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单元主题 草木枯荣,大雁去来,恐龙无处不有,沙子极为致密,这些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语文素养 1.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2.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单元提要 篇目 主要内容 学法指引 微写作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以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现象的成因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辨析说明方法 根据材料介绍月牙泉
《阿西莫夫 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大陆漂移学说;《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观点。 事理说明文常用的顺序——逻辑顺序 介绍图标
《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介绍了大雁的回归情形、日常生活及其联合观念,抒发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介绍一种动物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介绍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 逻辑顺序的分类 根据图示介绍流程
群文阅读: 科学探究 (一)《如何给山峰测高》 (二)《从“找水”到“采样”,探索火星生命之谜》 (三)非连续性文本:知节气,识物候
写作指导: 说明的顺序 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写作实践中采取哪一种顺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一篇说明文往往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综合性学习: 倡导低碳生活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我们应当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5. 大自然的语言
素养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分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学法指引 辨析说明方法 1.常用的说明方法。①分类别:把说明对象按类分项(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逐一说明。②下定义: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被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做周全、周密的规定和说明。③作诠释:对事物局部、某一方面特征的介绍,使抽象的说明更加通俗易懂。④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⑤举例子: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⑥打比方: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具体地介绍事物特征,使说明更加通俗易懂。⑦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更准确、更直观、更有说服力。 2.如何辨析说明方法。首先要掌握说明方法的相关知识;其次要明确答题范围,看题干中有无答题范围的限制,如某句、某段、整篇文章;最后阅读题干指定的句子或文段,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其使用的说明方法。
知识导航
1.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他是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主要著作有《物候学》(合著)、《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2.背景介绍
1963年,在竺可桢与气象学家宛敏渭共同编写的《物候学》一书出版前夕,为了迅速普及这门学科知识,作者写了一篇以介绍物候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小品文。此文最早以《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为题发表于《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署名竺可桢、宛敏渭。文后注有“本刊根据作者尚未出版的《知识丛书》之一《物候学》摘编”的字样。原文共分为4个部分,每部分有一个小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是其中一个小标题。此文被选入教材后改题为《大自然的语言》。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完成结构图。
2.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基础练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冰雪融化,草木méng fā(),各种花cì dì()开放。
(2)再过两个月,燕子piān rán()归来。
(3)文脉是指一种文明在特定空间与一定时间中yùn yù(孕育)而生、绵延不绝的历史与文化范畴。
(4)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nónɡ yàn()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5)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hǎi tánɡ()、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6)翻译就是一座桥,它的两边,气候xuán shū(),风光迥异。桥两边的人,世代相传,各忙各的,分别发展出不同的语言文化与习俗风尚。
(7)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使矿区内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原来一度近乎xiāo shēnɡ nì jì()的鸟类又飞回来了。
(8)经济活动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zhōu ér fù shǐ()的循环过程。
(9)这样看来,huā xiāng niǎo yǔ(),cǎo zhǎng yīng fēi(),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夏夜是多么美好!微风轻拂,月光下那婀娜的树影,伴着蛙声起舞。
B.据说,人类的老祖宗盘古,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就在这混沌之中。
C.人世间的事往往否极泰来、地循环,不必为一时的挫折而灰心。
D.在公共场所要讲文明,不要高声喧哗,要,自觉维护公共秩序。
3.下面这段介绍“汉字发展”的文字中有四处语病,请选出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
汉字是一个生命体。①它生根于中华大地,绵延千载,谁都不会否认它不能记录着中华民族悠长而富有活力的历史。追寻它的根源,就仿佛在阅读一部气象万千的中华文化史。②最初记载的关于汉字起源来自战国时代及其后的有关文献。这些史料认为汉字是仓颉创造的,《吕氏春秋》《荀子》等皆持此论。③实际上,造字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不仅不能一蹴而就,又不能完成于一人甚至一代人之手。④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使汉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方尝试到约定俗成,不断发展变化。
