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版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三)(教师版 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深圳版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三)(教师版 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6 11:15:4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1949年,“人民”开始成为最为流行的政治词汇。从“人民解放军”、到人民使用的“人民币”、乃至每天走过的“人民路”“人民广场”等,“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表明我国(  )
A.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B.完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C.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确立
【答案】C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国大典
【解析】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人民百年被侵略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所以“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表明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辛亥革命从政治上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而从经济上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土地制度的是(  )
A.三大改造 B.土地改革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镇压反革命
【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考查基础知识。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经济上翻了身,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三大改造后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排除A,
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灾难,C选项可以排除,
土地改革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土地制度,并不是镇压反革命,与题意不符。D可以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即可作答。
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并投产的项目有(  )
①沈阳第一机床厂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③武汉长江大桥 ④上海宝山钢铁总厂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有: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故①②③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并投产的项目,D符合题意;
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是七十年代后期建成的,与一五计划时间不符,排除带有④的选项,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内容即可作答。
4.“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这段话总结的是(  )
A.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
B.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C.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影响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根据“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可知,邓小平总结的是违反客观规律,犯了“左”倾错误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D项正确;
新中国成立后没有进行闭关自守,排除A项;
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都不是违法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事件,排除BC 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因为(  )
A.结束了“文革”以来的动乱局面
B.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
C.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
D.在全国彻底进行了平反冤假错案
【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故C正确;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结束了“文革”以来的动乱局面,排除A;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排除B;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在全国全面展开,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解题的关键在于熟练运用所学知识。
6.在“感受不平凡的变化”主题探究活动中,同学们围绕如下三个话题展开学习。出现表中这些“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社会生活观念的变化 D.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答案】D
【知识点】对外开放区的扩大
【解析】根据话题一有感于“深圳速度”和“浦东巨变”话题二“有感于生活用品的变化”话题三“有感于休闲方式的变化”及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对外实行对外开放。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深圳在短短几年内,从一个小渔村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1990年中国政府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形成了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开放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生活用品、休闲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据题干图片中的三个主题及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是这些“变化”的共同原因。D项正确;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社会生活观念的变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图片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影响的相关史实。
7.题图为一组待展出的少儿绘画作品。下列主题最贴切的是(  )
A.传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 B.永远跟党走,共筑中国梦
C.敢为天下先,开拓创新路 D.学科学知识,攀科学高峰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中国梦”;中共十九大
【解析】根据图示“《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结合所学可知,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因此,与绘画主题最贴切的是永远跟党走,共筑中国梦,故B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传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的主题,排除A;
“敢为天下先,开拓创新路”体现的是创新精神,与材料无关,排除C;
这三组绘画与科学知识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中国梦的相关内容,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8.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该规定(  )
A.推动少数民族科技进步 B.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C.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传统 D.保证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答案】C
【知识点】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根据题干,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关于对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传统,C项正确;
题干强调对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的规定,与推动少数民族科技进步, 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B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证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9.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根本目的是(  )
A.解决香港回归问题 B.解决澳门回归问题
C.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D.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答案】D
【知识点】“一国两制”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D项正确;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成功运用于香港和澳门,所以ABC项观点是片面的,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掌握。解题的关键在于熟练运用所学知识。
10. 来自台湾的抖音达人“台湾表妹”李乔昕最近走红。她拍摄的介绍大陆发展的视频,深受两岸人们喜欢。李乔昕的做法有利于(  )
A.早日解放台湾 B.行使港澳主权
C.打破两岸隔绝 D.促进两岸交流
【答案】D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她拍摄的介绍大陆发展的视频,深受两岸人们喜欢”可以看出,李乔昕的做法有利于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两岸交流。D项正确;
早日解放台湾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行使港澳主权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打破两岸隔绝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台湾问题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1.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的主题是(  )
A.新中国成立以来海防力量的不断增强
B.我国空军已经成为守卫祖国的钢铁卫士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D.我国国防建设中科技力量的不断提升
