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三)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照片承载了丰富的信息,见证了伟大的历史。对下图的解释,下列说法中恰当的是( )
A.标志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B.毛泽东当选人民政府主席
C.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D.西藏和平解放实现大团结
【答案】C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根据材料图片可知,这是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之际,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成立的场面,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C项正确;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排除A项;
毛泽东当选人民政府主席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排除B项;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的相关史实。
2.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美国学者罗伯特.奥内尔在他的书中还提到此次战争在当时造成的影响:“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跃而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这说明这场战争( )
A.使中国成为了世界强国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D.改变了中国的落后面貌
【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 材料“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几十年后”“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体现的是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 项正确;
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
抗美援朝消耗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排除 C 项;
一五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落后的面貌,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民主政治与法治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制定了(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答案】C
【知识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是从1953年至1957年, C 符合这一条件,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有关内容。
4.下列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中,阻碍了农业生产发展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化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的一次失误,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C 项正确;
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列宁实施的政策,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 A 项;
农业合作化将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 B 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变化的理解,理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5.“改革开放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决择——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改革大幕开启的标志性会议上所做的战略决策是( )
A.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B.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作出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议
D.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D项符合题意;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后中国出现严重困,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A项不合题意;
1958年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B不合题意;
粉碎四人帮后,十届三中全会作出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议,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旨在考查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掌握,难度适中,适合阶段性检验使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的政策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人民公社化
C.公私合营 D.土地改革
【答案】A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选A;
人民公社化、公私合营和土地改革都是建国初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排除BCD;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的政策“。
7.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五大
【答案】C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在中共十二大上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B项中共八大上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C项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D项中共十五大上把邓小平理论写入了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十三大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中共十大的内容即可作答。
8.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追求真理、善于理论创新的党,探索总结出一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此体系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 )
A.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
【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九大
【解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共十九大上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C正确;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诞生于中共十三大,不合题意,A错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中共指导思想是在中共十六大上,B错误;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成为中共指导思想是在中共十八大上,D错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十九大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中共十九大召开的时间、主题、内容等相关知识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9.我国的特别特政区、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的最大共同之处是:( )
A.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B.都有自己的法律
C.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D.都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答案】D
【知识点】经济特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别行政区是指实行自治管理和行政自主的区域,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民族自治区是指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区域;经济特区是指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的区域,但不管这三种区域实行什么样的政策,都必须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行使主权的前提下进行的,都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选项D符合题意;
特别行政区才享有高度的自治权,A排除;
都有自己的法律,不符合史实,B排除;
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和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共同特点。我国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和少数民族自治区,其主权都是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这是它们的共同点。经济特区可以实行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社会制度。
10.“一国两制”的出发点是维护( )
A.台湾的根本利益 B.香港和澳门的根本利益
C.大陆的根本利益 D.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答案】D
【知识点】“一国两制”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在80年代初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一国两制”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有效途径,使香港和澳门问题得以顺利解决,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一国两制”这不仅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而且更又助于民族团结。“一国两制”的根本出发点是中华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提出的构想。所以D符合题意;
ABC项说法片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 该题考查实现祖国统一的内容;台湾回归祖国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平发展已成为两岸关系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11.现代航空母舰不仅是一个国家海军力量强大的体现,而且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国防、科技力量的综合体现。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是( )
A.山东号 B.台湾号 C.辽宁号 D.长征号
【答案】C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拥有的第一艘航空母舰是辽宁号,是对前苏联库兹涅佐夫级航空母舰的改造后,1912年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正式交付海军。
A项山东号航空母舰由中国自主研发而成,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2018年建成;
B项台湾号是中国首艘国产航母票选名称,没有采用;
D项长征号是我国的运载火箭的名称。
故答案为: 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别辽宁号和山东号的不同,辽宁号是我国的第一艘航母,是建立在国外航母的基础上研发的;山东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航空母舰,两者意义不同。
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层出不穷的新鲜事有( )
①持证上岗 ②国家分配 ③就业培训 ④公开招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就业和社会保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史实的识记。依据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第二子目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内容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前的‘铁饭碗’逐渐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据此可知,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情况。
第Ⅱ卷
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1分,共5分)
