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四章 一次函数
专题6 一次函数中的规律探索问题
1. 若规定[ x ]表示不大于 x 的最大整数,如[2.3]=2,[-1.2]=
-2,则函数 y = x -[ x ]的图象为( A )
A
B
A
C
D
【解析】当-1≤ x <0时,[ x ]=-1, y = x +1;当0≤ x <1
时,[ x ]=0, y = x ;当1≤ x <2时,[ x ]=1, y = x -1,….故
选A.
2. 如图,直线 y = x +1分别与 x 轴、 y 轴交于点 C , D ,以线
段 OD 为直角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 DOC1;过点 C1作 C1 D1⊥ x 轴
交直线 y = x +1于点 D1,又以 C1 D1为直角边作等腰直角三角
形 D1 C1 C2……按这样的规律一直作下去,则Rt△ D2023 C2023
C2024的腰长是( D )
D
A. B.
C. D.
【解析】由图象可知,当 x =1时,得 C1 D1= +1= ;当 x =1
+ = 时,得 C2 D2= × +1= = ;当 x = + =
时,得 C3 D3= × +1= = ;…; C2023 D2023=
.故Rt△ D2023 C2023 C2024的腰长是 .故选D.
3. 如图,过点 A1(1,0)作 x 轴的垂线,交直线 y =2 x 于点
B1;点 A2与点 O 关于直线 A1 B1对称,过点 A2作 x 轴的垂线,交
直线 y =2 x 于点 B2;点 A3与点 O 关于直线 A2 B2对称,过点 A3作 x
轴的垂线,交直线 y =2 x 于点 B3……按此规律作下去,则点 Bn
的坐标为 .
(2 n-1,2 n )
(第3题图)
【解析】因为 A1(1,0),所以 OA1=1.
因为过点 A1(1,0)作 x 轴的垂线,交直线 y =2 x 于点 B1,所以
B1(1,2).
因为点 A2与点 O 关于直线 A1 B1对称,所以 A1 A2= OA1=1.
所以 A2(2,0).所以 OA2=2.
因为过点 A2(2,0)作 x 轴的垂线,交直线 y =2 x 于点 B2,所以
B2(2,4).
因为点 A3与点 O 关于直线 A2 B2对称,所以 A3(4,0), B3(4,8).
以此类推,可得点 An 的坐标为(2 n-1,0),点 Bn 的坐标为
(2 n-1,2 n ).故答案为(2 n-1,2 n ).
4. 如图,将正方形 A1 B1 C1 O , A2 B2 C2 C1,…按此方法放置,
点 A1(0,1), A2, A3,…和点 C1, C2, C3,…分别在直线 y
= x +1和 x 轴上,则点 Bn 的坐标为 .
(第4题图)
(2 n -1,2 n-1)
【解析】当 x =0时, y =0+1=1,所以点 A1(0,1).
因为四边形 A1 B1 C1 O 为正方形,所以点 B1(1,1).
当 x =1时, y =1+1=2,所以点 A2(1,2).
因为四边形 A2 B2 C2 C1为正方形,所以点 B2(3,2).
同理,点 A3(3,4),点 B3(7,4);
点 A4(7,8),点 B4(15,8)……
所以点 Bn (2 n -1,2 n-1).
故答案为(2 n -1,2 n-1).
5.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 y = x +2与 y 轴交于
点 A1,作正方形 A1 B1 C1 O , A2 B2 C2 C1, A3 B3 C3 C2,….使点
A1, A2, A3,…在直线 y = x +2上,点 C1, C2, C3,…在 x 轴
上,图中阴影部分三角形的面积从左到右依次记为 S1, S2,
S3,…, Sn ,则 Sn 的值为 (用含 n 的代数式表示, n 为
正整数).
22 n-1
(第5题图)
【解析】由题知, B1(2,2), A2(2,4), B2(6,4), A3
(6,8), B3(14,8), A4(14,16).
所以 S1= ×2×2=2,
S2= ×4×4=8=23,
S3= ×8×8=32=25,
……所以 Sn = ×(2 n )2=22 n-1.
故答案为22 n-1.
6.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 l : y =- x ,点 A1
的坐标为(-3,0).过点 A1作 x 轴的垂线交直线 l 于点 B1,以
原点 O 为圆心, OB1的长为半径画弧交 x 轴负半轴于点 A2,再过
点 A2作 x 轴的垂线交直线 l 于点 B2,以原点 O 为圆心, OB2的长
为半径画弧交 x 轴负半轴于点 A3……按此作法进行下去,则点
A2 024的坐标为 .
(第6题图)
【解析】因为直线 l : y =- x ,点 A1的坐标为(-3,0),当
x =-3时, y =4,所以 B1(-3,4).
根据勾股定理,得 OB1=5,
所以 A2(-5,0),即 .
将 x =-5代入 y =- x ,得 y = ,所以 B2 .
根据勾股定理,得 OB2= ,
所以 A3 ,即 ,
所以 A4 ,即 .
……
所以 A2024的横坐标为-5× =- ,
所以 A2024 .
故答案为 .
7.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A1是直线 y =2 x 上一点.过点
A1作 A1 B1∥ x 轴,交直线 y = x 于点 B1;过点 B1作 B1 A2∥ y
轴,交直线 y =2 x 于点 A2;过点 A2作 A2 B2∥ x 轴,交直线 y =
x 于点 B2,过点 B2作 B2 A3∥ y 轴,
交直线 y =2 x 于点 A3;……依次作下去,若点 B1的纵坐标是1,
则点 A2025的纵坐标是 .
21012
【解析】因为点 B1的纵坐标是1,
所以 A1 , B1 .
因为过点 B1作 B1 A2∥ y 轴,交直线 y =2 x 于点 A2,过点 A2作 A2
B2∥ x 轴交直线 y = x 于点 B2,…,依次作下去,
所以 A2 , B2(1, ), A3(1,2), B3( ,
2), A4( ,2 ),….
可得点 An 的纵坐标为( .
所以点 A2025的纵坐标是( )2024=21012.
故答案为21012.
8.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 P1 OA1,△ P2 A1 A2,
△ P3 A2 A3,…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其直角顶点 P1(3,3),
P2, P3,…均在直线 y =- x +4上.设△ P1 OA1,△ P2 A1 A2,
△ P3 A2 A3,…的面积分别为 S1, S2, S3,…,依据图形所反映
的规律,则 S2024= .
