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春期六校第二次联考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命题学校:南召一中 审题学校:唐河一高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贾湖遗址历经8次发掘,出土陶、石、骨、角、牙等各类文物6000余件,其中,出土的40余支骨笛,是迄今世界上出土个数最多、保存最为完整,且能吹奏五声至七声音阶的最早的管乐器实物,这一发现有力推翻了文明社会才有五声音阶的传统认识。下列关于贾湖遗址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代表 B.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现象较为明显
C.该地区史前音乐达到一定水平 D.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2.西汉在边郡范围内设置部都尉等以分太守的事权,逢重大战事则临时命将置帅,事毕即罢。终西汉世,在北方边疆,并没有可以统帅数郡兵力的常设军事机构。西汉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
A.加强边疆地区控制 B.削弱王国军事力量
C.分化事权加强集权 D.守内虚外巩固中原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南方相比,北方在耕作工具与耕作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如发明了畜力牵引的铁齿耙、使用绳索软套以及耕耙糖技术。对此,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生存压力倒逼技术革新 B.国家对技术革新的支持
C.受江南先进技术的启发 D.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4.两税法将所有赋税合并减省,最后分两次征收省去了原本“旬输月送”的麻烦以及税吏催征苛索的纷扰,税收项目得以减少;两税法又规定了集中交纳的时间,缴纳手续快速便利,税收额度清晰可见。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
A.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便利了农民交纳赋税
C.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D.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标准
5.中晚唐士人写的民生诗普遍致力于通过蒙太奇式的场景拼贴展现一个分裂的世界,宋代士人写的民生诗则着眼于弥合官与民之间,乃至于民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裂缝,在不改变社会基本架构的基础上修补建设,最大程度地实现多方兼顾。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文学表达具有多元化特点 B.士人群体政治地位得到调整
C.国家对人身控制比较松弛 D.宋代社会主要矛盾缓和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第1页 (共6页)
6.辽中京大定府始建于1007年,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研究表明,辽中京城规整有序,改变了上京“以东为尊”、随形就势的布局,设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三重城均只在南墙开门,有贯穿南北的中轴线。据此可知,辽中京城的营建
A.改变了游牧行国体制 B.因地制宜而形成方正布局
C.反映出对中原正统的认同 D.体现了辽代文化的二元性
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B.税收制度的调整
C.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D.地区经济的差异
8.清朝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变更土地产权(即实行更名田:清朝将原明朝藩王勋戚逃亡后被农民或豪强占有,后收归国家所有的土地无偿给予原种之人,即“改入民名”的田地)、招徕流民、奖励垦荒、兴修水利、轻捐薄赋等措施,直至“永不加赋”(1712年)、“摊丁入亩”。这些做法
A.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 B.保护和发展了小农经济
C.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D.实现了人口增长
9.下表所示为1844—1863 年广州和上海的外国船只数及吨数变化情况,这反映出
年份 船只数 吨数
广州 上海 广州 上海
1844 306 44 14209 8584
1849 331 133 142357 52547
1855 —— 437 157151
1863 867 3400 300500 964309
A.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深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C.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对外贸易逆差扩大
10.下图为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由“上海吴文艺斋”出品的《各国钦差会同李傅相议和图》,图中比、俄、英、法、德、美等国钦差济济一堂,毕恭毕敬联结在以李鸿章为中心的四周,日本当局将刺杀李的刺客小山抓来,令其双膝跪于跟前。由此可知,图像史料
A.有作者主观立场的痕迹 B.无史学探究的直接价值
C.比文字材料的可信度更高 D.较客观的反映了历史事实
11.1919 年,哲学家张东荪在《第三种文明》一文说:“这次大战把第二种文明(指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破绽一齐暴露了,就是国家主义与资本主义已到末日,不可再维持下去了。”此观点反映出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第2页 (共6页)
