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一)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中南海正式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这意味着( )
A.西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B.中国大陆获得了领土统一
C.西藏封建土地制度被废除 D.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答案】B
【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依据题干中“1951年5月”“《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等信息及所学可得出,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959年,西藏开始实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旧西藏的农奴制度,进入社会主义阶段,西藏自治区的正式成立是在1965年,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理解分析的能力,解题时联系西藏和平解放的相关历史意义去分析归纳。
2.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建设新生政权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③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④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A.③①④② B.③④①② C.④①②③ D.④③②①
【答案】A
【知识点】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①西藏和平解放是1951年, ②“一五计划”开始实施是1953年, ③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是1950年,④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是1952年,所以按时间先后排序应为③①④②。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
3.人民币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在1953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中,壹分钱上的图案是一辆车;贰分钱上的图案是一架准备起飞的飞机,这些设计寓意我国( )
A.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 B.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C.农业发展水平的进步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在1953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中,壹分钱上的图案是一辆车;贰分钱上的图案是一架准备起飞的飞机。“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因此这些图案的设计寓意是开展“一五”计划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A项正确;
当时我国还不属于工业强国,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主要强调工业成就,未涉及农业发展水平的进步,排除C项;
三大改造完成是1956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一五计划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4.历史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完成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我国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符合题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近代百余年的屈辱史,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排除A;
西藏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排除B;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三大改造的意义即可作答。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下列人物与荣誉称号搭配正确的是( )
A.“铁人”——雷锋 B.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C.“最可爱的人”——刘少奇 D.解放军好战士——王进喜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答题关键信息“人物与荣誉称号搭配正确的”,结合所学分析:
A:“铁人”王进喜,不是雷锋,搭配错误,排除A项。
B:“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搭配正确,故选B面。
C:“最可爱的人”是志愿军战士,搭配错误,排除C项。
D:“解放军好战士”雷锋,不是王进喜,搭配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英雄模范人物。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相关史实。
6.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为了集中和有效地利用外国资金及技术到本国进行生产,为发展贸易和繁荣经济而设置了交通条件比较优越的特别地区,在这一地区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和优惠制度。这是吸收外国投资、实现国际经济合作的一种方式。下列符合新时期中国最早开放此种经济方式的地区是( )
A.上海 B.长江三角洲 C.深圳 D.环渤海地区
【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特区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和优惠制度。这是吸收外国投资、实现国际经济合作的一种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经济特区,中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C项正确;
上海是沿海开放城市,排除A项;
长江三角洲属于沿海经济开放区,排除B项;
环渤海地区属于沿海经济开放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的设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条道路的共同点是( )
A.坚持中心城市暴动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D.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答案】D
【知识点】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的领导人提出的不同的适应国情的方针,需要学生掌握。
8.题表为两次会议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阐述。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
会议名称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中共八大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中共十九大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A.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 B.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探索
C.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D.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调整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中共十九大
【解析】据题干“两次会议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阐述”和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提出主要矛盾的变化,在2017年召开的中共十九大上,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提出主要矛盾的变化。这都是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是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探索,B项正确;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的主要根据是我国国情的变化,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A;
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的主要根据是我国国情的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表格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九大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9.以下是某班制作的“历史展板”的主要内容,其主题是(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国两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民族政策 B.法治建设 C.制度创新 D.祖国统一
【答案】C
【知识点】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国两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这些制度都属于我国的制度创新,故选项C符合题意;
A.民族政策,不符合题意;
B.法治建设,不符合题意;
D.祖国统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0. 如图所示,为实现这一历史性跨越,中国共产党人给出的解决方案是( )
A.民族团结 共同繁荣 B.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
C.解放思想 拨乱反正 D.西部开发 兴边富民
【答案】B
【知识点】“一国两制”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词“1997年香港回归”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一国两制”,推动香港的回归,B项正确;
材料主旨强调的是一国两制促进香港回归,与民族团结不符,排除A项;
材料主旨强调的是一国两制促进香港回归,与拨乱反正不符,排除C项;
材料主旨强调的是一国两制促进香港回归,与西部开发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这表明两岸( )
A.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 B.摒弃武力统一的方式
C.实行相同的社会制度 D.具备和平统一的基础
【答案】D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根据材料“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可知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联结、共同的愿景,因此两岸具备和平统一的基础,D符合题意;
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说法错误,A不符合题意;
谋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排除武力,B不符合题意;
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两岸关系,让学生正确认识两岸的关系,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2.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
A.采取妥协退让的外交政策 B.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采取明哲保身的外交方针 D.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答案】B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政策的表现。
