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5 13:5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程标准:
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导入新课】
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革命。
——恩格斯《反杜林论》
法国大革命
工 业 革 命
明晰概念:何谓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它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革命性的变化
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
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
生产动力:由人力、畜力到蒸汽力量
机器时代
工厂时代
蒸汽时代
一、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
1、背景:
2、出现:
3、特点:
4、影响:
①生产专业化的实现: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②工厂的出现:18世纪60年代以来的工业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工厂出现。
纺织分工的专业化,催生现代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还包括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这同样也提高生产力,并且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变革。在工业革命中,“工厂化”是一个重大的变化,没有工厂化,工业革命就不会那么彻底。 ——钱乘旦《英国通史》
一、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
1、背景:
2、出现:
3、特点:
4、影响:
①生产专业化的实现: ②工厂的出现:
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
①时间:
②规章:
③生产:
④原料:
实行倒班制
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
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
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发动机一开始,人们就必须工作——男人、女人和孩子们都一起被套在钢铁和蒸汽的轭具下。动物机器…被紧紧地拴在不知痛苦和不知疲劳的钢铁机器上。
一、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
1、背景:
2、出现:
3、特点:
4、影响:
①生产专业化的实现: ②工厂的出现:
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
(1)世界:
(2)中国:
②规章:严格
③生产:流水线、监督
④原料:统一供配
①时间:倒班制
①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
②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
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①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②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也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材料:一屋宽且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二百人,排成一长行。……旁有一巨室,女工共百人。……户外又一屋,贫儿一百五,坐列捡细毛,不敢辞劳苦。彼皆穷人子,终日不得息。自晨至深夜,各得一便士。……又有一广厅,五十修剪工。各自施妙技,天衣真无缝。又有八十人,将呢加浆洗。染工八十人,齐将颜色施。二十插制匠,将呢折成匹。
——17世纪美国手工工场的歌谣资料
阅读材料,归纳手工工场的劳作特点。
1.生产规模大,雇佣工人集中生产
2.以手工劳动为主
3.工人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微薄
4.分工协作
【课堂探究】
材料一 一八六六年,他(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织布大行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三千人。棉花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棉花弹过六七遍,则白如雪,柔于绵矣;又以轮纺,而精如丝,细于发矣。染处各色俱备,入浸少时,即鲜明成色。织机万张,刻不停梭,亦神速哉! ——-《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
材料二 阿克莱特在自己的纺织工厂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独创的管理制度……当他一经发现无能、怠工等情况时,就要毫不留情地加以严肃处理。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工厂制度的特点。
1、生产资料集中使用; 2、雇佣工人集中劳动;3、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4、分工细致协作高效;5、使用机器流水生产; 6、严格遵守规章制度;7、注重产品市场销售; 8、生产社会化程度高。
【课堂探究】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人口猛增,工人的生活环境恶劣,20世纪以来,国家改善市民居住环境)
英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材料:1870-1920年,城市人口由990万增至5430万。1920年城市人口是全国总人口的51.4%,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
——蒋维忠《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美国城市化》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人口猛增,工人的生活环境恶劣,20世纪以来,国家改善市民居住环境)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水陆交通网,促进了城市间
、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水的流动性。)
汽轮 火车 飞机 汽车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人口猛增,工人的生活环境恶劣,20世纪以来,国家改善市民居住环境)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水陆交通网,促进了城市间
、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流动性。)
3、工业革命也促进了乡村的改变。(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建立了大农场,
农业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 大量人口平从乡村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人口猛增,工人的生活环境恶劣,20世纪以来,国家改善市民居住环境)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水陆交通网,促进了城市间
、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流动性。)
3、工业革命也促进了乡村的改变。(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建立了大农场,
农业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 大量人口平从乡村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4、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准时准点成为现代
生活准则。戴表、标准钟——英国大本钟)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人口猛增,工人的生活环境恶劣,20世纪以来,国家改善市民居住环境)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水陆交通网,促进了城市间
、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流动性。)
3、工业革命也促进了乡村的改变。(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建立了大农场,
农业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 大量人口平从乡村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4、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准时准点成为现代
生活准则。戴表、标准钟——英国大本钟)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西方国家不断通过国家
立法推行初等教育;清政府与1904年推行“癸卯学制”)
