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节:聂耳 配套教学设计(15)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十八节:聂耳 配套教学设计(15)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10 17:29:1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新设计
音乐不是凭空而生,也不会孤立存在。音乐最初的、原始的、本质的形态为音响,只有人的参与、聆听行为的产生,才使其成为音乐。
根据高中《音乐鉴赏》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审美教育为本,注重学生的能动性,把学生的兴趣和教材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自我体验、感受、理解、表达音乐,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欣赏《金蛇狂舞》《毕业歌》《梅娘曲》感受、体验其音乐,了解认识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以及“螺丝结顶”这种名族乐器的创作手活。
2、过程与方法:利用网上资源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进一步了解聂耳音乐作品,并重新认识聂耳音乐作品的艺术性与革命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聂耳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民族音乐、民族乐器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的热爱。
3学情分析
近年来,由于声像技术的日益革新,网络,媒体的逐渐普及,学生了解音乐的渠道也日趋丰富。但并没有真正的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他们喜欢音乐,但基本只喜欢一些网络上爆红的音乐歌曲,学生排斥教材中这些类型的民族音乐。
因此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审美教育为本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本课以《金蛇狂舞》为重点作品,通过学生聆听,节奏练习更好的感受,理解作品。
4重点难点
(1)欣赏《金蛇狂舞》感受。体验中国名族乐曲的艺术魅力,并了解“螺丝结顶”这种名族旋律写法。
(2)欣赏《毕业歌》《梅娘曲》体会音乐表达的时代精神。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有一首歌,它诞生于民族危亡时期,给民众以希望;
它唱于烽火苍茫之际,给中国以力量;
它见证了新中国的每一个足迹;
它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每一代人的成长,
这就是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作品简介
创作于1935年2月2日,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它诞生于抗日战争年代,歌曲内容是号召人民奋起抵抗入侵者,歌曲雄壮激烈,催人奋进。
1949年9月27日成为代国歌。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义勇军进行曲》正式成为中国人民共和国国歌。
2004年3月14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
这首作品的曲创作者——聂耳,他是一名音乐家,也是坚定的革命者,他用音乐吹响了中国革命之号角,为大众呐喊,为名族而歌。
(让我们继续走进这为音乐家)
活动2【讲授】授课过程
二)介绍作者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云南玉溪人。
1912年2月15日生于昆明,自幼喜爱花灯,滇剧等民间音乐;
1931年考进“明月歌社舞”1932年参加北平左翼音乐家联盟;
1933年聂耳由剧作家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是聂耳创作最旺盛的一年如:《翠湖春晓》、《金蛇狂舞》、
《码头工人歌》、《毕业歌》、《大路歌》、《开路先锋》;
1935年7月7日,在日本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仅23岁。
(三)作品《金蛇狂舞》
1简介
作品是聂耳根据传统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创作的一首民间乐器合奏曲。
乐曲表现了江南人民在节目夜晚赛龙舟的热闹场景和欢腾的情绪。
2欣赏
作品中了解些乐器?
作品中的旋律、节奏。
旋律:活泼跳跃、流畅明快
节奏:铿锵有力。
3乐器主要有
弹拨乐器:琵琶、古筝
击弦乐器:扬琴
拉弦乐器:二胡
吹奏乐器:竹笛
打击乐器:大鼓,小鼓,锣,钹;等其他乐器。
4进一步分析了解作品
全曲由三段构成——循环结构
第一段是广泛流行于全国的民间器乐曲《老六板》变化发展而来。
第二段音乐情绪更为明朗热烈。
第三段采用“螺丝结顶”的写作手法,将歌曲中的某几个乐句逐渐删减,收缩的方式,形成上下对答呼应,句幅逐层减缩,情绪逐层高涨的效果。
5学生亲自体验。
学唱第一段的旋律,并用不同方式表现它的节奏。师唱旋律,学生击节奏,合作表现。用不同方法表现如“上下句对答呼应“这一形式,
通过全体合作、体验“螺丝结顶”这一旋律写作手法。
(四)作品《毕业歌》
1作品简介
《毕业歌》是影片《桃李劫》的主题歌。
创作于1934年,影片描写“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鲜明的反应了当时最迫切的主题——唤起同学们走上抗日第一线,不做亡国奴!
2欣赏。(分段并连线)
第一段坚定的信心
第二段警告的号角
第三段自救的号召
英雄的宣誓
3《毕业歌》中多次采用了休止符号,丰富的句式和短句,请问这对塑造音乐形象有什么作用?
是音乐具有短促有力的气魄,造成急速的气势富有青春活力和战斗精神。塑造了一种斩钉截铁的形象,虽有停顿,但其中有振臂高呼的力量。
4学习演唱《毕业歌》第一部分。(五)作品《梅娘曲》
1作品简介
《梅娘曲》是话剧《回春之曲》插曲,作于1935年。
创作背景:主人公高维汉在战争中负伤后,他的人梅娘不顾父母的反对,只身从南洋赶回祖国,高维汉因受伤而昏迷不醒,醒来却又失去了记忆。曲子表达的正是梅娘见心上人变成这样后抑制不住痛苦的心情。
2欣赏作品
《梅娘曲》中没有一个“爱”字,却用梅娘深情呼唤的口吻,高维汉与梅娘的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梅娘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当时中国需要高维汉这样的年轻人奋起捍卫民族利益。预示这是一个需要爱的年代,他们的这种爱给人予生命的力量。
(六)左翼音乐运动
左翼音乐运动是20世纪30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共厂党领导下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并团结爱国民主音乐力量的革命音乐运动。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主要有:瞿秋白、田汉、聂耳、任光、张曙、
吕骥、贺绿汀、冼星海、麦新等成员。
(七)课堂总结
聂耳代表作品
1《金蛇狂舞》《倒八板》“螺蛳结顶”
2《毕业歌》
3《梅娘曲》
左翼音乐运动
代表人物聂耳、任光、田汉、吕骥、张曙等。
音乐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主题。
爱国音乐家聂耳应社会时代的需求。
他创作了大量反应人民疾苦、社会动荡、
斗争生活、爱国主义等题材的优秀作品。
通过音乐,给予人们强大的精神动力,
呼唤中国人民站起来,与侵略者斗争到底。
结合音乐想一想: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当今时代,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理解,担负这个责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