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版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一)(教师版 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贵阳市版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一)(教师版 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6 11:20:0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一)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签订,这标志着(  )
A.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B.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C.封建制度彻底被消灭 D.祖国完全获得统一
【答案】A
【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签订,这标志着中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A项正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排除B项;
封建制度彻底被消灭是到1952年土改完成,排除C项;
目前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怀抱,不能说祖国完全获得统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藏和平解放的相关史实。
2.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分六集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下列是其前四集的名称,其中“新中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可能集中在(  )
A.《千年巨变》 B.《峥嵘岁月》
C.《中国新生和巩固》 D.《伟大转折》
【答案】C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故前四集应集中在《中国新生和巩固》中,C项正确;
《千年巨变》与前四集内容不符,排除A项;
《峥嵘岁月》与前四集内容不符,排除B项;
《伟大转折》与前四集内容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的相关史实。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四五年间,我国逐渐完成了战后经济的恢复,转而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但资本和资源的严重匮乏阻碍了我国的发展。为此,中共中央实行了利用有限的资本和资源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  )
A.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使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C.使我国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D.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四五年间,我国逐渐完成了战后经济的恢复,转而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但资本和资源的严重匮乏阻碍了我国的发展。为此,中共中央实行了利用有限的资本和资源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反映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B 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4.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时期,我国仍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各项中对这一时期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B.“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正确指引
C.以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的无私奉献
D.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高昂的建设热情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 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时期,我国取得成就的原因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的无私奉献,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高昂的建设热情。 B 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引发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是这一时期取得成就的原因,排除ACD,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
【点评】 解答本题要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知识 ,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5.1978年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走出国门。这一年,出访的领导人仅副总理和副委员长级别以上的就有12位,先后出访20次,访问的国家达51个,以欧、美、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为主。这些出访(  )
A. 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赴外国访问的代表团
B.开阔了眼界,为改革开放做准备
C.彻底改变对资本主义本质和市场经济的认识
D.粉碎了美国遏制孤立中国的企图
【答案】B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走出国门,多次出访开阔了眼界,为1978年进行的改革开放作备,B符合题意;
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赴外国访问的代表团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
彻底改变对资本主义本质和市场经济的认识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时代特点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烙印,人们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下列名字最能体现出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的是(  )
A.赵建国 B.钱援朝 C.孙国庆 D.李开放
【答案】D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对外开放加强中外交流最能体现出中国积极融入世界,D符合题意;
A对应的是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B对应的是1950-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C对应的是新中国国庆,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不大,中国融入世界是在改革开放后,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是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列选项不属于“四个全面”内容的是(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对外开放 D.全面从严治党
【答案】C
【知识点】“四个全面”
【解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对外开放不是“四个全面”的内容,C符合题意;
ABD都是“四个全面”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难度适中,掌握“四个全面”的具体内容即可作答。
8.“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00多个民族自治县(旗)。”这说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答案】C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民族问题而制定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即可作答。