【解析】如图,分别过点 P1, P2, P3作 x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
为 C , D , E .
∵点 P1(3,3),且△ OP1 A1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 OC = CA1= P1 C =3.
设 A1 D = a ,则 P2 D = a ,∴ OD =6+ a .
∴点 P2的坐标为(6+ a , a ).
将点 P2的坐标代入 y =- x +4,
得- (6+ a )+4= a ,解得 a = .
∴ A1 A2=2 a =3, P2 D = .
同理可得, P3 E = , A2 A3= ,
∴ S1= ×6×3=9,S2= ×3× = ,S3= × × = .
……
∴ Sn = .
因此 S2024= .
故答案为 .
9. (选做)如图,正方形 AOBO2的顶点 A 的坐标为 A (0,2),点 O1为正方形 AOBO2的中心;以正方形 AOBO2的对角线
AB 为边,在 AB 的右侧作正方形 ABO3 A1,点 O2为正方形 ABO3
A1的中心;再以正方形 ABO3 A1的对角线 A1 B 为边,在 A1 B 的右
侧作正方形 A1 BB1 O4,点 O3为正方形 A1 BB1 O4的中心;再以正
方形 A1 BB1 O4的对角线 A1 B1为边,在 A1 B1的右侧作正方形 A1 B1
O5 A2, O4为正方形 A1 B1 O5 A2的中心;…;按照此规律继续下
去,则点 O2023的坐标为 .
(3×21011-2,21011)
【解析】如图,连接 OO2,则 OO2与 AB 交于点 O1.
在正方形 AOBO2中,顶点 A 的坐标为 A (0,2),
∴ OA = OB =2, AO1= BO1.
∴点 B (2,0).∴ O1(1,1).
同理可得, O2(2,2), O3(4,2), O4(6,4), O5(10,4), O6(14,8),….
由此发现,下标为偶数的点的纵坐标为 ,且下标为偶数的点
的纵坐标等于横坐标的 加1,
∴下标为偶数的点在直线 y = x +1上. ∴点 O2022的纵坐标为21011.
∴21011= x +1,解得 x =21012-2.
∴点 O2022的坐标为(21012-2,21011).
点 O2023的横坐标为 x =21012-2+21011=3×21011-2,纵坐标和
O2022的纵坐标相同.
故答案为(3×21011-2,21011).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27张PPT)
第四章 一次函数
专题4 一次函数在图形中的应用
1. 如图,已知一次函数 y =2 x -2的图象与坐标轴交于 A , B 两
点,则△ AOB 的面积为( A )
A. 1 B. 2 C. 3 D.
(第1题图)
A
2. 已知直线 y = kx +1与 x 轴、 y 轴围成的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
角形,则 k 的值为( C )
A. 1 B. -1 C. ±1 D. 2
C
3. 如图,已知直线 l1: y =-2 x +4与坐标轴分别交于 A , B 两
点,则过原点 O 且将△ AOB 的面积平分的直线 l2的函数表达式
为( B )
A. y = x B. y =2 x
C. y =3 x D. y =1.5 x
(第3题图)
B
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0,底边长为 y ,腰长为 x ,则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
是 .
5.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 y =- x +4分别与 x
轴、 y 轴交于 A , B 两点,点 C 在第二象限.若 BC = OC = OA ,
则点 C 的坐标为 .
y =-2 x +20
5< x <10
(- ,2)
6. 已知一次函数 y = kx + b 的图象经过点(0,4),且与两坐
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4,则 k = , b = .
7. 如图,已知直线 y =2 x +3与 x 轴交于点 A ,与 y 轴交于点 B ,
点 P 的坐标为(2,-2),求△ PAB 的面积.
±2
4
解:如答图,易知点 A , B (0,3),
则易得直线 PB 的函数表达式为 y =- x +3.
设 BP 交 x 轴于点 M ,则点 M 的坐标为 .
则 AM = - = .
所以 S△ PAB = S△ AMB + S△ AMP = | AM |·| BO |+ |
AM |·| yP |= × ×3+ × ×|-2|= .
答图
8. 如图,直线 y =- x +10分别与 x 轴、 y 轴交于点 B , C ,点 A
的坐标为(8,0),点 P ( x , y )是在第一象限内直线 y =- x
+10上的一个动点.
(1)求△ OPA 的面积 S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
(2)当△ OPA 的面积为10时,求点 P 的坐标.
解:(1)因为 A (8,0),
所以 OA =8.
由题意,得 B (10,0),
P ( x ,- x +10).
则 S = OA ·| yP |= ×8×(- x +10)=-4 x +40(0< x <
10).
(2)当 S =10时,-4 x +40=10,解得 x = .
当 x = 时, y =- +10= .
所以当△ OPA 的面积为10时,点 P 的坐标为 .
9. 如图,一次函数 y =- x +8的图象分别与 x 轴、 y 轴交于点
A , B ,动点 P 在射线 BO 上(点 P 不与点 B 重合),点 Q 在线段
AB 上,且∠ APQ =∠ ABO . 当△ APQ 是以 AQ 为底边的等腰三
角形时,则点 P 的坐标为 .(提示:在△ ABC
中,若∠ A =∠ B ,则 BC = AC )
(0,-2)
【解析】在 y =- x +8中,令 x =0,得 y =8;令 y =0,得 x =
6,所以点 A 的坐标为(6,0),点 B 的坐标为(0,8).所以
AB =10.当△ APQ 是以 AQ 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时,∠ PAQ =∠
PQA . 在△ APQ 和△ ABP 中,因为∠ PAQ 是公共角,且∠ APQ
=∠ ABO ,所以∠ PQA =∠ APB . 所以∠ PAQ =∠ APB . 所以
BP = BA =10.所以 PO =2.所以点 P 的坐标为(0,-2).故答
案为(0,-2).
10.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 A (0,-2), B
(3,2),点 C 在第一象限,且△ ABC 的面积为9.将直线 AB 沿
y 轴平移后经过点 C ,则平移后的直线的函数表达式为
.
y = x
+4
【解析】如答图,设平移后的直线与 y 轴交于点 E ,连接 BE .
