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建设新生政权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③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②③①
【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西藏和平解放是在1951年;②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于1953年;③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于1952年;因此先后顺序是①③②,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新中国成立与巩固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为深入学习和研究土地改革运动,新营中学八年级(5)班同学们搜集到了下列资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 )
A.以土地改革为题材的电影《辽远的农村》
B.亲历土地改革运动的老人写成的回忆录
C.从互联网检索获取的土地改革运动的评论
D.市博物馆保存的土地改革运动的档案
【答案】D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市博物馆保存的土地改革运动的档案,属于一手资料,比较客观的反映了土地改革的全貌,最有价值,D项正确;
“以土地改革为题材的电影《辽远的农村》”属于影视作品,排除A项;
“亲历土地改革运动的老人写成的回忆录”属于回忆录,是第二手资料,排除B项;
“从互联网检索获取的土地改革运动的评论”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识记土地改革的相关内容,掌握不同史料的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3.下图所示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党史新中国史系列漫画”中的一幅,画中我国某厂工人为所取得的成就欢欣鼓舞。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 B.表明三大改造顺利完成
C.说明汽车工业水平领先世界 D.体现改革开放成就突出
【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 根据图片“1956年7月13日是一个改变中国汽车工业历史的日子,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汽车一ーCA10型解放牌卡车缓缓驶下了装配线”,结合所学可知1953到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中国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等相継投产,新中国工业面貌开始改变,故 A 符合题意;
三大改造与图片内容不符,排除 B ;
材料中是中国第一辆汽车下线, C 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 D 错误。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4.某场变革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场变革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战争 D.三大改造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 符合题意, ABC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大改造的内容、形式以及意义。
5.“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 )
A.中共十五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答案】B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新时期。因此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影响。
6.小云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国有企业改革 D.民主与法制建设
【答案】C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根据材料“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 及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知识点。
7.1992年,党中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决策是党在下列哪次大会上提出来的( )
A. 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答案】D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这次大会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D正确;
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中共十三大召开于1987年,ABC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十四大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中共十四大的内容即可作答。
8.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的是( )
A.邓小平理论 B.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C.“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D.新发展理念
【答案】C
【知识点】“四个全面”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C正确;据此分析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四个全面”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四个全面”的意义即可作答。
9.“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我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 )
A.建立特别行政区 B.实行“求同存异”
C.实行西部大开发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D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D符合题意;
香港澳门地区建立特别行政区,A排除;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实行“求同存异”,B排除;
实行西部大开发是经济政策,C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旨在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10.邓小平在1984年说:“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仍然是一个统一的中国。”邓小平的讲话,反映出我国在实现国家统一问题上采取的政策是( )
A.改革开放 B.“一国两制”
C.八项主张 D.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B
【知识点】“一国两制”
【解析】根据材料“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仍然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及所学知识可知,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B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与实践。
11.周恩来在代表中国政府出席的一次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了会议的进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周恩来参加的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万隆会议 D.开罗会议
【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55年,亚洲和非洲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与会各国间矛盾错综复杂,会议出现尖锐分歧,周恩来及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所以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均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与“求同存异”方针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万隆会议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求同存异”方针是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即可作答。
12.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它的发表( )
A. 使中美20多年的对抗关系结束
B.使中美结成了反苏统一战线
C.使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说明美国与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答案】A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1971年,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A符合题意;
使中美结成了反苏统一战线表述与史实不符,B排除;
使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C排除;
1979年美国与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D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中美建交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尼克松访华。学生要准确理解和识记1972年尼克松访华与中美1979年正式建交等相关史实。
第Ⅱ卷
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1分,共5分)
13.1951年, 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和平统一、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答案】西藏;一国两制
【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一国两制”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因此填写西藏、一国两制。
故答案为:西藏、一国两制。
【点评】本题考查西藏和平解放、一国两制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4.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 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 ”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各国实现合作共赢。
【答案】开放型;一带一路
【知识点】“一带一路”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各国实现合作共赢。
故答案为:开放型、一带一路。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带一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一带一路的相关史实。
15.中国共产党将 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这也是我国的一项 。
【答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这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故答案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16.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 ”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圆满召开;1992年,邓小平发表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求同存异;南方谈话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圆满召开;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解决了姓“资”姓“社”等问题,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决了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困扰,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故答案为:求同存异:南方谈话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万隆会议、南方谈话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占有重要地位,应准确识记万隆会议、南方谈话的内容及其影响。
