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一)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我们的伟大梦想。回首往昔,中华民族摆脱屈辱,站起来追梦开始于( )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
【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A:中华民国成立,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仍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中华民族摆脱屈辱,终于站起来了”和所学可知,这一事件指是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翻了身,成为国家的主人,B项符合题意;
C: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但不符合题意“中华民族摆脱屈辱,站起来追梦”,C项不符合题意;
D: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不符合题意“中华民族摆脱屈辱,站起来追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难度适中,理解题意,掌握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即可作答。新中国成立是考查的重点,需要熟练掌握新中国成立的时间、标志及意义。
2.长津湖、上甘岭……寄托着遥远而清晰的英雄记忆,蕴含着新中国打赢那场战争的强大精神力量,传承庚续、历久尔坚。这一精神主要表现为( )
A.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B.艰苦创业、公而忘私
C.舍生忘死、保家卫国 D.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黄继光和邱少云
【解析】A: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两弹一星精神”,A项不符合题意;
B:“铁人”王进喜体现的是艰苦创业、公而忘私的精神,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在抗美援朝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舍生忘死、保家卫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C项符合题意;
D:我国的外交是独立自主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实事求是的路线,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运用试题,主要知识点是抗美援朝精神,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与材料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掌握不同时期英雄人物身上体现的精神,以此结合材料分析,逐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3.20世纪50年代,不少刚分到田地的农民晚上兴奋得睡不着觉,有的农民甚至半夜起来要出去看看自己新分到的土地。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是我国( )
A.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B.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C.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度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A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20世纪50年代”“有的农民头一天分到了土地,第二天一早就开始犁田”可知,这反映的是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真正获得了解放,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从村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
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B项;
土地改革没有废除土地私有制度,土地由地主所有变为农民所有,排除C项;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
4.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先后开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集中在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领域。这样安排的用意在于( )
A.夯实工业发展基础 B.完成”两弹一星”的研制
C.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D.便于实施社会主义的改造
【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开始,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我国开展了一五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分析题干,根据“集中在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领域”可知,这样安排的用意在于夯实工业发展基础。A项正确;
完成”两弹一星”的研制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
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便于实施社会主义的改造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开展一五计划目的的理解,准确把握题干线索,同时借助所学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5.造成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的原因不包括(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三年自然灾害
C.苏联背信弃义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
【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自然灾害,再加上苏联政府背信弃义,使得我国在1959-1961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的经济困难,从1960年开始,我国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所以答案是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知识。
6.下图是某同学在整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奋斗历程时绘制的党史年代尺,其中第④处的内容是( )
A.八七会议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二十大
【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根据党史年代尺上的④的时间是1978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故C符合题意;
八七会议召开于1927年8月7日的汉口,时间不符,排除A;
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的北京,时间不符,排除B;
中共二十大召开于2022年,时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奋斗历程等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7.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改革的同一年,时任遂宁市蓬溪县群利乡党委书记邓天元在九龙地龙坡村与各村干部达成一致意见:率先试点田边地角独立耕种,实行”包产到户”。这一做法( )
A.增强了企业经营活力 B.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现状
C.削弱了农业生产能力 D.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D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第一年秋,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六倍多。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农村推开。到1983年,全国农村普遍推行这一生产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民和农业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D项正确;
增强了企业经营活力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现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削弱了农业生产能力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相关史实。
8.英国《金融时报》称:“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其中催生中国企业第二次创业高潮点的动因是( )
A.邓小平南方谈话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答案】A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据“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和已学知识可知,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原因分别是:1984年决定从1985年开始对国企进行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企业改革开始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催生了中国企业第二次创业高潮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催生了企业创业的高潮,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的话来考查中国企业三次创业的高潮出现的原因,旨在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9.2022年,“水立方”惊喜变身为“冰立方”成为冰壶的重要赛场,利用二氧化碳制冷剂取代传统冷媒氟利昂,还实现制冰过程中余热全部回收利用。这体现了我国新发展理念中的什么理念( )
A.创新、协调 B.绿色、创新 C.开放、共享 D.共享、协调
【答案】B
【知识点】五大发展理念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利用二氧化碳制冷剂取代传统冷媒氟利昂”体现了科技创新的理念,“实现制冰过程中余热全部回收利用”体现了绿色理念,有利于避免能源的浪费和促进环保,B项正确,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0.2023年三月三到来之际,广西各地开展壮族歌圩、抢花炮、打扁担、打铜鼓等民族风俗活动,让群众感受壮乡民族风情、壮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反映少数民族重视( )
