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综合复习(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综合复习(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5 18:36:5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一 、文言文阅读 。
1. ,冷露无声湿桂花。(《十五夜望月》)
2.纤纤擢素手, 。(《迢迢牵牛星》)
3. ,无边光景一时新。(《春日》)
4.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等20名国共人员被冠上“和苏俄里通外国”的罪名,被实施绞刑,但李大钊始终大义凛然,郑燮在《竹石》诗中“ , ”的两句诗就是他当时的精神写照。
5.儿童相见不相识,__________________。(《回乡偶书(其一)》)2.__________________,青山郭外斜。 (《过故人庄》
6.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________。(《游子吟》)
7.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__。(《春日》)
8.________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
二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问题。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作者是___________(人名),他是明代的政治家和___________家。(2分)
2.诗中“清白”两字,一语双关,既指 ,又喻 。(2分)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诗的作者是清代的于谦,字廷益。
B.“粉骨碎身”形象地写出了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的情景。
C.本诗是托物言志之诗,作者借石灰表达他的志向。
D.本诗为七言绝句,风格豪迈,气势坦荡,铿锵有力。
3.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千锤万凿出深山” 强调劳动人民开采石灰石非常辛苦。
B.“烈火焚烧若等闲” 象征志士仁人临危不惧、从容不迫。
C.“粉骨碎身浑不怕”蕴含着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D.“要留清白在人间” 直抒胸臆,立志要做廉洁正直的人。
(三)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甲】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①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②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③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元帝:司马睿(276-323年),司马懿曾孙。②潸然:流泪的样子。③东渡:这里指司马睿东渡长江,驻守在建康,意图复兴帝室,延续司马氏家族的统治。
1.【甲】文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_______(姓名)。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孔子不能决也( )
(2)更重问之( )
3.对【乙】文画线句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同呢?
B.你为什么对昨天的话感到惊异呢?
C.你怎么和昨天说的话不一样?
D.你怎么对昨天的话感到惊异呢?
4.【甲】文中孔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问其故”;
【乙】文中明帝认为“日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5.【甲】【乙】两文中的孩子都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文言文阅读
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熟视之,乃鹜也。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临去,频频颔之,似谢。月余,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且日产蛋甚多。妇不忍市之,即孵,得雏成群。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注释]①皖(wǎn)南:安徽长江以南地区。 ②鹜(wù):野鸭子。
(1)与“熟视之”中“之”的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妇就之 B.妇奉之归
C.治之旬日 D.盖创鹜之报也
(2)直接体现农妇精心救治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语言回答)
(3)翻译“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给你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竹鸡之性,遇其俦①必斗。取之者扫落叶为城②,置媒③其中,而隐身于后,操网焉。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网已起,无脱者。盖目既闭,则不复见人。
【注释】①侍:同类。②城:城墙,此指用落叶堆起的屏障。③媒:媒介,此指竹鸡的同类。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取之者扫落叶为城 (2)激媒使之鸣
2.竹鸡鲁莽好斗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是(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竹鸡“闭目”自投罗网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和方法。
比喻 定义 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分类 (1)明喻(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出现,比喻词以“是、变成、成了”等形式出现) 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3)借喻(只出现喻体) 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多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作用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
拟人 定义 把物当作人来写,使表达生动有趣的修辞方法。 如: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顶风冒雪,樱花不是也能舒展笑脸么?
作用 感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意更加丰富。
夸张 定义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分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 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 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用一件事物将来的将来可能出现的结果来形容这种事物现在的状态,或把一件事物将来的状态提到现在的状态之前的夸张手法。 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清曹雪芹《红楼梦》)
作用 鲜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语言生动性。
排比 定义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分类 (1)短语排比 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2)句子排比 如:绿色是多宝贵呀!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3)段落排比 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作用 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设问 定义 自问自答
作用 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加强语气,突出表达作者情感。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反问 定义 又称激问、反诘、诘问。无疑而问
作用 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如: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
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表里的生物
①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②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并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qīng cuì的声音:滴答,滴答……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③一天,我对父亲说:
④“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⑤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
⑥“只许听,不许动。”
⑦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
⑧“小孩儿不许动表。”
⑨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⑩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没有请求,父亲就主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但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也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蛰你。”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问:
“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1.看拼音写汉字:qīng cuì_ _____
2.第⑩段中“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主要运用了_______描写,其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加点字,赏析第 段中“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这句话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文中父亲不许“我”动表,并用谎言欺骗“我”的行为,你认为下列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不许“我”动表是因为他对儿童好奇心的漠视。
B.父亲是比较谨慎、严厉的人,怕“我”看了之后再动表。
C.在当时表很珍贵,构造又很精细,父亲很珍惜他的表,怕“我”弄坏。
D.父亲很爱护他的表,担心“我”动表,其他孩子仿效,会弄坏表。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节选)
……
①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
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②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③“怎么了?”爸爸问他。
④“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插进脚底了。疼得厉害,回不了家啦!”
