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5 18:5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战国时期,申不害在韩国推行“循功劳,视次第”的行赏制度,燕国燕昭王采取“察能而授官”的政策,提出“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封建诸侯重用士人 B.职业官员有序流动
C.社会阶层变动频繁 D.血缘政治遭到冲击
2.战国中期以后,秦国把能否为国耕战作为判断社会行为的价值标准,以法家学说为主导,利用儒家和道家的“刑名”之学,用名与利对耕战之民众进行奖赏。这说明秦国( )
A.促成“百家争鸣” B.重视实用之学
C.主张重农抑商 D.形成法治传统
3.教育公平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下列孔子的思想中,对今天倡导教育公平有借鉴意义的是
A.温故知新 B.当仁,不让于师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4.据《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元年(前361年)向天下士人广发求贤令,明确提出:“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表明( )
A.分封制已遭到破坏 B.宗法血缘关系逐渐松弛
C.官僚政治正式形成 D.传统选官制度受到冲击
5.《荀子·强国篇》:“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孙卿子曰:‘……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轻慢),古之吏也。”,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秦人尚未摆脱边地陋俗 B.秦国社会治理井然有序
C.秦国成为最强的诸侯国 D.郡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6.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上中下”的地理位置来分,它们分别是
A.齐、楚、秦、燕、赵、魏、韩
B.齐、楚、秦、燕、韩、赵、魏
C.燕、赵、魏、韩、齐、楚、秦
D.楚、韩、赵、齐、秦、燕、魏
7.下列人物与观点对应正确的是( )
A.孟子人性恶,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B.庄子天道与自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C.墨子隆礼重法,“制天命而用之”,“兼爱”和“非攻”
D.韩非子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法术势结合,加强君主专制
8.吕思勉在《中国的历史》中写道:“从春秋的末期,久已寂寂无闻,入战国的初期,又国多内难。又因为僻处西陲,开化最晚,大家都有些瞧不起他。”“他”是指
A.楚国 B.秦国 C.齐国 D.魏国
9.先秦时期,儒家以仁义而尊圣,道家以自然无为而崇圣,墨家以事功原则而希圣,法家以专制暴力而扬圣。且各家都尊称本派研习典籍为“经”,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方向寻求突破。这反映了诸子百家意在(  )
A.推行仁政理念 B.重建社会秩序
C.完成思想统一 D.发展理论体系
10.《食货志》中提及董仲舒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曾说:“用……,改帝王之制,废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里省略号处应为
A.王莽改制 B.商鞅之法 C.吴起之法 D.孝文之变
11.如图是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货币的形制与各地文化无关 B.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C.经济交流因货币不一而中断 D.钱文工镌刻的字体以隶书为主
12.轴心时代的先哲提出了深刻的思想命题。春秋末期的左丘明言“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又曰“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两者均( )
A.主张“和而不同” B.倡导“崇德尚贤”
C.崇尚“道法自然” D.重视“以人为本”
13.春秋时期成书的《论语》《老子》谈及战争问题时只有只言片语;战国诸子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远远超过春秋诸子,如《墨子》一书,专门讨论战争问题的篇目就有《非攻》等十四篇之多。这反映出(  )
A.诸侯战争的社会影响扩大 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C.春秋时期分封制得以巩固 D.诸侯战争遭到民众普遍反对
14.先秦文献《夏小正》《诗经·豳风·七月》《吕氏春秋·十二纪·纪首》《礼记·月令》,都列出每个月气候、物候等,产生了四季、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等节气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反映出( )
A.农耕文明的底蕴 B.诸子思想的融合 C.天文历法的成熟 D.礼乐文化的传播
15.战国时期,各国都建立了以奖励军功为目的的爵位制度,处于不同等级的人享有不同的权力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地位。这一制度的推行( )
A.助推争霸战争不断升级 B.强化了军事在国家中的地位
C.激发了社会的内在活力 D.表明地主阶级已经掌握政权
二、填空题
16.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创作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其抒情长诗《 》,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
17.工商业
(1)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2)私营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18.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1)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孟子和荀子的学说从不同角度发挥并补充了孔子的思想,为新兴的 提供了理论基础。
(2)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庄子的思想比 更加消极保守。
(3)新出现的重要派别有墨家、法家
①墨家代表下层 利益和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②法家则适应专制集权的社会趋势,主张 ,君主独裁,反映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19.社会变革
(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 崛起。
(2)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
(3)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
20.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征:民族关系:“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在征伐和交流中逐渐融合,产生了 观念。
三、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春秋到战国,政治变动十分剧烈,经济有了大幅度发展,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促使西周以来的社会秩序逐渐解体,迫使统治者对传统治国方式进行调整。兼并战争的益激化,更加推动各国努力提高统治效率,变法运动逐渐成为战国的一股潮流。
——摘编自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5(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
材料二 “社会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变社会动乱为“社会和谐”,贯穿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始末。
