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版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教师版 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版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教师版 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6 11:26:4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在上甘岭战役中英勇牺牲的英雄是(  )
A.邱少云 B.黄继光 C.罗盛教 D.杨根思
【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黄继光和邱少云
【解析】答题关键信息“上甘岭战役中英勇牺牲的英雄”,结合所学分析:
A:邱少云,在担负攻击金化以西联合国军前哨阵地时,为保证战斗胜利和潜伏部队安全,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排除A项。
B:黄继光,据所学可知,黄继光是上甘岭战役中的战斗英雄,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故选B项。
C:罗盛教,在朝鲜平安南道成川石田里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而英勇献身,排除C项。
D:杨根思,在朝鲜咸镜南道长津郡阻击美军南逃时壮烈牺牲,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战斗英雄。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史实。
2.申纪兰(1929—2020)是唯一一位连任第一至第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提出很多聚焦农村、农民的议案,2019年获得“共和国勋章”。她的这些成就得益于实行(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据材料“申纪兰(1929—2020)是唯一一位连任第一至第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妇女地位,所以申纪兰的成就得益于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B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唯一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具有参政党的地位,排除C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与经济有关,而材料人民代表大会是政治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3.“文化大革命”是建国后出现的一场严重动乱和灾难,那么它结束的标志是(  )
A.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B.周恩来逝世
C.毛泽东逝世 D.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答案】A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采取断然措施,将“四人帮”隔离审查,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故选A项。
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文革尚未结束,排除B项。
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文革尚未结束,排除C项。
1971年9月,林彪坠亡,宣告林彪反革命集团败亡,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文化大革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文化大革命”的相关史实。
4. 有学者说,邓小平南方之行是把中国的改革开放由“以改革为主”转变为“以开放为主”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这主要是由于“邓小平南方之行”(  )
A.提出了扩大对外开放程度
B.指明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明确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D.要求在上海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理论
【解析】答题关键信息“邓小平南方之行 ”,结合所学分析:
A:邓小平南方之行发表“南方谈话”,未提出了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排除A项。
B: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
C:1992年,邓小平南方之行发表“南方谈话”,明确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故选C项。
D:从20世纪80年代起,上海逐步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邓小平南方之行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知识,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5.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大历史贡献是(  )
A.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B.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D.确立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光辉旗帜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依据题干中“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及所学可得出, 中共十五大首次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确定了该理论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然后回顾起会议内容即可判断出正确答案。
6.既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的是(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答案】D
【知识点】“四个全面”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年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更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这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
7.1949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公布实施;1954年,“纲要”的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过程反映出(  )
A. 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基本实现自治
B.少数民族地区跨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C.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答案】C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说法错误,应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此项制度实施的背景、含义、确立过程、落实、地位、意义等基础知识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8.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提到:“九二共识……开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使两岸政治互动达到新高度。”“九二共识”指的是(  )
A.发展两岸关系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D.两岸同胞齐心协力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B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二共识”是指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进一步加强了海峡两岸关系,B符合题意;
发展两岸关系与“九二共识”不符,排除A;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与“九二共识”不符,排除C;
两岸同胞齐心协力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与“九二共识”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九二共识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九二共识的基本内容,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周恩来教会人类怎样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符合该材料主题的理论或政策分别是(  )
A.“求同存异”、四项基本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
C.“求同存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案】B
【知识点】“一国两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原则,使香港和澳门成功回归祖国怀抱。
A:“求同存异”、四项基本原则,排除;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符合题意;
C:“求同存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排除;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10.2001年是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化的重要年份,以下史实发生在2001年的是(  )
①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召开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③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④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A. 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答案】C
【知识点】亚太经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12月,在经过长达15年艰苦曲折的谈判历程后,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也是这一年,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召开 。故①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召开和③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符合题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提出;万隆会议1955年召开;排除。