A.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中国救亡途径面临转向
C.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 D.中西方文明冲突加剧
12.1923年中共三大指出“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1925 年中共四大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和建立党的组织,党的基层组织由党小组改为党支部,有3人以上即可组织支部,同时简化入党程序,积极吸收工人、贫农和一般革命分子入党。这一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
A.认识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B.致力于发展革命统一战线
C.着手探索农村革命的道路 D.适应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13.下表是1931年9月 24 日和25 日,《中央日报》报道内容节选。这些报道旨在
《中央告诫同胞团结御侮国联理事会主张公道》 “我国在国际方面,渐趋有利”
《国联决议日本撤军》 日本代表在会上“面色灰白,状殊疲乏吸雪茄”,国联“申请避免扩大形势,并要求日本即将军队撤退至原地”
《各国不满日本暴行》 “英报主张国联干涉”“美国政府深刻注意”“法国激烈反对”
《国联劝告撤兵后 日内阁急思转圜》 日本“政府现正考虑国联来文,预料日内即将答复,声明日本愿撤兵至区域”,并称“国联秘书处今日宣布,行政院将再召特别会,讨论满洲事件”
A.转移国内的舆论焦点 B.促进民众的政治认同
C.获得英美法等国家的同情和支持 D.提高国民党在国际上的地位
14.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东胶东抗日根据地发行了自主货币“北海币”。该货币以农业物资储备作为担保,并根据农业周期调整货币数量以保持币值稳定。“北海币”在胶东地区流通领域中的信用远远超过法币和汪伪政权的伪币,成为强势货币。“北海币”成为强势货币的主要原因是
A.货币机制基于农村传统经济 B.中国共产党的货币政策赢得民心
C.农村与城市经济的联系较弱 D.战争环境制约货币自由流通
15.1945年9月,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创作和发表了漫画《炮弹作花瓶,万世乐太平》,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B.和平成为民心所向
C.媒体积极参与反战运动 D.国民党积极准备内战,前途堪忧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第 3 页 (共6页)
16.下表为1950 至 1951 年党和政府对农村阶级成分划分方法的调整概况。其调整的根本目的在于
文件 调整内容
《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1950年8月 凡经常剥削量在相当于雇请一个长工以上,但不到雇请两个长工者,则应仔细计算其剥削收入是否超过其总收入的25%,超过者为富农,不超过者为中农或富裕中农
《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补充规定(草案)》1951 年3月 凡雇请一个长工,或者有其他剥削而剥削量也相当于对一个长工的剥削量以下者,均不得认为富农,对于这种家庭不必去计算其剥削收入是否超过其总收入的25%,即使超过了也不算富农
A.正确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恢复经济、巩固新生政权
C.奠定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 D.深入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当屈原看到人民在战乱中遭受到的苦难时,挥泪长恸,“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他在《远游》中写道:“涉青云以泛滥游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怀余心悲兮,边马顾而不行。”
——摘编自黄力之《爱国主义:中国精神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 下表为端午节纪念屈原的历史。
时期 地域 习俗 材料出处
两汉 荆楚等地 以端午为恶日,民众采兰沐浴、用桃木板辟邪等 宋颖《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
南朝 南方地区 端午节被视为良节;南方的尝新、庆丰收等习俗 与北方观念融合,出现角黍和竞渡等娱乐竞技 活动 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宗懍《荆楚岁时记》
唐代 全国大部分地区 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间庙外吟君赋。祭圣贤,忠义荡乾坤,伤君去 《满江红·端阳前作》
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 储光羲《观竞渡》
材料三 端午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因其蕴含的独特民族精神,端午习俗已由传统的驱毒避邪衍生为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且因地域差别而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主要有祭祀屈原、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
——摘编自《端午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屈原思想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端午节习俗演变的特点。(6分)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第4页 (共6页)
18.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明代财政收入表。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宝钞(万锭) 银(万两)