17.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 经过多年反复实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中国药学家 领导科研团队,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治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疗疾的新方法。
【答案】袁隆平;屠助呦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大贡献;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领导她的科研团队,经过数百次的实验,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故答案为:袁隆平;屠助呦。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袁隆平、屠呦呦的识记能力。准确识记袁隆平、屠呦呦的贡献。
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1分)
18.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历史时期之一,它不仅“和同为一家”,还“迎进来,也走出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度。
﹣﹣(唐)柳宗元
材料二:如图,2020年2月,在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关键时期,日本援华物资上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八个字的背后是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深厚的人文渊源。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的开放与广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
﹣﹣中国史学家周一良《中日文化关系史论》
材料三: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可汗”是西北各部对唐朝哪位君主的称呼?这位“天可汗”在位时期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3分)
(2)唐朝的繁盛吸引了周边邻国,尤其是日本。日本政府经常派使团到唐朝来交流学习。这种交流的使团被称作什么?结合材料二,说一说中国的哪些方面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任举2例)。(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身上具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3分)
(4)通过材料二、三,我们可以看出唐朝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2分)
【答案】(1)唐太宗;开明;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2)遣唐使;建筑、文字方面等。
(3)玄奘;不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等精神。
(4)对外开放。
【知识点】“贞观之治”;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可知“天可汗”是西北各部对唐太宗的称呼;材料体现了“天可汗”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如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日本政府经常派使团到唐朝来交流学习。这种交流的使团被称作遣唐使;由“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可知中国的建筑、文字方面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唐招提寺、汉字的改造形成日本文字等。
(3)根据材料三“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他身上具有不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点评】 本题考查唐朝与日本、印度的外交及民族政策与表现。唐朝的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与开明的民族政策。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小题8分,第20小题12分,共20分)
19.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人们对如何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某校九年级(1)班的同学决定围绕“战后世界文明的竞合共进”开展主题探究活动,以此号召大家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繁荣与发展。请你全程参与此次活动。
主题一 表解历史
材料一
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演变
时间 国际关系格局 形成标志 维护工具
20世纪2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A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国际联盟
B 两极格局 雅尔塔会议 C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 多极化趋势 D 联合国
主题二 读图释史
材料二 一组国际经济组织标志:
主题三 文汇历史
材料三 战败后的日本,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但日本政府充分利用国内各种有利条件……加上美国的大力援助和扶持等因素,到1955年,日本工业就已恢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最高水平。此后近20年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的经济奇迹。
材料四 日本自民党5月30日上午召开国防小组和安全调查会的联席会议,批准了有关新《防卫计划大纲》的建议草案。考虑到朝鲜的核导弹开发,草案建议政府考虑使自卫队拥有对敌基地攻击能力。……建议草案针对中国的海洋活动提出了加强岛屿防卫。
——摘编自《参考消息<日拟发展攻击敌国基地能力>》
2013年5月31日第19 830期
(1)列表归纳相关历史事件,是常用的学习历史的方法。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上表中标有英文字母处的内容。上表中“国际联盟”和“联合国”两大国际组织的建立,反映出世界人民的什么共同追求 (3分)
(2)材料二反映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该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及其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2分)
(3)当今,日本经济再次强大,你认为日本还会在亚洲挑起新的战争吗 请你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3分)
【答案】(1)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C.联合国;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共同追求:和平与安全。
(2)趋势:经济全球化。
根本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现代高新科技发展迅猛,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
影响:加速了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3)会。理由:明治维新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天皇制”也被保留下来;日本有在亚洲多次挑起战争的历史,如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未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犯下的罪行深刻反省,近年右翼军国主义势力抬头,如教科书问题、中日历史问题(如中日东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日本是岛国,资源贫乏;世界大国经济实力的变化,曾导致地区和世界秩序的调整;朝鲜核导弹开发及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范围,可能激起其争霸欲望等,会使日本有可能在亚洲再次挑起战争。或:不会。理由: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更是亚洲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使日本人民反对战争,渴望和平;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在加强;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制约了霸权主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使各国联系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北约”与“华约”的对峙;战后日本的崛起;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第(1)题第一问解题关键在于明确考查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填表时应横向观察,有利于得出答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的体系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考查点为两极格局形成时间,依据所学可知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为北约与华约的成立,结束的标志为1991年苏联解体,从而可以得出结论;C考查点为这一时期形成的国际组织,依据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D考查多极化趋势形成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两极格局结束标志,同时也标志着新格局趋向于多极化;第二问结合“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宗旨均为制裁侵略、维护和平,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题干中“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洲联盟”“世界贸易组织”均为世界性或区域性的经济联合体,可判断当今的经济发展趋势为经济全球化,第二问抓住关键信息“根本原因”和“影响”,结合所学得出:经济全球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经济全球化带动了各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能够促进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第(3)题为开放性试题,从两个角度作答均可,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猖獗与抬头,以及日本需要发展的需求,可判断其发动战争的可能性很大,从当今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及联合国在制裁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可判断其不敢再发动新的战争。
【点评】本题以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的演变为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化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20世纪50年代,我国通过“一化三改”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
材料二 从1956-1966年的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即有良好的开端,也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失误;甚至在1966-1976年还出现了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
(1)为了实现材料一中“工业化”,我国在建国初期实行哪一措施?列举一项该措施取得的成就。(3分)
(2)材料一中的“三改”是指对什么的改造?这一变革的完成对我国有什么标志性意义?(3分)
(3)材料二中“良好的开端”和“一些严重的失误”指的是哪些事件?材料中“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结束的标志是什么?(3分)
(4)20多年的艰辛探索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3分)
【答案】(1)措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修筑青藏、川藏和新藏公路,新建宝成、鹰厦等30余条铁路,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2)行业: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事件:良好的开端:中共八大;严重的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标志: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4)教训:坚持党的正确领导,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