9.改革开放后,为解决港澳台问题,邓小平提出的伟大构想是(  )
A.和平解放 B.和平统一
C.“一国两制” D.武力解放
【答案】C
【知识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为解决港澳台问题,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推动了祖国的统一进程,故C符合题意;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故A不符合题意;
我们主张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解放,故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解。“一国两制”是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此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了出来,后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10.面对强军强国的时代要求,我国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不断推进,组建了五大军种,其中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执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打击任务的部队是(  )
A.陆军 B.海军 C.空军 D.火箭军
【答案】D
【知识点】导弹部队的组建与发展
【解析】20世纪50年代,为了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适应现代条件下的战争需要,中共中央决定发展中国的导弹事业,组建独立的战略核反击力量,1966年7月1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正式成立,被命名为“第二炮兵”,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 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2015年,第二炮兵更名为火箭军, D正确;据此分析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火箭军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火箭军的主要任务即可作答。
11.今天的中国,自信、开放又乐于分享,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建交,参与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这说明中国(  )
A.推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B.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C.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答案】A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这体现了外交政策的全方位性,故A符合题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体现了民族和国家独立,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考查新时期的外交成就,知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12.同学们要了解中国研制原子弹的艰难历程,查看下列哪位模范人物的资料最恰当(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雷锋
【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他在中国处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和导弹。所以要了解中国研制原子弹的情况,必须查看邓稼先的资料。故选B;
王进喜是大庆石油工人,他带领工人靠人拉肩扛,艰苦奋斗,建成了大庆油田,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王进喜得了“铁人”的称号。A错误;
焦裕禄是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他带领兰考人民艰苦奋斗,治理沙丘,身患癌症仍坚持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被称为“党的好干部”;雷锋是一名解放军战士,他兢兢业业的工作,勤俭节约,被评为“节约标兵”,被称为“党的好战士”,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两弹一星的成就。
第Ⅱ卷
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1分,共5分)
13.中国人民志愿军中   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前进的道路。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   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答案】黄继光;邱少云
【知识点】黄继光和邱少云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继光是上甘岭战役的一位战斗英雄。在一次战斗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去夺取一个敌人占领的高地,当冲锋队遭到敌人火力阻击时,黄继光中国已经受伤,手榴弹用尽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自己英勇牺牲。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的是邱少云。
故答案为:黄继光;邱少云。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
14.20世纪50年代,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实行了   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1956年,中共   召开,这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答案】赎买;八大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公私合营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53年开始,国家开展了一五计划,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也开展了三大改造,其中依据我国国情现实,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施了和平赎买的政策,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1956年秋,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制定了反冒进,反保守,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取得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良好开端。
故答案为:赎买;八大。
【点评】本题是基础识记性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中共八大。解题关键是掌握好三大改革与中共八大的相关知识,即可做出正确解答。
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持续攀升。针对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内外环境的新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   的科学判断。
【答案】新常态
【知识点】中共十九大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持续攀升。针对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内外环境的新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
故答案为:新常态。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特点的相关史实。
16.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还实施了   行动。
【答案】兴边富民
【知识点】西部大开发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还实施了兴边富民行动。
故答案为:兴边富民。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部大开发。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西部大开发的相关史实。