1430 3 979 20.5 94.1 7388.9 32.9
1552 2 659 13.3 32.0 2 414.4 243.3
1621 2 780 12.9 20.6 8.1 755.2
——摘自《明实录》
材料二 《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
——摘自《醒世姻缘传》等
材料三 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6分)
(2)结合上述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8分)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2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每个游击队单独的活动,在主要集团军的战役上并没有决胜的意义。可是,无数游击队的不断的动作,却是非常伟大的力量,像连续的滴水可以蚀穿石头,使敌人的交通迟滞、阻塞企图暴露,军心动摇,汉奸政权也不稳固,兵力不敷分配,给养断绝,经济资源被破坏,有生力量被削弱。
——摘编自朱德《论抗日游击战争》
材料二 在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游击队在华北、华中(含华东)和华南所抗击的日军占这些地区全部日军的比例,1938年年底为58.8%,1939年为62%,1940年为58%,1941 年为75%,1942 年为63%,1943 年为58%。至于同期国民党军队在这些地区所抗击的伪军,只在1943 年有10%,其他年份里伪军均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所抗击。
——摘编自阎治才《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第 5页 (共6页)
材料三 为壮大抗日游击队伍的力量,1940年9月,新成立的中共南(海)番(禺)中(山)顺(德)中心县委在顺德县西海乡涌口村的一间茅屋里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建立一支八路军、新军式的抗日武装。1941年7月中旬,日军指使汉奸李望鸡所率的两个团向西海外围推进。西海根据地林锵云通过群众工作,积极联络当地乡绅,发展中间势力,做好充足准备,击退了李塱鸡军的两次试探性进攻。这场战役中广游二支队只有三四百人,却打垮了伪军一个师的进犯,毙伤伪团长兼“前线总指挥”祁宝林以下共500余人。这就是珠江三角洲敌后抗战以来以少胜多的著名战斗,被誉为“西海大捷”。
——摘编自李金哲《华南抗日纵队的建立与华南敌后战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敌后战场的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海战斗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6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请结合近代中国历史史实,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合;紧扣主题;逻辑严谨;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第6页 (共6页)2024年春期六校第二次联考
高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D
【解析】据材料出土陶器等工具及推翻了文明社会才有五声音阶的传统认识可知,贾湖遗址
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排除 A项;贾湖遗址出土陶、石、骨、角、牙等各类文物 6000
余件,40余支骨笛等信息体现不出明显的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现象,排除 B项;该地区史
前音乐达到一定水平,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 C项;贾湖遗址出土陶、石、骨、角、牙
等各类文物 6000余件,出土 40余支能吹奏五声至七声音阶的骨笛,体现出生产力的进步与
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故选 D。
2.C
【解析】根据材料,西汉在边郡采取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政策,遇战事则临时设置将帅,
事毕即罢,可知西汉朝廷是在防范地方,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 C项正确。A、D两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涉及的是郡,而不是王国,排除 B项。
3.A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不安,为了生活,人们不得不采取更新技术的办法来提高
粮食产量,因此材料隐含的信息是“生存压力倒逼技术革新”,故选 A项。材料体现不出国家
支持与技术革新之间的关系,排除 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技术本身
落后,江南的先进技术是北民南迁带去的,排除 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具有保
守性等特征,对新技术的需求较弱,排除 D项。
4.B
【解析】由材料可知,两税法简化了税制,减少了税收项目,简化了交税手续,这就便利了
农民交纳赋税,故 B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两税法与国家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A项错误。
材料虽然提及税收项目减少了,但没有提及农民赋役数额的变化,因此无法判断农民的赋役
负担是否减轻,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标准,D项错误。
5.B
【解析】诗歌内容与风格是时代的产物,是诗人对社会的看法的反映,唐代中晚期民生诗展
现的是分裂的世界,体现了社会矛盾突出,诗人的立场是批判,说明诗人站在了统治者的立
