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它展示了一幅宏伟的新中国建设蓝图,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它”指(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答案】B
【知识点】“共同纲领”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它展示了一幅宏伟的新中国建设蓝图,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可知,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B项正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正规宪法,不是临时宪法,排除A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孙中山颁布的资产性质的宪法,排除C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土地改革时期颁布的文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2.时代总是不乏楷模。20世纪50年代初诗歌”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你的胸膛是一道胜利的高墙/敌人的罪恶枪口被堵住了/你生命的火花像长虹一样闪耀。“它描述的英雄出现在( )
A.抗美援朝时期 B.三大战役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答案】A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夺取被敌人攻占的一个高地。部队遇到敌人一个火力点的猛烈射击,黄继光主动请战,在身负重伤、手榴弹已经用完的情况下,忍痛爬到敌堡前,用胸膛堵住正在扫射的机枪口,以自己的牺牲掩护部队完成了收复高地的任务。故黄继光是上甘岭战役涌现的英雄人物,他为掩护战友,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枪眼,A项正确;
三大战役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抗日战争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辛亥革命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抗美援朝时期涌现的英雄人物的事迹。
3.如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时期基建投资比重,据此可知( )
A.我国摆脱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B.我国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我国各行业的发展比较均衡 D.工业生产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A:图示反映的是我国“一五”计划时期基建投资比重,而非一五计划取得的建设成就,因此,不能从中得出“我国摆脱了工业落后的面貌”的结论,A项不符合题意;
B:观察图示“我国一五计划时期基建投资比重”可知,一五计划时期,我国重工业基建投资比重明显高于轻工业、交通运输业及其他。据此可知,一五计划时期,我国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B项符合题意;
C:从图示可知,我国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我国各行业的发展是不均衡的,C项不符合题意。
D:图示反映的是我国“一五”计划时期基建投资比重,而非一五计划取得的建设成就,因此,不能从中得出“工业生产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的结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五计划,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4.“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的方法,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材料中这种开创性的“和平方法”是指( )
A.建立人民公社 B.实行赎买政策
C.建立合作社 D.实施公私合营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开创性的‘和平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的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叙述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 )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影响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三中全会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进行全面拨乱反正。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可知,材料表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史实。
6.1954年,北京著名的中药老店同仁堂的经理乐松生带头响应政府号召,主动接受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政府对同仁堂的改造方式是( )
A.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B.建立股份有限公司
C.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 D.转变为国营企业
【答案】C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A: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是对手工业的改造方式,A项不符合题意;
B:建立股份有限公司不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B项不符合题意;
C:通过“1954年”、“主动接受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等信息可以判断,该事件为三大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是实施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领导地位,C项符合题意;
D:转变为国营企业不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社会主义改造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存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7.张同学学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后,绘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示意图,留有①②对应的内容用于考考其他同学,四位同学提供的答案如下,正确的是( )
A.李同学:①马克思主义②毛泽东思想
B.钱同学:①邓小平理论②毛泽东思想
C.孙同学:①邓小平理论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赵同学:①马克思主义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C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中共十八大
【解析】根据题干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邓小平理论 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共十九大上,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C项正确;
①马克思主义②毛泽东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②毛泽东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①马克思主义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识点,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8.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洞察历史和把握时代的远见卓识,把”社会主义”以”不点火”代替”点燃”,以”微火”取代熊熊燃烧的大火,传递了低碳环保的奥运理念。这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
A.和谐 B.绿色 C.协调 D.共享
【答案】B
【知识点】五大发展理念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低碳环保的奥运理念”主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B项正确;
和谐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协调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共享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单位: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正确理解和牢记新发展理念的内容。
9.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553 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的居住权,1887 年12月1日,葡萄牙正式通过外交文书的手续占领澳门并将此辟为殖民地。请问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是( )
A.1949年10月1日 B.1997年7月1日
C.1999年12月20日 D.2001年12月20日
【答案】C
【知识点】澳门回归
【解析】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中国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国于1999年12月20日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国两制”与香港和澳门回归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2023年3月 27日至4月7日,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先后在南京、武汉、长沙、重庆、上海等地参访,完成返乡祭祖的夙愿,带领台湾青年学生与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复旦大学学生进行座谈交流,参观走访重要历史纪念场所,感受大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果,马英九感言”多年来的愿望实现了!”他的愿望得以实现的政治基础是( )
A.”九二共识” B.“一国两制”
C.《反分裂国家法》 D.两岸”三通”
【答案】A
【知识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A符合题意;
B是我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排除;
2005年国家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体现了党和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决心,C排除;
两岸“三通”将政治上的互信度,消减敌意,增强民族凝聚力,不是实现统一的政治基础,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祖国统一大业,考核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 )
A.陆军 B.海军 C.空军 D.火箭军
【答案】D
【知识点】导弹部队的组建与发展
【解析】1966年,我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是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2015年12月31日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是中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是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D项正确;
陆军、海军和空军虽然是重要军种,但不是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识记和灵活运用。考查新时代军队建设。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12.准确识读历史大事年表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从下面历史大事年表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的主题是( )
1955年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956年 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1966年 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
1971年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9年 中美正式建交
2012年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A.科技与文化成就 B.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C.对外开放与科技成就 D.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答案】D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新时代强军之路;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解析】根据题干大事年表可知,“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正式建交”属于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成就;“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属于我国在国防建设方面取得成就。故题干历史大事年表中的主题可以归纳为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D项正确;
题干事件与文化无关,排除A项;
1956——1966年为艰辛探索与建设时期,排除B项;