17.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   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答案】独立自主
【知识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故答案为:独立自主。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相关史实。
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1分)
18.某学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西汉的兴盛”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请阅读下列探究材料,回答问题。
【补充内容,解读史料】
西汉前期社会经济情况
汉初状况 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汉书·食货志》
应对措施 刘邦时期:“兵皆罢归家”;释奴为民;轻徭薄赋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以农为本;三十税一;“以德化民”;勤俭治国
治世局面 A
【运用大事年表,简要概括】
汉武帝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公元前141年 景帝崩,彻以太子即帝位。
公元前140年 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策问古今治道。董仲舒对《天人三策》,推明儒学,抑黜百家。
公元前127年 用主父偃言,颁《推恩令》。
公元前119年 卫青、霍去病各将骑五万、步兵数十万分道出击匈奴,北逐单于。
公元前118年 罢三铢钱,铸五铢钱。
公元前110年 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令,尽管天下盐铁。
公元前106年 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以《六条》察事。
——整理自罗义俊《汉武帝评传》【搜集人物图片,撰写介绍】
张骞像(现存于敦煌阳关博物馆) 司马迁像(选自《古圣贤像传略》) 霍去病像(选自《汉武王朝人物志》)
官职:郎官主要事迹:两次出使西域 地位: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官职:太史令主要事迹:撰写《史记》 地位: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 官职:骠骑将军主要事迹:多次出击匈奴,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地位: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将领
【总结归纳,提升认识】
(1)请将A处补充完整,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西汉初期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并指出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2分)
(2)请根据汉武帝年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3分)[温馨提示: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年表,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角度进行概括,相信你可以完成。]
(3)西汉时期涌现了诸多优秀的历史人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请仿照示例,为张骞或司马迁写一篇100-150字左右的人物介绍。(3分)(要求:题目自拟,史实准确,条理清晰,价值导向正确。)[温馨提示: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示例,从官职、地位、事迹、精神品质等角度介绍历史人物,相信你可以完成仿写。]
示例:西汉名将霍去病
霍去病,西汉时期任骠骑将军,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将领。他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多次出击匈奴,在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中,与卫青率领轻骑深入大漠,大胜而归,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为汉武帝时期的军事扩张做出重大贡献。其身上展现的忠君报国精神和奋发有为的气势,值得后人继承学习。
(4) 综上所述,分析西汉国力兴盛的原因。(3分)
【答案】(1)补充:A:文景之治。境况:人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饥荒、战乱导致人口锐减,社会动荡。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军事上北击匈奴。
(3)人物介绍:
题目:通西域第一人张骞
张骞,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是西汉时期的一名郎官,志在为国分忧,应募汉武帝出使西域,承担起艰巨的使命。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率领一百多人的团队出发,在穿越河西走廊时,张骞及其团队的行动被匈奴军队发现,导致他们被捕并被带到匈奴王庭。在那里,张骞受到了匈奴单于的审讯和诱惑,但他坚守使命,没有改变初衷。在被匈奴扣押长达十年之后,张骞抓住了一次机会,与随从一起逃离匈奴的控制,历经艰难险阻,最终成功到达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再与匈奴打仗,张骞只好返回,归途中又被匈奴抓住,后来逃脱后才回到长安,把在西域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汇报,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了基础。张骞以其非凡的勇气、智慧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外交家和探险家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身上展现的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值得后人继承学习。
题目:史学巨匠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身上展现的面对艰难挫折、身心摧残毫不畏惧的精神,为了理想和正义,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值得后人继承学习。
(4)原因: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织;提倡节俭,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方面巩固大一统;人才辈出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1)根据题干“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和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期人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饥荒、战乱导致人口锐减,社会动荡。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产,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文景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得汉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在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2)根据“汉武帝年表”和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巧妙地解决了王国问题。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军事上,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兵出击匈奴,他们在漠北同匈奴主力相遇。经过一天激战,匈奴单于仓皇遁逃,汉军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仿照题干示例,为张骞或司马迁写一篇100-150字左右的人物介绍,题目自拟,史实准确,条理清晰,价值导向正确,从从官职、地位、事迹、精神品质等角度介绍该历史人物即可,如:题目:通西域第一人张骞。张骞,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是西汉时期的一名郎官,志在为国分忧,应募汉武帝出使西域,承担起艰巨的使命。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率领一百多人的团队出发,在穿越河西走廊时,张骞及其团队的行动被匈奴军队发现,导致他们被捕并被带到匈奴王庭。在那里,张骞受到了匈奴单于的审讯和诱惑,但他坚守使命,没有改变初衷。在被匈奴扣押长达十年之后,张骞抓住了一次机会,与随从一起逃离匈奴的控制,历经艰难险阻,最终成功到达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再与匈奴打仗,张骞只好返回,归途中又被匈奴抓住,后来逃脱后才回到长安,把在西域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汇报,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了基础。张骞以其非凡的勇气、智慧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外交家和探险家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身上展现的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值得后人继承学习。
