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版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教师版 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深圳版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教师版 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6 11:15:2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朝鲜战争初期,关于中国是否出兵,中共中央不断开会研究,反复做有关人的工作,也反复变动决定,反复推迟执行行动计划,甚至不得不反复变换出征的挂帅人选,最终于1950年10月跨过鸭绿江作战。这反映出(  )
A.中国志愿军入朝时机略显仓促 B.中国政府对美政策的根本转变
C.抗美援朝经过战前准备与研究 D.社会舆论对与美作战犹豫不决
【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根据题干“关于中国是否出兵,中共中央不断开会研究,反复做有关人的工作,也反复变动决定,反复推迟执行行动计划,甚至不得不反复变换出征的挂帅人选,最终于1950年10月跨过鸭绿江作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断开会研究,不断的变动决定,体现了中共中央对抗美援朝这一行动的慎重,说明抗美援朝经过战前准备与研究,C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出中国的抗美援朝是经过反复斟酌的,并未体现入朝时机略显仓促,排 A;
中国对美政策此时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依然为敌对状态,排除B;
题干并未涉及社会舆论的态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抗美援朝战争。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史实,分许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950年6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这是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是中国人民对残余的封建制度所发动的一场最猛烈的经济的、政治的战争,将在实际上结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质。”这件大事应是(  )
A.土地改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抗美援朝 D.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A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50年到1952年的土地改革,摧毁了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故A符合题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获得了国家独立,与题干无关,排除B;
抗美援朝的胜利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与题干无关,排除C;
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题干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记忆土地改革完成的重大意义。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属于我国哪方面的建设成就(  )
A.民主政治 B.基础设施 C.国防装备 D.文化教育
【答案】A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属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体现,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
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A符合题意;
基础设施与宪法不符,排除B;
国防装备与宪法不符,排除C;
文化教育与宪法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如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取得的科技成就?(  )
A.“一五计划”时期 B.新中国建国初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中时间“1967年--氢弹”“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1973年--杂交水稻”可知,文化大革命是1966-1976年,时间符合,D项正确;
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
新中国建国初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历史时期,即过渡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排除B项;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指的是1956年到1966年,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化大革命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5.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两者最重要的相同点是(  )
A.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D.巩固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地位
【答案】A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中的“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两者最重要的相同点”,结合所学可知,“文化大革命”后,“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途中多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说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两者最重要的相同点是极大地解放了人们思想,A项正确;
B项符合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不符合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排除B;
C项符合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不符合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排除C;
D项不符合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的理解,侧重考查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6.傅高义在《邓小平时代》一书中写道:邓小平和他的同事们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他引领了中国的根本转型,……在他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称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你认为“结构性转变”的内涵是(  )
A.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据材料“他引领了中国的根本转型,……在他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称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领导中国人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使中国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型,所以材料中“结构性转变”是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C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不符合结构性转变,排除A项。
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初表现是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没有体现结构性转变,排除B项。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邓小平时代”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7.题图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发展历程时间轴。其中对应正确的是(  )
A.科学发展观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中共十九大