主张 出处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有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各学派围绕“社会和谐”提出的主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到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思想史》上卷等
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利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文化内涵,并分析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传入欧洲的原因。
23.阅读材料,问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国与三晋壤地相接,接触多。三晋之人在秦国出仕者不在少数,如张仪、范雎等。三晋学风多尚功利实务,与秦俗易于相得。如秦在政治制度上受三晋影响,其.国家组织设置大致仿照魏国。故秦受三晋文化影响甚于宗周文化。
材料二 变法前,商鞅与甘龙、杜挚的辩论,不仅是统治阶级中的派别之争,也是以三晋为代表的西土文化与以齐鲁为代表的东土文化之间的冲突。从中可见秦人选择文明的路径。秦孝公最终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可见时势已不允许把以彻底改进社会、人生为目的的齐鲁之学作为治国之指导思想,而将目光仅限于一国,仅以谋国家富强为基准的三晋之学将被历史选择。商鞅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为田开阡陌封疆”“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平斗桶权衡丈尺”。商鞅变法将社会引向一个统治残酷、愚昧单调、军事色彩浓厚的专制社会结构中。秦文化中固有的弱点使商鞅变法只能于短期内取得国富民强的效果,但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志飞《商鞅变法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国受三晋文化影响较大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列举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作用。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申不害在韩国推行“循功劳,视次第”的行赏制度,燕国燕昭王采取“察能而授官”的政策,提出“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改变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一些诸侯国实行灵活的任用人才的制度,选官制突破了血缘的限制,官僚政治逐渐发展,故D正确;材料中仅仅是个别国家的选官制度,不能说封建诸侯重用士人,以偏概全,故A错误;B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有序”材料中没有相应的信息,故B错误;材料中仅仅是反映了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有人才流动现象,但材料中没有反映“变动频繁”的信息,故C错误。
2.B
【详解】秦国根据战争现实的需要,以法家思想为主导并吸收各家思想,推行奖励耕战措施,适应了战国时期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B项正确;秦国吸收了诸子百家思想,是利用了“百家争鸣”的成果,而不是促成百家争鸣,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抑制商业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耕战”,并不是法治,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孔子在教育上提出有教无类思想,体现了教育公平,D项正确;“温故知新”、“当仁,不让于师”体现了孔子在学习与做人方面的观点,与题干不符,排除AB两项;因材施教体现了教育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公平无关,排除C项。故选D。
4.D
【详解】依据材料“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秦国为了富国强兵,对天下的士人进行了招选,对传统的世官制产生了重要影响,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宗法制,排除B项;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材料“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说明民众的生活安定,服从管理。材料“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轻慢),古之吏也”说明官吏忠心履职,因此B正确。
6.A
【详解】据所学战国七雄中具体地理方位是:最北面的是燕国,最南面的是楚国,最东面的是齐国,最西面的是秦国,中间是“三家分晋”后形成三个国家,自上而下的是赵、魏、韩,所以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上中下”的地理位置来分,它们分别是齐、楚、秦、燕、赵、魏、韩,A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错误。
7.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法术势结合,加强君主专制,D项正确;孟子主张人性善,排除A项;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是老子的主张,排除B项;隆礼重法、“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僻处西陲,开化最晚,因此诸侯卑秦,B正确;ACD位置与材料不符,排除。故选B。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尊称本派研习典籍为‘经’,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方向寻求突破”,这说明诸子百家面对社会变革的现实,想通过思想文化方面的变革和阐发指导社会秩序的重建,B项正确;仁政理念是儒家孟子的主张,材料涉及的是“诸子百家”,不仅仅是儒学,排除A项;材料中诸子百家想通过思想文化方面的变革和阐发指导社会秩序的重建,而非完成思想统一和发展理论体系,排除C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由材料“废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可知,董仲舒评价的是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B项正确;王莽改制和孝文之变都发生在西汉之后,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D项;吴起变法并没有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排除C项。故选B项。
【点睛】
11.B
【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的理解和认识。从图中可以得出主要诸侯国都有自己的货币,而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货币的出现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说法正确;货币的形制与各地文化直接相关,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图中反映不了经济交流中断,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当时的文字尚未统一,且隶书尚未形成,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
12.A