题目:史学巨匠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身上展现的面对艰难挫折、身心摧残毫不畏惧的精神,为了理想和正义,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值得后人继承学习。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织;提倡节俭,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方面巩固大一统;人才辈出等。
故答案为:
(1)补充:A:文景之治。境况:人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饥荒、战乱导致人口锐减,社会动荡。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军事上北击匈奴。
(3)人物介绍:
题目:通西域第一人张骞
张骞,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是西汉时期的一名郎官,志在为国分忧,应募汉武帝出使西域,承担起艰巨的使命。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率领一百多人的团队出发,在穿越河西走廊时,张骞及其团队的行动被匈奴军队发现,导致他们被捕并被带到匈奴王庭。在那里,张骞受到了匈奴单于的审讯和诱惑,但他坚守使命,没有改变初衷。在被匈奴扣押长达十年之后,张骞抓住了一次机会,与随从一起逃离匈奴的控制,历经艰难险阻,最终成功到达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再与匈奴打仗,张骞只好返回,归途中又被匈奴抓住,后来逃脱后才回到长安,把在西域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汇报,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了基础。张骞以其非凡的勇气、智慧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外交家和探险家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身上展现的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值得后人继承学习。
题目:史学巨匠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身上展现的面对艰难挫折、身心摧残毫不畏惧的精神,为了理想和正义,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值得后人继承学习。
(4)原因: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织;提倡节俭,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方面巩固大一统;人才辈出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张骞通西域、汉武帝大一统措施,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小题8分,第20小题12分,共20分)
19.历史兴趣小组对“世界史的封建社会”进行活动探究,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史料划分】(4分)
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东西方文明成就的代表,请你根据类别进行分类。
①《查士丁尼法典》②封君封臣制度③阿拉伯数字④《天方夜谭》
东方文明:   
西方文明:   
(2)任务二:【名片解读】(4分)
根据三幅图片(克洛维、查理、查士丁尼)结合所学,自拟题目。撰写历史小短文。
内容包括他们主要的功绩以及其前两位历史人物对基督教的发展。图中人物有何共同之处,谈谈你的感悟。史实准确,表达清晰流畅,字数120字左右,成文。
【答案】(1)③④;①②
(2)题目:励精图治的克洛维、查理大帝、查士丁尼。
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克洛维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克洛维统治期间,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继位后,查理四处征伐,800年前后,法兰克王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查理继续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实行“什一税”。查士丁尼统治期间,东罗马帝国进入一个“黄金时代”,帝国版图地跨三洲。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完成了《罗马民法大全》。克洛维、查理大帝、查士丁尼三位君主都励精图治、对外扩张、都利用基督教并取得教会支持等。
【知识点】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封君与封臣;查理曼帝国;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大化改新
【解析】(1) 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29年,委员会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查理马特改革,确立了封君封臣制度。11世纪,这种以土地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所以③④属于东方文明;①② 属于西方文明。
(2)本题可以从人物的历史事迹以及贡献等角度进行作答,如题目为 励精图治的克洛维、查理大帝、查士丁尼 ,然后用具体史实进行说明,如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克洛维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克洛维统治期间,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继位后,查理四处征伐,800年前后,法兰克王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查理继续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实行“什一税”。查士丁尼统治期间,东罗马帝国进入一个“黄金时代”,帝国版图地跨三洲。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完成了《罗马民法大全》。克洛维、查理大帝、查士丁尼三位君主都励精图治、对外扩张、都利用基督教并取得教会支持等。
故答案为:(1)③④;①②。
(2)题目:励精图治的克洛维、查理大帝、查士丁尼。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克洛维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克洛维统治期间,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继位后,查理四处征伐,800年前后,法兰克王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查理继续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实行“什一税”。查士丁尼统治期间,东罗马帝国进入一个“黄金时代”,帝国版图地跨三洲。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完成了《罗马民法大全》。克洛维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东西方文明相关知识的掌握。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困难,考查学生对重要历史人物的认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20.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国家富强的斗争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大事记(部分)
①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在“皋华丽号”军舰上签订。
②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③1860年,A攻进北京,火烧圆明园。
④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⑤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⑥1900年6月10日清晨,义和团团民在北京和天津中间的廊坊阻击一支2 000多人的八国联军。