【答案】D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导弹部队的组建与发展
【解析】依据图片可知,这是中国国防力量的体现,包括海陆空三军的军备展示,这是中国国防科技实力的提升,D选项符合题意,A、B选项单指海军和空军,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C选项描述的是经济水平,与题干不符,可以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对中国国防科技实力的考查,比较简单,认真阅读材料和分析选项便可作答。
12.1973年开始,中国陆续从西方国家引入成套生产设备,包括大型综合采煤设备、冶金工业轧机、化肥生产设备、石油化工化纤联合生产装置(  )
A.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基础 B.推动了“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C.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 D.折射出国际关系的新变化
【答案】D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先后同日本、西德、美国等国逐渐改善了关系,题干中项目的引进折射出国际关系的新变化,D项正确;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基础,A项不正确;
“文化大革命”开始于196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不正确;
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关系变化的认识。
13.我国火星探测任务采用的探测器及巡视器命名为“天问”和“祝融”,探月工程的着陆器和巡视器命名为“嫦娥”和“玉兔”,这些命名都是取自于我国古典和神话之中。这些大国重器的命名(  )
A.反映中国科学技术发达 B.凸显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C.均受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影响 D.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
【答案】D
【知识点】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天问”“祝融”“嫦娥”“玉兔”等,都属于我国古典文化,现在被用在我国的大国重器的命名上,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反映中国科学技术发达 ,不符合题意;
B. 凸显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不符合题意;
C. 均受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影响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这些命名的含义,在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们出门旅行时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有(  )
①汽车 ②飞机 ③火车 ④轮船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知识点】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们出门旅行时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有汽车、飞机、火车、轮船等。
C项①②③④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们出门旅行时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们出门旅行时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理解并识记工业革命的成果。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15——17题每题10分,18题12分,共42分)
15. 共和国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多次多领域实现了跨越与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材料二“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三中共的政策从阶级斗争到经济改革的大转变,是中国革命手段的重大改变。确定邓小平为中国最高领导者的地位,到 1978年底才实现,邓的改革程序才得以开始。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能体现材料一中“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在哪年哪次会议上形成?(2分)
(2) 材料二文件是新中国成立后什么运动的法律依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运动对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4分)
(3) 材料三中的“邓的改革程序”开始于哪次会议?这次会议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次会议的历史转折性意义。(4分)
【答案】(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运动:土地改革;意义: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或农村经济)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3)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知识点】土地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土地改革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1)根据材料一“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中“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新中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定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可知,材料二文件是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运动的法律依据。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据“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及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或农村经济)获得了迅速恢复和发展。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邓的改革程序”“开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土地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史实。
16.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与探索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材料二 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三 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人数占全国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5%,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材料四
(1) 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2分)
(2)从材料二中,指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措施?(2分)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有何影响?(2分)
(4)结合材料四中的相关史实,判断图一《人民日报》中的报道情况是否真实并说明理由。分析指出图二中经济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2分)
(5)从上述曲折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得出哪些教训?(2分)
【答案】(1)经济状况: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2)行业:重工业。
措施:一五计划。
(3)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影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4)不真实;理由:因为当时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泛滥。“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5)教训: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等;必须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知识点】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
【解析】(1)经济状况:根据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2) 行业:根据材料二“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的数据可以看出重工业发展最快。
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1953年到1957年,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因此,重工业发展迅速。
(3)变化:根据材料三中“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人数占全国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5%,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底,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完成,我国的生产关系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到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都变成了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也基本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了绝对的优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上被消灭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小生产私有制也基本上被改造了,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因此,我国所有制发了的变化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之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我国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种剥削关系;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各阶级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总之,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在劳动分配制度上,基本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在阶级关系上,消灭了剥削阶级。所以这一变化的影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4)真实性:根据材料中“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严重脱离实际,因此,报道是不真实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接着,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种脱离实际的报道是这是大跃进中“浮夸风”的表现。所以报道不真实。