设直线 AB 的函数表达式为 y = kx + b ( k ≠0).将 A (0,-
2), B (3,2)代入表达式,得 b =-2,3 k + b =2.所以 k =
.所以直线 AB 的函数表达式为 y = x -2.由题意,知 CE ∥
AB ,所以△ ABC 与△ ABE 的面积相等.所以 AE ·3=9,解得 AE
=6.因为 OA =2,所以 OE =4.所以 E (0,4).所以平移后的
直线 CE 的函数表达式为 y = x +4.故答案为 y = x +4.
答图
11. 如图,已知一次函数 y =- x +3的图象与 x 轴交于点 A ,与
y 轴交于点 B ,点 C 是 x 轴上的一个动点,连接 BC . 将△ ABC 沿
BC 所在的直线折叠,当点 A 落在 y 轴上时,求点 C 的坐标.
解:因为一次函数 y =- x +3的图象与 x 轴交于点 A ,与 y 轴交
于点 B ,
所以 A (4,0), B (0,3).
所以 OA =4, OB =3.
所以 AB =5.
①如图1,当点 A 落在 y 轴的正半轴上时,
设点 C 的坐标为( m ,0),
则 A1 O = A1 B + OB = AB + OB =5+3=8,
A1 C = AC =4- m .
因为 A1 C2= OC2+ A1 O2,
所以(4- m )2= m2+82,解得 m =-6.
所以点 C 的坐标为(-6,0);
图1
②如图2,当点 A 落在 y 轴的负半轴上时,
设点 C 的坐标为( n ,0),
则 A2 O = A2 B - OB = AB - OB =5-3=2,
A2 C = AC =4- n .因为 A2 C2= OC2+ A2 O2,
所以(4- n )2= n2+22,解得 n = .
所以点 C 的坐标为 .
综上所述,当点 A 落在 y 轴上时,点 C 的坐标为(-6,0)或
.
图2
12. 如图,已知直线 y =2 x +4与坐标轴交于 A , B 两点,直线
BC 与直线 AB 垂直,垂足为 B ,交 y 轴于点 C .
(1)求直线 BC 的函数表达式;
(2)在直线 BC 上有一点 P (不与点 B 重合),使△ PAB 的面积
为10,求点 P 的坐标.
解:(1)因为直线 y =2 x +4与坐标轴交于 A , B 两点,
所以 A (0,4), B (-2,0).
所以 OA =4, OB =2.
所以 AB2= OA2+ OB2=20.
设 OC = x ,则 AC =4+ x .
在Rt△ OBC 中, BC2= OB2+ OC2=4+ x2.
因为直线 BC 与直线 AB 垂直,所以∠ ABC =90°.
在Rt△ ABC 中, BC2= AC2- AB2=(4+ x )2-20.
所以(4+ x )2-20=4+ x2,
解得 x =1,所以 C (0,-1).
设直线 BC 的函数表达式为 y = kx -1( k ≠0).
因为直线 BC 过点 B (-2,0),
所以-2 k -1=0,解得 k =- .
所以直线 BC 的函数表达式为 y =- x -1.
(2)由题意,得 S△ PAB = AB · BP =10, AB =2 ,
所以 ×2 BP =10,
解得 BP =2 .所以 BP = AB .
如图,过点 P 作 PH ⊥ x 轴于点 H .
易证△ BPH ≌△ ABO ,所以 BH = OA =4, PH = OB =2.
当点 P 在第四象限时, OH1= BH1- OB =4-2=2,则 P1(2,
-2);
当点 P 在第二象限时, OH2= BH2+ OB =4+2=6,则 P2(-
6,2).
所以点 P 的坐标为(2,-2)或(-6,2).
13. (选做)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 y =- x +
5的图象 l1分别与 x 轴、 y 轴交于 A , B 两点,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l2与 l1交于点 C ( m ,4).
(1)求 m 的值及直线 l2的函数表达式;
(2)求 S△ AOC - S△ BOC 的值;
(3)若一次函数 y = kx +1的图象为 l3,且直线 l1, l2, l3不能
围成三角形,求出 k 的值.
解:(1)把 C ( m ,4)代入一次函数 y =- x +5中,得4=
- m +5,解得 m =2.
所以点 C (2,4).
设直线 l2的函数表达式为 y = ax ( a ≠0),则4=2 a .
解得 a =2.
所以直线 l2的函数表达式为 y =2 x .
(2)如图,过点 C 作 CD ⊥ AO 于点 D , CE ⊥ BO 于点 E ,则
CD =4, CE =2.
在 y =- x +5中,令 x =0,得 y =5;
令 y =0,得 x =10.
所以点 A (10,0),点 B (0,5).
所以 AO =10, BO =5.
所以 S△ AOC - S△ BOC = AO · CD - BO · CE = ×10×4-
×5×2=20-5=15.
(3)一次函数 y = kx +1的图象为 l3,且直线 l1, l2, l3不能围
成三角形,有三种情况:①当直线 l3经过点 C (2,4)时, k =
;②当直线 l2, l3平行时, k =2;③当直线 l1, l3平行时, k =
- .综上所述, k 的值为 ,2或- .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18张PPT)
第五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专题7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参数问题
1. 若是关于 x , y 的二元一次方程 ax -5 y =1的解,则
a 的值为( D )
A. -5 B. -1 C. 9 D. 11
D
2. 已知方程组的解也是方程3 x + ky =5的解,
则 k 的值为( B )
A. 5 B. 4 C. 3 D. 2
B
3. 已知( a -3) x + y| a-2|=0是关于 x , y 的二元一次方程,
则 a 的值是 .
4. 已知是方程组的解,则代数式( a +
b )( a - b )的值为 .
5. 已知关于 x , y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中 x , y 互为相反数,则 a 的值为 .
1
-8
-3
6. 已知关于 x , y 的方程组的解中 x , y 的值
之和等于2,求 m 的值.
解:
由①-②,得 x +2 y =2.
因为 x , y 的值之和等于2,
所以解得
把代入②,得 m =4.
7. 已知关于 x , y 的方程组和有相同
的解,求 m , n 的值.
解:根据题意,得
由①+②,得5 x =15,解得 x =3.
把 x =3代入①,解得 y =-1.
把 x =3和 y =-1代入 mx + y = n , x + ny = m ,得
解得
8. 已知关于 x , y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
则关于 m , n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为 .
