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5 15:0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 第16课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中国的实行。
一、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赋税
徭役
田赋(租):以田亩为依据
人头税: 以人口为依据
其它杂税
兵役
力役
杂役
赋役制度: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
向人民征收一定数量的田赋、人头税,征发徭役而形
成的基本制度。
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一、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朝代 赋役制度内容
秦汉
北魏

唐 初期
晚期




租调制
废除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租庸调制
两税法
田赋:秦朝:“收泰半之赋”;汉朝:汉高祖十五税一、汉景帝三十税一
人头税:秦朝极重;汉朝:口赋、算赋,征收财产税。
徭役:更卒、正卒、戍卒。
选必一(P94)和纲要上(P40-41)关于“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相关知识
唐朝早期:租庸调制
【史料阅读】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旧唐书.食货志上》
基础:均田制(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
对象:成年男子(21-59岁)
内容:
田赋
(按丁)
徭役
(按丁)
户税
(按户)
保证农时,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田租、庸(代役)、户调
作用:
局限:
田赋依赖于均田制——国家要控制土地
租庸调依赖于“人丁”——国家要控制人丁、户籍
唐朝晚期两税法(780年废租庸调,改行两税法)
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
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
——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
根据材料,分析唐朝改行两税法的原因?两税法具有哪些内容。
原因(背景):
内容:
唐中期土地兼并破坏均田制;
安史之乱加剧社会矛盾。
户籍制度混乱;
③按田亩征收地税(米粟),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钱),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
课税原则
课税标准
①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全国无统一税率。
②不区分主户和客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登入户籍,缴纳赋税。
课税主体
课税形式
④租税以货币缴纳
结合所学,分析两税法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
影响:
①简化税收名目,明确税收时间,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②扩大收税对象,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④货币征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长期以来“税缴实物”的传统观念。
③“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人头税开始被抛弃。
局限性:两税法未能遏制土地兼并,政府加征杂税,加重农民负担,社会矛盾加剧。
一、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朝代 赋役制度内容