余秋雨教授在做客中央台文明之旅谈中国文化的隐忧的时候讲道: 2008年杨振宁和余秋雨到日本有一个演讲,杨振宁先出示了一张自己出生时自己的住宅的照片——这是中国安徽合肥的一条街道当中的房子,我在这儿出生了,这个时候在合肥的街上,如果想找一个识字的人,我可以肯定,两个小时找不到,现在要在合肥的街上,找一个不识字的人也是两个小时找不到。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初等教育的成就。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人口猛增,工人的生活环境恶劣,20世纪以来,国家改善市民居住环境)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水陆交通网,促进了城市间
、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流动性。)
3、工业革命也促进了乡村的改变。(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建立了大农场,
农业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 大量人口平从乡村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4、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准时准点成为现代
生活准则。戴表、标准钟——英国大本钟)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西方国家不断通过国家
立法推行初等教育;清政府与1904年推行“癸卯学制”)
6、工业革命也给民众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
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19世纪欧洲社会
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经过斗争,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
工业革命的影响
材料一:“工人区”对面,住着高等的或中等的资产阶级……挤满了工人的“恶劣的街区”,是周期性光顾城市的一切流行病的发源地。工业革命时期的住房短缺问题、贫民窟问题、卫生设施极差等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业发展极快、口膨胀有着密切的关系……
——龚敏《论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住宅问题》
材料二:我们发现六个星期以来他们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七点工作。
——社会活动家亚当斯
材料三: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环境污染严重
居住、工作条件恶劣
疾病……
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36年—1848年,英国工人发起宪章运动
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
最好的时代与最坏的时代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拥有一切,人们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英国作家狄更斯《双城记》
英国女王与“维多利亚时代”
多棱:多元视角,辩证理性
最好的时代与最坏的时代
这个时代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退的征兆,这种衰退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总之,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1856年马克思如是说
《双城记》的理解:
“双城”指巴黎和伦敦
“这个时代”指“英国工业革命”时代。
一方面: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民主政治发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落后国家和地区社会变革,加快融入现代化潮流。
另一方面: 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频发;阶级对立明显,社会矛盾激化;殖民扩张加强,亚非拉人民灾难加深;资源能源消耗巨大,生态环境日益破坏。
但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个时代的主流毋庸置疑是进步的。
工业革命的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形成
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课堂探究】
角度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角度二:建设性、破坏性
政治: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经济: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思想文化:西方思想开始传人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拓展感悟:工业革命与近代中国
政治 经济 思想
第一次工业革 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内外迁移: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社会性质:
近代工业:
开始向西方学习
战争: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新文化运动
(学思想)
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
开始沦为两半社会
洋务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出现
林则徐、魏源
洋务派:
中体西用(学科技)
瓜分狂潮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社会性质:完全沦为两半
救亡图存:
义和团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维新思潮
三民主义



史料二:1780年,庚子年,蒸汽机在欧洲大陆轰隆作响。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向乾隆帝进献了大量代表当时英国工业发展水平的礼品,乾隆帝拒绝了英国提出的通商请求……
1840年,庚子年,英国人坚船利炮惊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无线电报问世的1895年,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覆灭……
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次年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史料汇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工业革命”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与探究。
史料一: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举行换旗过户,这也是中国民族工商企业第一次收购外商资产。12月26日与英资太古、怡和签订第一次齐价合同,是中国民族企业对抗外商倾轧的一次重大胜利。1912年2月1日招商局临时股东大会议决,同意将局产押借给孙中山临时政府作借款用;1937年招商局以“新铭”等7艘轮船在江阴、上海、南京等地多次沉船抵御日寇沿江进犯…… ——摘编自招商局集团官网
举例示范
论题:工业革命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阐述:十九世纪中期,在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时,近代中国社会的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且清政府接连失败的刺激之下,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自强求富,开展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生产技术的进步。十九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面对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资产阶级维新派展开戊戌变法,宣扬维新思潮,为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传播开辟道路。二十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家展开实业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展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综上,两次工业革命促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近代中国展开侵略,刺激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展开斗争,推动社会进步,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工业革命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