A:②④,排除;
B:①②,排除;
C:①③,符合题意;
D:②③,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只需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
11.2023年5月30日,我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回望历史,我国太空探索开始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它是(  )
A.东方红一号 B.神舟七号 C.嫦娥五号 D.长征十号
【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我国太空探索开始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它是东方红一号,A项正确;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是在2008年,排除B项;
2020年11月24日,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排除C项;
2023年2月24日,在“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上,现场展出了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的1:10模型,确定命名为“长征十号”,用于将月面着陆器和登月飞船送入地月转移轨道,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相关史实。
12.近年来有人把“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称作中国的“新四大发明”。许多外国人表示:“出门不用带钱包,就带手机”。“外卖、快递都非常快”“高铁很棒”。这些现象反映出(  )
①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②中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③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变化④中国科技成果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是外国青年选出的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外国人纷纷表示:“出门不用带钱包,就带手机”“外卖、快递都非常快”“高铁很棒”。这些现象反映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变化。①②③符合题意,A正确;
题干现象不能说明中国科技成果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排除含④的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生活的变迁。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3题10分,14、15、16题每题14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下午3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首都30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材料二 彭德怀在某次战争结束后说过:“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材料三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以上均摘自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2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是哪次战争?请列举这次战争中涌现出的战斗英雄两例。(2分)
(3) 材料三所述是哪一场运动后的历史意义?这场运动的法律依据是什么?(2分)
(4) 为了解决材料四中的这一问题,我国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在此期间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2分)
(5)材料二、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作用?(2分)
【答案】(1)1949年10月1日(未具体到月和日不得分);开国大典。
(2)抗美援朝战争;黄继光
(3)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或“一五”计划);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或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鹰夏等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5)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知识点】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开国大典;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1)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本题考查抗美援朝。根据所学可知,1950-1953年彭德怀领导了抗美援朝战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罗盛教等战斗英雄。
(3)本题考查土地改革。根据三“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合所学可知,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
(4)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四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工业落后的情况,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我国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所学可知,可列举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或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宝成、鹰夏等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任举1例即可。
(5)本题考查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的共同点。材料二、三分别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两个历史事件都是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的措施。
故答案为:
(1)1949年10月1日(未具体到月和日不得分);开国大典。
(2)抗美援朝战争;黄继光。
(3)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或“一五”计划);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或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鹰夏等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5)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一五计划等知识。难度适中,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
材料二
材料三 我们本是一家人,我们本是骨肉亲,我们盼望早团聚,没有理由再分开。没有理由再分开……
——《海峡两岸统一歌》
(1) 材料一中所说的“理论”指的是哪一科学构想?请说明材料一所述理论与材料二反映的史实之间的关系。(4分)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有什么新发展。(6分)
(3)综上所述你对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何感悟?(4分)
【答案】(1)一国两制。“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奠定了政策基础;香港和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2)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1993年汪辜会谈,对促进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经济上互相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3)国家统一要有强大的国力;要有正确的政策:要有益于国家和地区的繁荣。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一国两制”
【解析】(1)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知识。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所说的“理论|”是“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图一是英香港交接仪式,它标志着香港回归祖国;图二是葡澳门交接仪式,它标志着澳门回归祖国;材料一所述理论——“一国两制”和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实——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之间的关系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成功实践。
(2)本题考查两岸关系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有了新发展,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的“九二共识”;1993年的“汪辜会谈”;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二十多年来,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3)开放性题目,分析合理即可。如国家统一要有强大的国力;要有正确的政策:要有益于国家和地区的繁荣。
故答案为:
(1)一国两制。“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奠定了政策基础;香港和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2)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1993年汪辜会谈,对促进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经济上互相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3)国家统一要有强大的国力;要有正确的政策:要有益于国家和地区的繁荣。
【点评】本题考查一国两制、两岸关系的发展。难度适中,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4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
【理论创新】
材料一: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