13.新中国成立初,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的是《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答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识点】“共同纲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故答案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考查了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4.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 体制:199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把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有重要意义。
【答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
【解析】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大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故答案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准确识记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的相关知识。
1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 和 ,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答案】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故答案为: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改造。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史实。
16.1949年10月2日,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是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现已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答案】苏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天,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交。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故答案为:苏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外交事业的内容,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我国不同时期取得的外交成就。
17. 1956年, (人物)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人物)因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答案】毛泽东;屠呦呦
【知识点】文化事业的发展;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中国医药学家屠呦呦因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故答案为:毛泽东、屠呦呦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的提示,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注意还是要掌握基础知识。
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1分)
18.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走在时代的前列,勇担社会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5月4日下午1时半,十几个学校的学生齐集天安门,人人手里拿着一面或两面白旗,上面写着“还我青岛”“头可断青岛不可失”……6月3日,北京学生在街头演讲时被北洋政府逮捕178人……第三天,上街演讲的学生达到5 000多人,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材料二 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上的一艘游船中继续讨论。”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为什么说这一历史事件是“历史转折点” 依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历史事件所体现的时代精神。(4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会议是什么会议 这次会议有什么重大意义 (4分)
(3)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奋斗,我们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哪些努力 (3分)
【答案】(1)历史事件:五四运动。原因: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时代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或爱国主义精神、不畏强暴精神等。
(2)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或中共一大)。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3)答案: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基础。(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知识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5月4日下午1时半,十几个学校的学生齐集天安门 ”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一描述的是五四运动;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五四运动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或爱国主义精神、不畏强暴精神等;
(2)依据材料二信息“ 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上的一艘游船中继续讨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最初在上海召开,后来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上的一艘游船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共一大的召开,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
(3)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基础 ;
故答案为:(1) 历史事件:五四运动。原因: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时代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或爱国主义精神、不畏强暴精神等。
(2) 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或中共一大)。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3) 答案: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基础。(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后面的两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特别是其中的地点、人物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3)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小题8分,第20小题12分,共20分)
19.15世纪以来,国家之间的界限日渐被打破,世界逐步形成一个整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人便开始了殖民掠夺,他们将在非洲掳获的黑奴贩卖到美洲殖民地,并强迫黑奴在种植园劳动,剥削他们的劳动成果。
材料三 明朝中期的中国,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28间,郑和船队秉持“共享太平之福”理念,发展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是世界公认的和平之旅。有人这样评价,“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
材料四《左传·隐公六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尚书·虞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主旨演讲中指出,“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
——(摘编自《中国水运报》等资料)
(1)材料一中,A航线的开辟者是谁?哪一字母代表的航线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2分)
(2)历史上将材料二中以贩卖黑奴为中心的贸易称为什么?这样的贸易对欧洲社会产生了什么重大的影响?(2分)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从动机和后果两方面综合来看,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和西方探险家开辟新航路有什么本质的不同?(2分)
(4)阅读材料四,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是怎样理解习近平主席“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这一人类文明交往理念的?(2分)
【答案】(1)开辟者:哥伦布。航线:C。
(2)名称:三角贸易。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不同:郑和下西洋是:明政府宣扬国威不惜牺牲自身经济利益而与亚非国家友好贸易的和平之航(意思相近即可);西方探险家开辟新航路是:为了追求财富(掠夺黄金)而展开的殖民(奴役)之航。(意思相近即可)
(4)理解:与邻国之间和睦相处,协调、和谐各国关系,实现合作共赢;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建共享。(意思相近即可)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及其成就
【解析】(1)开辟者: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和所学可知,A航线到达美洲,开辟者为哥伦布。航线: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和所学可知,C航线完成了全球航行,证明地圆学说正确。
(2)名称: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人便开始了殖民掠夺,他们将在非洲掳获的黑奴贩卖到美洲殖民地,并强迫黑奴在种植园劳动,剥削他们的劳动成果”可知这个贸易被称为三角贸易。影响:根据所学可知,三角贸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不同:根据材料“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发展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是世界公认的和平之旅”可知郑和下西洋是明政府宣扬国威不惜牺牲自身经济利益而与亚非国家友好贸易的和平之航,西方探险家开辟新航路是为了追求财富(掠夺黄金)而展开的殖民(奴役)之航。
(4)理解:根据材料三“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材料四“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和所学知识,从和谐、和平等角度,分析概括理解即可,如与邻国之间和睦相处,协调、和谐各国关系,实现合作共赢;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建共享等。
故答案为:
(1)开辟者:哥伦布。航线:C。
(2)名称:三角贸易。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不同:郑和下西洋是:明政府宣扬国威不惜牺牲自身经济利益而与亚非国家友好贸易和平之航(意思相近即可);西方探险家开辟新航路是:为了追求财富(掠夺黄金)而展开的殖民(奴役)之航。(意思相近即可)
(4)理解:与邻国之间和睦相处,协调、和谐各国关系,实现合作共赢;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建共享。(意思相近即可)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新航路开辟、郑和下西洋、三角贸易,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20.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外文化不断交流、相互借鉴,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也在发生变化。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围绕“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大国辐射】
材料一:唐代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相互交流】
材料二:
【主动与被动】
材料三:
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中国水运报》
【展望未来】
材料四:我们愿同中亚国家加强现代化理念和实践交流,推进发展战略对接,为合作创造更多机遇,协力推动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陕西有句农谚,“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中亚谚语也说,“付出就有回报,播种就能收获”。让我们携手并肩,团结奋斗,积极推动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共同迎接六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习近平在中国—中亚峰会上的主旨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两例史实说明“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分析唐代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3分)
(2)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专门设置了什么机构?与宋朝相比,元代的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概括宋元时期发达中外交通的历史意义。(3分)
(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的原因。再列举一例明朝对外关系的史实。(3分)