【解析】据所学可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共十九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D项对应正确,符合题意;
科学发展观是在中共十八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A项对应错误,排除A;
毛泽东思想在中共七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B项对应错误,排除B;
邓小平理论在中共十五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C项对应错误,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党的重要指导思想的确立及相关的重要会议。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8.2023年4月13日至15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举行了盛大的泼水节系列庆祝活动,西双版纳全州放假5天,而泼水节也是展现了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以上材料体现了我国哪一基本的政治制度(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D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少数民族举行盛大的节日活动,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项D符合题意;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符合题意;
B.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不符合题意;
C.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9.“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等九个珠三角城市组成,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这说明港澳回归(  )
A.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B.完成了祖国统一大业
C.和平实现了共同富裕
D.有利于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的共同发展
【答案】D
【知识点】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组成以及“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可知,港澳回归有利于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共同发展,D项正确;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排除A项;
港澳回归并不能说明祖国统一大业得到彻底实现,排除B项;
和平实现了共同富裕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港澳回归的相关史实。
10.自2023年2月20日起,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的内地6类人才可以申办往来港澳人才签注,在签注有效期内可以不限次数往来港澳,每次在香港或者澳门停留不超过30天。这一政策(  )
A.改变了港澳的经济制度 B.稳定了粤港澳的社会治安
C.导致了内地人才的外流 D.加强了大湾区的内部联系
【答案】B
【知识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粤港澳大湾区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决策部署,服务促进高水平开放,促进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深化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的出入境政策创新举措。政策的实施将有力促进湾区人才、技术等要素便捷高效有序流动,更好满足湾区内人才之间交流交往的新需求新期待,为内地和港澳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能,B符合题意;
这一政策没有改变港澳的经济制度,A不符合题意;
政策的实施将有力促进湾区人才、技术等要素便捷高效有序流动,C不符合题意;
加强了大湾区与内地的联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1.2023年3月,《解放军报》两会特刊指出:“从新型战机巡航空天到东风导弹直指苍穹,从新型装甲步战车驰骋高原到新型无人机快速侦察战场……军队手中装备武器不断迭代更新(  )
A.重视和平利用核能 B.积极举办航空展览
C.积极推进科技强军 D.大力发展航海技术
【答案】C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导弹部队的组建与发展;新时代强军之路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代强军之路的基础知识。据题干“从新型战机巡航空天到东风导弹直指苍穹,从新型装甲步战车驰骋高原到新型无人机快速侦察战场……军队手中装备武器不断迭代更新,这反映了我国积极推进科技强军。故C符合题意,
ABD选项分别指的是核能、航空、航海。描述单一,没有综合分析。可以排除ABD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时代强军之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我国积极推进科技强军。
12.20世纪50年代,美国某记者感慨道:“周恩来总理在会议几乎陷入僵局的时刻挺身而出,成为会议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在此次会议上(  )
A.呼吁各国消除差异和分歧 B.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主张亚非国家团结和合作 D.积极解决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据题干可知,1955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主张亚非国家团结和合作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万隆会议相关知识的掌握。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3.杨振宁在写给邓稼先夫人的信中说道:“稼先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骄傲。”邓稼先的巨大贡献有(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
【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邓稼先是中国核物理学家,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A符合题意;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与邓稼先无关,排除B;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排除C;
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地球,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14.如果要为下面一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共同的主题,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是(  )
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021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私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
A.国防力量急剧增长 B.物资供应充沛
C.科技成果造福人民 D.社会保障完善
【答案】C
【知识点】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这保障了粮食安全,屠呦呦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这促进了人民健康,中国高铁营业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这方便了人民出行和物资流通,这说明科技创新提高了人民福祉,C项正确;
籼型杂交水稻实现了粮食安全,不能体现国防力量急剧增长,排除A项;
青蒿素增进了人民健康不能体现物资供应充沛、社会保障完善,排除BD二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15——17题每题10分,18题12分,共42分)
15.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项伟大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着疫病流行带来的严重挑战。在卫生防疫工作中,党和政府坚持走群众路线。全国军民响应号召,把卫生防疫提高到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高度来认识,开展了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逐步建立了一套卫生防疫机制:成立疾疫防控决策领导机构、建立卫生防疫队、确立疫情报告制度等。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其他地方病等发生与蔓延的情况逐步降低甚而绝迹,全国城乡人口逐步上升,大大提升了中国人的身体及精神素质。
