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5 19:0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反映了
A.王安石为人刚正 B.王安石主张学以致用
C.王安石历史责任感强 D.变法决心坚定
2.在议论变法时,宋神宗曾说:“三代圣王之法亦有弊,国家承平百年,安得不小有更张?”这体现了宋神宗
A.同意废止王安石的新法
B.对变法没有明确的态度
C.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变法
D.认为要进行彻底的变革
3.针对唐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太祖采取的创新措施有
①设中书门下分掌行政权
②废丞相,设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③设枢密院掌管中央军政
④设三司机构总管国家财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庆历四年(1044)五月己丑,宋仁宗下诏曰:“省河南府颍阳、寿安、偃师、缑氏、河清五县并为镇。逐镇令转运司举幕职、州县官使臣两员监酒税,仍管勾鞭火公事。”该诏令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顺应商品经济的发展
C.强化君主专制 D.缓解冗官冗费的问题
5.宋代《金玉新书》中涉及邮驿刑律中的51条,如盗窃、私拆、毁坏官文书者属犯罪。不仅处罚那些传递文书的当事驿夫,同时也要处置他的上级官吏。据此可得出
A.邮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宋代官方文书具有不可侵犯性
C.严法治邮确保了政令畅通 D.宋代的法律遵循轻罪重罚原则
6.有学者说,“在唐以前的中世”,“强有力的贵族-旦压倒皇室,就要发生篡夺”,“宋以后,便看不见篡夺了,天子的地位非常稳定”。该学者强调的是宋代
A.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B.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C.皇权已经超越相权 D.世袭制度得以终止
7.北宋中期,各级官僚已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互相推诿,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针对这一情况,王安石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官员择优录用 B.加强中央集权
C.推行保甲措施 D.取消世卿世禄
8.北宋初年按照“人主在权,大臣审权,争臣议权”的原则建立集权制度,规定皇帝动用内藏库等经费,外廷大府寺或户部有权进行监督。这反映出当时
A.君主权力受到一定限制 B.君主集权体制尚未建立
C.中枢机构掌控了决策权 D.中枢权力部门关系紧张
9.宋初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稳定方面效果显著。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这些效果的取得得益于( )
①派知州与通判管理地方 ②设立“二府三司”及内阁
③设诸路转运司管理财政 ④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史载,陆九渊与皇帝论对时,在其第一篇札子中,陆九渊明确地说:“(陛下)临御二十余年,未有(唐)太宗数年之效,版图未归,仇耻未复,生聚教训(军民同心同德)之实,可谓寒心!”陆九渊发表此言论的背景是( )
A.金人南下导致南宋偏安 B.策问成为科举主要形式
C.政府轻徭薄赋财力匮乏 D.心学理论得到政府提倡
11.宋代,诏书一般表达的是政府的意见,原则上均由宰相的属官中书舍人起草,皇帝只是依例批准而已,且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可成为正式的政令。这表明,在宋代
A.宰相获得了独立的行政权 B.官僚机构臃肿侵蚀皇权
C.宰相拥有的权力趋于集中 D.皇权受到制度性的制约
12.王安石在任上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对于青苗法……相当多的百姓穷苦百姓不仅未得到实惠,反而雪上加霜,助役钱使贫者更贫。这表明
A.北方农耕技术较落后 B.募役法不具有进步性
C.改革需结合实际情况 D.南北经济制度差异大
13.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中,县的幅员大小适中,县令一般只治民,不治军;只管文,不管武。之所以这样设置,主要是为了
A.肃清封王残余
B.防止地方割据
C.扩大郡守权力
D.保障军权独立
14.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掌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实质上说明
A.相权加强 B.政务繁杂 C.君权强化 D.职分细化
15.宋仁宗庆历八年下诏:“闻士庶仿效契丹衣装,裹番样头巾,着青绿及乘骑番鞍辔,妇人多以铜绿兔褐之类为衣。宜令开封府限一月内止绝;如违,并行重断。仍仰御史台、閤门弹纠以闻”。这反映了( )
A.政权关系影响民族交融 B.生活方式改变服饰选择
C.正统思想决定习俗观念 D.统治政策维护社会发展
二、填空题
16.王安石变法开始:1069年, 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通过变法来缓解严重的社会危机。
17.积弱
(1)北宋政府实行募兵、养兵政策,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这支军队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
(2)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军队频吃败仗。到北宋中期,形成“ ”局面。
18.庆历新政
(1)背景: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 低下。
(2)过程:宋仁宗在位时,大臣 曾发起以整顿 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3)结果:新政明显触犯了 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 。
19.北宋建立:960年, 建立宋朝,定都 (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
20.王安石变法背景
(1)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
(2)宋仁宗时,范仲淹发起以 为宗旨的改革归于失败。
(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三、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退,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
材料三 是以文臣知州,以朝官知县,以京朝官监临财赋,又置运使,置通判,置县尉,皆所以渐收其权。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化,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