A.经济开发 B.文化传承 C.科技创新 D.民族平等
【答案】B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繁荣发展
【解析】在我国,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组成了中华文化,没有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壮族的“三月三节”的民族风俗活动,反映了少数民族重视文化传承,B符合题意;ACD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根据教材知识,依据题意分析,选出正确答案。
11.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对”一国两制”这一历史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
A.一国就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
C.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D.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政治协商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度
【答案】C
【知识点】“一国两制”
【解析】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个国家”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意味着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故C正确;
A解释不完整,排除A;
BD解释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现了由单--兵种到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武器装备不断向现代化迈进。这有利于( )
A.推动经济平稳运行 B.保卫祖国领土安全
C.实现文化百花齐放 D.促进科技快速发展
【答案】B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现了由单一兵种到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武器装备不断向现代化迈进,体现了我国国防建设的发展,这有利于保卫祖国领土安全,B项正确;
推动经济平稳运行题干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
实现文化百花齐放题干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
促进科技快速发展题干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中国军队建设的相关知识。
13.准确识读历史大事年表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从下面历史大事年表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的主题是( )
1955年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956年 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1966年 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
1971年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9年 中美正式建交
2012年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A.科技与文化成就 B.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C.对外开放与科技成就 D.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答案】D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日内瓦会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解析】据题干大事年表可知,“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正式建交”属于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成就;“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属于我国在国防建设方面取得成就。故题干历史大事年表中的主题可以归纳为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D项正确;
题干事件与文化无关,排除A项;
1956——1966年为艰辛探索与建设时期,排除B项;
题干事件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表格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的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14.”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习近平高度肯定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的英雄是( )
A.孙中山 B.焦裕禄 C.袁隆平 D.雷锋
【答案】C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被认为是解决整个世界饥饿问题的法宝。故习近平高度肯定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的英雄是袁隆平,C项正确;
孙中山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焦裕禄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雷锋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识记与灵活掌握新中国的农业科技成就。
15.对下表反映出的信息,概括最准确的是( )
昆明到主要城市间铁路列车运行时间变化
时间 昆明一北京 昆明一上海 昆明一丽江
2010年 33小时22分钟 34小时8分钟 8小时88分钟
2022年 10小时46分钟 11小时15分钟 3小时2分钟
A.人们出行方式的多样化 B.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C.我国铁路建设的重大成就 D.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答案】C
【知识点】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昆明到主要城市间铁路列车运行时间变化”可知,昆明与一些城市之间的通行时间大大缩短,反映的是我国铁路建设的重大成就,故C符合题意。
题干不能说明人们出行方式的多样化、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和收入的大幅度增长,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交通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交通条件很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巨大资金改善交通条件,并取得巨大成就。截止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运营里程已经居世界第二。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6.中国是农业大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一直对我国的”三农”问题格外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 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历年粮食产量变化图(单位:亿吨)
材料三:……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新改建农村公路110万公里,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贫困地区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贫困村通动力电比例达到100%,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
——摘编自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的文件,我国农村掀起了什么运动?此运动后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2)观察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从1978年到1989年我国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与哪一政策有关。”此政策”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2分)
(4)综上所述,你从我国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获得哪些启示?(3分)
【答案】(1)运动:土地改革。变化: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2)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作用: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的提高。
(3)伟大成就: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完成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解决了用电问题。
(4)启示:农村经济建设要符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水平;政策方针要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要坚持党的领导等。
【知识点】土地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的意义;改革开放的意义
【解析】(1)运动:根据材料“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合所学,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知,在全国掀起了土地改革运动。变化:根据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2)政策:由图表可以看出,1978~1997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78年到1989年我国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积极作用:根据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的提高。
(3)伟大成就:根据材料“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可知,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脱贫攻坚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根据材料“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新改建农村公路110万公里,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可知,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脱贫攻坚完成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根据材料“贫困地区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贫困村通动力电比例达到100%,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可知,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脱贫攻坚解决了用电问题。