——摘编自光明日报《新中国国家卫生防疫机制的建立》(2020年03月11日16版)
材料二 将卫生与爱国联系在一起,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项伟大创举。卫生是个人的事,关乎健康;卫生也是国家的事,关乎国运。把卫生工作与发动群众有机结合起来,户户动员、人人参与,就能化被动救治为主动预防,用制度优势弥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医疗卫生条件总体比较落后的劣势,开创了中国特色防疫模式和公共卫生发展道路。
——吴继金《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爱国卫生运动》
材料三 改革开放之后,爱国卫生运动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82年,“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保护人民健康”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此确立了爱国卫生运动的法律地位。2017年5月12日,党中央提出了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42字方针,即“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政府主导,跨部门协作,全社会动员,预防为主,群防群控,依法科学治理,全民共建共享”。
——摘编自王玥《新中国成立以来爱国卫生运动的演进轨迹》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初期卫生防疫工作卓有成效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防病工作的时代意义。(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项伟大创举”的表现。(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爱国卫生运动内涵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推动作用。(4分)
【答案】(1)原因: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群防群治的防疫局面(开展群众性的卫生运动);卫生防疫机制的建立。
时代意义:提升国人的身体及精神素质;为巩固人民政权及开展经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党和政府赢得人民的信赖与拥护。
(2)表现:卫生与爱国相联系,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联系;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从被动救治转为主动预防;建立较为完善的卫生防疫制度弥补我国卫生条件总体落后的不足;结合国情实施中国特色的卫生防疫措施。
(3)新发展:明确爱国卫生运动的法律地位;提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工作方针(明确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工作方针)。
作用: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有利于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合作共赢,增进人民福祉;增强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能力,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知识点】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
【解析】
(1)原因:据材料一“党和政府坚持走群众路线。全国军民响应号召,把卫生防疫提高到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高度来认识”可知,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据材料一“开展了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可知,开展群众性的卫生运动,群防群治的防疫局面;据材料一“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逐步建立了一套卫生防疫机制……”可知,我国逐步建立了卫生防疫机制。
意义:据材料一“全国城乡人口逐步上升,大大提升了中国人的身体及精神素质”,结合所学可知,防病工作提升国人的身体及精神素质;为巩固人民政权及开展经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党和政府赢得人民的信赖与拥护。
(2)表现:据材料二“将卫生与爱国联系在一起,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可得出卫生与爱国相联系;据材料二“卫生是个人的事,关乎健康;卫生也是国家的事,关乎国运”可得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联系;据材料二“把卫生工作与发动群众有机结合起来"可得出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据材料二“户户动员、人人参与,就能化被动救治为主动预防”可得出从被动救治转为主动预防;据材料二“用制度优势弥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医疗卫生条件总体比较落后的劣势,开创了中国特色防疫模式和公共卫生发展道路”可得出建立较为完善的卫生防疫制度弥补我国卫生条件总体落后的不足;结合国情实施中国特色的卫生防疫措施。
(3)新发展:据材料三“‘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保护人民健康’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此确立了爱国卫生运动的法律地位”可得出明确爱国卫生运动的法律地位;据材料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政府主导,跨部门协作,全社会动员,预防为主,群防群控,依法科学治理,全民共建共享”可得出提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工作方针(明确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工作方针)。
作用:据材料三"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政府主导,跨部门协作,全社会动员,预防为主,群防群控,依法科学治理,全民共建共享”可知,爱国卫生运动的新发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有利于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合作共赢,增进人民福祉;增强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能力,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故答案为:
(1)原因: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群防群治的防疫局面(开展群众性的卫生运动);卫生防疫机制的建立。
时代意义:提升国人的身体及精神素质;为巩固人民政权及开展经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党和政府赢得人民的信赖与拥护。
(2)表现:卫生与爱国相联系,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联系;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从被动救治转为主动预防;建立较为完善的卫生防疫制度弥补我国卫生条件总体落后的不足;结合国情实施中国特色的卫生防疫措施。
(3)新发展:明确爱国卫生运动的法律地位;提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工作方针(明确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工作方针)。作用: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有利于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合作共赢,增进人民福祉;增强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能力,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爱国卫生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16.某校八年级组织各班围绕“新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进行历史歌曲展演活动。(10分)
阶段1:活动准备阶段
班级 所选歌曲及其简介 歌词(节选)