北魏

唐 初期
晚期




田赋(“收泰半之赋”)、人头税(极重)、徭役(更卒、正卒、戍卒)
田赋(轻徭薄赋)、人头税(口赋、算赋)、徭役(更卒、正卒、戍卒)、财产税
租调制
废除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两税法 方田均税法 役:代役金、 募役法
租庸调(北)、两税法(南)、科差
赋税:夏税、秋粮 金花银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2005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标志着在我国沿袭两千年之久的田赋的终结。
河北农民铸“告别田赋鼎”以记之。
我是农民的儿子,祖上几代耕织,辈辈纳税,今朝告别了田赋,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告知后人,万代歌颂永世不忘。
特点:
研读材料,结合教材,归纳“一条鞭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货,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枆。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法。——《明史·食货志》
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
内容: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赋税折银征收,役也改为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
依据土地和人丁,按亩征税
课税标准
课税形式
课税名目
赋役合并,化繁为简
折银交纳
课税过程
银有定额,纳有时限,官收官解
意义:
②简化纳税项目,徭役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削弱,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解放剩余劳动力,促进劳动力商品化。
①赋税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③赋役的货币化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商品化。
④银有定额,纳有时限,官收官解,降低课税成本,增加朝廷赋税收入,提高课税效率,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官员贪污腐败。
依据土地和人丁,按亩征税
课税标准
课税形式
课税名目
赋役合并,化繁为简
折银交纳
课税过程
银有定额,纳有时限,官收官解
①标志着人头税彻底废除,以土地为征税对象,使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摊丁入亩完成了我国历史上赋与役的合并,即人头税归并于财产税的过程;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使生产力得到某种程度的解放。雇佣关系有所发展,这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大变革,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摊丁入亩后,赋役负担比以前均平合理;地丁合一后,简化了征收手续,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有利于人口的增长,百姓安居,生产发展。——《中国赋税史》
研读材料,结合教材,归纳“摊丁入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影响:
②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增加,雇佣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
③简化税收手续,一定程度上减轻赋役负担,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人口增长。
内容: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
背景:土地兼并严重;人口剧增加重社会矛盾。
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发展趋势
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逐渐以田亩为主过渡。
赋税种类:由繁杂到简单
征税方式: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
征税时间:从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人身控制: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原因
统治者为维护统治
商品经济的发展
农民斗争吸取教训
实质
生产关系的调整,
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发展的规律。
分析中国古代人口变化图,提取2条信息并合理解释。
信息1:统计人口数长期低于实际人口数
说明1:地方分裂割据,基层治理体系被破坏,户籍管理较难,缺乏统一统计数据;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缺乏对流动人口统计;现有户籍人口的赋役负担较重,进而导致农民依附豪强地主或流亡。如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期)。
信息2:统一时期两者数据基本一致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流动人口少;中央集权加强,政府为征发赋役,重视户籍管理,重视对人口的统计与控制;赋税政策的调整,人头税取消,隐匿户口减少,“摊丁入亩”的实施。如清朝。
所谓黄宗羲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明清思想家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
税外加税?苛捐杂税?如何迈出“黄宗羲定律”?
根据所学知识,选取一个材料对“黄宗羲定律”做出历史解释。
答题提示:结构化思维
是什么?概括黄宗羲定律
为什么?某时代赋税变革史实论证
怎么样?赋税逸出旧轨的结局
启示: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立德树人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不扰民生
加强税务监管,防止税外加税
用立法规范税收
税外加税?苛捐杂税?如何迈出“黄宗羲定律”?
共产党人是彻底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我们一定能够把乡镇机构精简下来,一定能够把过多供养的人减下来,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
——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
河北农民献告别田赋鼎
1948年共产党毛主席领导农民闹革命,分得土地,建立新中国,走上了农业合作化道路,让农民人人有饭吃,有衣穿。1997年邓小平搞改革开放,施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亿万农民富裕起来。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祖国山河日新月异,农民生活年年提高。胡锦涛深化改革带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前途似锦。
乾坤转,天地变,党中央经人大通过,向全国农民宣布,从2006年1月1日起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两千六百年的田赋,并且还让国家反哺农业,这是史无先例的开端,!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富强的验证!这是党中央治国的伟大举措!这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慈爱之心。亿万农民要歌唱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好。亿万农民要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我是农民的儿子,祖上几代耕织辈辈纳税。今朝告别了田赋,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告知后人,万代歌颂永世不忘。
立法规范
数据详实
应缴尽缴
税外无税
材料一 客行野田间,此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官
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
——(唐)姚合《庄居野行》
项 目 年 份 田赋 盐税 关税厘金 杂税项收入 总计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766 3986 71.83 574 10.35 540 9.73 449 8.09 5549 100
1903 3546 33.80 1250 11.91 5340 50.90 356 3.39 10492 100
——周志初:《晚清财政经济研究》
思考探究:阅读材料,说明从古代到近代商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古代国家的财政治理逻辑
——从税人到税地模式的实现
近代以来财政的转型发展
——从税地到税商财政的转变
材料二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关税制度
(1)含义: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代表国家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
(2)演变历程:
起源
西周
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
完全关税自主权
古代
近代(鸦片战争开始)
国内关税1937年正式废除
国境关税重要性日益凸显
近代国家的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
2.关税自主权的失与得
(1)丧失: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影响:
根据这些条约和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中国失去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