——[宋]吕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太祖为解决“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的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22.【技巧演练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我们要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旧。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知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而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他们种种措施,自始就不断有人反对。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概括材料中对宋代政治制度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其主要原因。(提示:最少提炼两个观点并分析其原因)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三不足”是反对变法的司马光曾强加给王安石一个罪名,叫作“三不足”——即“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决心坚定。
2.C
【详解】试题分析:据材料“三代圣王之法亦有弊,国家承平百年,安得不小有更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神宗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变法,故C正确。当时没有废止王安石的新法,故A错误。宋神宗对变法有明确的态度,故B错误。认为要进行彻底的变革,错在“彻底”,故D错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背景
3.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废丞相,设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是直到后来明朝的朱元璋的政治政策,所以本题凡是含②均是错误的,①③④均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答案就是B.①③④。
4.D
【详解】诏令的主要内容为庆历新政的“并省县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中期“三冗”问题日益凸显,该措施可以裁撤一部分官员,缓解当时的冗官冗费问题,故D项正确;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均实行职多官制,层级较多,通过官员之间互相牵制以加强中央集权。该措施反其道而行之,并不为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A项;题干主要内容为地方政治制度的变革,与商品经济、君主专制无关,故排除BC选项。故选D项。
5.B
【详解】从《金玉新书》可以看出,宋朝时期,政府对官方文书邮驿是十分重视的,规定是很严格的,表明官方文书具有不可侵犯性,故选B;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严法治邮实施的效果,排除C;材料反映宋代政府重视官方文书的邮驿,无法体现轻罪重罚,排除D。
【点睛】
6.B
【详解】材料的关键信息是“看不见篡夺”“天子的地位非常稳定”,这说明宋代君主专制得以加强,故选B项;材料的主旨不是谈宋代的政治局势,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相权,且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7.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北宋官员冗烂的问题,王安石变法推行的措施是唯才用人,凡是有志于改革的官员,都被委以重任,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A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B排除;保甲法属于军事上的措施,C排除;北宋实行的官僚政治,D排除。故选A。
8.A
【详解】根据“皇帝动用内藏库等经费,外廷大府寺或户部有权进行监督”,说明皇帝要受一定的法律约束,不能随心所欲地行事,比较有效地限制了最高统治者的胡作非为,也即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故A项正确;根据“按照‘人主莅权,大臣审权,争臣议权’的原则建立集权制度”.说明君主集权体制已经建立,B项错误;“人主莅权,大臣审权,争臣议权”体现中枢机构分化事权,C项符合史实,但材料并未提及;D项材料不能体现。
9.B
【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是对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结果的描述,其中派知州与通判管理地方、设诸路转运司管理财政 及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等措施均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①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内阁是明朝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②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根据“版图未归,仇耻未复”,结合所学可知,1127年,靖康之耻,金灭北宋,同年,南宋建立,偏安江南一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举、政府轻徭薄赋财力匮乏的信息,排除BC项;材料无法体现政府提倡心学理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材料“皇帝只是依例批准而已,且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可成为正式的政令”体现的是皇帝的权力受到制度性的制约,但是并非起绝对的制衡作用,主要是为了防止决策的失误,D选项符合题意;宋朝通过二府三司制使相权进一步受到削弱和分化,AC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宋朝官僚机构的臃肿是皇权过度强化导致的,B选项排除。
12.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对青苗法的施行使百姓中穷苦者雪上加霜,可见改革需结合实际情况,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北方耕作技术落后以及南北方经济制度差异大的结论,故排除A、D两项:“募役法不具有进步性”的说法过于绝对,B项排除。故选C项。
13.B