(4)启示:综上所述材料可知,农村经济建设要符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水平;政策方针要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要坚持党的领导等。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记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关知识。
17.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繁荣稳定是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10分)
材料一: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缔造了新中国。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25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一国两制”的实践规律,才能确保”一国两制”事业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
——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蔡英文在2023年3月29日窜访美国,并与美国众议长麦卡锡进行官方会谈。这一行为极大伤害14 亿中国人民的感情,冲击中美关系政治基础,无益于地区和平安全稳定,不符合中美两国人民共同利益。
材料四:我们要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定反”独”促统,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202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1)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必须强调以什么为主线?坚持哪一基本政治制度?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在2006年,我国哪条铁路建成通车?(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国两制”的方针是谁创造性地提出的?谈谈”一国两制”方针对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所起的巨大作用。试分析香港.能够回归祖国的原因。(3分)
(3)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当前阻碍海峡两岸统一的因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推进祖国统一大业?(4分)
【答案】(1)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青藏铁路。
(2)①邓小平。 ②A.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使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一步; B.”一国两制”方针维护了香港、澳门的长期稳定繁荣。③原因: A.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B.”一 国两制”伟大构想; C.民心渴望统一。
(3)①国际反华势力、岛内台独势力。②A.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应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B.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坚持”九二共识”;E.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分裂国家的行径; F.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必须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奠定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港澳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可知“一国两制”方针对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所起的巨大作用是,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使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香港能够回归祖国的原因有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推动;全国人民的支持。
(3)据以上材料“蔡英文在2023年3月29日窜访美国,并与美国众议长麦卡锡进行官方会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前阻碍海峡两岸统一的因素有国际反华势力和岛内台独势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应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坚持”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分裂国家的行径; 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故答案为:
(1)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青藏铁路。
(2)①邓小平。 ②A.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使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一步; B.”一国两制”方针维护了香港、澳门的长期稳定繁荣。③原因: A.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B.”一 国两制”伟大构想; C.民心渴望统一。
(3)①国际反华势力、岛内台独势力。②A.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应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B.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坚持”九二共识”;E.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分裂国家的行径; F.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8.创新促进发展,科技引领未来。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深化练兵备战,加快转型建设,全面提高部队现代化水平。……坚决捍卫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努力维护周边大局稳定。
——2023年4月习近平主席视察南部战区海军的讲话
材料二: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敏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的第一支海军部队是什么?2012年,我国第一艘交接入列的航空母舰是什么?我国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何意义?(3分)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科学家不懈努力,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赢得了人民的普遍赞誉。请你写出人们对图1、图2科学家的赞誉称号并回答图3中科学家领导的科研团队取得了怎样的科学成就?(4分)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谈淡科学技术的重要性。(3分)
【答案】(1)①华东军区海军。②”辽宁舰”。③A.增强国防实力;B.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C.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稳定。
(2)①图1:“两弹元勋”。②图2:” 杂交水稻之父”。③图3: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答出发现青蒿素即可得分)。
(3)①科技是第--生产力;②科技创新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动力;③发展科技是强国之路。
【知识点】“两弹一星”;袁隆平及杂交水稻;海、陆、空军的建设;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领导机构在白马庙乡成立,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委我国的第一支海军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国防实力;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稳定。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家胸怀祖国、坚韧不拔、勇攀高峰、追求卓越,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赢得了人民的普遍赞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图2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图3中科学家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3)本题属于开放式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科学技术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动力;发展科技是强国之路。
故答案为:
(1)①华东军区海军。②”辽宁舰”。③A.增强国防实力;B.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C.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稳定。
(2)①图1:“两弹元勋”。②图2:” 杂交水稻之父”。③图3: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3)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②科技创新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动力;③发展科技是强国之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时代军队建设,邓稼先、袁隆平以及屠呦呦的贡献、科技的重要性等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一)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我们的伟大梦想。回首往昔,中华民族摆脱屈辱,站起来追梦开始于( )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