【详解】材料中左丘明说世间万物都一致,没有多样性,就失去了发展和生命力,相反只有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协调才能衍生出世间万物。孟子说物品千差万别是客观情形,都体现了和而不同,A项正确;崇德尚贤说的是重视德治重视有才能的人,无材料无关,排除B项;道法自然说的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天人合一,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以人为本说的是如孔子的仁者爱人等,主张建立一套规范的伦理秩序,无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材料“战国诸子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远远超过春秋诸子”体现的是当时战乱的社会环境对诸子百家学说产生较大影响,因此A正确;BD与材料无关,排除;春秋时期的分封制走向崩溃,C排除。故选A。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先秦文献关于天文历法中的节气的叔述,来源于对气候、物候的总结,而气候、物候又直接与农事活动相关,故这些知识的形成反映出农耕文明的底蕴,A项正确;诸子思想的融合出现在战国后期,与题干文献所涉及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天文历法从萌发到发展成熟的过程,排除C项;礼乐文化体现的是贵族等级秩序,与题于叙述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功爵制的推行标准不是出身而是军功,这一措施的实施激发了社会中下层民众通过参战立功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热情,C项正确;春秋时期的战争为争霸战争,战国时期为兼并战争,排除A项;军功爵制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并没有强化军事在国家中的地位,排除B项;虽然军功爵制有利于地主阶级参与到政权中来,但D项中的“已经掌握政权”的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D项。故选C项。
16. 屈原 离骚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其代表作有《离骚》《九歌》等,其中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17.货币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18. 封建地主阶级 老子 平民 以法治国
【详解】根据课本知识可知,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1)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孟子和荀子的学说从不同角度发挥并补充了孔子的思想,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提供了理论基础。
(2)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加消极保守。
(3)新出现的重要派别有墨家、法家
①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和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②法家则适应专制集权的社会趋势,主张以法治国,君主独裁,反映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19.士阶层
【详解】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20.华夏认同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征:民族关系:“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在征伐和交流中逐渐融合,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1.(1)表现:①政治:王室衰微,列国纷争,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社会动荡。各国纷纷变法②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③文化:礼乐制崩溃,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科学技术,世界领先④阶级:“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⑤民族关系: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⑥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
(2)主张:为政以德;兼爱;无为而治:法治。
【详解】(1)表现:①政治:根据材料“兼并战争的益激化,更加推动各国努力提高统治效率,变法运动逐渐成为战国的一股潮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列国纷争,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社会动荡。各国纷纷变法;②经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③文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崩溃,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科学技术,世界领先;④阶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⑤民族关系:根据材料“华夏认同观念产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⑥军事方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
(2)主张:根据材料“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根据材料“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可知,墨子主张兼爱;根据材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可知,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根据材料“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可知,法家主张法治。
22.(1)内涵:仁,礼;时代背景: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和宗法制走向衰落;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社会生产力提升,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形成;思想上私学出现,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社会转型的精神需求;儒学内容本身。
【详解】(1)内涵:根据“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文化内涵是仁,礼。时代背景:时代背景综合所学内容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2)原因:根据材料“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可知,欧洲社会转型的精神需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儒学内容本身具有优势。
23.(1)原因:①地理位置相邻;②秦国有许多来自三晋的士人;③三晋学风与秦俗契合。
(2)举措:①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②重农抑商;③统一度量衡。积极作用:使秦国国富兵强,为其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消极作用:将社会引向残酷、愚昧、军事色彩浓厚专制道路,使秦朝短命而亡。
【详解】(1)根据材料“秦国与三晋壤地相接”可得出地理位置相邻;根据材料“三晋之人在秦国出仕者不在少数”可得出秦国有许多来自三晋的士人;根据材料“秦受三晋文化影响甚于宗周文化”可得出三晋学风与秦俗契合。
(2)举措:根据材料“为田开阡陌封疆”可得出井田,承认土地私有;根据材料“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可得出重农抑商;根据材料“平斗桶权衡丈尺”可得出统一度量衡。
作用:根据所学可得出商鞅变法的作用具有两面性,积极作用可从对秦国国力方面回答;消极作用可从将社会引向残酷、愚昧、军事色彩浓厚专制道路角度来回答。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