A.第①句删掉“不能”。
B.第②句中的“最初记载”与“关于汉字起源”互换位置。
C.第③句把“又”改为“而且”。
D.第④句把“使”改为“让”。
素养提升
寒来暑往,四季更替,自然界就是这样演绎着春夏秋冬的变化。请你参与班级组织的“大自然之旅”活动,并完成下面的任务。(6分)
1.在开展“大自然之旅”活动时,班长已设计好两项内容,请你再补充两项。(2分)
活动一:展示图片,描绘大自然
活动二:通读美文,聆听大自然
活动三:
活动四:
2.历代文人墨客从不吝啬对四季的描绘,小明搜集到了一些描绘四季的对联,但在抄写描写春天的下联时遗漏了两个字,请你根据对联的特点,将其补充完整。(2分)
上联:春风吹绿千枝柳
下联:时雨万树花
3.面对默默无闻为人类奉献着自己的大自然,我们应该竭尽全力去爱护它,切实担负起保护自然的责任。请你拟写一条保护自然的宣传标语。(2分)
名著练习
根据名著内容,完成下面小题。(6分)
1.下面是两位同学读完《经典常谈》后的发言,其中一人的说法有误,请你找出并修改。(2分)
姓名 所读章节 所发言论
小语 《辞赋第十一》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远被纪念着的一个人。《楚辞》中《离骚》《九章》和《九辩》的各篇都是屈原在被放逐时所作的。
小文 《诸子第十》 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学说上,孔子主张“正名主义”,孟子重视圣王的道德,荀子重视声望的威权。
说法有误的同学是:,我的修改意见是:。
2.在读完《经典常谈》后,小华有个疑惑:科举时代,为什么每个学生都要读朱熹注解的《四书》?请你帮他解惑。(4分)
课文精读
1.阅读第1段,指出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归来。
2.结合第3~4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6分)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方法:
作用: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说明方法:
作用: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介绍这些因素的段落顺序能调换吗?为什么?(4分)
拓展阅读
草木知时节,鸟鸣报农时
——漫话物候
胡启山
①“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候鸟春秋迁飞,蛇蛙冬前蛰伏,百花深秋凋谢,蜡梅傲雪迎春。”……这些古今诗话,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照一定的季节生长、发育、活动的规律。反过来,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活动,也可成为季节时令的标志。有些自然现象,如初霜、终霜、始雪等也与季节、气候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候。
②文献记载,我国特有的24节及72候就是以物候为基础的。“候”就是气候,五日为候,三候为节(节气),六节为时(季),四时为岁(年)。每候都有相应的物候现象,叫作“候应”。72候可以说是古代的“物候历”。老农铭记的谚语“二月艾发芽,三月韭长叶”“春分海棠、梨花、木兰放,清明桐花、麦花、柳絮开”,就是对古代原始“物候历”的继承。
③候应,包括动物候应、植物候应和自然现象候应。动物候应是从动物的蛰眠、复苏、交配、繁殖、换羽、迁徙的过程来反映节气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这一名句就是对动物候应的写照。“布谷枝头叫,种谷时节到”,就是通过动物的啼鸣,向人们告知农时。植物候应是以植物的萌芽、发叶、生枝、开花、结果、落叶的规律来反映季节变化的。“花开花落”“一岁一枯荣”,就是植物随季节变化而兴衰的显著特征。“春季桃花一片红,夏季荷花满池中,秋季梨果压弯树,冬季寒梅半老松”,是大自然造化的四季美景。“木瓜开花,点豆种瓜”,则是向人们报告农时信息。自然现象候应又称非生物候应,是以霜降雪飘、水冻冰化、风云变幻等来反映节气的。“三旬已过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在《舶趠风》中苏东坡把梅雨与风并提,指的是春末时节,夏季南风开始活跃,雨带向北推进,江南雨势则逐渐减弱的现象,揭示了江南春末夏初“雨渐断,风欲来”的现象。“伏天有雨,仓里有谷”“棉怕深秋花中雨,麦怕初夏干热风”等农谚精辟地总结了非生物候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④物候因地区不同而异。例如桃花在南京3月下旬已吐蕾竞放,在北京则要到4月下旬才花开满枝。物候还受到地势的影响。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就是说你若从春光早逝的平川登上高山,就会觉得又回到了春天的怀抱。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平均气温要降低0.5~0.6 ℃。由于平川与高山气候的差别,所以人们在制订秋播计划时,就有“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地”等策略。
⑤草木知时节,鸟鸣报农时。可见,认真地研究当地的物候现象,用以指示农时、预报天气、指导农业生产,不失为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有删改)
1.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3分)
A.物候现象与人类历史的关系 B.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C.农业生产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D.物候现象与动植物活动规律的关系
★2.选文第③④段主要的说明方法分别是什么?为什么采用不同的说明方法?(3分)
3.劳动人民在总结“候应”时关注了哪几类物象?总结“候应”有什么作用?请根据选文内容和下面的材料作答。(4分)
材料一 清明有三候:“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意思是说,初候梧桐开花,5天后田鼠变成鹌鹑之类的小鸟,再过5天,天空出现彩虹。
(选自《百科知识》)
材料二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写作练习
按要求完成微写作。(10分)
说明文要按照事物、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选择恰当的说明顺序。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仿照《大自然的语言》中介绍物候知识的方法,采用适当的说明顺序,写一个介绍月牙泉的说明文片段。
要求:(1)选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2)语言准确生动;(3)150字左右。
材料一 月牙泉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月牙泉本身的地质结构、低洼地的地形条件和高定位的区域性地下水位等三个方面的因素。20世纪40年代末期,敦煌城及其南部地区地下水位高出目前水位10米左右,在这种较高水位条件下,西北部平原区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泉域后在地形较低的洼地溢出,形成了月牙泉。较高的区域性地下水位是月牙泉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月牙泉持续数千年不干的基本保证。
材料二 据考证,月牙泉四面鸣沙山群峰耸立,山坳随着泉的形状也成月牙形,吹进这种环山洼地里的风,由于空气力学原理,会向上旋,于是月牙泉周围山上流下来的沙子又被送回四面的鸣沙山脊的另外一侧,这就是泉水不被黄沙掩盖的原因。两千多年来,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地形运动,沙山和泉水保持着矛盾而又和谐的天然共生共存状态。尽管风沙肆虐,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