【制度创新】
材料二: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这一伟大创举,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创造性的成果。
——《打开中国奇迹的问号》解说词
【科技创新】
材料三:
图一 1965年中国仿制的喷气式飞机 图二 中国自主研制的隐形战斗机歼-20
【文化创新】
材料四:2001年以来,“中国制造”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进一步加快。2012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达到1.9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5.6倍;机电设备类商品出口8632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6.4倍……随着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升,“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等誉词扑面而来,中国正在由“贴牌大国”向“品牌大国”稳步迈进。据统计,2011年我国共授权发明专利17.2万件,其中企业的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更是迅猛增加,与此同时,我国国际专利申请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2020年3月2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称,2020年通过世界产权组织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仍保持续增长。2019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通过产权组织提交国际专利申请最大来源国后,2020年中国专利申请量持续领跑,以68720件稳居世界第一。
(1)中国共产党是“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政党,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都进行了理论创新,请任写出一个创新理论的名称。(3分)
(2)材料二中的“伟大创举”指的是什么?(2分)
(3)比较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概括指出我国军事工业制造领域发生的变化。(3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原因。(3分)
(5)创新是引领民族和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就是创断的竞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有创新者进,惟有创新者强,惟有创新者胜。请你结合新中国的发展历程,谈谈新时代的中国青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如何弘扬创新精神。请写一篇不少于150字的小论文。(3分)
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答案】(1)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泽民三个代表。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我国的军事工业制造从仿制到自主研制。(或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4)中国的能力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创新性科技,和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强大预知能力;在当前科技强国、科技强军的环境下(面对传统优势减弱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科技竞争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及时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
(5)观点:材料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角度展现了新中国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体现出创新是引领民族和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前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国家的竞争实则是创新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此作为青少年要有创新精神、攀登精神,同时也要有创新能力,需要好好学习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最后还要有为国创新的意识,要有时代的责任感。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海、陆、空军的建设;导弹部队的组建与发展;新时代强军之路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根据材料二中的关键词“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 可知,1992年中,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根据图片可知:我国的军事工业制造从仿制他国到能够自主研制,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也培养了大批高尖端人才,加之国家大力支持等都推动中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5)根据题干要求可知,学生只需结合新中国的发展历程,紧扣创新一词,从自身角度出发即可。
故答案为:(1)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泽民三个代表。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我国的军事工业制造从仿制到自主研制(或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
(4)中国的能力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创新性科技,和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强大预知能力;在当前科技强国、科技强军的环境下(面对传统优势减弱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科技竞争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及时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
(5)观点:材料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角度展现了新中国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体现出创新是引领民族和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前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国家的竞争实则是创新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此作为青少年要有创新精神、攀登精神,同时也要有创新能力,需要好好学习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最后还要有为国创新的意识,要有时代的责任感。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生只需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十四大,只需识记1992年中,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图片的能力 ,只需仔细观察即可;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中分析能力,教师可以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及归纳能力,学生只需结合新中国的发展历程,紧扣创新一词,从自身角度出发即可。
16. (14分)活动一·戈壁升起蘑菇云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原子弹)”。
——毛泽东
活动二·人造卫星遨游太空

活动三·倚天神剑显神威
我国的导弹可以打击地面目标,也可以攻击空中和海上目标;可以在地面发射,也可以在水下发射。在保卫祖国安全上起着重要作用。
活动四·感悟伟大精神
(1)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我国研制核武器有何意义?(3分)
(2) 图一反映了哪项科技成果?图二是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入太空场景,有何重大意义?(3分)
(3) 我国为什么要重视战略导弹部队的组建?(4分)
(4) 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请举两例并谈谈这些人物身上具有一种怎样的精神?(4分)
【答案】(1)意义:有助于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2)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启了我国飞天之旅。
(3)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打击任务,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4)钱学森、邓稼先。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勇于攀登。
【知识点】“两弹一星”;导弹部队的组建与发展;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1)解题时需要结合材料中“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原子弹)”及所学“意义”,可以从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等角度去分析归纳;
(2)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所学可得出,图一反映了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二小问的“意义”可以结合所学可知,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实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3)解题时“原因”可以从战略导弹部队的地位、任务以及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等角度去分析归纳即可。
(4)解题时首先需要指出先进典型人物,如钱学森、邓稼先,然后可以从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勇于攀登的精神等角度去分析归纳。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我国核武器、航天事业的研究等角度去分析归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在上甘岭战役中英勇牺牲的英雄是(  )
A.邱少云 B.黄继光 C.罗盛教 D.杨根思