⑦1901年9月7日,李鸿章、庆亲王与11国代表签订《辛丑条约》。
⑧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第二年,一个西方式的共和国建立了,在4 000年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废除了由帝王统治的王朝。
(1)请对材料中的史实进行主题分类,完成下面表格(3分)
主题 序号
列强侵略  
中国人民抗争  
近代化的探索  
(2)请将材料中③处的“A”补充完整,并说出③发生在哪场战争期间。(2分)
(3)根据“中国近代大事记(部分)”中⑧,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分)
(4)谈谈你对中国近代侵略与反抗的认识。(3分)
【答案】(1)①③⑦|②⑥|④⑤⑧
(2)A:英法联军。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3)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只有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使国家真正强大起来;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太平天国运动;火烧圆明园;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及其危害;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侵略的史实有: ①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在“皋华丽号”军舰上签订; ③1860年,A攻进北京,火烧圆明园; ⑦1901年9月7日,李鸿章、庆亲王与11国代表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人民抗争的史实有: ②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 ⑥1900年6月10日清晨,义和团团民在北京和天津中间的廊坊阻击一支2 000多人的八国联军 ;近代化的探索的史实有:④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⑤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⑧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第二年,一个西方式的共和国建立了,在4 000年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废除了由帝王统治的王朝;
(2)依据材料信息“ 1860年,A攻进北京,火烧圆明园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火烧圆明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火烧圆明园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3)依据材料信息“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第二年,一个西方式的共和国建立了,在4 000年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废除了由帝王统治的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 只有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使国家真正强大起来;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 ;
故答案为:(1) ①③⑦|②⑥|④⑤⑧
(2) A:英法联军。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3)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 只有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使国家真正强大起来;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信息,把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要理解事件所属的主题;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事件,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识记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分析理解辛亥革命的含义回答;
(4)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一)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签订,这标志着(  )
A.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B.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C.封建制度彻底被消灭 D.祖国完全获得统一
2.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分六集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下列是其前四集的名称,其中“新中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可能集中在(  )
A.《千年巨变》 B.《峥嵘岁月》
C.《中国新生和巩固》 D.《伟大转折》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四五年间,我国逐渐完成了战后经济的恢复,转而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但资本和资源的严重匮乏阻碍了我国的发展。为此,中共中央实行了利用有限的资本和资源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  )
A.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使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C.使我国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D.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4.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时期,我国仍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各项中对这一时期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B.“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正确指引
C.以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的无私奉献
D.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高昂的建设热情
5.1978年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走出国门。这一年,出访的领导人仅副总理和副委员长级别以上的就有12位,先后出访20次,访问的国家达51个,以欧、美、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为主。这些出访(  )
A. 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赴外国访问的代表团
B.开阔了眼界,为改革开放做准备
C.彻底改变对资本主义本质和市场经济的认识
D.粉碎了美国遏制孤立中国的企图
6.时代特点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烙印,人们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下列名字最能体现出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的是(  )
A.赵建国 B.钱援朝 C.孙国庆 D.李开放
7.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是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列选项不属于“四个全面”内容的是(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对外开放 D.全面从严治党
8.“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00多个民族自治县(旗)。”这说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9.改革开放后,为解决港澳台问题,邓小平提出的伟大构想是(  )
A.和平解放 B.和平统一
C.“一国两制” D.武力解放