【解析】因为关于 x , y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为所以解得故答案为
9. 已知关于 x , y 的二元一次方程( m -2) x +( m +1) y =2
m -7,无论 m 取何值,所得到的方程都有一个相同解,则这个
相同解是 .
【解析】原方程整理,得 m ( x + y -2)+( y -2 x +7)=0.
由题意知原方程的解与 m 无关,所以解得
所以这个相同解是故答案为
10. 甲、乙两人同时解关于 x , y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时,甲看错了方程①中的 m ,解得乙
看错了方程②中的 n ,解得试求 m4+ n2 024的值.
解:根据题意,得解得
则 m4+ n2 024=24+(-1)2 024=16+1=17.
11. 已知关于 x , y 的方程组
(1)请直接写出方程 x +2 y -6=0的所有正整数解;
(2)若方程组的解满足 x + y =0,求 m 的值;
(3)已知方程组有整数解,求整数 m 的值.
解:(1)由 x +2 y -6=0,得 x =6-2 y .
当 y =1时, x =4;当 y =2时, x =2.
故方程 x +2 y -6=0的所有正整数解为和
(2)由题意,得解得
将代入 x -2 y + mx +4=0中,
得-6-12-6 m +4=0,解得 m =- .
(3)由①+②,得( m +2) x -2=0,解得 x = .
将 x = 代入①,得 y = .且 m +2≠0,即 m ≠-2.
当 m +2=-2,-1,1,2时, x 为整数,此时 m =-4,-3,
-1,0.当 m =-4时, y = ,不符合题意;
当 m =-3时, y =4,符合题意;
当 m =-1时, y =2,符合题意;
当 m =0时, y = ,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整数 m 的值是-3或-1.
12. (选做)某水果基地计划装运甲、乙、丙三种水果到外地
销售(每辆汽车规定满载,并且只装一种水果).汽车装运甲、
乙、丙三种水果的质量及利润如下表所示.
水果种类 甲 乙 丙
每辆汽车能装的质量/t 4 2 3
每吨水果可获利润/万元 0.5 0.7 0.4
(1)若用8辆汽车装运乙、丙两种水果共22t到A地销售,则装
运乙、丙两种水果的汽车各有多少辆?
(2)水果基地计划用20辆汽车装运甲、乙、丙三种水果共72t
到B地销售(每种水果不少于一车).假设装运甲种水果的汽车
为 m 辆,则装运乙、丙两种水果的汽车各有多少辆?(结果用
m 表示)
(3)在(2)中,若13≤ m ≤15,如何安排装运可使水果基地
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多少万元?
解:(1)设装运乙、丙水果的汽车分别为 x 辆, y 辆.
根据题意,得解得
所以装运乙种水果的汽车有2辆,装运丙种水果的汽车有6辆.
(2)设装运乙、丙水果的汽车分别为 a 辆, b 辆.
根据题意,得解得
所以装运乙种水果的汽车有( m -12)辆,装运丙种水果的汽
车有(32-2 m )辆.
(3)设总利润为 W 万元.
根据题意,得 W =0.5×4 m +0.7×2( m -12)+0.4×3×
(32-2 m )= m +21.6.
因为13≤ m ≤15,且 m 为正整数,
所以 m =13,14或15.
在 W = m +21.6中, W 的值随 m 值的增大而增大,
所以当 m =15时, W最大=15+21.6=36.6(万元),
则 m -12=15-12=3(辆),
32-2 m =32-2×15=2(辆).
所以当运甲种水果的汽车为15辆,运乙种水果的汽车为3辆,运
丙种水果的汽车为2辆时,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36.6万元.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18张PPT)
第二章 实 数
专题2 与二次根式有关的计算问题
1. 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C )
A. 2+2 =4 B. ÷ =2
C. =3 D. × =
2. 估计(2 +6 )× 的值在( C )
A. 4和5之间 B. 5和6之间
C. 6和7之间 D. 7和8之间
C
C
3. 已知 =2 , =3 ,则 a + b 的值为( B )
A. 13 B. 17 C. 24 D. 40
4. 要使二次根式 有意义,则 x 的取值范围是 .
5. 已知实数 a , b 满足 +|6- b |=0,则 的值为
.
B
x ≥-6
2
6. 如图,长方体的棱 AB 长为3,棱 BC 长为4,棱 BF 长为2,点
P 为 CG 的中点.一只蚂蚁从点 A 处出发,在长方体表面沿如图所
示的路径到点 P 处吃食物,则它爬行的最短路程是 .
5
7. 计算:
(1) + - ;
解:原式= × + ×4 -
= +2 -
= .
(2) - ÷ +( + )( - );
解:原式=22- +( )2-( )2
=4- +3-2
=5- .
(3)9 ÷3 ×(- );
解:原式=- ×
=- ×
=- ×5×2
=-45 .
(4)(5 - +6 )÷(-2 ).
解:原式=(20 -2 +18 )÷(-2 )
=36 ÷(-2 )
=-18.
8. (1)先化简,再求值: a ( - a )+( a + )·( a -
),其中 a = -1;
解:原式= a - a2+ a2-3= a -3.
当 a = -1时,
原式= ( -1)-3=2- -3=-1- .
(2)已知整数 m , n 满足关系式 = m - n ,求
的值.
解:因为 =4+2×2× + =7+4 =
m - n ,且 m , n 为整数,
所以 m =7, n =-4.
所以 =| mn |=|7×(-4)|=28.
9. 已知实数 a ,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化简| b - a |
+ 的值为 .
【解析】由数轴,知 b <- a <0< a <- b ,所以 b - a <0, a
+ b <0.所以原式=| b - a |+| a + b |=-( b - a )-
( a + b )=- b + a - a - b =-2 b .故答案为-2 b .
-2 b
10. 设 的整数部分为 a ,小数部分为 b ,则 a2+ ab + b2的
值为 .
【解析】 = = =2+ .因为1< <
2,所以3<2+ <4.由题,知 a =3, b =2+ -3= -
1.则 a2+ ab + b2=9+ ×3×( -1)+( -1)2=9+
- +4-2 = - .故答案为 - .
-
11. 已知 a , b , c 满足| a - |+ = +
.
(1)求 a , b , c 的值.
(2)以 a , b , c 的值为边长能否构成三角形?若能,请说明三
角形的形状并求出此三角形的面积;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解:(1)因为| a - |+ = +
,
所以 b -5≥0,5- b ≥0.
