学与科技、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
B. 从石墨中剥离出的石墨烯薄片能导电,因此石墨烯是电解质
C. 中国天眼FAST用到的高性能碳化硅是一种新型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D. 泰国银饰和土耳其彩瓷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特色产品,其主要成分均为金属材料
3. 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 NH3易溶于水,可用作制冷剂
B. HNO3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制NH4NO3
C. NH4HCO3受热易分解,可用作化肥
D. N2性质稳定,可用作食品保护气
4. 下列试剂的保存正确的是 ( )
A. 金属钠保存在CCl4中 B. 漂白粉必须密封保存
C. 浓硝酸保存在无色试剂瓶中 D. 固体碘放在棕色细口瓶中
5. 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能实现的是( )
A. SO2(g)BaSO3(s) B. H2SO4(稀)CuSO4(aq)
C. SiO2(s)H2SiO3(s) D. NO(g)HNO3(aq)
6. 耐高温、高硬度的氮化硅制备反应为3SiO2+2N2+6CSi3N4+6CO。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N2的电子式为 B. 中子数为8的碳原子为86C
C. Si3N4中Si化合价为+4 D. SiO2能与HF反应
7. 铝可用于制取高温金属陶瓷,将铝粉、石墨和二氧化钛等高熔点金属氧化物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涂在金属表面,在高温下煅烧,在金属表面发生反应:4Al+3TiO2+3C===2Al2O3+3TiC,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最终留在金属表面的涂层是耐高温的物质
B. 该反应中氧化剂是C
C. Al2O3是一种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有多种变体
D. TiC具有导电性,其导电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强,故表现出金属性
8. 下列实验操作中,始终无明显变化的是( )
A. CO2通入CaCl2溶液中
B. SO2通入已酸化的 Ba(NO3)2溶液中
C. Cl2通入NaBr溶液中
D. NO2通入FeSO4溶液中
9. 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该溶液中一定有SO2-4
B 向某溶液中同时加入几滴KSCN溶液和少量新制的氯水,溶液变为红色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C 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 该溶液中一定无K+
D 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H+4
10. SO2通入足量的稀Fe(NO3)3溶液中,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但立即又变成棕黄色,这时若滴入BaCl2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针对上述一系列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上述过程中,最终被还原的是NO-3
B. 从上述反应可以得出结论,氧化性:HNO3>Fe3+>SO2-4
C. 上述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
D. 假设通入SO2完全反应,同温同压下,SO2和逸出气体的体积之比为1∶1
11. 用以下三种途径制取相同质量的硝酸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铜与浓硝酸反应 ②铜与稀硝酸反应 ③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再与稀硝酸反应
A. ③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最小
B. 所消耗的HNO3的物质的量:①>②>③
C. 三种途径所消耗的铜的质量相同
D. 铜与浓硝酸反应速率最大,故制取硝酸铜的最佳方案是①
12. 利用氮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可以设计氮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路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工业固氮的常用方法是由N2和H2合成NH3
B. 可利用Cu与硝酸的反应,将N元素转化为NO或NO2
C. 由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反应中,必须提供氧化剂
D. 实验室可利用氢氧化钙固体与NH4Cl固体混合加热制备NH3
二、 非选择题
13. 某烟气中含N2、O2、SO2等气体,以FeSO4溶液、Fe等处理其中的SO2,部分流程如下图所示。
(1) 控制烟气________(填“较高”或“较低”)的流速,可提高SO2的脱除率。
(2) “脱硫”发生的总反应为2SO2+O2+2H2O===2H2SO4,通过两步反应完成,其中反应Ⅰ为4Fe2++O2+4H+===4Fe3++2H2O,反应Ⅱ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填离子方程式)。总反应的催化剂为________。
(3) 温度大于60 ℃时脱硫率下降,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脱硫”结束后,溶液pH能保持稳定,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用浓硝酸、铜片、水等试剂探究浓、稀硝酸的强氧化性并观察还原产物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Ⅰ. 浓硝酸的强氧化性实验。
将铜片置于具支试管b的底部,在分液漏斗中加入约 5 mL 浓硝酸,往具支试管中放入约 2 mL 浓硝酸,用排水法收集产生的气体。
(1) 具支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实验中观察到能证明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 稀硝酸的强氧化性实验。
(3) 上述反应完成后,欲进一步证明稀硝酸也具有强氧化性,紧接的简便、合理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能证明稀硝酸与铜反应产生 NO 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填字母)。
A. c中收集到无色气体
B. c中收集到的无色气体接触空气后变为红棕色
C. b中产生的无色气体接触空气后变为红棕色
Ⅲ. 实验反思。
(5) 利用该装置先进行铜与浓硝酸反应,再进行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Ⅳ. 问题讨论:用等质量的铜片与等体积的浓硝酸、稀硝酸(硝酸均过量)反应时,发现反应后所得溶液前者呈绿色,后者呈蓝色。对此有两种看法:
①两者颜色不同的原因是因为 Cu2+浓度差异引起的;
②前者溶液呈绿色,是因为生成的红棕色 NO2 溶于溶液中。
(6) 你认为上述看法________(填“①”或“②”)合理。
【参考答案】
第五章 综合评价
1. B 2. A 3. D 4. B 5. D 6. B 7. D 8. A 9. D 10. D 11. D 12. C
13. (1) 较低
(2) SO2+2Fe3++2H2O===2Fe2++4H++SO2-4 Fe2+或FeSO4
(3) SO2溶解度降低
(4) 加入的Fe恰好将生成的H2SO4消耗
14. (1)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2) 铜片逐渐溶解,溶液变蓝,产生红棕色气体
(3) 往分液漏斗中加水稀释浓硝酸,打开活塞,放入稀硝酸
(4) C
(5) 利用Cu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的NO2排出具支试管中的空气,有利于观察Cu与稀硝酸的反应产物(合理即可)
(6)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