1班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曲1) 创作于1950年,原名《打败美帝野心狼》,歌词作者是志愿军炮兵1师第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2班 《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2) 1962年,雷锋因公殉职。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等发表了毛泽东的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曲作家生茂、词作家吴洪源也深受雷锋事迹感动,于题词发表的当天创作了此歌曲。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 学习雷锋好榜样,艰苦朴素永不忘,愿做革命的螺丝钉,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
3班 《在希望的田野上》(歌曲3) 1981年,陈晓光在安徽等地深入调研农村生活后大为震撼,并为此作词以展现社会主义农村的新风貌。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
4班 (歌曲4)参考歌曲: ①《义勇军进行曲》 ②《春天的故事》(于1993年发表) ③《七子之歌·澳门》(澳门回归主题曲)  
阶段2:成果展示阶段
成果1 班级合唱展演
成果2 展演感悟报告
请回答:
(1)从歌曲1、2、3中任选一首,结合其简介和歌词,指出其所展现的精神风貌,并分析其创作的时代背景。(3分)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从表格中的歌曲中选取一首作为4班的展演歌曲,并参考下列示例撰写一段推荐理由。(不多于120字)(4分)
示例:
推荐歌曲:《歌唱祖国》
推荐理由:
《歌唱祖国》创作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歌曲旋律明快雄壮,歌词内容展现了祖国战胜苦难,赢得独立自由的伟大历程,展现了祖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坚定信心。歌曲素有“第二国歌”之誉,现已成为中国各大活动的礼仪曲。
(3)歌曲展演活动展示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史,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并从歌曲与历史的关系这一角度,谈谈在本次活动中所得的感悟。(3分)
【答案】(1)选择《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精神风貌 :人民志愿军不畏艰难险阻、英勇顽强、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主义精神。 创作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
(2)推荐歌曲:《春天的故事》 推荐理由:该曲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代表曲,写法通俗,充满生活气息,比喻清新贴切而又充满深情,写出了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对小平同志的崇敬,是真正的百姓心声。该曲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记下了深圳乃至整个中国的变化。虽是歌曲,《春天的故事》却有史诗般的气势,虽然气势恢弘,它却又十分亲切,使人如沐春风。
(3)发展历程:中国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变化,从贫穷到富强的飞跃。 感悟:不同时代的歌曲,都明显地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歌曲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地变迁。特定的历史时期,尤其是 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会从一些歌曲中得到反映。
【知识点】抗美援朝;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抗日战争的胜利;澳门回归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选择《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该歌曲反映了人民志愿军不畏艰难险阻、英勇顽强、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主义精神。 创作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
(2)、结合所学知识可推荐歌曲:《春天的故事》推荐理由:该曲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代表曲,写法通俗,充满生活气息,比喻清新贴切而又充满深情,写出了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对小平同志的崇敬,是真正的百姓心声。该曲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记下了深圳乃至整个中国的变化。虽是歌曲,《春天的故事》却有史诗般的气势,虽然气势恢弘,它却又十分亲切,使人如沐春风。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变化,从贫穷到富强的飞跃。 感悟:不同时代的歌曲,都明显地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歌曲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地变迁。特定的历史时期,尤其是
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会从一些歌曲中得到反映。
故答案为:
(1)、选择《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精神风貌 :人民志愿军不畏艰难险阻、英勇顽强、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主义精神。 创作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
(2)、推荐歌曲:《春天的故事》推荐理由:该曲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代表曲,写法通俗,充满生活气息,比喻清新贴切而又充满深情,写出了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对小平同志的崇敬,是真正的百姓心声。该曲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记下了深圳乃至整个中国的变化。虽是歌曲,《春天的故事》却有史诗般的气势,虽然气势恢弘,它却又十分亲切,使人如沐春风。
(3)、发展历程:中国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变化,从贫穷到富强的飞跃。 感悟:不同时代的歌曲,都明显地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歌曲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地变迁。特定的历史时期,尤其是
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会从一些歌曲中得到反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歌曲和历史的关系。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7.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随着中苏关系的紧张和恶化,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后,我国原子弹导弹研制进入全面自力更生的新阶段。苏联撕毁合同时,我国国民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防尖端科技项目是“上马”还是“下马”,意见很不一致。毛泽东明确表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不能放松或下马。……惟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祖国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摘编自王素莉《“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与历史经验》
材料二:
钱学森 邓稼先 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 屠呦呦在实验室工作
——摘编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回望过去十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等技术突破,有力推动制造业升级发展,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新兴前沿技术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超级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加快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创新活力不断释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人民日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22年10月22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面临前所未有困难的主要原因,指出在极端困难情况下,毛泽东依然支持“两弹一星”工程的考虑因素。(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四位科学家的共同精神品质。任选其中一位科学家,介绍其所作的贡献,并分析这一贡献产生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述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呈现出的发展态势。(2分)