(4)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对外交往政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以史为鉴,谈谈古代对外交流带给当今我国发展的启示。(3分)
【答案】(1)史实:玄奘西行取经和鉴真东渡日本。原因:唐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对外政策开放。
(2)机构:市舶司。特点: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意义: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视。
(3)地点: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原因: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史实:戚继光抗倭。
(4)变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启示:对外开放能促进经济文化发展;闭关锁国则导致落后挨打;要坚持对外开放,善于学习交流,加强友好合作。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1)第一小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能够说明“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的是玄奘西行取经和鉴真东渡日本;第二小问需要根据材料“唐代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向往”分析得出唐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对外政策开放。
(2)第一小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特点:根据地图及所学知识可知,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朝驿站比较发达,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中亚、西亚及东欧等地区,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视。
(3)第一小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联系,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第二小问需要根据材料“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对外关系史上,除了友好交往外,还有武力冲突,表现为戚继光抗倭。
(4)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对外交往政策的变化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启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对外开放能促进经济文化发展;闭关锁国则导致落后挨打;要坚持对外开放,善于学习交流,加强友好合作。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一是紧扣史料中的核心信息,二是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去分析归纳准确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三)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照片承载了丰富的信息,见证了伟大的历史。对下图的解释,下列说法中恰当的是( )
A.标志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B.毛泽东当选人民政府主席
C.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D.西藏和平解放实现大团结
2.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美国学者罗伯特.奥内尔在他的书中还提到此次战争在当时造成的影响:“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跃而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这说明这场战争( )
A.使中国成为了世界强国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D.改变了中国的落后面貌
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民主政治与法治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制定了(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下列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中,阻碍了农业生产发展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改革开放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决择——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改革大幕开启的标志性会议上所做的战略决策是( )
A.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B.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作出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议
D.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的政策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人民公社化
C.公私合营 D.土地改革
7.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五大
8.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追求真理、善于理论创新的党,探索总结出一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此体系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 )
A.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
9.我国的特别特政区、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的最大共同之处是:( )
A.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B.都有自己的法律
C.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D.都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0.“一国两制”的出发点是维护( )
A.台湾的根本利益 B.香港和澳门的根本利益
C.大陆的根本利益 D.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11.现代航空母舰不仅是一个国家海军力量强大的体现,而且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国防、科技力量的综合体现。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是( )
A.山东号 B.台湾号 C.辽宁号 D.长征号
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层出不穷的新鲜事有( )
①持证上岗 ②国家分配 ③就业培训 ④公开招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第Ⅱ卷
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1分,共5分)
13.新中国成立初,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的是《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14.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 体制:199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把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有重要意义。
1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 和 ,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16.1949年10月2日,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是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现已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7. 1956年, (人物)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人物)因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1分)
18.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走在时代的前列,勇担社会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5月4日下午1时半,十几个学校的学生齐集天安门,人人手里拿着一面或两面白旗,上面写着“还我青岛”“头可断青岛不可失”……6月3日,北京学生在街头演讲时被北洋政府逮捕178人……第三天,上街演讲的学生达到5 000多人,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材料二 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上的一艘游船中继续讨论。”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为什么说这一历史事件是“历史转折点” 依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历史事件所体现的时代精神。(4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会议是什么会议 这次会议有什么重大意义 (4分)
(3)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奋斗,我们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哪些努力 (3分)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小题8分,第20小题12分,共20分)
19.15世纪以来,国家之间的界限日渐被打破,世界逐步形成一个整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人便开始了殖民掠夺,他们将在非洲掳获的黑奴贩卖到美洲殖民地,并强迫黑奴在种植园劳动,剥削他们的劳动成果。
材料三 明朝中期的中国,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28间,郑和船队秉持“共享太平之福”理念,发展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是世界公认的和平之旅。有人这样评价,“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
材料四《左传·隐公六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尚书·虞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主旨演讲中指出,“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
——(摘编自《中国水运报》等资料)
(1)材料一中,A航线的开辟者是谁?哪一字母代表的航线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2分)
(2)历史上将材料二中以贩卖黑奴为中心的贸易称为什么?这样的贸易对欧洲社会产生了什么重大的影响?(2分)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从动机和后果两方面综合来看,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和西方探险家开辟新航路有什么本质的不同?(2分)
(4)阅读材料四,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是怎样理解习近平主席“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这一人类文明交往理念的?(2分)
20.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外文化不断交流、相互借鉴,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也在发生变化。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围绕“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大国辐射】
材料一:唐代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相互交流】
材料二:
【主动与被动】
材料三:
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中国水运报》
【展望未来】
材料四:我们愿同中亚国家加强现代化理念和实践交流,推进发展战略对接,为合作创造更多机遇,协力推动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陕西有句农谚,“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中亚谚语也说,“付出就有回报,播种就能收获”。让我们携手并肩,团结奋斗,积极推动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共同迎接六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习近平在中国—中亚峰会上的主旨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两例史实说明“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分析唐代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3分)
(2)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专门设置了什么机构?与宋朝相比,元代的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概括宋元时期发达中外交通的历史意义。(3分)
(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的原因。再列举一例明朝对外关系的史实。(3分)
(4)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对外交往政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以史为鉴,谈谈古代对外交流带给当今我国发展的启示。(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