13.1984年,邓小平把中国外交政策总结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一步强调实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21世纪初,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主要基于(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维护国家利益和推动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
C.政治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
D.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政治地位上升
【答案】B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84年,邓小平把中国外交政策总结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一步强调实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21世纪初,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始终是基础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利益,故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合材料时间信息,排除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治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是促使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的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政治地位上升”是促使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的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运用,主要知识考点是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相关历史知识。
14.青蒿入药,最早见之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是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为研制这种新型有效药物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
A.屠呦呦 B.袁隆平 C.邓稼先 D.钟南山
【答案】A
【知识点】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是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屠呦呦为研制这种新型有效药物做出突出贡献,她获得诺贝尔奖,A项正确;
袁隆平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排除B项;
邓稼先为我国了国防事业做出贡献,排除C项;
钟南山为防疫做出贡献,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15——17题每题10分,18题12分,共42分)
15.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内要肃清反革命势力、巩固政权,外要反击外来侵略的重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胜利的旗帜,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人民扬起了头颅,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材料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材料三: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回忆录《从多瑙河到鸭绿江》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反映的是哪一盛典?诗歌中的“一位巨人”指的是谁?(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是什么人?他们“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克拉克说的“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指的是什么协定?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4分)
【答案】(1)开国大典;毛泽东
(2)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1953年签订的《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的胜利,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野心,破除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知识点】抗美援朝;开国大典
【解析】(1)本题考查开国大典。根据材料一“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胜利的旗帜,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人民扬起了头颅,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诗歌中的“一位巨人”指的是毛泽东。
(2)本题考查抗美援朝战争。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3)本体考查抗美援朝战争。根据材料三,克拉克说的“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指的是1953年签订的《朝鲜停战协定》。这一协定的签订,有赖于中国援朝军队的彭德怀司令官的正确指挥。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美援朝的胜利,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野心,破除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故答案为:
(1)开国大典;毛泽东。
(2)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1953年签订的《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的胜利,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野心,破除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点评】本题考查开国大典和抗美援朝的知识。难度适中,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6.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历史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三段与邓小平相关的描述
出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
视察深圳等地时发表南方谈话
材料二:“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材料三:时任国务院国家副总理邓小平应卡特总统的邀请,与1979年1月28日-2月5日对美国进行访问。
材料四:“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之家”“三步走”等话语概念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语言体系的初步框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为三段描述确定一个主题。从第一段或第二段描述选择一段,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段加以说明。(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为抓科学和教育分别采取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的作用。(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访美的背景、目的和意义。(2分)
(4) 根据材料四,说出邓小平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语言体系初步框架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3分)
【答案】(1)主题:邓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选取第一段描述,加以介绍:1978年12月,召开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做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而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组成部分。
(2)举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教育为根本。作用: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3)背景: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目的:加强中美的交流与合作。意义:对发展中美友好关系以及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依据:“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之家”“三步走”等。认识:中国式现在化是最符合我们国情需要,是符合发展需要,是符合群众需要的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是要毫不动摇的坚持党的领导等。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中美建交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三段显示的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并逐步发展;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召开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做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而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组成部分;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邓小平为抓科学和教育分别采取的举措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教育为根本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举措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邓小平访美的背景 :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目的:加强中美的交流与合作。意义:对发展中美友好关系以及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依据材料四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之家”“三步走”等话语概念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语言体系的初步框架;认识类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中国式现在化是最符合我们国情需要,是符合发展需要,是符合群众需要的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是要毫不动摇的坚持党的领导等;
故答案为:(1)主题:邓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选取第一段描述,加以介绍:1978年12月,召开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做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而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组成部分。