2.申纪兰(1929—2020)是唯一一位连任第一至第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提出很多聚焦农村、农民的议案,2019年获得“共和国勋章”。她的这些成就得益于实行(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文化大革命”是建国后出现的一场严重动乱和灾难,那么它结束的标志是(  )
A.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B.周恩来逝世
C.毛泽东逝世 D.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4. 有学者说,邓小平南方之行是把中国的改革开放由“以改革为主”转变为“以开放为主”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这主要是由于“邓小平南方之行”(  )
A.提出了扩大对外开放程度
B.指明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明确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D.要求在上海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5.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大历史贡献是(  )
A.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B.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D.确立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光辉旗帜
6.既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的是(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7.1949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公布实施;1954年,“纲要”的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过程反映出(  )
A. 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基本实现自治
B.少数民族地区跨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C.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8.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提到:“九二共识……开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使两岸政治互动达到新高度。”“九二共识”指的是(  )
A.发展两岸关系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D.两岸同胞齐心协力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9.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周恩来教会人类怎样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符合该材料主题的理论或政策分别是(  )
A.“求同存异”、四项基本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
C.“求同存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0.2001年是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化的重要年份,以下史实发生在2001年的是(  )
①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召开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③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④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A. 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11.2023年5月30日,我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回望历史,我国太空探索开始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它是(  )
A.东方红一号 B.神舟七号 C.嫦娥五号 D.长征十号
12.近年来有人把“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称作中国的“新四大发明”。许多外国人表示:“出门不用带钱包,就带手机”。“外卖、快递都非常快”“高铁很棒”。这些现象反映出(  )
①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②中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③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变化④中国科技成果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3题10分,14、15、16题每题14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下午3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首都30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材料二 彭德怀在某次战争结束后说过:“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材料三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以上均摘自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2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是哪次战争?请列举这次战争中涌现出的战斗英雄两例。(2分)
(3) 材料三所述是哪一场运动后的历史意义?这场运动的法律依据是什么?(2分)
(4) 为了解决材料四中的这一问题,我国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在此期间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2分)
(5)材料二、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作用?(2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
材料二
材料三 我们本是一家人,我们本是骨肉亲,我们盼望早团聚,没有理由再分开。没有理由再分开……
——《海峡两岸统一歌》
(1) 材料一中所说的“理论”指的是哪一科学构想?请说明材料一所述理论与材料二反映的史实之间的关系。(4分)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有什么新发展。(6分)
(3)综上所述你对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何感悟?(4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4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
【理论创新】
材料一: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
【制度创新】
材料二: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这一伟大创举,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创造性的成果。
——《打开中国奇迹的问号》解说词
【科技创新】
材料三:
图一 1965年中国仿制的喷气式飞机 图二 中国自主研制的隐形战斗机歼-20
【文化创新】
材料四:2001年以来,“中国制造”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进一步加快。2012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达到1.9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5.6倍;机电设备类商品出口8632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6.4倍……随着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升,“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等誉词扑面而来,中国正在由“贴牌大国”向“品牌大国”稳步迈进。据统计,2011年我国共授权发明专利17.2万件,其中企业的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更是迅猛增加,与此同时,我国国际专利申请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2020年3月2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称,2020年通过世界产权组织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仍保持续增长。2019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通过产权组织提交国际专利申请最大来源国后,2020年中国专利申请量持续领跑,以68720件稳居世界第一。
(1)中国共产党是“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政党,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都进行了理论创新,请任写出一个创新理论的名称。(3分)
(2)材料二中的“伟大创举”指的是什么?(2分)
(3)比较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概括指出我国军事工业制造领域发生的变化。(3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原因。(3分)
(5)创新是引领民族和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就是创断的竞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有创新者进,惟有创新者强,惟有创新者胜。请你结合新中国的发展历程,谈谈新时代的中国青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如何弘扬创新精神。请写一篇不少于150字的小论文。(3分)
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16. (14分)活动一·戈壁升起蘑菇云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原子弹)”。
——毛泽东
活动二·人造卫星遨游太空

活动三·倚天神剑显神威
我国的导弹可以打击地面目标,也可以攻击空中和海上目标;可以在地面发射,也可以在水下发射。在保卫祖国安全上起着重要作用。
活动四·感悟伟大精神
(1)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我国研制核武器有何意义?(3分)
(2) 图一反映了哪项科技成果?图二是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入太空场景,有何重大意义?(3分)
(3) 我国为什么要重视战略导弹部队的组建?(4分)
(4) 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请举两例并谈谈这些人物身上具有一种怎样的精神?(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