题干事件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表格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的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13.“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多场多边会议,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21世纪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点是( )
A.独立自主 B.单边主义 C.韬光养晦 D.全方位外交
【答案】D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解析】A.独立自主是我国的外交政策,排除A项;
B.单边主义是指某一个国家不顾其他国家的利益,不顾国民们的愿望,率先打破条约,跳出所签订的原则,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
C.韬光养晦是胡锦涛时代的外交特点,排除C项;
D.根据材料“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多场多边会议,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特色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的外交成交。侧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14.2023年5月10日,我国天舟六号发射圆满成功,中华民族的问天长歌又奏响了新的乐章。下列选项与上述成就属于同一领域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答案】D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1970年4月,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的空间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与 天舟六号成功发射都属于航天领域。故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的空间技术的相关史实。
15.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家庭财富标志。下图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财富标志的变化,这反映出( )
A.经济持续增长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B.经济持续增长使消费观念不断变化
C.经济持续发展使就业观念不断更新
D.工业技术进步使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答案】B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 70年代末三转一响、 80年代四大件、 90年代三金、 2000~2010年一动不动。”可知,由四个图片内容,可以看出,随着改革开改,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家庭财富标志越来越高档,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B项正确;
经济持续增长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经济持续发展使就业观念不断更新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工业技术进步使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反映出经济的持续增长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6.创新是国家走向兴旺发达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共产党坚持开拓创新,推动中华民族向伟大复兴迈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制度创新]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组织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重整山河,为摆脱贫困、改善人民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道路创新]
材料二:坚持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4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现在,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杨安琪《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创新]
材料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历程年代表。
中共十五大 A
中共十六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共十八大 科学发展观
中共十九大 B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党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后确立的制度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确立此制度的标志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成效。(3分)
(3)根据材料三,补充完成年代表中A、B两处的相应内容。(2分)
(4)根据上述材料,自拟观点,并选取材料中的两则材料作为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总结提升)(3分)
【答案】(1)社会主义制度;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2)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3)A邓小平理论;B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观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论述: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改革开放促进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鼓励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也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因而说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知识点】三大改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中共十八大
【解析】(1)根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可知,党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后确立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确立此制度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2)根据材料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4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现在,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可知,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成效有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4)本题是小论文题,写小论文,史实要正确,语句要通顺,条理要清楚。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根据上述材料,自拟观点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选取材料一、材料二,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改革开放促进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鼓励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也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因而说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大改造、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相关史实。
17.实行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制开始实行
1980年 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1982年 A(会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4年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1984年 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5年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 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992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B目标
1992年 开放重庆等沿江城市
2001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3年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进行全面深化改革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下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中填空。(2分)
(3)阅读材料,请从政治、经济、思想中选取一个角度,提炼一个反映我国改革与开放的观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并在材料中选取两个对应的史实,加以论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5分)
【答案】(1)步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经济区——内地。
(2)A:中共十二大;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观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阐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内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大解放;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发展的崭新局面。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由此可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是党和政府在充分结合我国实际之后做出的正确的选择。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区的扩大
【解析】(1)根据材料“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重庆等沿江城市”可得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经济区——内地。
(2)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3)根据材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制开始实行、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可得出观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内的改革主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实行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大解放。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发展的崭新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这一政策是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进行的,在对外开放中,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城市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的实行,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识记中共十二大的相关内容,识记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内容,识记中共十四大的相关内容,识记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史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8.外交是政治的延续,是实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英法美等列强操纵巴黎和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五四运动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材料二: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三:1949-2019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49年 1950-1959年 1960-1969年 1970-1979年 1980-1989上 1990-1999年 2000-2009年 2010-2019年
建交国家数 10 24 17 70 17 31 6 5
材料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重大贡献。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的什么状况?(2分)
(2)材料二中的”这些原则”被称为什么?根据材料概括”这些原则”对推动国际关系发展产生的影响。(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哪一时间段中国新建交的国家数量最多?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是什么?(3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怎样的布局?有何作用?(2分)