(2)举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教育为根本。作用: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3)背景: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目的:加强中美的交流与合作。意义:对发展中美友好关系以及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依据:“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之家”“三步走”等。认识:中国式现在化是最符合我们国情需要,是符合发展需要,是符合群众需要的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是要毫不动摇的坚持党的领导等。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出事件,再结合所学知识确定主题回答;第二问是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任意选取一段进行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理解其含义,再进行概括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17.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民族复兴的保障,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庆祝 大会在拉萨隆重举行》
材料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其实就是要更好维护民族地区团结稳定,更好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更好凝聚各民族智慧和力量,各民族一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推动创新、应对挑战,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就。
材料三:2021年12月11日,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第十三届海峡论坛致辞:台湾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拥有的台湾……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国人最珍视的民族气节。中国人民内心拥护统一、热切期盼统一、坚定捍卫统一,这是我们的最大底气所在。
(1)仔细观察材料一并把标题补充完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事件有何历史意义?(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实行了什么民族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实行此项制度有何重要意义 (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在解决祖国统一问题上采取了什么创新性的政策 这一政策已经成功解决了哪些问题 (2分)
(4)祖国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请你为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提2条好的建议。(3分)
【答案】(1)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意义: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从此,祖国大陆各族人民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成果。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意义:①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②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③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的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④有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4)①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②坚决反对“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③努力发展大陆经济,增强综合国力;④加强两岸的往来。祖国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请你为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提2条好的建议。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显示的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庆祝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从此, 祖国大陆各族人民走上了团结 、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 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成果 ;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①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②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③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的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④有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共产党在解决祖国统一问题上采取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已经解决了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祖国;
(4)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①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②坚决反对“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③努力发展大陆经济,增强综合国力;④加强两岸的往来。祖国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
故答案为:(1)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意义: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从此,祖国大陆各族人民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成果。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意义:①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②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③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的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④有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4)①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②坚决反对“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③努力发展大陆经济,增强综合国力;④加强两岸的往来。祖国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请你为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提2条好的建议。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包括图片和文字,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3)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准确记忆回答;
(4)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8.由“中国精神”织就的中华民族“精神谱系”,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当年的小渔村成为了国际知名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奇迹”由此诞生。1987年,深圳将“拓荒牛精神”概括为“开拓、创新、献身”;1990年,又提炼出以“开拓、创新、团结、奉献”为核心的“深圳精神”。2003年,深圳市委将“深圳精神”重新概括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其中,开拓创新是“深圳奇迹”的根源,也是“深圳精神”的灵魂。
---高冠龙《开拓创新:深圳的“根”和“魂”》
材料三:“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四:决定着中国历史存续与现代命运的精神是什么?…简要言之,无非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两大主题。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所讲:“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刘成纪《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与现代转换》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1、图2所示模范人物的姓名,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位人物的模范事迹共同反映的时代辯神。(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深圳精神”的灵魂,并概括“深圳奇迹”的历史背景。(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弹一星”精神。(3分)
(4)根据材料四,归纳“中国精神”的核心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弘扬“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4分)
【答案】(1)图1是焦裕禄,图2是王进喜;为国分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自力更生。
(2)开拓创新;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
(3)打破核垄断,增强国防实力,提高国际地位。
(4)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等。
【知识点】“两弹一星”;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对外开放区的扩大
【解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图1是焦裕禄,图2是王进喜,合所学知识,两位人物的模范事迹共同反映的时代精神是为国分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自力更生。
(2)根据材料二“开拓创新是“深圳奇迹”的根源,也是“深圳精神”的灵魂”可知“深圳精神”的灵魂是开拓创新。“深圳奇迹”的历史背景是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
(3)根据材料三“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弹一星”精神是打破核垄断,增强国防实力,提高国际地位。
(4) 根据材料四“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知“中国精神”的核心内涵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是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新中国建设的成就和英模人物、经济特区、两弹一星、中国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一)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中南海正式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这意味着( )
A.西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B.中国大陆获得了领土统一
C.西藏封建土地制度被废除 D.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2.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建设新生政权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③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④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A.③①④② B.③④①② C.④①②③ D.④③②①
