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三)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达成,西藏和平解放。这标志着( )
A.祖国获得了统一 B.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C.西藏自治区成立 D.西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B
【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51 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951年祖国并未统一,还未收回香港、澳门和台湾,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于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西藏的和平解放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
2.学习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B.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完成统一
C.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D.抗美援朝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
【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C项正确;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
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项统一,排除B;
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等知识。
3.195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指示,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自由市场,凡是国家统购和委托收购范围以外的农副产品,以及完成统购任务和履行收购合同义务以外的多余产品,都可以通过这个市场自由买卖。这一指示( )
A.否定了计划经济体制 B.提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只适合农民个人交换 D.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答案】D
【知识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解析】据材料“1956年”“提出要逐步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自由市场”可知,材料表明,凡是国家统购和委托收购范围以外的农副产品,以及完成统购任务和履行收购合同义务以外的多余产品,都可以通过这个市场自由买卖,体现了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探索,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故选D项。
材料表明农副产品在完成统购任务以外的多余产品,可以通过市场自由买卖,并未否定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
材料表明农副产品在完成统购任务以外的多余产品,才可以通过市场自由买卖,所以并非是提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
材料表明农副产品在完成统购任务以外的多余产品,可以通过市场自由买卖,没有明确说明只适合农民个人交换,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知识,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4.1962年1月27日,刘少奇在《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 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七分人祸”是指(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文化大革命”运动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依据题干中“1962年1月27日”及时代背景可得出“七分人祸”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关,因为1958年中共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急于求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了国民经济严重下滑,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农业合作化运动发生在1953—1956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生在1978年之后,文化大革命运动发生在1966—1976年,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理解的能力,解题时紧扣时间,联系时代背景,结合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方面去分析判断出正确答案。
5.法新社记者曾评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人民进入正常的充满希望的时代”是基于中国( )
A.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独立国家
B.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标
C.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答题关键信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人民进入正常的充满希望的时代”,结合所学分析:
A: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独立国家,排除A项。
B: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排除B项。
C: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所以“中国人民进入正常的充满希望的时代”是基于中国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故选C项。
D: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史实。
6.为了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于何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
A.1991年1月 B.2001年1月 C.1991年12月 D.2001年12月
【答案】D
【知识点】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故选D项。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12月,不是1991年1月,排除A项。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12月,不是2001年1月,排除B项。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12月,不是1991年12月,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史实。
7.请问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转折
B.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C.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九大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怅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8.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搁置分歧,共同繁荣 B.独立自主,主权至上
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
【答案】C
【知识点】经济特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香港回归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五十年代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设立民族自治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3月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说法片面,应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共产党对于港澳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对于经济特区的不同政策,侧重于考查的是它们之间的共同点。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很易得出正确答案。
9.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的“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 )
A. 一个中国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原则 D.互补互利原则
【答案】A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达“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
A: 一个中国原则,符合题意;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
C:独立自主原则,排除;
D:互补互利原则,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九二共识,只需识记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达“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
10.进入新世纪,随着世界局势演变和科技发展,我国国防建设遇到新挑战。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我国国防和军队改革应对的措施主要是( )
A.加快空军和海军现代化建设,自主研制歼20和山东舰航母等先进装备
B.大力发展太空技术,开展深空探测,建造有人常年值守的天宫太空站
C.全军划分五个战区,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军事格局
D.加强军事外交,增强军事透明度,发展与他国友好合作关系,化解冲突
【答案】C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导弹部队的组建与发展;新时代强军之路
【解析】进入新世纪,随着世界局势演变和科技发展,我国国防建设遇到新挑战。为此,201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划分五个战区,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军事格局,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选项C正确;
选项A只是我国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一部分,不能以偏概全,A项不符合题意;
BD项说法有误,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世纪我国的国防和军队改革的相关史实。
11.2015年12月,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成员由初始的21个发展到现在的97个。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发展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B.“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实施
C.社会主义制度得到推广
D.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
【答案】C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解析】根据材料“ 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成员由初始的21个发展到现在的97个。 ”可知,中国倡导的发展理念得到了世界很多国家的支持,所以成员国越来越多;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
A: 发展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材料可推断出,排除;
B:“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实施,材料可推断出,排除;
C:社会主义制度得到推广,与材料无关,符合题意;
D: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材料可推断出,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12.图片承载了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两组图片共同反映的是,我国( )
1910年时的中国火车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车 汽车长龙 磁悬浮列车
A.国防力量的壮大 B.教育事业的繁荣
C.社会生活的变迁 D.民族关系的和睦
【答案】C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题干材料所述的交通工具有火车、电车、汽车以及磁悬浮列车,从中可知我国交通运输业在百余年的时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C项正确;
国防力量在图片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
教育事业在图片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
民族关系在图片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考查学生对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认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3题10分,14、15、16题每题14分,共52分)