⑤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⑥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
⑦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
⑧天黑了,路灯发出微ruò的光。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⑨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ào,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⑩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他家的女佣阿三。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她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1.看拼音,写汉字。(2分)(1)微ruò________ (2)深ào_________
2.选文记叙了两件关于伯父鲁迅先生的事情,请分别概括。(4分)
(1)第①—⑨段:有一天黄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第⑩段:伯父逝世以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阅读第⑤段,一连串细致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伯父和爸爸怎样的特点?(2分)
4.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为什么标题不能改为《我的伯父》。(4分)
课外现代文阅读
铲除心灵的糖皮
余显斌
①他是个问题学生,不是一般的捣蛋,而是特别捣蛋。因此,每个班主任接手这个班,都对他皱眉不已,找他谈话,让他写保证,甚至有的让他转班。
②他最大的缺点,是爱吹泡泡糖,吹得大大的,啪一响,炸了。然后又吹,吹大,又炸。最后,嚼得没甜味了,“啪”的一声,吐在地上。时间一长,教室地板上粘着一个个泡泡糖皮,踩在上面,黏黏糊糊的,很难受,也很不卫生。过去的班主任也批评他,他脖子一硬,说:“是我吗?谁看见了?”弄得班主任无言以对,转身走了。他却得意地笑着说:“‘问题’学生嘛,当然得有问题。”
③汪老师接班后,他照样如此,把糖皮吐得满地都是。教室地板上,黑乎乎的糖皮,星星点点,让人看了,很是不舒服。那天,汪老师让彻底打扫卫生,其中一项,就是铲掉地板上的糖皮。任务下发后,大家都争着干,有的扫地,有的抹桌子,有的擦窗子。可是,就是没谁愿意铲糖皮。班长一看生气了,望着他说:“谁吐的谁铲。”他脸红了,脖子上的筋一根根凸出来,说:“谁吐的?我看是你吐的。”班长气红了脸,说:“问问同学们,看究竟是谁吐的。”可是,同学们没一个人敢说,害怕他报复。
④这时,汪老师笑着说:“没人铲,我来铲吧。”说完,拿出一把小刀,蹲下身子,用刀刃小心地对着糖皮四边一旋,再一铲,铲下一整块糖皮。接着,又这样一转一铲,铲掉一块糖皮。他站在那儿,呆呆地望着汪老师,望着他满头花白的头发。全班同学也望着班主任,静悄悄的。
⑤班长忍不住了,忙站出来,准备去接汪老师手里的刀子,说:“汪老师,我们来吧!”汪老师不给,仍然笑笑的,望着全班同学说:“这糖皮,不管是谁吐的,总之都是我的学生。生不教,师之过啊,我是班主任,有推脱不了的责任,自己罚自己。以后,如果还有,我还罚自己。”说完,又低下头,小心翼翼地铲着。铲过之后的地板,干干净净,能照见人影。教室里,仍然静悄悄的,有的女生甚至眼圈红了。他低着头,满脸通红,第一次安静下来。
⑥铲到他面前,他脚前有两块。汪老师抬起头望着他,仍笑笑地说:“让一下好吗,不然,我铲不成。”他没让,流了泪说:“老师,我——我来铲吧。”汪老师这次没推辞,笑着捶捶腰,把小刀递给他说:“真累了。好吧,铲干净点啊。”他点着头,蹲下,学着汪老师的样子,小刀在糖皮四边一旋,一铲,一块糖皮掉了。接着又一旋一铲,一块糖皮掉了。他铲得很细致,也很认真。四周静静的,突然响起了掌声:有同学们的,也有汪老师的。