【详解】材料中的“县令一般只治民,不治军;只管文,不管武”,县令不能掌握军权,很难形成割据势力,从而防止地方割据,故答案为B项;县令与封王没有关系,排除A项;县令和郡守是不同层级的地方行政官员,材料中的设置对郡守权力没有影响,排除C项;通过制度设计,使县令不掌握军权,是避免形成割据势力,排除D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书门下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但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掌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使得相权进一步分散,皇权得到加强,C项正确;材料中的相权削弱,排除A项;B项不属于材料的实质,排除B项;材料强调相权削弱,君权强化,而不是职分细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宋时民间仿效契丹服饰的较多,而政府对这种现象是禁止的,说明政权的紧张关系影响了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排除B项;正统思想决定习俗观念,叙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政策实行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
16.宋神宗
【详解】王安石变法开始: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通过变法来缓解严重的社会危机。
17.积弱
【详解】根据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影响可知,北宋政府实行募兵、养兵政策,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这支军队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军队频吃败仗,到北宋中期,形成“积弱”局面。
18. 行政效率 范仲淹 官僚机构 官僚集团 失败。
【详解】结合所学庆历新政相关知识,可知其背景为行政效率低下,其主持者是仁宗时期的范仲淹,宗旨为整顿官僚机构,新政触犯了官僚集团利益,最终失败,故①-⑤分别为行政效率;范仲淹;官僚机构;官僚集团;失败。
19. 赵匡胤 东京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故填空1.赵匡胤;2.东京。
20.整顿官僚机构
【详解】王安石变法背景
(1)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
(2)宋仁宗时,范仲淹发起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归于失败。
(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1.(1)宰相的主要职责:辅助皇帝,统率百官,处理政务。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的措施:汉武帝:中外朝制,唐太宗:三省六部制,宋太祖: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措施:杯酒释兵权,把精兵充实到中央禁军,实行更戍法;设置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派通判监督;设置转运使,将地方大部分财政收归中央。地方的权力大大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
(3)演变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详解】(1)宰相的主要职责:根据材料一“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退,处理全国政务。”可推出辅助皇帝,统率百官,处理政务。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唐太宗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宋太祖时期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别在军事、财政和行政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军事上,杯酒释兵权,把精兵充实到中央禁军,实行更戍法;行政上,设置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派通判监督;财政上,设置转运使,将地方大部分财政收归中央。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地方的权力大大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
(3)演变趋势: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是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2.观点1宋代是汉唐宋明清五代中最贫弱的一代。主要原因:从国家统一的程度看,宋代只是一个局部统一的朝代;宋代与周边各族的战争较多,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致使地方困弱;分化事权和重文轻武的用人原则造成了宋代冗官、冗兵、冗费的贫弱局面。
观点2宋朝在政治制度上“没有建树”。主要原因:宋初采取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宋太祖采取措施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宋朝学术中衰,缺乏人才。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等有关内容。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材料中的观点较多,适宜选取有利于进一步剖析原因、内容比较明确的语句进行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23.(1)法令:方田均税法。
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
(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
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
【解析】(1)法令:根据材料一“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并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可知,该法令是方田均税法。目的:根据材料一“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并结合所学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均摊赋税等角度回答。
(2)表现:根据材料二“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可以得出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简析:结合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即积贫积弱和社会矛盾,以及唐宋时期变革的时代背景等角度来回答。即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