所以 b =5.
所以| a - |+ =0.
所以 a - =0, c -4 =0.
所以 a = , b =5, c =4 .
(2)因为 a = , b =5, c =4 ,
所以 c > b > a ,且 a + b = +5>2+5=7= > =4
= c ,即 a + b > c .
所以以 a , b , c 的值为边长能构成三角形.
因为 a2+ b2=7+25=32, c2= =32,所以 a2+ b2= c2.
所以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所以此三角形的面积为 × ×5= .
故以 a , b , c 的值为边长能构成三角形,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
形,它的面积为 .
12. 已知 xy =12,求- x - y 的值.
解:①当 x >0, y >0时,- x - y =- - =
- - =-2 =-2 =-4 ;
②当 x <0, y <0时,- x >0,- y >0,- x - y =
+ = + =2 =2 =4 .
综上所述,- x - y 的值为±4 .
13. (选做)已知 a , b , c 都是实数,且满足(2- a )2+
+ =0, ax2+ bx + c =0.求代数式3 x2+6 x +
1的值.
解:因为(2- a )2+ + =0且(2- a )
2≥0, ≥0, ≥0,
所以2- a =0, a2+ b + c =0, c +8=0.
解得 a =2, b =4, c =-8.
又因为 ax2+ bx + c =0,即2 x2+4 x -8=0,所以 x2+2 x =4.
所以3 x2+6 x +1=3( x2+2 x )+1=3×4+1=13.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21张PPT)
第三章 位置与坐标
专题3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问题
1. 已知点 P ( m +2,2 m -4)在 x 轴上,则点 P 的坐标是
( A )
A. (4,0) B. (0,4)
C. (-4,0) D. (0,-4)
2. 已知点 P ( m -1,5)与点 Q (3,2- n )关于原点成中心
对称,则 m + n 的值是( C )
A. 1 B. 3 C. 5 D. 7
A
C
3. 已知点A(0,1),B(2,0),点P在x轴上,且△ABP的面
积为6,则点P的坐标为( A )
A. (-10,0)或(14,0)
B. (-10,0)
C. (14,0)
D. (0,-10)或(0,14)
A
4. 已知点 P ( x , y )的坐标满足方程| x +1|+( y -2)2=
0,则点 P 关于 x 轴的对称点在第 象限.
5.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 C (2,1).作点 C 关于 y 轴对
称的点 C1,再作点 C1关于原点对称的点 C2,则点 C2的坐标
为 .
6. 已知△ ABC 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A (-3,1), B (1,
-3), C (4,4),则△ ABC 的面积为 .
三
(2,-1)
20
7.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 ABCD 的四个顶点的坐
标分别为 A (0,0), B (9,0), C (7,5), D (2,7),
求这个四边形的面积.
解:如答图,过点 D 作 DE ⊥ x 轴于点 E ,过点 C 作 CF ⊥ x
轴于点 F ,
则四边形 ABCD 的面积为△ ADE ,△ CBF 和梯形 EFCD 的
面积和,
即 S四边形 ABCD = ×2×7+ ×(9-7)×5+ ×(5+7)
×(7-2)=7+5+30=42.
答图
8. 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 ABO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
示,且点 A 的坐标为(-2,0), BA = BO ,求点 B 的坐标.
解:如答图,过点 B 作 BC ⊥ x 轴于点 C .
因为△ ABO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A = BO ,
所以∠ BOC =45°,点 C 为 OA 的中点.
因为 A (-2,0),所以 C (-1,0).所以 OC =1.
因为∠ BOC =45°,∠ BCO =90°,
所以△ BO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所以 BC = OC . 所以 BC =1.
所以点 B 的坐标是(-1,1).
答图
9.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点 P ( x , y ),我们把点P‘
(- y +1, x +1)叫做点 P 的“幸运点”.已知点 A1的“幸运点”为 A2,点 A2的“幸运点”为 A3,点 A3的“幸运点”为 A4,…,这样依次得到点 A1, A2, A3,…, An .若点 A1的坐标 为(3,1),则点 A2 024的坐标为 .
(0,-2)
【解析】由题可得, A1(3,1), A2(0,4), A3(-3,1), A4(0,-2), A5(3,1), A6(0,4),…,所以每四
个点一次循环.因为2 024÷4=506,所以点 A2024与点 A4重合,
即 A2 024(0,-2).故答案为(0,-2).
10. 如图,已知△ ABC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且∠ ACB =
90°, AC = BC ,点 A 的坐标为(2,1),点 C 的坐标为(4,
2),则点 B 的坐标为 .
(3,4)
答图
答图
【解析】如答图,过点 C 作 CF ⊥ x 轴于点 F ,再
分别过点 A , B 作 AE ⊥ CF , BD ⊥ CF ,垂足分
别为 E , D . 因为 AE ⊥ CF , BD ⊥ CF ,所以
∠ AEC =∠ CDB =90°.所以∠ ACE +∠ CAE
=90°.又因为∠ ACB =90°,所以∠ ACE +
∠ BCD =90°.所以∠ CAE =∠ BCD . 在△ ACE
和△ CBD 中,所以△ ACE ≌△ CBD (AAS).
所以 CE = BD , AE = CD . 又因为点 A 的坐标为(2,1),点 C 的坐标为(4,2),所以 BD = CE =2-1=1, CD = AE =4-2=2.设点 B 的坐标为( a , b ),则 a =4-1=3, b =2+2=4.
所以点 B 的坐标为(3,4).故答案为(3,4).
11. 如图,已知 A (-1,0), C (1,4),点 B 在 x 轴上,且
AB =3.
(1)求点 B 的坐标.
(2)求△ ABC 的面积.
(3)在 y 轴上是否存在一点 P ,使得以 A , B , P 三点为顶点的
三角形的面积为10?若存在,求出点 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
说明理由.
答图
解:(1)如答图,当点 B 在点 A 的右边时,-1+3=2;
当点 B 在点 A 的左边时,-1-3=-4.
所以点 B 的坐标为(2,0)或(-4,0).
答图
(2)△ ABC 的面积= ×3×4=6.
(3)存在.设点 P 到 x 轴的距离为 h ,则 ×3 h =10,解得 h =
.