掌管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也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
思考1:下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产生了何种消极影响?
“倘中国日后欲将税率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
——中美《望厦条约》
“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中英《南京条约》
开协定关税的恶例
进一步强化列强的协定关税权
法兰西人在五口贸易,凡入口,出口均照税则及章程所定……如将来改变则例,应与佛兰西会同议允后,方可酌改。
——中法《黄埔条约》
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收回:反帝爱国斗争中,收回关税自主权是一项重要任务
梳理:结合教材,概述民国时期中国政府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关键过程。
宣告关税自主
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
1927
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要求关税自主。与美国签订《中美关税条约》,又陆续同意大利、英国等国缔结新约
1928
1930
日本同意《中日关税协定》
国民政府在关税自主权上去的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制定税率
1928年,国民政府为了顺应民意,要求与各国“改订新约”,要求实现关税自主。刚刚建立的国民政府,面对满目疮痍的中国,面临着严重的财政经济危机,而关税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国民政府急于收回关税主权,以增加财政收入。1934年,国民政府财政总收入1115506千元,其中关税收入353258千元。正常情况下,关税收入占全部税收半数以上,有些年度甚至达60%~70%。
——摘编自薛平、胡长青、黄翠红《从“协定关税”到“国定税则”——关税自主运动成功的原因及其估价》
思考2:国民政府为何在此时“要求实现关税自主”?
从“协定关税”到“关税自主”折射出的近代历史发展怎样的轨迹?
顺应民意,维护政治稳定;增加财政收入,缓解经济危机。
从丧失国家主权到追求民族独立。
原因:
轨迹:
(3)新中国成立后: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1951
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1985
1987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
梳理:结合教材,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关税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
作用:统一全国关税制度
作用:强化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重新修订发布了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
【学思之窗】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存在的基本问题是:总体关税水平过高,税率结构不尽合理,税则的商品分类目录不适应对外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交流的需要,等等。1985年颁布的同名税则对这些方面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改变商品分类目录,调整进口税率。——摘编自黄天华编著《中国关税制度》
思考3: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的颁布有何意义?
为什么1985年中国要颁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原因:195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改革开放后,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旧税则规定已不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因此1985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出台。
作用:维护国家关税主权,保护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928年7月,国民政府与美驻华公使签订了《中美关税新约》,规定:“历年中美两国所订立有效之条约内,所载关于在中国进出口之税率、存票、子口税等项之条款,应撤销作废,而适应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接着,英、法、荷等国相继与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关税条约》,承认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中国政府遂于1928年12月颁布“海关进口税则”,将各国于1926年同意的七级附加税率再分别加上5%的进口正税,共有八级税率公布为第一个国定税则,并决定1929年2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邱松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自主政策》
深入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改定新约”运动。
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争取了关税自主权,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有利于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保护中国民族工业和国内市场。
局限性:中国海关税率依然受外国的制约,
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
3.个人所得税的演变
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梳理:结合教材,请概述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演进过程?
1980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起步
1914
北洋政府
公布所得税暂行条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1936
国民政府
1949————改革开放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制定所得税条例,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但并未实施。
开始征收
不征收
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1936年,国民政府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所得税暂行条例。所得税最初为战时税,以补充战时财政之不足。在抗战期间和胜利后,国民政府对所得税曾进行三次重大修订和税负调整,三次修订和调整都是为了应付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以扩大征税范围和提高税收负担为中心。由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低,累进税率级距差距小,最高税率订得较低,失去了调节收入、平衡负担的初衷。抗战结束后,个人所得税的继续开征,加大了工薪阶层对国民政府的离心力,再加上所得税制度本身的缺陷,最终无疾而终。——摘编自何家伟《南京国民政府个人所得税制度略论》
思考4;近代个人所得税制度为何“无疾而终”?请谈谈你对该制度的认识?
原因:以解决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困难为目标,增加了人民负担;税收制度本身缺陷明显;抗战结束后,没有根据局势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加大了人民对政府的离心力。
启示:个人所得税收制度的制定要以民为本,重视人民的利益;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要求。
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直到1980年中国才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并分析个人所得税的作用。
思考点
个人所得税是为调节社会收入水平,
确保社会公平和国家有序发展的有效手段。
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为调节社会收入水平,确保社会公平和国家有序发展。在个人和家庭收入整体差别不大的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征收的必要,所以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才制定颁行。
社会治理
国家制度——政府能力
如何建立一套高效的国家制度进行社会治理(国家治理)
如何满足社会的经济需要
提升治理能力(税收制度)
税收为国家政权提供物质基础和物质保障
课堂小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是财税体制改革,以“利改税”作为国营企业“简政放权”“减税让利”指导思想的实施措施,改变了国家与国营企业的纯收入的分配方式,形成了新的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4年实施的税制改革初步奠定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税制体系,在新中国税制改革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明确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并提出了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
——摘编自张斌《新中国税制改革历程与经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税制改革反映出的治国经验。
课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