场之外。而宋代诗人的主要立场是调和与修补,他们既关心民生又维护统治者,可见他们对
于统治者的认可,之所以认可是因为宋代士人在朝廷中地位高,本身就是统治者甚至是参与
决策的官员,故 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宋
代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仍然比较尖锐,并没有缓和,排除 D项。
6.C
【解析】根据材料“设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三重城均只在南墙开门,有贯穿南北的中
轴线”可知,辽朝中京城的城市布局明显跟中原政权的城市布局比较相似,这说明辽的统治者
1 4
高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第 页(共 页)
{#{QQABCQAAgggAAJAAAAgCUwHyCgEQkAAACYgORFAIsAABABNABAA=}#}
学习并认同中原文化,故选 C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强调改变了上京“以东为尊”、
随形就势的布局,因地制宜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B项;材料只反映了辽王朝对中原王朝的
学习,排除 D项。
7.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山东是棉花的重要种植地,江南商人将山东棉花运回江南,再运来
棉布,说明江南地区是棉纺织的再加工地区,其纺织手工业较为发达。由此可知,江南地区
和山东地区的生产内容不同,地区分工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故选 D。长途贩运贸
易的兴起是对这一现象的表述,不是原因,排除 A项;明朝中后期税收制度有一定调整,但
对此影响不大,排除 B项;货币制度的变化对该现象不起主导作用,排除 C项。
8.B
【解析】承认农民土地所有权、垦荒、减轻赋税、改革税制等均是为了保护和发展小农经济,
故选 B项;种植经济作物、市镇经济崛起等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而材料涉及的是统治者调
整农业生产关系,排除 A项;土地兼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C项;清朝的这些措施只是
有利于人口增长,排除 D项。
9.A
【解析】据材料可知,1844-1863年广州和上海的外国船只数及吨数都在大幅增加,这反映
了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深,故选 A项。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工业产生于洋务运动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C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进出口关系,排除 D项。
10.A
【解析】材料图片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李鸿章在日本谈判期间被刺杀一事,由于图片
来自于“上海吴文艺斋”,加上材料“毕恭毕敬联结在以李鸿章为中心的四周”,可以反映出题
中图像带有作者的主观立场痕迹,A项正确。“无史学探究的直接价值”过于绝对,排除 B项;
“比文字材料的可信度更高”也过于绝对,因为图片也可以作假,排除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
知,图画属于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单一的图画无法认定事实,故排除 D项。
11.B
【解析】根据材料“第三种文明”“资本主义已末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哲学家张东荪的观
点利于中国放弃以学习资本主义作为救亡的途径,转向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探索救亡的途径,
这反映出当时的救亡途径面临转向,故选 B项。材料的主旨不是阐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排
除 A项;张东荪的观点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排除 C项;材料中的观点与中西方的
冲突无关,故排除 D项。
12.D
【解析】据材料可知,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深入发展,党的建设的状况还远不能满足日益
发展的革命形势的需要,亟待进一步加强,所以 1925年中共四大决定采取具体措施来促进
党组织的发展,扩大党的规模和影响力,适应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故选 D项。A、B不
是材料的主旨,C与材料时间不符。
13.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之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南京国民政府仍将“剿
2 4
高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第 页(共 页)
{#{QQABCQAAgggAAJAAAAgCUwHyCgEQkAAACYgORFAIsAABABNABAA=}#}
共”视为头等大事,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中央日报》是国民党的官方报纸,材料中
《中央日报》大量报道了国联处理中日问题的相关新闻,以及欧美国家对日本的舆论声讨,
它渲染夸大了国际联盟的力量,给人造成日本撤兵在即,中日冲突和平解决在望的假象,以
达到转移国内舆论焦点的目的,故 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中央日报》报
道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国内民众,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内容与提高国民党国际地位无关,
排除 D项。