⑦他仍在铲着,一下又一下。他没抬头,泪水一滴滴滑落在地板上。他想:__________。他走过的地方,地板一片洁净,像一面镜子,照见人影。其间,别的同学要来代替他,他摇着头,怎么也不让。他的心里,在惩罚自己。铲完,他站起来,回头望望,心里竟漾满一种幸福感。
⑧以后,校园里,有一个问题学生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一个勤奋礼貌的他。大家都夸他变化快,出人意料。可是,他清楚,这是因为,那个下午,汪老师用一把小刀铲除了他心中的糖皮。他的心,因此一片清洁,干净如洗。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6分)
主要事件 “他”当时的反应 同学们当时的反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蛮横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汪老师笑着铲糖皮 震惊 静静望着,非常吃惊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动 眼圈红了,深深感动
他主动要求铲糖皮 (3)_____________ 响起掌声,热情鼓励
2.第⑦段画线句运用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3.下列对本文写作意图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告诫学生不能随地吐泡泡糖。B.赞美老师用真诚的爱感化学生。
C.肯定对待错误要有改正的勇气。D.希望每个人都拥有美丽的心灵。
19.请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在第⑦段横线上补写出他此时的心理活动。(3分)(30个字左右)
鼓点
①那些年我和宁训总在一同的步子里,而步子里是有共同鼓点的——真正的朋友,是有鼓点的。
②宁训长得不高,喜欢打篮球。他每天上学是拍着篮球走到学校的,放学也是拍着篮球回家的,整条马路上都是他篮球的声音,扑通、扑通、扑通、扑通……他拍了三年,从十三岁到十六岁。那是一段非常轻松和开心的“扑通”少年期。
③夏天的时候,我们一起游泳,一张卡,游一个暑假。我们都很珍惜每天下午的那一场泳,走不短的一段路,烈日当空,游完了回家。回家路上,我们会各买一根上海麻花吃,五分钱。肚子饿了,很脆很香;肚子不饿,也很脆很香。“扑通”的少年,吃什么都味道好!
④初一年级的暑假,教生物课的洪老师让我和宁训一起去参加上海市昆虫夏令营。十个区十所学校,每所学校两个学生,二十个学生组成一个中队,我担任队鼓手。
⑤我们先在一个学校住了两天,看昆虫电影,然后去共青苗圃抓昆虫,做标本。
抓来抓去几乎就是抓蝴蝶,各种蝴蝶。晚上住在帐篷里。这个上海最大的苗圃,靠着黄浦江,整晚都是蟋蟀的叫声、萤火虫的亮光、弥漫在热气中的江水味。我们装神弄鬼地在树丛里钻进钻出,躲来躲去,兴高采烈地想象着自己是游击队员、侦察兵,互相抓捕……最后一身汗地睡到天亮。
⑥夏令营后某个星期天,我对宁训说,福州路上有一个店可以论斤买到便宜的草稿纸,我要去那儿买。宁训说,他也要去。我们没有坐车,步行了很远,沿着四川路走到南京路时,路过一家很高级的金笔商店,我走进去,宁训也跟着我走了进去。
⑦我突然看见一支非常漂亮的金笔,从笔套到笔身,上面是一条雕刻出来的龙。我就喊宁训看,我说:“高级吧?”他说:“高级!高级!”
⑧营业员不嫌弃我们两个小孩的鬼样子,把笔拿出来给我们看,还让我们蘸了蓝黑墨水试写。我们就假装很会写字地在纸上试写,一边连声说:“高级!高级!”
⑨我说,我要买一支!宁训说,他也要买一支!
⑩这是当时店里最贵的一支金笔。在那样的年代,一个有钱的成年人都不太会买这么贵的金笔,可是我们两个小孩,人还没有长成样,却毫不犹豫就你一支,我一支,买掉了两支!关于笔价,我现在的记忆是五块多,宁训的记忆是四块多,反正都是普通钢笔的好多倍(我们小时候最好的钢笔是英雄牌和永生牌。那时候买一支普通的英雄牌、永生牌钢笔只要七八毛钱,稍微高级一点的一块多钱),我已经记不得我们当时从口袋里掏钱付账的样子了,那一定是帅得很傻的!