【答案】(1)近代中国屈辱外交(或: 弱国无外交)。
(2)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①20世纪70年代。
②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形势的变化、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等③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②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全方位外交
【解析】(1)根据材料“英法美等列强操纵巴黎和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弱国无外交、强权战胜公理”的状况。
(2)根据材料二“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这些原则”被称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影响:根据材料一“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可以得出,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根据材料一“有关各国中每一国家的领土主权和互不侵犯有了保证,这些国家就能和平共处,就会缓和世界上的紧张局势,并有助于创造和平的气氛”可以得出,缓和世界紧张局势,有助于创造和平的气氛。
(3))据材料三看出,1970-1979年中国新建交的国家数量最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有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日建交等。
(4)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中国外交的发展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故答案为:
(1)近代中国屈辱外交。
(2)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①20世纪70年代。
②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形势的变化、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等③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②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五四运动、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解答该题需要用全面的观点,善于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它展示了一幅宏伟的新中国建设蓝图,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它”指(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2.时代总是不乏楷模。20世纪50年代初诗歌”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你的胸膛是一道胜利的高墙/敌人的罪恶枪口被堵住了/你生命的火花像长虹一样闪耀。“它描述的英雄出现在( )
A.抗美援朝时期 B.三大战役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3.如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时期基建投资比重,据此可知( )
A.我国摆脱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B.我国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我国各行业的发展比较均衡 D.工业生产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4.“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的方法,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材料中这种开创性的“和平方法”是指( )
A.建立人民公社 B.实行赎买政策
C.建立合作社 D.实施公私合营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叙述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 )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影响
6.1954年,北京著名的中药老店同仁堂的经理乐松生带头响应政府号召,主动接受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政府对同仁堂的改造方式是( )
A.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B.建立股份有限公司
C.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 D.转变为国营企业
7.张同学学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后,绘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示意图,留有①②对应的内容用于考考其他同学,四位同学提供的答案如下,正确的是( )
A.李同学:①马克思主义②毛泽东思想
B.钱同学:①邓小平理论②毛泽东思想
C.孙同学:①邓小平理论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赵同学:①马克思主义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8.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洞察历史和把握时代的远见卓识,把”社会主义”以”不点火”代替”点燃”,以”微火”取代熊熊燃烧的大火,传递了低碳环保的奥运理念。这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
A.和谐 B.绿色 C.协调 D.共享
9.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553 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的居住权,1887 年12月1日,葡萄牙正式通过外交文书的手续占领澳门并将此辟为殖民地。请问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是( )
A.1949年10月1日 B.1997年7月1日
C.1999年12月20日 D.2001年12月20日
10.2023年3月 27日至4月7日,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先后在南京、武汉、长沙、重庆、上海等地参访,完成返乡祭祖的夙愿,带领台湾青年学生与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复旦大学学生进行座谈交流,参观走访重要历史纪念场所,感受大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果,马英九感言”多年来的愿望实现了!”他的愿望得以实现的政治基础是( )
A.”九二共识” B.“一国两制”
C.《反分裂国家法》 D.两岸”三通”
1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 )
A.陆军 B.海军 C.空军 D.火箭军
12.准确识读历史大事年表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从下面历史大事年表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的主题是( )
1955年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956年 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1966年 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
1971年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9年 中美正式建交
2012年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A.科技与文化成就 B.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C.对外开放与科技成就 D.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13.“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多场多边会议,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21世纪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点是( )
A.独立自主 B.单边主义 C.韬光养晦 D.全方位外交
14.2023年5月10日,我国天舟六号发射圆满成功,中华民族的问天长歌又奏响了新的乐章。下列选项与上述成就属于同一领域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5.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家庭财富标志。下图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财富标志的变化,这反映出( )
A.经济持续增长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B.经济持续增长使消费观念不断变化
C.经济持续发展使就业观念不断更新
D.工业技术进步使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6.创新是国家走向兴旺发达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共产党坚持开拓创新,推动中华民族向伟大复兴迈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制度创新]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组织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重整山河,为摆脱贫困、改善人民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道路创新]
材料二:坚持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4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现在,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杨安琪《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创新]
材料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历程年代表。
中共十五大 A
中共十六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共十八大 科学发展观
中共十九大 B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党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后确立的制度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确立此制度的标志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成效。(3分)
(3)根据材料三,补充完成年代表中A、B两处的相应内容。(2分)
(4)根据上述材料,自拟观点,并选取材料中的两则材料作为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总结提升)(3分)
17.实行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制开始实行
1980年 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1982年 A(会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4年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1984年 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5年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 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992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B目标
1992年 开放重庆等沿江城市
2001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3年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进行全面深化改革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下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中填空。(2分)
(3)阅读材料,请从政治、经济、思想中选取一个角度,提炼一个反映我国改革与开放的观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并在材料中选取两个对应的史实,加以论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5分)
18.外交是政治的延续,是实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英法美等列强操纵巴黎和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五四运动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材料二: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三:1949-2019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49年 1950-1959年 1960-1969年 1970-1979年 1980-1989上 1990-1999年 2000-2009年 2010-2019年
建交国家数 10 24 17 70 17 31 6 5
材料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重大贡献。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的什么状况?(2分)
(2)材料二中的”这些原则”被称为什么?根据材料概括”这些原则”对推动国际关系发展产生的影响。(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哪一时间段中国新建交的国家数量最多?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是什么?(3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怎样的布局?有何作用?(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