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8课《时间的脚印》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8课《时间的脚印》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5 19:3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 时间的脚印
素养目标 1.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学法指引 逻辑顺序的分类 1.从现象到本质:从某些现象入手,再深入本质介绍事理。如《大自然的语言》先罗列自然现象,再阐明其本质就是“物候”。 2.从个别到一般:罗列个体案例,并归纳总结一般特征。如《被压扁的沙子》从研究者在一些地方发现斯石英的个别现象,推出斯石英出现的一般规律。 3.从质疑到解疑:从提出问题到回答问题。如《恐龙无处不有》。 4.从概括到具体:先概括整体,再从多角度具体介绍。如《苏州园林》先概括苏州园林的四个特点,再分别具体说明。 5.从主要到次要:对若干说明内容进行恰当的主次排序。如《大自然的语言》对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进行排序。 6.从原因到结果:介绍事物现象的成因。如《时间的脚印》介绍岩石的成因。
知识导航
1.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著名科普作家。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作品数百篇,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著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变幻多彩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2.背景介绍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文章中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完成结构图。
2.时间在岩石上留下了哪些“脚印”?这些“脚印”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2)根据计算,大约3 000至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3)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基础练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1934年出版的《广东旅沪同乡会月刊》称:“上海工商百业,政学各界,都有广东人的zōng jì()。”
(2)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zhuāng zhì()。
(3)炎热的阳光hōng kǎo()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4)列车采用高标准的耐fǔ shí()设计和先进防护技术,能够保持30年寿命周期内结构安全可靠。
(5)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shā lì()、泥土。
(6)在shān lù()、gōu hè()、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
(7)眼前是一片凹陷、jūn liè()的土地,只有几丛惨白的芦苇在寒风中凄然地摇曳着。
(8)这里不过是拉开了wéi mù()的一角而已。
(9)可以说,中国的每个节日都讲述了一个意味隽永的故事,或是彰显着金戈铁马为国尽忠的豪气,或是诉说着柔肠百转hǎi kū shí làn()的情话。
2.下列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黄河大合唱》是中华民族的史诗巨作,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精神的诠释。它细致地__了中国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__出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从而__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A.展现 描述 塑造 B.描述 塑造 展现
C.描述 展现 塑造 D.塑造 描述 展现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云计算的发展,教育云技术也得到大力推广,许多学校展开了网络教学模式。(把“展开”改为“开启”)
B.通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活动的开展,使我校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跃上了一个新高度。(删掉“通过”或“使”)
C.《中国诗词大会》的开播,让人们不仅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提升了精神境界,而且感受到诗词之趣、诗词之美。(“感受到诗词之趣、诗词之美”与“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提升了精神境界”互换位置)
D.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自我安全保护。(把“可以增强”改为“增强了”)
素养提升
班级开展了“古人的计时智慧”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题目。(8分)
【计时工具】古代计时工具比较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日晷”,日是太阳,晷是影子。日晷由标有十二地支的圆盘和竖立在圆盘中心的木(铜)杆组成,太阳照射木(铜)杆形成的影子落在哪里,影子所指的时间就是相应的时刻。一种是“漏”。漏,以滴水计时,将四只盛水的铜壶从上而下依次放置。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根刻有时刻的标杆,称为箭。箭随滴水而升高,以壶口处箭上的刻度指示时刻。
1.下面四幅都是中国古代计时工具的图片,其中日晷是()图,漏是()图。(2分)
【时间名称】古人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间段,每一个时间段为一个“时辰”,每个时辰大约等同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时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时段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食 日入 黄昏 人定
北京 时间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2.请参照上表,在下面表格内填写诗句所对应的古代时辰和北京时间。(6分)
诗句 时辰 北京时间
①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陶渊明《饮酒》(其七)]
②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③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课文精读
1.本文以《时间的脚印》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
★2.课文运用了哪种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3分)
3.请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4.说说“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一句中“大约”一词的表达效果。(3分)
拓展阅读
材料一
南北春雨下出不同性格
刘 浩
①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季风区。一年中,伴随着季风的变化,大陆上的降水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稀少,故有“小雨润如酥”“春雨贵如油”等说法;江南地区的春雨较多,正所谓“江南春雨少晴日,露坐青天能几时”。春季的江南是冷空气和暖湿气流激战的主战场,既容易出现连绵的阴雨,也容易出现短时强降雨、雷暴等强对流天气。那么,华北和江南的春雨为何性格如此不同呢?
②春季是冬季风转向夏季风的过渡时节,虽然总体趋势是冬季风慢慢变弱、夏季风逐渐强盛,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两军对垒、互有胜负,呈现拉锯战的态势。当冷空气在春季南下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③第一种情况是干冷空气强劲,暖湿空气柔弱。强劲而干冷的西北风以“短、平、快”的特点快速掠过中东部地区,此时,华北地区的天气现象就表现为大风、降温。其间,如果某地有水汽条件并且存在辐合上升运动,就可能产生短时弱降水。在江南,强冷空气推着柔弱的暖空气东移南撤,形成了冷锋锋面,锋前区域往往会被阴雨笼罩,而后冷空气快速过境,江南地区蓝天重现。
④第二种情况是暖湿空气北上,然后干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先北上,渐次占领江南和华北,上述地区近地面风向以南风为主。俗话说“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春季的冷空气也不是吃素的,它们在关键区积蓄到一定程度后会大举南下。由于暖湿空气比较强势,所以冷空气南下的进程阻力较大、行进缓慢,“打太极式”地慢慢推着暖湿空气南撤。在这种情况下,华北表现为连续两三天的绵绵细雨,十分有利于夏粮生产。可惜这种天气形势并不常见,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说。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会渐次减弱、变性,抵达江南时,与盘踞此处的暖湿空气势均力敌,甚至会形成静止锋,此时江南地区降水多,持久且猛烈。
⑤综上所述,当春天的冷空气南下时,华北多数情况下只是刮刮风、降降温,落几滴微雨;而江南则会发生冷暖空气的激烈对峙,从而产生持续性降雨。
(选自《百科知识》,2022年04A期,有删改)
材料二
一日清晓,宝钗春困已醒,搴(qiān)帷下榻,微觉轻寒,启户视之,见园中土润苔青,原来五更时落了几点微雨。于是唤起湘云等人来,一面梳洗,湘云因说两腮作痒,恐又犯了杏癍癣,因问宝钗要些蔷薇硝来。
(节选自《红楼梦》第五十九回“柳叶渚边嗔莺咤燕 绛云轩里召将飞符”)
★1.对材料一第④段的说明顺序,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暖湿空气北上、江南和华北南风为主→干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南撤、华北绵绵细雨→形成静止锋、江南降水持久猛烈
B.暖湿空气北上、华北绵绵细雨、干冷空气南下→江南和华北南风为主、形成静止锋→暖湿空气南撤、江南降水持久猛烈
C.干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南撤、华北绵绵细雨→暖湿空气北上、江南和华北南风为主→形成静止锋、江南降水持久猛烈
D.干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南撤、江南和华北南风为主→形成静止锋、江南降水持久猛烈→暖湿空气北上、华北绵绵细雨
2.材料二《红楼梦》选段中,寥寥数语描述了华北春雨“少”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简要阐释这一特点的成因。(3分)
3.材料一运用大量诗句、俗语、气象术语和多种修辞手法,各具独特的说明作用。请从引用和拟人的角度,简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写作练习
按要求完成微写作。(10分)
请根据下图,写一段准确介绍废旧衣物处理流程的说明性文字。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