理由:根据1966年—1968年我国经济状况统计表可以看出,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连年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当时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泛滥。“文化大革命”的破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入混乱,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5)教训: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的完成,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了一次严重失误,由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导致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文革期间,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从而形成了一场内乱,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所以从曲折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的教训是: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等;必须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故答案为:
(1)经济状况: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2)行业:重工业。
措施:一五计划。
(3)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影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4)不真实;理由:因为当时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泛滥。“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5)教训: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等;必须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7.海峡两岸同属一个统一的中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
——邓小平《稳定世界局势的新办法》1984年
材料二 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第一,坚持党中央对台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第二;第三,坚持在祖国大陆发展进步基础上解决台湾问题,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第五;第六,坚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坚持团结台湾同胞、争取台湾民心;第八;第九,坚持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坚持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刘结一《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2022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84年邓小平为实现祖国统一提出的创造性构想。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49年以后海峡两岸分离是怎样造成的(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坚持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15年为海峡两岸关系树立和平发展标杆的历史性事件。(3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启示。(4分)
【答案】(1)“一国两制”;原因:人民解放战争后;1993年汪辜会谈。
(2)原因: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阻碍统一大业的实现。习马会;
(3)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要坚持与各种分裂势力作斗争等。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分离
【解析】本题围绕台湾问题的由来,对“一国两制”构想、汪辜会谈、针对台湾问题,中国“坚持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原因、2015年为海峡两岸关系树立和平发展标杆的历史性事件、对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启示等知识进行考查,要求学生应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根据材料一“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大陆搞社会主义,1984年邓小平为实现祖国统一提出的创造性构想是“一国两制”,解决台湾,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分离是因为,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1993年4月27日至29日,经过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汪辜会谈”是在两岸两会于1992年达成的“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举行的,“汪辜会谈”就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和科技、青年,签署了四项协议。
(2)根据材料二“第八,坚持粉碎“台独”分裂图谋,坚持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坚持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坚持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原因是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阻碍统一大业的实现,2015年为海峡两岸关系树立和平发展标杆的历史性事件是习马会,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3)综合上述材料可知,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统一是国家振兴
故答案为:(1)“一国两制”;原因:人民解放战争后;1993年汪辜会谈。
(2)原因: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阻碍统一大业的实现。习马会;
(3)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要坚持与各种分裂势力作斗争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台湾问题的由来,也做到了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感,增强了民族意识,加深了对民族认同感。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严令美国代表团:不准任何人与中国代表握手……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乘专机抵达北京,周恩来总理前往迎接。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
——摘编自尼克松回忆录《领导者》
材料二 《人民日报》对美报道语态所占比例对比统计表
项目 1960年1月至3月 1975年1月至3月 1985年1月至3月
积极报道 0 2(2%) 51(14%)
消极报道 323(95%) 81(87%) 88(24%)
中性报道 16(5%) 10(11%) 224(62%)
材料三 俄乌冲突并未延缓美国对华竞争之势,台湾方面,对台军售武器更具威力:政治方面,进一步拱火两岸局势;经济方面,构建对华围堵的“印太经贸小圈子”,金融施压中国企业;军事方面,美国飞机、军舰不断抵近中国领海领空侦查、挑衅……
——摘自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大围剿:俄乌冲突以来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应对》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的状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和周恩来“握手”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人民日报》对美国的报道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因素。面对当今国际形势,简述我国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4分)
【答案】(1)关系:敌对关系。事件:尼克松访华。
(2)变化:由以消极报道为主到以中性报道为主。 原因:中美关系改善;中国对美国的认识更加理性客观;国际局势趋于和平;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3)因素:台湾问题;综合国力;外交政策;国际形势的变化等。措施: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②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局观;④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知识点】中美建交;全方位外交
【解析】(1)状态:根据材料一中“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严令美国代表团:不准任何人与中国代表握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美之间的敌对关系。
事件:根据材料一中“…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乘专机抵达北京,周恩来总理前往迎接。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尼克松和周恩来的“握手”事件是尼克松访华。
(2)变化:根据材料二“《人民日报》对美报道语态所占比例对比”可知,1960-1975年,消极报道为主;1985年,中性报道为主。由此可知,《人民日报》对美国的报道发生的变化表现在由以消极报道为主到以中性报道为主。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关系改善;中国对美国的认识更加理性客观;国际局势趋于和平;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3)因素:根据材料三中“……台湾方面,对台军售武器更具威力:政治方面,进一步拱火两岸局势;经济方面,构建对华围堵的“印太经贸小圈子”,金融施压中国企业;军事方面,美国飞机、军舰不断抵近中国领海领空侦查、挑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台湾问题;综合国力;外交政策;国际形势的变化等。
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当今国际形势,我国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有: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②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局观;④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故答案为:
(1)关系:敌对关系。事件:尼克松访华。
(2)变化:由以消极报道为主到以中性报道为主。
原因:中美关系改善;中国对美国的认识更加理性客观;国际局势趋于和平;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3)因素:台湾问题;综合国力;外交政策;国际形势的变化等。