1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很重视民主政治建设,但也走了不少弯路。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新著《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材料二 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毛泽东在1954年某次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1968年,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被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的一切职务,一年后,刘少奇在河南开封含冤病逝。
材料四 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加强,过去我们都不是。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
——邓小平
(1)材料一论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哪一制度?它的建立与哪次会议的召开有关?(3分)
(2)材料二中会议的名称是什么?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主要是因为该会议制定了什么法律文献?这次会议的召开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有何作用?(4分)
(3)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民主与法制的认识。(3分)
【答案】(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当家做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所以我们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
(1)制度:据材料一“中国……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论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会议: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的政党制度。
(2)会议:据材料二“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毛泽东在1954年某次会议上的讲话”,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中会议是指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法律:根据所学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所以说一届人大被称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作用:根据所学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认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围绕“对民主与法制的认识”,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革”中民主与法制受到严重践踏,体现了新中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存在严重的失误,由此表明: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当家做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所以我们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故答案为: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当家做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所以我们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围绕“对民主与法制的认识”,言之有理即可。本题以民主与法制建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知识,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提出许多新提法,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国梦”,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基于世情党情国情凝聚而成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发挥着强有力的引领作用。
(1) 材料中“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2分)
(2)“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什么?(3分)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体内容是什么?(3分)
(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中国梦”两者有何关联?(3分)
(5)请你谈谈如何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3分)
【答案】(1)“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5)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紧紧依靠中国人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知识点】“中国梦”;“四个全面”
【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梦的知识。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2)本题考查两个一百年。结合所学可知,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本题考查四个全面。结合所学可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4)本题考查“四个全面”与中国梦的知识。结合所学可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5)本题考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所学可知,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5)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紧紧依靠中国人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四个全面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5.回顾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形成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创造性地采取了渐进、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同时向苏联学习进行了工业化建设,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而不是一个被投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面临严重的困境。第一,在指导思想上面临着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冲击和动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危险。第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党内和一部分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甚至出现了姓“资”姓“社”的争论。
——陈炎兵、何五星《中国为何如此成功》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
——《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国家观》
材料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理论论断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一说新中国如何“创造性地采取了渐进、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又是如何“向苏联学习进行了工业化建设”的?(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严重的困境”指的是什么?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是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3分)
(3)结合材料三中“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邓小平提出了哪一科学构想?(3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什么新的理论?(3分)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三代领导人在确立党的指导思想方面都遵循了怎样的原则?(3分)
【答案】(1)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2)在指导思想上面临着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冲击和动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危险;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党内和一部分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甚至出现了姓“资”姓“社”的争论 发表南方谈话
(3)一国两制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共十九大;“一国两制”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创造性地采取了渐进、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同时向苏联学习进行了工业化建设“可知,1953年到1956年,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创造性地采取了渐进、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帮助下,编制、执行了一五计划,“向苏联学习进行了工业化建设”。
(2)根据材料“第一,在指导思想上面临着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冲击和动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危险。第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党内和一部分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甚至出现了姓“资”姓“社”的争论。”可知,“严重的困境”指的是在指导思想上面临着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冲击和动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危险;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党内和一部分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甚至出现了姓“资”姓“社”的争论 发表南方谈话。
(3)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指的是一国两制。
(4)根据材料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理论论断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可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5)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
故答案为:
(1)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2)在指导思想上面临着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冲击和动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危险;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党内和一部分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甚至出现了姓“资”姓“社”的争论 发表南方谈话
(3)一国两制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6.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既要靠外交智慧,更要靠国家实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4分)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国际政治舞台上开始有了“中国的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二:国际上,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在国内,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让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地遏制苏联。在这样一种“新颖”的外交格局中,美国将独占鳌头,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被形容为“梅开三度”(见图一);2021年3月,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杨洁篪怒怼美国(见图二)。
图一 图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哪国代表团时首次发出“中国的声音”?该“声音”是什么?