(4)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答案】(1)①主要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的自然灾害;左倾思想影响等。、②考虑因素: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将祖国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①共同精神品质:热爱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
②钱学森贡献: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邓稼先贡献: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
影响: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袁隆平贡献: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
影响:解决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屠呦呦贡献: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影响: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3)发展态势:我国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加大研发投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4)主要因素:党和国家对科技发展的重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学家们的努力;加强科技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综合国力增强等。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两弹一星”;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1)原因: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因素:由材料“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不能放松或下马。……惟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祖国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可知,毛泽东依然支持“两弹一星”工程的考虑因素是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将祖国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精神品质:结合所学可知,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哟哟四位科学家共同体现出热爱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共同精神品质;贡献及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钱学森贡献: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邓稼先贡献: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影响: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袁隆平贡献: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影响:解决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屠呦呦贡献: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影响: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3)发展态势:由材料“回望过去十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等技术突破,有力推动制造业升级发展,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创新活力不断释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可知,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呈现出的发展态势是我国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加大研发投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4)因素: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党和国家对科技发展的重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学家们的努力;加强科技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综合国力增强等主要因素。
故答案为:
(1)①主要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的自然灾害;左倾思想影响等。(任答两点)②考虑因素: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将祖国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①共同精神品质:热爱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任答一点)
②钱学森贡献: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邓稼先贡献: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
影响: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袁隆平贡献: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
影响:解决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屠呦呦贡献: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影响: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3)发展态势:我国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加大研发投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4)主要因素:党和国家对科技发展的重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学家们的努力;加强科技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综合国力增强等。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18.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外交之耻】
材料一:1919年1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上,中国代表 提出了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要求,遭到操纵 会议的英、法、美等国的拒绝。会议无理把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益转给日本。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外交之兴】
材料二:如下图
1954年周恩来会见缅甸总理 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
【外交之盛】
材料三:2017年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达沃斯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全球化,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
(1) 材料一中,为什么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得到了类似战败国的待遇?这种“待遇”直接引发了近代中国哪一事件?(2分)
(2) 材料二中,结合所学相关知识,指出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什么?(2分)
(3) 材料三中,习近平主席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你认为我国应该怎样做?(4分)
(4)从近代到现代,中国融入世界历史的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4分)
【答案】(1)原因:弱国无外交或者中国太弱小,西方太强大(与中国弱小、西方强大相关均可);事件: 五四运动 。
(2)标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观点: 坚定不移地推动全球化;做法:①坚持对外开放:②不断融入世界:③为世界贡献中国力量(言之有理即可)