2.长津湖、上甘岭……寄托着遥远而清晰的英雄记忆,蕴含着新中国打赢那场战争的强大精神力量,传承庚续、历久尔坚。这一精神主要表现为( )
A.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B.艰苦创业、公而忘私
C.舍生忘死、保家卫国 D.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3.20世纪50年代,不少刚分到田地的农民晚上兴奋得睡不着觉,有的农民甚至半夜起来要出去看看自己新分到的土地。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是我国( )
A.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B.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C.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度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先后开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集中在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领域。这样安排的用意在于( )
A.夯实工业发展基础 B.完成”两弹一星”的研制
C.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D.便于实施社会主义的改造
5.造成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的原因不包括(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三年自然灾害
C.苏联背信弃义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
6.下图是某同学在整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奋斗历程时绘制的党史年代尺,其中第④处的内容是( )
A.八七会议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二十大
7.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改革的同一年,时任遂宁市蓬溪县群利乡党委书记邓天元在九龙地龙坡村与各村干部达成一致意见:率先试点田边地角独立耕种,实行”包产到户”。这一做法( )
A.增强了企业经营活力 B.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现状
C.削弱了农业生产能力 D.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8.英国《金融时报》称:“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其中催生中国企业第二次创业高潮点的动因是( )
A.邓小平南方谈话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9.2022年,“水立方”惊喜变身为“冰立方”成为冰壶的重要赛场,利用二氧化碳制冷剂取代传统冷媒氟利昂,还实现制冰过程中余热全部回收利用。这体现了我国新发展理念中的什么理念( )
A.创新、协调 B.绿色、创新 C.开放、共享 D.共享、协调
10.2023年三月三到来之际,广西各地开展壮族歌圩、抢花炮、打扁担、打铜鼓等民族风俗活动,让群众感受壮乡民族风情、壮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反映少数民族重视( )
A.经济开发 B.文化传承 C.科技创新 D.民族平等
11.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对”一国两制”这一历史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
A.一国就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
C.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D.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政治协商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度
1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现了由单--兵种到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武器装备不断向现代化迈进。这有利于( )
A.推动经济平稳运行 B.保卫祖国领土安全
C.实现文化百花齐放 D.促进科技快速发展
13.准确识读历史大事年表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从下面历史大事年表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的主题是( )
1955年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956年 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1966年 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
1971年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9年 中美正式建交
2012年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A.科技与文化成就 B.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C.对外开放与科技成就 D.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14.”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习近平高度肯定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的英雄是( )
A.孙中山 B.焦裕禄 C.袁隆平 D.雷锋
15.对下表反映出的信息,概括最准确的是( )
昆明到主要城市间铁路列车运行时间变化
时间 昆明一北京 昆明一上海 昆明一丽江
2010年 33小时22分钟 34小时8分钟 8小时88分钟
2022年 10小时46分钟 11小时15分钟 3小时2分钟
A.人们出行方式的多样化 B.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C.我国铁路建设的重大成就 D.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6.中国是农业大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一直对我国的”三农”问题格外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 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历年粮食产量变化图(单位:亿吨)
材料三:……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新改建农村公路110万公里,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贫困地区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贫困村通动力电比例达到100%,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
——摘编自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的文件,我国农村掀起了什么运动?此运动后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2)观察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从1978年到1989年我国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与哪一政策有关。”此政策”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2分)
(4)综上所述,你从我国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获得哪些启示?(3分)
17.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繁荣稳定是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10分)
材料一: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缔造了新中国。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25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一国两制”的实践规律,才能确保”一国两制”事业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
——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蔡英文在2023年3月29日窜访美国,并与美国众议长麦卡锡进行官方会谈。这一行为极大伤害14 亿中国人民的感情,冲击中美关系政治基础,无益于地区和平安全稳定,不符合中美两国人民共同利益。
材料四:我们要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定反”独”促统,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202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1)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必须强调以什么为主线?坚持哪一基本政治制度?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在2006年,我国哪条铁路建成通车?(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国两制”的方针是谁创造性地提出的?谈谈”一国两制”方针对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所起的巨大作用。试分析香港.能够回归祖国的原因。(3分)
(3)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当前阻碍海峡两岸统一的因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推进祖国统一大业?(4分)
18.创新促进发展,科技引领未来。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深化练兵备战,加快转型建设,全面提高部队现代化水平。……坚决捍卫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努力维护周边大局稳定。
——2023年4月习近平主席视察南部战区海军的讲话
材料二: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敏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的第一支海军部队是什么?2012年,我国第一艘交接入列的航空母舰是什么?我国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何意义?(3分)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科学家不懈努力,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赢得了人民的普遍赞誉。请你写出人们对图1、图2科学家的赞誉称号并回答图3中科学家领导的科研团队取得了怎样的科学成就?(4分)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谈淡科学技术的重要性。(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