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欣赏聂耳的代表作品,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进而知道其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在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认识聂耳,知道这位革命音乐家的伟大贡献及高尚品格。
2重点难点
通过师生互动体验作品的情感,挖掘深刻的思想内涵。
3教学过程
3.1 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讨论音乐,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位中国的音乐家,在全面了解这位音乐家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他的音乐作品:《 》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首歌曲的曲名叫什么?(卖报歌)曲作者是谁?(请学生大声说出,如果回答不出,可以用国歌提示) 《卖报歌》创作由来:聂耳在创作上最注重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大家都会唱的《卖报歌》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那是在1933年的秋天的一个傍晚,他约朋友周伯勋出去走走,他边走边对朋友说:这条路上有一位卖报的小姑娘,卖报时喊的名字很动听,想让周伯勋也听一听。当他们走到吕班路 (现在的上海重庆南路)口时,果然看到了一小姑娘走来走去,匆忙地卖着晚报,她声音清脆、响亮、有顺序地叫卖着报名和价钱。聂耳走过去买了几份报,同时跟她聊了起来,知道她父亲有病,家庭生活困难。在回家的路上聂耳沉重地说:“很想把卖报儿童的悲惨生活写出来,要请田汉或者安娥写词”。 过了几天,安娥把词写好了,聂耳找到了那位小姑娘,把歌词念给她听,然后问她有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小姑娘想了一下说:“都挺好,但如果能把铜板儿能买几份报的话也写在里边,我就可以边唱边卖了。”聂耳回去立即和安娥商量,在歌词中添上了“七个铜板能买两份报”的句子。后来那位小姑娘真的一边唱一边卖,她的歌声使她的生意也好了起来。现在聂耳早已去世了,但那位小姑娘还活着,已成为白发斑斑的老人了。人总是要死的,但聂耳的《卖报歌》将长存于世。二、聂耳简介:出示幻灯(聂耳图片) 老师:大家知道他是哪里人吗?聂耳的原名其实不叫聂耳,大家知道叫什么吗? 老师:聂耳出生于云南昆明,他的原名叫聂守信,那后来为什么改名叫聂耳的呢?这里有个小故事:聂耳天生听力特别好,他还有个绝活就是表演两只耳朵分别一前一后地动,以致于后来别人都称他为“耳朵先生”。他自己觉得这称呼很富于幽默感,干脆改名为“聂耳”,这样成了习惯,人们倒把他的原名聂守信 给忘了。聂耳生平:1912—1935,原名聂守信,云南玉溪人。1912年2月15日生于昆明。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他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也没有高学历。自幼喜爱花灯,滇剧等民间音乐,会演奏笛子等多种民间乐器。大革命时期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8岁时到上海,参加发起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 1933年,加入了共产党。聂耳歌曲创作的杰出成就是他自觉地运用新的创作方法的结果。他从开始创作之日起,就对生活和艺术抱有一种新态度。他能立足于现实,预见到未来,在层层的压迫下看到抗争的烈焰,在无边的黑暗中预见到灿烂的明天。因此,他的歌曲在深刻揭露现实生活中矛盾的同时,始终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态度,他在歌曲的艺术形式上作了创造性的革新。他的歌曲既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既有鲜明的形象特征,又有严密的组织结构。这种结构与陈规束缚的框格绝然不同,而是与音乐形象融合无间的崭新的形式、崭新的韵律。正由于此,他第一次使中国群众歌曲提高了艺术价值,奠定了这种体裁的历史地位。他第一次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光辉形象,是我国当之无愧的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1935年到日本,准备经欧洲去苏联求学,在游泳时不幸溺水逝世 。他从事音乐创作时间只有两年左右,从1932年开始,到1935年止,一生共创作有37首歌曲(包括歌剧《扬子江暴风雨》中的4首歌曲),都是在他死前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从事多方面活动的同时所写的,其中为数较多的优秀之作,也是具有历史价值的不朽的珍品。其中,他曾为八部电影,三部话剧,一部舞台剧谱写了20首主题曲和插曲。主要作品有:《卖报歌》、《毕业歌》、《码头工人》、《新女性》、《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等等。三、歌曲欣赏二:《毕业歌》 老师:聂耳写了很多的歌曲,大家听过哪些?(学生回答:国歌) 大家知道国歌的词作者是谁吗?(学生回答:田汉) 下面我要为大家介绍的一首歌曲也是由聂耳与田汉合作完成的,先请大家看视频!(切幻灯《毕业歌》进入视频)请大家在看的时候注意观察:歌曲中的主人公是什么人?(看完后请学生回答:学生)老师:歌曲中的歌词表达了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切幻灯进入歌曲简介) 老师介绍:这是电影《桃李劫》的主题歌,描写“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这首歌曲就是影片中青年学生欢聚一堂时唱的,号召有为青年走上抗日救亡战场。四、歌曲欣赏三:《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2月2日,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它诞生于抗日战争年代,歌曲内容是号召人民奋起抵抗入侵者,歌曲雄壮激烈,催人奋进。《义勇军进行曲》原是聂耳于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这部影片描写了三十年代初期,以诗人辛白华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为拯救祖国,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的故事。它在影片中首尾两次出现,给观众极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它很快就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抗战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在人民中广为流传,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1949年9月27日成为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义勇军进行曲》正式成为中国人民共和国国歌。2004年3月14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播放《义勇军进行曲》歌唱版本视频。老师:在听此曲时,同学们心中是怎样的情感?(充满自豪、爱国热情膨胀,顿感身为中国人是多么自豪、光荣)全班齐唱《义勇军进行曲》五、器乐作品:《金蛇狂舞》老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聂耳的器乐作品:《金蛇狂舞》,请大家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注意观察一下: a、乐曲演奏主要由哪些乐器组成?(请学生列举?) 乐曲中的打击乐器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b、听了这首乐曲你联想到一幅怎样的场景? 欣赏视频后,请学生发言。 介绍《金蛇狂舞》作品简介:《金色狂舞》是聂耳1934年根据民间器乐曲牌《倒八板》整理改编并亲自指挥录成唱片的。明快而有力的旋律给人以强烈奔放的印象,而配以激越的锣鼓节奏,更渲染出了热烈欢腾的气氛。乐曲以《金蛇狂舞》命名,既表示了中华民族对未来的坚强信念,也体现出一种革命乐观精神。它现已成为我国民乐演出中最受观众欢迎与熟悉的保留曲目之一。乐曲以活泼跳跃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表现了江南人民在节日的夜晚赛龙舟的热烈场景和欢腾的情绪,以鲜明的民族色彩,简练的笔墨,勾画了一幅生动的民间生活风俗画面。最后请大家再一起来完整地欣赏一下这首乐曲。五、拓展与探究、小结 聂耳创作的歌曲有的反映爱国主义的,有的是反映工作斗争生活的,也有反映百姓苦难生活和儿童生活的,请同学们课后去听一听他创作的其它音乐。
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