【知识点】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第一个五年计划;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1)为了实现材料一中“工业化”,我国在建国初期实行的措施是党和政府编制和实施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试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同时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三改”是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良好的开端”指的是中共八大的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一些严重的失误”指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指的是十年文化大革命。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4)20多年的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是:进行建设一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带给我们的教训是:要坚持依法治国,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要加强党的建设;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
【点评】本题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背景考查20多年的探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考核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课本知识,解题时应注意准确掌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实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建设新生政权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③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②③①
2.为深入学习和研究土地改革运动,新营中学八年级(5)班同学们搜集到了下列资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 )
A.以土地改革为题材的电影《辽远的农村》
B.亲历土地改革运动的老人写成的回忆录
C.从互联网检索获取的土地改革运动的评论
D.市博物馆保存的土地改革运动的档案
3.下图所示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党史新中国史系列漫画”中的一幅,画中我国某厂工人为所取得的成就欢欣鼓舞。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 B.表明三大改造顺利完成
C.说明汽车工业水平领先世界 D.体现改革开放成就突出
4.某场变革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场变革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战争 D.三大改造
5.“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 )
A.中共十五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6.小云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国有企业改革 D.民主与法制建设
7.1992年,党中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决策是党在下列哪次大会上提出来的( )
A. 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8.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的是( )
A.邓小平理论 B.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C.“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D.新发展理念
9.“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我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 )
A.建立特别行政区 B.实行“求同存异”
C.实行西部大开发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邓小平在1984年说:“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仍然是一个统一的中国。”邓小平的讲话,反映出我国在实现国家统一问题上采取的政策是( )
A.改革开放 B.“一国两制”
C.八项主张 D.民族区域自治
11.周恩来在代表中国政府出席的一次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了会议的进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周恩来参加的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万隆会议 D.开罗会议
12.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它的发表( )
A. 使中美20多年的对抗关系结束
B.使中美结成了反苏统一战线
C.使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说明美国与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Ⅱ卷
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1分,共5分)
13.1951年, 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和平统一、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4.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 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 ”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各国实现合作共赢。
15.中国共产党将 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这也是我国的一项 。
16.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 ”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圆满召开;1992年,邓小平发表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7.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 经过多年反复实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中国药学家 领导科研团队,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治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疗疾的新方法。
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1分)
18.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历史时期之一,它不仅“和同为一家”,还“迎进来,也走出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度。
﹣﹣(唐)柳宗元
材料二:如图,2020年2月,在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关键时期,日本援华物资上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八个字的背后是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深厚的人文渊源。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的开放与广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
﹣﹣中国史学家周一良《中日文化关系史论》
材料三: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可汗”是西北各部对唐朝哪位君主的称呼?这位“天可汗”在位时期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3分)
(2)唐朝的繁盛吸引了周边邻国,尤其是日本。日本政府经常派使团到唐朝来交流学习。这种交流的使团被称作什么?结合材料二,说一说中国的哪些方面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任举2例)。(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身上具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3分)
通过材料二、三,我们可以看出唐朝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2分)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小题8分,第20小题12分,共20分)
19.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人们对如何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某校九年级(1)班的同学决定围绕“战后世界文明的竞合共进”开展主题探究活动,以此号召大家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繁荣与发展。请你全程参与此次活动。
主题一 表解历史
材料一
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演变
时间 国际关系格局 形成标志 维护工具
20世纪2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A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国际联盟
B 两极格局 雅尔塔会议 C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 多极化趋势 D 联合国
主题二 读图释史
材料二 一组国际经济组织标志:
主题三 文汇历史
材料三 战败后的日本,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但日本政府充分利用国内各种有利条件……加上美国的大力援助和扶持等因素,到1955年,日本工业就已恢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最高水平。此后近20年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的经济奇迹。
材料四 日本自民党5月30日上午召开国防小组和安全调查会的联席会议,批准了有关新《防卫计划大纲》的建议草案。考虑到朝鲜的核导弹开发,草案建议政府考虑使自卫队拥有对敌基地攻击能力。……建议草案针对中国的海洋活动提出了加强岛屿防卫。
——摘编自《参考消息<日拟发展攻击敌国基地能力>》
2013年5月31日第19 830期
(1)列表归纳相关历史事件,是常用的学习历史的方法。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上表中标有英文字母处的内容。上表中“国际联盟”和“联合国”两大国际组织的建立,反映出世界人民的什么共同追求 (3分)
(2)材料二反映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该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及其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2分)
(3)当今,日本经济再次强大,你认为日本还会在亚洲挑起新的战争吗 请你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3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化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20世纪50年代,我国通过“一化三改”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
材料二 从1956-1966年的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即有良好的开端,也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失误;甚至在1966-1976年还出现了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
(1)为了实现材料一中“工业化”,我国在建国初期实行哪一措施?列举一项该措施取得的成就。(3分)
(2)材料一中的“三改”是指对什么的改造?这一变革的完成对我国有什么标志性意义?(3分)
(3)材料二中“良好的开端”和“一些严重的失误”指的是哪些事件?材料中“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结束的标志是什么?(3分)
(4)20多年的艰辛探索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