措施: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②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局观;④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美关系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美关系变迁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美关系的变化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美关系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因素,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美关系的相关历史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1949年,“人民”开始成为最为流行的政治词汇。从“人民解放军”、到人民使用的“人民币”、乃至每天走过的“人民路”“人民广场”等,“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表明我国(  )
A.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B.完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C.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确立
2.辛亥革命从政治上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而从经济上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土地制度的是(  )
A.三大改造 B.土地改革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镇压反革命
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并投产的项目有(  )
①沈阳第一机床厂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③武汉长江大桥 ④上海宝山钢铁总厂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这段话总结的是(  )
A.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
B.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C.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影响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因为(  )
A.结束了“文革”以来的动乱局面
B.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
C.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
D.在全国彻底进行了平反冤假错案
6.在“感受不平凡的变化”主题探究活动中,同学们围绕如下三个话题展开学习。出现表中这些“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社会生活观念的变化 D.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7.题图为一组待展出的少儿绘画作品。下列主题最贴切的是(  )
A.传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 B.永远跟党走,共筑中国梦
C.敢为天下先,开拓创新路 D.学科学知识,攀科学高峰
8.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该规定(  )
A.推动少数民族科技进步 B.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C.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传统 D.保证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9.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根本目的是(  )
A.解决香港回归问题 B.解决澳门回归问题
C.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D.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10. 来自台湾的抖音达人“台湾表妹”李乔昕最近走红。她拍摄的介绍大陆发展的视频,深受两岸人们喜欢。李乔昕的做法有利于(  )
A.早日解放台湾 B.行使港澳主权
C.打破两岸隔绝 D.促进两岸交流
11.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的主题是(  )
A.新中国成立以来海防力量的不断增强
B.我国空军已经成为守卫祖国的钢铁卫士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D.我国国防建设中科技力量的不断提升
12.1973年开始,中国陆续从西方国家引入成套生产设备,包括大型综合采煤设备、冶金工业轧机、化肥生产设备、石油化工化纤联合生产装置(  )
A.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基础 B.推动了“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C.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 D.折射出国际关系的新变化
13.我国火星探测任务采用的探测器及巡视器命名为“天问”和“祝融”,探月工程的着陆器和巡视器命名为“嫦娥”和“玉兔”,这些命名都是取自于我国古典和神话之中。这些大国重器的命名(  )
A.反映中国科学技术发达 B.凸显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C.均受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影响 D.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
1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们出门旅行时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有(  )
①汽车 ②飞机 ③火车 ④轮船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15——17题每题10分,18题12分,共42分)
15. 共和国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多次多领域实现了跨越与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材料二“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三中共的政策从阶级斗争到经济改革的大转变,是中国革命手段的重大改变。确定邓小平为中国最高领导者的地位,到 1978年底才实现,邓的改革程序才得以开始。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能体现材料一中“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在哪年哪次会议上形成?(2分)
(2) 材料二文件是新中国成立后什么运动的法律依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运动对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4分)
(3) 材料三中的“邓的改革程序”开始于哪次会议?这次会议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次会议的历史转折性意义。(4分)
16.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与探索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材料二 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三 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人数占全国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5%,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材料四
(1) 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2分)
(2)从材料二中,指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措施?(2分)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有何影响?(2分)
(4)结合材料四中的相关史实,判断图一《人民日报》中的报道情况是否真实并说明理由。分析指出图二中经济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2分)
(5)从上述曲折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得出哪些教训?(2分)
17.海峡两岸同属一个统一的中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
——邓小平《稳定世界局势的新办法》1984年
材料二 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第一,坚持党中央对台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第二;第三,坚持在祖国大陆发展进步基础上解决台湾问题,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第五;第六,坚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坚持团结台湾同胞、争取台湾民心;第八;第九,坚持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坚持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刘结一《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2022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84年邓小平为实现祖国统一提出的创造性构想。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49年以后海峡两岸分离是怎样造成的(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坚持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15年为海峡两岸关系树立和平发展标杆的历史性事件。(3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启示。(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严令美国代表团:不准任何人与中国代表握手……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乘专机抵达北京,周恩来总理前往迎接。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
——摘编自尼克松回忆录《领导者》
材料二 《人民日报》对美报道语态所占比例对比统计表
项目 1960年1月至3月 1975年1月至3月 1985年1月至3月
积极报道 0 2(2%) 51(14%)
消极报道 323(95%) 81(87%) 88(24%)
中性报道 16(5%) 10(11%) 224(62%)
材料三 俄乌冲突并未延缓美国对华竞争之势,台湾方面,对台军售武器更具威力:政治方面,进一步拱火两岸局势;经济方面,构建对华围堵的“印太经贸小圈子”,金融施压中国企业;军事方面,美国飞机、军舰不断抵近中国领海领空侦查、挑衅……
——摘自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大围剿:俄乌冲突以来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应对》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的状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和周恩来“握手”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人民日报》对美国的报道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因素。面对当今国际形势,简述我国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