14.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海币”信用超过法币和伪币是因为有农业物资储备作为担保,并
且根据农业周期调整货币数量以稳定币值,所以,“北海币”成为强势货币在于其与农村传统
经济挂钩,故选 A项。材料表明共产党的货币政策赢得民心,而设问是赢得民心的原因,排
除 B项;材料无法体现农村与城市经济的联系性较弱,排除 C项;材料中强调的是货币信用,
而非货币流通,排除 D项。
15.B
【解析】根据材料“1945年 9月”“炮弹作花瓶”,其反映了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面临
着数百年来遗留下来的千疮百孔的现状,中国人民面前的迫切愿望是重建家园,人民渴望和
平、民主,反对内战再起,B选项符合题意。A非材料主旨,C、D与材料无关,排除。
16.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可知,1950年在全国进行土地改革,改革中出现一些问题,后来不
断对问题进行调整及解决,以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正常实施,其根本目的在于
保证土改顺利进行,以恢复经济、巩固新生政权,A项是历史表象,排除A项,故选 B项;农
村社会主义改造从 1953年开始,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镇压反革命运动,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 52分)
17.【答案】
(1)反对战争,推崇和平;热爱生活,关注民生幸福;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每点 2
分,共 6分)
(2)由区域发展到全国;习俗活动逐渐丰富多彩;功能由驱毒趋向多元。(每点 2分,共 6分)
【解析】
(1)由“当屈原看到人民在战乱中遭受到的苦难时,挥泪长恸”可得出关注民生幸福、反
对战争;由“涉青云以泛滥游兮,忽临睨夫旧乡”可得出追求家国情怀等。
(2)由材料二“荆楚等地”“南地区”“全国大部分地区”可知,由区域发展到全国;由材
料二中各个时期的习俗和材料三“传统的驱毒避邪衍生为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
等民间活动”可知,习俗活动不断丰富,功能趋向多元。
18.【答案】
(1)材料一是明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官方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
现等问题;材料二是小说,对当时普遍使用白银的社会场景的描述,可用于研究明代
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影响。但要区别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要考虑作者的立场
与意图,需要其他史料印证;材料三是黄宗羲废金银的主张,可用于研究时人对白银
货币化问题的认识。(每点 2分,共 6分,言之成理即可)
3 4
高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第 页(共 页)
{#{QQABCQAAgggAAJAAAAgCUwHyCgEQkAAACYgORFAIsAABABNABAA=}#}
(2)影响:促进国家财政的货币化,有利于赋税制度改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
性商帮群体出现;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弱
化了中央集权。(任答 4点,每点 2分,共 8分)
(3)方志、笔记、外国文献、考古资料等。(任答 2点,每点 1分,共 2分)
19.【答案】
(1)作用:在交通、给养等方面打击日伪军,在削弱其有生力量的同时,也动摇其军心;
敌后战场在敌后游击战中牵制了大量日伪军,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敌后战场成为
中国人民对日反攻的重要基地。(每点 2分,共 6分)
(2)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抗日武装力量的建立并壮大;团结了可以团结的力量
共同抗日,发挥人民群众力量;领导人正确的战略战术。(每点 2分,答出 3点即可,
共 6分)
20.【答案】
示例:
论题:辛亥革命是统治者和革命者等多方合力的结果。(2分)
论述: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致使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化,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预备立宪中“皇族内阁”的出现
推动立宪派转向革命,这些条件的叠加,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使其沦为革命对象。(4
分)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革命的阶级基础,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提供了革命的
组织基础,三民主义的提出提供了革命的思想基础,革命的阶级、组织、理论基础为革命创
造了主观条件。(4分)
总之,统治者无力处理社会危机为革命预留了空间,革命派针对危机给出了新的解决方
案成为革命合法性的基础,二者共同促成了革命。(2分)
其它论题:戊戌变法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等。
评分标准:
评分项 论题与论证 材料与史实 叙事与逻辑 分数
水平 1 回避问题,无论题无 没有使用材料信 仅罗列史实 0-4分
论证 息或所学知识
水平 2 论题不甚清晰;论证 能提取材料信息 叙述连贯通顺 5-8分
不尽一致、合理 或使用所学知识
水平 3 观点鲜明;论证一 能在所学知识与 叙述结构完整 9-12分
致,合理 材料信息间建立
联系,史实充分
4 4
高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第 页(共 页)
{#{QQABCQAAgggAAJAAAAgCUwHyCgEQkAAACYgORFAIsAABAB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