那支笔我没有珍藏好,已经不见了;但是宁训一直留着他那支。不久前,他拍了照片给我看,它竟然依旧那么漂亮!那真是五十多年前买的?是那两个十三岁小孩买的吗?
这两个初一学生,字都写得马马虎虎,很马马虎虎,却又是买草稿纸,又是买昂贵金笔——除了一定都是看重念书的小孩,他们之间感觉的一致却是更加稀奇。宁训说:“那时,我总是跟着你。”我说:“不是跟着,是我们总在一同的步子里。”一同去游泳,并在回家路上买麻花吃;一同(1)____________;一同(2)____________,我们的步子里是有共同鼓点的——真正的朋友,是有鼓点的!他拍篮球:扑通,扑通;我敲队鼓:咚吧,咚吧。声音也像。
买金笔的钱是我夏令营省下的,宁训也是省下的吗?
1.阅读全文,第 段画线处应填入的句子分别是:
(1)一同________________ (2)一同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画线句是_________描写,联系上下文,它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第⑩段“那一定是帅得很傻的”中,“帅”和“傻”彼此不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4.对标题“鼓点”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鼓点”指宁训拍篮球时“扑通、扑通”的声音。
B.“鼓点”指我敲队鼓时“咚吧,咚吧”的声音。
C.“鼓点”指小时候我和宁训两人步子一致的节奏。
D.“鼓点”比喻我俩节奏一致的行动和默契的友谊。
综合运用
一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小朴担任中队宣传委员,负责班级微信公众号的编辑工作。公众号:语文教与学。新冠疫情居家学习期间,他接到了班主任老师布置的任务:在网上下载一个抗疫的顺
口溜,刊登在班级微信公众号上,向同学们宣传。

1.以上三个材料都是小朴下载的抗疫宣传顺口溜,其中材料_______最适合初中生,从内容和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疫情期间,小朴读完了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他要写一篇读书报告刊登在班级微信公众号上,向同学们推荐这本书。以下是读书报告的提纲草稿,请帮助小朴编订提纲的先后顺序。
(1)________ →(2)________→(3)________→(4)
A.详细分析小说中最吸引自己的章节的具体阐述,自己感兴趣的人物等。
B.依次概括介绍小说的先后出场的人物、主要内容和各章节内容。
C.总体评价小说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撰写读书报告的总结语。
D.概括介绍与小说相关的文学常识:包括时代、作者信息等。
二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光明中学六(7)班的小明同学最近参加古诗文阅读大赛,没有获奖,心情非常低落。你作为他的好朋友发现后,也许会这样劝他:“我们刚学过英国作家(1) (人名)写的《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流落荒岛,但是他依靠(2)_______ ________(品质)创造了奇迹,比如小说中写到(3)
(具体情节)。我相信,你也终将迎来属于你的‘奇迹’。”(5分)
生命之芯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那些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到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扬的葡萄叶子的,但妻子对这些葡萄叶子却颇有微词,尤其是到了暮秋时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③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④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妻子摘得一串不留。我很惋惜那些没有彻底紫透的葡萄,埋怨妻子说:“有些还没有完全熟透呢,怎么一下子就摘尽了?”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我很不解,摘葡萄和扫落叶有什么关系呢?难道不摘葡萄那些叶子就永远不会凋落吗?
⑤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个夜晚或半天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令人痛惜不已。
⑥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天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天折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⑦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莅临了。我不由对葡萄叶充满了敬意。
⑧我们的生命果实是什么呢?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呢?我们生命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是在为自己的生命使命而生活的吗?什么才是我们人类生命的真正秋天呢?
⑨春天的庭院里,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蛰伏在绿叶间的虫子,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
(选自新语文学习有删改)
(1)阅读第①自然段,请品味“昏睡的葡萄藤醒了”这句话中“醒”字的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第⑤自然段都用了较多篇幅描写葡萄叶,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葡萄叶旺盛生长到葡萄叶子过早落尽,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这句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全文,你从葡萄叶子夭折的生命历程中得到了什么感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