10.面对强军强国的时代要求,我国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不断推进,组建了五大军种,其中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执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打击任务的部队是(  )
A.陆军 B.海军 C.空军 D.火箭军
11.今天的中国,自信、开放又乐于分享,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建交,参与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这说明中国(  )
A.推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B.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C.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12.同学们要了解中国研制原子弹的艰难历程,查看下列哪位模范人物的资料最恰当(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雷锋
第Ⅱ卷
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1分,共5分)
13.中国人民志愿军中   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前进的道路。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   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14.20世纪50年代,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实行了   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1956年,中共   召开,这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持续攀升。针对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内外环境的新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   的科学判断。
16.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还实施了   行动。
17.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   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1分)
18.某学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西汉的兴盛”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请阅读下列探究材料,回答问题。
【补充内容,解读史料】
西汉前期社会经济情况
汉初状况 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汉书·食货志》
应对措施 刘邦时期:“兵皆罢归家”;释奴为民;轻徭薄赋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以农为本;三十税一;“以德化民”;勤俭治国
治世局面 A
【运用大事年表,简要概括】
汉武帝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公元前141年 景帝崩,彻以太子即帝位。
公元前140年 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策问古今治道。董仲舒对《天人三策》,推明儒学,抑黜百家。
公元前127年 用主父偃言,颁《推恩令》。
公元前119年 卫青、霍去病各将骑五万、步兵数十万分道出击匈奴,北逐单于。
公元前118年 罢三铢钱,铸五铢钱。
公元前110年 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令,尽管天下盐铁。
公元前106年 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以《六条》察事。
——整理自罗义俊《汉武帝评传》【搜集人物图片,撰写介绍】
张骞像(现存于敦煌阳关博物馆) 司马迁像(选自《古圣贤像传略》) 霍去病像(选自《汉武王朝人物志》)
官职:郎官主要事迹:两次出使西域 地位: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官职:太史令主要事迹:撰写《史记》 地位: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 官职:骠骑将军主要事迹:多次出击匈奴,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地位: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将领
【总结归纳,提升认识】
(1)请将A处补充完整,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西汉初期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并指出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2分)
(2)请根据汉武帝年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3分)[温馨提示: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年表,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角度进行概括,相信你可以完成。]
(3)西汉时期涌现了诸多优秀的历史人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请仿照示例,为张骞或司马迁写一篇100-150字左右的人物介绍。(3分)(要求:题目自拟,史实准确,条理清晰,价值导向正确。)[温馨提示: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示例,从官职、地位、事迹、精神品质等角度介绍历史人物,相信你可以完成仿写。]
示例:西汉名将霍去病
霍去病,西汉时期任骠骑将军,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将领。他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多次出击匈奴,在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中,与卫青率领轻骑深入大漠,大胜而归,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为汉武帝时期的军事扩张做出重大贡献。其身上展现的忠君报国精神和奋发有为的气势,值得后人继承学习。
(4) 综上所述,分析西汉国力兴盛的原因。(3分)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小题8分,第20小题12分,共20分)
19.历史兴趣小组对“世界史的封建社会”进行活动探究,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史料划分】(4分)
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东西方文明成就的代表,请你根据类别进行分类。
①《查士丁尼法典》②封君封臣制度③阿拉伯数字④《天方夜谭》
东方文明:   
西方文明:   
(2)任务二:【名片解读】(4分)
根据三幅图片(克洛维、查理、查士丁尼)结合所学,自拟题目。撰写历史小短文。
内容包括他们主要的功绩以及其前两位历史人物对基督教的发展。图中人物有何共同之处,谈谈你的感悟。史实准确,表达清晰流畅,字数120字左右,成文。
20.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国家富强的斗争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大事记(部分)
①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在“皋华丽号”军舰上签订。
②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③1860年,A攻进北京,火烧圆明园。
④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⑤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⑥1900年6月10日清晨,义和团团民在北京和天津中间的廊坊阻击一支2 000多人的八国联军。
⑦1901年9月7日,李鸿章、庆亲王与11国代表签订《辛丑条约》。
⑧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第二年,一个西方式的共和国建立了,在4 000年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废除了由帝王统治的王朝。
(1)请对材料中的史实进行主题分类,完成下面表格(3分)
主题 序号
列强侵略  
中国人民抗争  
近代化的探索  
(2)请将材料中③处的“A”补充完整,并说出③发生在哪场战争期间。(2分)
(3)根据“中国近代大事记(部分)”中⑧,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分)
(4)谈谈你对中国近代侵略与反抗的认识。(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