当点 P 在 y 轴的正半轴上时,点 P 的坐标为 ;
当点 P 在 y 轴的负半轴上时,点 P 的坐标为 .
综上所述,点 P 的坐标为 或 .
1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只蚂蚁从原点 O 出发,按向上、
向右、向下、向右的方向依次不断移动,每次移动一个单位长
度.其爬行路线如图所示.
(1)写出下列各点的坐标: A4 , A8
, A12 ;
(2)写出点 A4 n 的坐标( n 是正整数);
(2,0)
(4,
0)
(6,0)
(3)指出蚂蚁从点 A100到点 A101的移动方向.
(1)【解析】由题意可得, A4(2,0), A8(4,0), A12
(6,0).故答案为(2,0),(4,0),(6,0).
(2)解:由图可知, A4 n (2 n ,0).
(3)解:因为101÷4=25……1,所以从点 A100到点 A101的方向
与从点 O 到点 A1的方向一致,为向上.
13. (选做)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 A (0,
a ), B ( b ,0), C (3, c ),其中 a , b , c 满足关系
式:| a -2|+( b -3)2+ =0.
(1)求 a , b , c 的值.
(2)求四边形 AOBC 的面积.
(3)是否存在点 P ,使△ AOP 的面积为四边形 AOBC
面积的2倍?若存在,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点 P 的坐标;若不存
在,请说明理由.
解:(1)因为| a -2|+( b -3)2+ =0,
所以 a -2=0, b -3=0, c -4=0.
所以 a =2, b =3, b =4.
(2)由(1)可得, A (0,2), B (3,0), C (3,4),
所以 OA =2, BC =4, OB =3, OA ∥ BC .
所以 S四边形 AOBC = ( OA + BC )· OB = ×(2+4)×3=9.
(3)存在符合条件的点 P .
由题意,得 S△ AOP = OA ·| xp |= ×2×| x |=| x |.
因为△ AOP 的面积为四边形 AOBC 面积的2倍,
所以| x |=2×9=18.所以 x =±18.
当 x =18时,- x =- ×18=-9;
当 x =-18时,- x =- ×(-18)=9.
综上所述,存在点 P 使△ AOP 的面积为四边形 AOBC 面积的2
倍,点 P 的坐标为(18,-9)或(-18,9).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28张PPT)
第二章 实 数
专题1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
1. 在Rt△ ABC 中,已知∠ ACB =90°.若 AB =8, BC =6,则
AC 的长是( B )
A. 10 B. 2
C. 10或2 D. 7
B
2. 如图,将长为16cm的橡皮筋放置在数轴上,固定两端 A 和
B ,然后把中点 C 向上拉升6cm至点 D ,则橡皮筋被拉长了
( A )
A. 4cm B. 5cm
C. 6cm D. 7cm
(第2题图)
A
3. 如图,正方形 ABCD 的顶点 A , D 在数轴上,且点 A 表示的
数为-1,点 D 表示的数为0.若用圆规在数轴上截取 AE = AC ,
则点 E 所表示的数为( C )
A. 1 B. 1-
C. -1 D.
(第3题图)
C
4. 如图,在Rt△ ABC 中,∠ B =90°,作 AC 的垂直平分线 l 交
BC 于点 D ,连接 AD . 若 AB =3, BC =9,则 BD 的长为 .
(第4题图)
4
5. 如图,有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 AC =6cm, BC =
8cm.现将△ ABC 折叠,使点 B 与点 A 重合,折痕为 DE ,则 BE
的长为 cm.
(第5题图)
5
6. 如图,某自动感应门的正上方点 A 处装着一个感应器,离地
面的高度 AB 为2.5m.一名学生站在点 C 处时,感应门自动打开
了,此时这名学生离感应门的距离 BC 为1.2m,头顶离感应器
的距离 AD 为1.5m,则这名学生的身高 CD 为 m.
1.6
7. 如图,某开发区有一块四边形空地 ABCD . 现计划在该空地
上种植草皮,经测量,∠ ADC =90°, CD =3m, AD =4m,
BC =12m, AB =13m.若每平方米草皮需300元,则在该空地上
种植草皮共需多少元?
解:如图,连接 AC .
在Rt△ ACD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AC = = =5(m).
在△ ABC 中, AB2=132, BC2=122.
又因为52+122=132,
所以 AC2+ BC2= AB2.
所以△ ABC 是直角三角形,且∠ ACB =90°.
所以 = S△ ACB - S△ ACD
= AC · BC - AD · CD
= ×5×12- ×4×3
=24(m2).
因为每平方米草皮需300元,
所以在该空地上种植草皮共需24×300=7 200(元).
8. 如图,将长方形 ABCD 沿对角线 AC 翻折,点 B 落在点 F 处,
FC 交 AD 于点 E .
(1)试说明:△ AFE ≌△ CDE ;
(2)若 AB =4, BC =8,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1)由翻折的性质,得 AF = AB ,∠ F =∠ B .
因为四边形 ABCD 为长方形,
所以 AB = CD ,∠ B =∠ D =90°.
所以 AF = CD ,∠ F =∠ D .
在△ AFE 和△ CDE 中,
所以△ AFE ≌△ CDE (AAS).
(2)因为△ AFE ≌△ CDE ,所以 AE = CE .
根据翻折的性质,得 FC = BC =8, AF = AB =4.
在Rt△ AFE 中, AE2= AF2+ EF2,
即(8- EF )2=42+ EF2.解得 EF =3.
所以 AE = FC - EF =8-3=5.
所以 S阴影= AE · CD = ×5×4=10.
9. 如图,在2×4的正方形网格中,△ ABC 的顶点都在小正方形
的顶点上,则点 A 到 BC 的距离等于 .
【解析】在网格中,由勾股定理,得 AB = = , BC
= = , AC = = .所以 AB2+ AC2=2+
8=10= BC2.所以△ ABC 是直角三角形,且∠ A =90°.设点 A
到 BC 的距离为 h ,则 S△ ABC = AB · AC = BC · h .所以 h =
= = = .故答案为 .
10. 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点 A , B , P 是网格线的交点,则
∠ PAB +∠ PBA = °.