(3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美国主动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中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主要标志性事件。(3分)
(3)材料三图一中甲处事件距今恰好50年,它是哪一历史事件?图二中杨洁篪的霸气表态从根本上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4)结合以上材料和问题,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
【答案】(1)国家:印度。声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日本的竞争;美国国内的呼声;利用中国遏制苏联;维护美国霸主地位。事件:尼克松访华。
(3)事件: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重返联合国)。说明:中国国力的增强(或国家的强大或国际地位的提高)。
(4)国家利益的需要;国家实力的变化;国内政局的变化;国际形势的变化等。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解析】 (1) 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内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本题考查中美建交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可知,国际上,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在国内,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因此,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让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地遏制苏联。 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会见了尼克松,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了会谈。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本题考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图二中杨洁篪的霸气表态从根本上说明了中国国力的增强(或国家的强大或国际地位的提高)。
(4)本题考查影响国家外交政策变化的因素。紧扣材料并结合所学,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 国家:印度。声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 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日本的竞争;美国国内的呼声;利用中国遏制苏联;维护美国霸主地位。事件:尼克松访华。
(3) 事件: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重返联合国)。说明:中国国力的增强(或国家的强大或国际地位的提高)。
(4) 国家利益的需要;国家实力的变化;国内政局的变化;国际形势的变化等。
【点评】这是一道有关新中国外交成就的专题。内容涉及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交事业的发展等相关史实。这样的专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三)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达成,西藏和平解放。这标志着( )
A.祖国获得了统一 B.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C.西藏自治区成立 D.西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2.学习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B.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完成统一
C.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D.抗美援朝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
3.195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指示,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自由市场,凡是国家统购和委托收购范围以外的农副产品,以及完成统购任务和履行收购合同义务以外的多余产品,都可以通过这个市场自由买卖。这一指示( )
A.否定了计划经济体制 B.提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只适合农民个人交换 D.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4.1962年1月27日,刘少奇在《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 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七分人祸”是指(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文化大革命”运动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法新社记者曾评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人民进入正常的充满希望的时代”是基于中国( )
A.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独立国家
B.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标
C.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为了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于何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
A.1991年1月 B.2001年1月 C.1991年12月 D.2001年12月
7.请问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转折
B.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C.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
8.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搁置分歧,共同繁荣 B.独立自主,主权至上
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
9.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的“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 )
A. 一个中国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原则 D.互补互利原则
10.进入新世纪,随着世界局势演变和科技发展,我国国防建设遇到新挑战。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我国国防和军队改革应对的措施主要是( )
A.加快空军和海军现代化建设,自主研制歼20和山东舰航母等先进装备
B.大力发展太空技术,开展深空探测,建造有人常年值守的天宫太空站
C.全军划分五个战区,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军事格局
D.加强军事外交,增强军事透明度,发展与他国友好合作关系,化解冲突
11.2015年12月,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成员由初始的21个发展到现在的97个。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发展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B.“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实施
C.社会主义制度得到推广
D.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
12.图片承载了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两组图片共同反映的是,我国( )
1910年时的中国火车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车 汽车长龙 磁悬浮列车
A.国防力量的壮大 B.教育事业的繁荣
C.社会生活的变迁 D.民族关系的和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3题10分,14、15、16题每题14分,共52分)
1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很重视民主政治建设,但也走了不少弯路。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新著《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材料二 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毛泽东在1954年某次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1968年,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被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的一切职务,一年后,刘少奇在河南开封含冤病逝。
材料四 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加强,过去我们都不是。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
——邓小平
(1)材料一论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哪一制度?它的建立与哪次会议的召开有关?(3分)
(2)材料二中会议的名称是什么?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主要是因为该会议制定了什么法律文献?这次会议的召开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有何作用?(4分)
(3)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民主与法制的认识。(3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提出许多新提法,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国梦”,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基于世情党情国情凝聚而成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发挥着强有力的引领作用。
(1) 材料中“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2分)
(2)“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什么?(3分)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体内容是什么?(3分)
(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中国梦”两者有何关联?(3分)
(5)请你谈谈如何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3分)
15.回顾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形成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创造性地采取了渐进、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同时向苏联学习进行了工业化建设,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而不是一个被投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面临严重的困境。第一,在指导思想上面临着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冲击和动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危险。第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党内和一部分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甚至出现了姓“资”姓“社”的争论。
——陈炎兵、何五星《中国为何如此成功》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
——《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国家观》
材料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理论论断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一说新中国如何“创造性地采取了渐进、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又是如何“向苏联学习进行了工业化建设”的?(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严重的困境”指的是什么?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是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3分)
(3)结合材料三中“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邓小平提出了哪一科学构想?(3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什么新的理论?(3分)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三代领导人在确立党的指导思想方面都遵循了怎样的原则?(3分)
16.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既要靠外交智慧,更要靠国家实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4分)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国际政治舞台上开始有了“中国的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二:国际上,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在国内,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让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地遏制苏联。在这样一种“新颖”的外交格局中,美国将独占鳌头,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被形容为“梅开三度”(见图一);2021年3月,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杨洁篪怒怼美国(见图二)。
图一 图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哪国代表团时首次发出“中国的声音”?该“声音”是什么?
(3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美国主动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中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主要标志性事件。(3分)
(3)材料三图一中甲处事件距今恰好50年,它是哪一历史事件?图二中杨洁篪的霸气表态从根本上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4)结合以上材料和问题,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