3.人民币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在1953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中,壹分钱上的图案是一辆车;贰分钱上的图案是一架准备起飞的飞机,这些设计寓意我国( )
A.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 B.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C.农业发展水平的进步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4.历史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完成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下列人物与荣誉称号搭配正确的是( )
A.“铁人”——雷锋 B.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C.“最可爱的人”——刘少奇 D.解放军好战士——王进喜
6.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为了集中和有效地利用外国资金及技术到本国进行生产,为发展贸易和繁荣经济而设置了交通条件比较优越的特别地区,在这一地区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和优惠制度。这是吸收外国投资、实现国际经济合作的一种方式。下列符合新时期中国最早开放此种经济方式的地区是( )
A.上海 B.长江三角洲 C.深圳 D.环渤海地区
7.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条道路的共同点是( )
A.坚持中心城市暴动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D.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8.题表为两次会议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阐述。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
会议名称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中共八大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中共十九大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A.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 B.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探索
C.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D.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调整
9.以下是某班制作的“历史展板”的主要内容,其主题是(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国两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民族政策 B.法治建设 C.制度创新 D.祖国统一
10. 如图所示,为实现这一历史性跨越,中国共产党人给出的解决方案是( )
A.民族团结 共同繁荣 B.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
C.解放思想 拨乱反正 D.西部开发 兴边富民
11.“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这表明两岸( )
A.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 B.摒弃武力统一的方式
C.实行相同的社会制度 D.具备和平统一的基础
12.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
A.采取妥协退让的外交政策 B.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采取明哲保身的外交方针 D.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13.1984年,邓小平把中国外交政策总结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一步强调实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21世纪初,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主要基于(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维护国家利益和推动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
C.政治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
D.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政治地位上升
14.青蒿入药,最早见之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是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为研制这种新型有效药物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
A.屠呦呦 B.袁隆平 C.邓稼先 D.钟南山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15——17题每题10分,18题12分,共42分)
15.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内要肃清反革命势力、巩固政权,外要反击外来侵略的重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胜利的旗帜,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人民扬起了头颅,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材料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材料三: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回忆录《从多瑙河到鸭绿江》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反映的是哪一盛典?诗歌中的“一位巨人”指的是谁?(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是什么人?他们“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克拉克说的“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指的是什么协定?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4分)
16.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历史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三段与邓小平相关的描述
出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
视察深圳等地时发表南方谈话
材料二:“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材料三:时任国务院国家副总理邓小平应卡特总统的邀请,与1979年1月28日-2月5日对美国进行访问。
材料四:“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之家”“三步走”等话语概念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语言体系的初步框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为三段描述确定一个主题。从第一段或第二段描述选择一段,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段加以说明。(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为抓科学和教育分别采取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的作用。(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访美的背景、目的和意义。(2分)
(4) 根据材料四,说出邓小平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语言体系初步框架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3分)
17.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民族复兴的保障,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庆祝 大会在拉萨隆重举行》
材料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其实就是要更好维护民族地区团结稳定,更好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更好凝聚各民族智慧和力量,各民族一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推动创新、应对挑战,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就。
材料三:2021年12月11日,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第十三届海峡论坛致辞:台湾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拥有的台湾……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国人最珍视的民族气节。中国人民内心拥护统一、热切期盼统一、坚定捍卫统一,这是我们的最大底气所在。
(1)仔细观察材料一并把标题补充完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事件有何历史意义?(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实行了什么民族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实行此项制度有何重要意义 (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在解决祖国统一问题上采取了什么创新性的政策 这一政策已经成功解决了哪些问题 (2分)
(4)祖国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请你为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提2条好的建议。(3分)
18.由“中国精神”织就的中华民族“精神谱系”,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当年的小渔村成为了国际知名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奇迹”由此诞生。1987年,深圳将“拓荒牛精神”概括为“开拓、创新、献身”;1990年,又提炼出以“开拓、创新、团结、奉献”为核心的“深圳精神”。2003年,深圳市委将“深圳精神”重新概括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其中,开拓创新是“深圳奇迹”的根源,也是“深圳精神”的灵魂。
---高冠龙《开拓创新:深圳的“根”和“魂”》
材料三:“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四:决定着中国历史存续与现代命运的精神是什么?…简要言之,无非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两大主题。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所讲:“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刘成纪《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与现代转换》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1、图2所示模范人物的姓名,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位人物的模范事迹共同反映的时代辯神。(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深圳精神”的灵魂,并概括“深圳奇迹”的历史背景。(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弹一星”精神。(3分)
(4)根据材料四,归纳“中国精神”的核心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弘扬“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