答图
45
【解析】如答图,延长 AP 交网格线于点 D ,连接 BD ,交网格
线于点 C ,可知点 D 在网格线交点处. PD2= BD2=12+22=5,
PB2=12+32=10,所以 PD2+ BD2= PB2.所以△ BDP 是直角三
角形,且∠ PDB =90°.又因为 PD = BD ,所以△ PBD 是等腰
直角三角形.所以∠ DPB =45°.因为 PC ∥ AB ,所以∠ PAB =
∠ DPC ,∠ PBA =∠ CPB . 所以∠ PAB +∠ PBA =∠ DPC +∠
CPB =∠ DPB =45°.故答案为45.
答图
11. 如图,在一个长9cm、宽5cm的长方形纸片 ABCD 的中间位
置,放置一根正三棱柱的木块.木块的侧棱平行于 AD 且大于纸
片的宽 AD ,底面是边长为1cm的等边三角形.一只蚂蚁从点 A 处
爬行到点 C 处,求它爬行的最短路程.
解:如图,将整个图形向上的一面展开到同一个平面中,中间
两个长方形表示三棱柱两个侧面的展开图.
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为线段 AC .
在Rt△ ABC 中, AB =4+1+1+4=10(cm), BC =5cm,
由勾股定理,得 AC = = = =5
(cm).
所以它爬行的最短路程为5 cm.
12. 如图,在边长为6的正方形 ABCD 中,点 E 是边 CD 的中点,
将△ ADE 沿 AE 折叠至△ AFE ,延长 EF 交 BC 于点 G ,连接
AG ,且 AG 平分∠ BAF ,求 BG 的长.
解:在正方形 ABCD 中, AD = AB = BC = CD ,∠ D =∠ B =
∠ C =90°.
由折叠,知 AD = AF , DE = FE ,∠ D =∠ AFE =90°,
所以 AB = AF ,∠ B =∠ AFG =90°.
又因为 AG 平分∠ BAF ,所以∠ BAG =∠ FAG .
在△ ABG 和△ AFG 中,
所以△ ABG ≌△ AFG (ASA).
所以 BG = FG . 设 BG = FG = x ,则 GC =6- x .
因为点 E 为 CD 的中点,所以 CE = EF = DE =3,
所以 EG =3+ x .
在Rt△ CEG 中, CE2+ CG2= EG2,
所以32+(6- x )2=(3+ x )2,解得 x =2.
所以 BG 的长为2.
13. (选做)定义:若一个三角形存在两边平方和等于第三边
平方的3倍,则称此三角形为“平方倍三角形”.
(1)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 , 和2,则此三角形
是否为“平方倍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2)若一个直角三角形是“平方倍三角形”,求该直角三角形
的三边之比(结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如图,在Rt△ ABC 中,已知∠ ACB =90°, BC =5, CD
为边 AB 上的中线,且 CD = AB . 若△ BCD 是“平方倍三角
形”,求△ ABC 的面积.
解:(1)此三角形是“平方倍三角形”.理由如下:因为
+22=3× ,
满足“平方倍三角形”的定义,
所以三边长分别是 , 和2的三角形是“平方倍三角形”.
(2)如图,Rt△ ABC 有 a2+ b2= c2.①
由Rt△ ABC 是“平方倍三角形”,
设 c2+ b2=3 a2.②
把①代入②,得 a2+ b2+ b2=3 a2,即 a2= b2.所以 a = b .
把 a = b 代入①,得 c = b .
所以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比为1∶1∶ .
(3)在Rt△ ABC 中,因为∠ ACB =90°, CD 为边 AB 上的中
线,且 CD = AB ,
所以 CD = AD = BD .
设 CD = AD = BD = x ,则 AB =2 x .
因为△ BCD 是“平方倍三角形”,所以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当 BD2+ CD2=3 BC2时,有 x2+ x2=3×52.解得 x = (负
值舍去).
所以 AB =2 x =5 , AC = =5 .
所以△ ABC 的面积为 ×5 ×5= ;
②当 BC2+ BD2=3 CD2或 BC2+ CD2=3 BD2时,有52+ x2=3 x2.
解得 x = (负值舍去).
所以 AB =2 x =5 , AC = =5.
所以△ ABC 的面积为 ×5×5= .
综上所述,△ ABC 的面积为 或 .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30张PPT)
第四章 一次函数
专题5 一次函数中的综合问题
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一次函数 y = mx + b ( m , b 均
为常数)与正比例函数 y = nx ( n 为常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关于 x 的方程 mx = nx - b 的解为( A )
A. x =3
B. x =-3
C. x =1
D. x =-1
A
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 y = kx +2与坐标轴交于 A , B 两
点,要使△ AO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这样的直线 y = kx +2有
( B )
A. 1条 B. 2条 C. 3条 D. 4条
B
3. 甲、乙两车在某时段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
列结论错误的是( C )
A. 乙车前4 s行驶的路程为48m
B. 在0~8 s内甲车的速度每秒增加4 m
C. 到第3 s时两车行驶的路程相等
D. 在4~8 s内甲车的速度都大于乙车的速度
(第3题图)
C
4. 如图,已知 A (0,1), D (3,0),直线 l 绕点 A 旋转,与
x 轴交于点 P (点 P 不与点 D 重合).当△ OAP 与△ OAD 全等
时,点 P 的坐标为 .
(第4题图)
(-3,0)
5. 小明家准备卖一种农作物,现有甲、乙两个商家在收购,已
知两个商家的收购总价 y (元)与收购量 x (kg)的关系如图所
示(说明:乙商家先支付240元订金,若卖给乙商家,则不需退
回;否则,需退回订金),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填
序号).
①③
(第5题图)
①卖300kg时,两个商家的收购总价相同;②卖100kg时,卖给
甲商家更划算;③甲商家的收购单价为1.6元/kg.
6. 如图,已知直线 BC 经过点 A (4,3),且与直线 y =- x 平
行,在直线 BC 上有一点 P ,连接 OP ,则线段 OP 长度的最小值
为 .
(第6题图)
4.8
7.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A 的坐标为(2,7),点 B
的坐标为(0,5),在 x 轴上找一点 C ,使△ ABC 的周长最
小,求点 C 的坐标.
解:如答图,作点 A 关于 x 轴的对称点A',连接A'B交 x 轴于点
C ,此时 CA + CB 的值最小.又因为 AB 的长为定值,所以此时
△ ABC 的周长最小.