(4)变化: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或者由屈辱到平等。(必须体现出变化,变化前,变化后,都答出来) 。原因: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②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③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全方位外交
【解析】(1)根据材料一“1919年1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得到了类似战败国的待遇,是因为当时中国综合国力不强大,政府腐败无能。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近代中国的五四运动。
(2)根据材料二图片“1954年周恩来会见缅甸总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根据材料“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全球化,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可知,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推动全球化;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我国应该坚持对外开放、不断融入世界、为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是被迫打开国门,现代则是主动开放,由此可知,中国融入世界历史的方式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或者由屈辱到平等。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故答案为:
(1)原因:弱国无外交或者中国太弱小,西方太强大(与中国弱小、西方强大相关均可)事件:五四运动
(2)标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观点:坚定不移地推动全球化;做法:①坚持对外开放;②不断融入世界;③为世界贡献中国力量(言之有理即可)
(4)变化: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或者由屈辱到平等。(必须体现出变化,变化前,变化后,都答出来)
原因: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②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③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任答两点)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朝鲜战争初期,关于中国是否出兵,中共中央不断开会研究,反复做有关人的工作,也反复变动决定,反复推迟执行行动计划,甚至不得不反复变换出征的挂帅人选,最终于1950年10月跨过鸭绿江作战。这反映出(  )
A.中国志愿军入朝时机略显仓促 B.中国政府对美政策的根本转变
C.抗美援朝经过战前准备与研究 D.社会舆论对与美作战犹豫不决
2.1950年6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这是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是中国人民对残余的封建制度所发动的一场最猛烈的经济的、政治的战争,将在实际上结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质。”这件大事应是(  )
A.土地改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抗美援朝 D.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属于我国哪方面的建设成就(  )
A.民主政治 B.基础设施 C.国防装备 D.文化教育
4.如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取得的科技成就?(  )
A.“一五计划”时期 B.新中国建国初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5.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两者最重要的相同点是(  )
A.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D.巩固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地位
6.傅高义在《邓小平时代》一书中写道:邓小平和他的同事们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他引领了中国的根本转型,……在他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称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你认为“结构性转变”的内涵是(  )
A.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7.题图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发展历程时间轴。其中对应正确的是(  )
A.科学发展观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8.2023年4月13日至15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举行了盛大的泼水节系列庆祝活动,西双版纳全州放假5天,而泼水节也是展现了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以上材料体现了我国哪一基本的政治制度(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9.“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等九个珠三角城市组成,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这说明港澳回归(  )
A.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B.完成了祖国统一大业
C.和平实现了共同富裕
D.有利于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的共同发展
10.自2023年2月20日起,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的内地6类人才可以申办往来港澳人才签注,在签注有效期内可以不限次数往来港澳,每次在香港或者澳门停留不超过30天。这一政策(  )
A.改变了港澳的经济制度 B.稳定了粤港澳的社会治安
C.导致了内地人才的外流 D.加强了大湾区的内部联系
11.2023年3月,《解放军报》两会特刊指出:“从新型战机巡航空天到东风导弹直指苍穹,从新型装甲步战车驰骋高原到新型无人机快速侦察战场……军队手中装备武器不断迭代更新(  )
A.重视和平利用核能 B.积极举办航空展览
C.积极推进科技强军 D.大力发展航海技术
12.20世纪50年代,美国某记者感慨道:“周恩来总理在会议几乎陷入僵局的时刻挺身而出,成为会议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在此次会议上(  )
A.呼吁各国消除差异和分歧 B.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主张亚非国家团结和合作 D.积极解决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13.杨振宁在写给邓稼先夫人的信中说道:“稼先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骄傲。”邓稼先的巨大贡献有(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
14.如果要为下面一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共同的主题,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是(  )
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021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私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
A.国防力量急剧增长 B.物资供应充沛
C.科技成果造福人民 D.社会保障完善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15——17题每题10分,18题12分,共42分)
15.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项伟大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着疫病流行带来的严重挑战。在卫生防疫工作中,党和政府坚持走群众路线。全国军民响应号召,把卫生防疫提高到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高度来认识,开展了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逐步建立了一套卫生防疫机制:成立疾疫防控决策领导机构、建立卫生防疫队、确立疫情报告制度等。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其他地方病等发生与蔓延的情况逐步降低甚而绝迹,全国城乡人口逐步上升,大大提升了中国人的身体及精神素质。