因为点 A 的坐标为(2,7),
所以点A'的坐标为(2,-7).
设直线A'B的函数表达式为 y = kx + b ( k ≠0).
将A'(2,-7), B (0,5)代入 y = kx + b ,
得2 k + b =-7, b =5.所以 k =-6.
所以直线A'B的函数表达式为 y =-6 x +5.
当 y =0时, x = ,所以点 C 的坐标为 .
答图
8. 某游泳馆普通票价为20元/张,暑假为了促销,新推出两种优
惠卡.
①金卡:600元/张,每次凭卡不再收费;
②银卡:150元/张,每次凭卡另收10元.
暑假普通票正常出售,两种优惠卡仅限暑假使用,不限次数.设
游泳 x 次时,所需总费用为 y 元.
(1)分别写出选择银卡、普通票消费时,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
系式;
(2)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三种消费方式对应的函数图
象如图所示,请求出点 A , B , C 的坐标;
(3)请根据函数图象,直接写出选择哪种消费方式最划算.
(2)当 x =0时,y =10 x +150=150,
故点 A (0,150).
当10 x +150=20 x 时,
解得 x =15,则 y =300.
故点 B (15,300).
当 y =10 x +150=600时,解得 x =45.
故点 C (45,600).
解:(1)由题意,得银卡消费时, y =10 x +150;
普通票消费时, y =20 x .
(3)由点 A , B , C 的坐标,得
当0< x <15时,选择普通票消费最划算;
当 x =15时,选择银卡、普通票消费的总费用相同,均比选择金
卡划算;
当15< x <45时,选择银卡消费最划算;
当 x =45时,选择金卡、银卡消费的总费用相同,均比选择普通
票划算;
当 x >45时,选择金卡消费最划算.
9. 若在直线 y =2 x +4上存在一点 P 到坐标轴的距离相等,则点
P 的坐标为 .
(-4,-4)或
【解析】设 P ( a ,2 a +4).因为点 P 到坐标轴的距离相等,所
以| a |=|2 a +4|.①当 a =2 a +4时, a =-4,点 P 的坐标
为(-4,-4);②当- a =2 a +4时, a =- ,点 P 的坐标
为 .综上所述,点 P 的坐标为(-4,-4)或 .故答案为(-4,-4)或 .
10. 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有 A , B , C 三个休息站, C 休息站位
于 A , B 两个休息站之间.甲、乙两车分别从 A , B 两个休息站
出发,沿这条公路匀速行驶至 C 休息站停止.在甲车出发至甲车
到达 C 休息站的过程中,甲、乙两车各自与 C 地的距离 y
(km)与甲车行驶时间 x (h)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当甲
车出发 h时,两车相距350 km.
1.5
【解析】由图可知, C 休息站到 A , B 休息站的距离均为
240km,甲的速度为240÷4=60(km/h),乙的速度为240÷
(4-1)=80(km/h).设甲出发 x h时,甲、乙两车相距350
km.由题意,得60 x +80( x -1)+350=240×2,解得 x =
1.5.故甲车出发1.5 h时,两车相距350 km.故答案为1.5.
11.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 l1: y =- x +3与 x
轴交于点 A ,与 y 轴交于点 B ,直线 l2: y = kx +2 k 与 x 轴交于
点 C ,与直线 l1交于点 P .
(1)直线 l2是否经过 x 轴上一定点?若经过,直接写出该定点
的坐标;若不经过,请说明理由.
(2)过点 M (0,6)作平行于 x 轴的直线 l3,点 Q 为直线 l3上的
一个动点.当△ QAB 是不以点 A 为顶角顶点的等腰三角形时,求
点 Q 的坐标.
解:(1)经过一定点.
因为 y = kx +2 k ,
所以 y = k ( x +2).
所以当 x =-2时, y =0.
所以直线 l2经过 x 轴上的定点(-2,0).
(2)将 x =0代入 y =- x +3,得 y =3.
所以点 B 的坐标为(0,3).
令 y =- x +3=0,解得 x =6.
所以点 A 的坐标为(6,0).
如图,设点 Q 的坐标为( n ,6).
①当 QB = QA 时,n2+(6-3)2=(6- n )2+(6-0)2,
解得 n = .所以点 Q 的坐标为 ;
②当 BQ = BA 时, n2+(6-3)2=(6-0)2+(3-0)2,
解得 n =6或 n =-6.
所以点 Q 的坐标为(6,6)或(-6,6).
将(-6,6)代入 y =- x +3,得
y =- ×(-6)+3=6.
所以点(-6,6)在直线 AB 上,此时点 A , B , Q 不能构成三
角形.
所以点 Q 的坐标为(6,6).
综上所述,点 Q 的坐标为 或(6,6).
12. (选做)如图,点 A (8,6)在一个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上,
点 B 的坐标为(16,0),连接 AB ,点 C 是线段 AB 的中点.点 P
在线段 OB 上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由点 O 向点 B 运动,点
Q 在射线 OA 上由点 O 向点 A 运动, P , Q 两点同时运动,同时
停止.设运动时间为 t s.
(1)求该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连接 CP , PQ . 在点 P , Q 运动的过程中,△ OPQ 与△
BPC 能不能全等?如果能,求出点 Q 的运动速度;如果不能,
请说明理由.
解:(1)设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y = kx ( k ≠0).
把 A (8,6)代入,得
6=8 k ,解得 k = .
故该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y = x .
(2)能全等.理由如下:
因为 A (8,6), B (16,0),
所以点 A 在 OB 的垂直平分线上.
所以 AO = AB .
所以 AB = AO = =10,∠ QOP =∠ CBP .
因为点 C 是线段 AB 的中点,所以 BC =5.
若△ OPQ 与△ BPC 全等,则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当 OP = BC =5, OQ = BP 时,
由 OP =5,得2 t =5.解得 t = .
因为 OP =5,
所以 OQ = BP =16-5=11,
所以 vQ =11,
解得 vQ = .
所以点 Q 每秒运动 个单位长度;
②当 OQ = BC =5, OP = PB 时,
由 OP = PB = OB =8,得2 t =8,解得 t =4.
因为 OQ =5,所以4 vQ =5,解得 vQ = .
所以点 Q 每秒运动 个单位长度.
综上所述,当点 Q 每秒运动 或 个单位长度时,△ OPQ 与△
BPC 全等.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