——摘编自光明日报《新中国国家卫生防疫机制的建立》(2020年03月11日16版)
材料二 将卫生与爱国联系在一起,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项伟大创举。卫生是个人的事,关乎健康;卫生也是国家的事,关乎国运。把卫生工作与发动群众有机结合起来,户户动员、人人参与,就能化被动救治为主动预防,用制度优势弥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医疗卫生条件总体比较落后的劣势,开创了中国特色防疫模式和公共卫生发展道路。
——吴继金《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爱国卫生运动》
材料三 改革开放之后,爱国卫生运动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82年,“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保护人民健康”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此确立了爱国卫生运动的法律地位。2017年5月12日,党中央提出了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42字方针,即“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政府主导,跨部门协作,全社会动员,预防为主,群防群控,依法科学治理,全民共建共享”。
——摘编自王玥《新中国成立以来爱国卫生运动的演进轨迹》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初期卫生防疫工作卓有成效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防病工作的时代意义。(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项伟大创举”的表现。(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爱国卫生运动内涵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推动作用。(4分)
16.某校八年级组织各班围绕“新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进行历史歌曲展演活动。(10分)
阶段1:活动准备阶段
班级 所选歌曲及其简介 歌词(节选)
1班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曲1) 创作于1950年,原名《打败美帝野心狼》,歌词作者是志愿军炮兵1师第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2班 《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2) 1962年,雷锋因公殉职。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等发表了毛泽东的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曲作家生茂、词作家吴洪源也深受雷锋事迹感动,于题词发表的当天创作了此歌曲。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 学习雷锋好榜样,艰苦朴素永不忘,愿做革命的螺丝钉,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
3班 《在希望的田野上》(歌曲3) 1981年,陈晓光在安徽等地深入调研农村生活后大为震撼,并为此作词以展现社会主义农村的新风貌。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
4班 (歌曲4)参考歌曲: ①《义勇军进行曲》 ②《春天的故事》(于1993年发表) ③《七子之歌·澳门》(澳门回归主题曲)  
阶段2:成果展示阶段
成果1 班级合唱展演
成果2 展演感悟报告
请回答:
(1)从歌曲1、2、3中任选一首,结合其简介和歌词,指出其所展现的精神风貌,并分析其创作的时代背景。(3分)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从表格中的歌曲中选取一首作为4班的展演歌曲,并参考下列示例撰写一段推荐理由。(不多于120字)(4分)
示例:
推荐歌曲:《歌唱祖国》
推荐理由:
《歌唱祖国》创作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歌曲旋律明快雄壮,歌词内容展现了祖国战胜苦难,赢得独立自由的伟大历程,展现了祖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坚定信心。歌曲素有“第二国歌”之誉,现已成为中国各大活动的礼仪曲。
(3)歌曲展演活动展示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史,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并从歌曲与历史的关系这一角度,谈谈在本次活动中所得的感悟。(3分)
17.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随着中苏关系的紧张和恶化,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后,我国原子弹导弹研制进入全面自力更生的新阶段。苏联撕毁合同时,我国国民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防尖端科技项目是“上马”还是“下马”,意见很不一致。毛泽东明确表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不能放松或下马。……惟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祖国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摘编自王素莉《“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与历史经验》
材料二:
钱学森 邓稼先 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 屠呦呦在实验室工作
——摘编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回望过去十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等技术突破,有力推动制造业升级发展,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新兴前沿技术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超级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加快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创新活力不断释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人民日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22年10月22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面临前所未有困难的主要原因,指出在极端困难情况下,毛泽东依然支持“两弹一星”工程的考虑因素。(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四位科学家的共同精神品质。任选其中一位科学家,介绍其所作的贡献,并分析这一贡献产生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述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呈现出的发展态势。(2分)
(4)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18.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外交之耻】
材料一:1919年1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上,中国代表 提出了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要求,遭到操纵 会议的英、法、美等国的拒绝。会议无理把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益转给日本。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外交之兴】
材料二:如下图
1954年周恩来会见缅甸总理 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
【外交之盛】
材料三:2017年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达沃斯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全球化,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
(1) 材料一中,为什么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得到了类似战败国的待遇?这种“待遇”直接引发了近代中国哪一事件?(2分)
(2) 材料二中,结合所学相关知识,指出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什么?(2分)
(3) 材料三中,习近平主席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你认为我国应该怎样做?(4分)
(4)从近代到现代,中国融入世界历史的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