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版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教师版 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版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教师版 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4.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6 11:27:5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它“展示了一副宏伟的建设蓝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前,它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这里的“它”是指(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答案】A
【知识点】“共同纲领”
【解析】根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前,它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可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前制定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A项正确,排除B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排除C项;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不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开国大典的举办地是(  )
A.北京 B.南京 C.天津 D.上海
【答案】A
【知识点】开国大典
【解析】 当新中国成立的盛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时,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举行,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成立和西藏和平解放,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首歌曲反映的史实是(  )
A.抗日战争 B.淮海战役 C.渡江战役 D.抗美援朝
【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根据“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歌曲反映的史实是抗美援朝。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D项正确;
抗日战争抗击的是日本帝国主义,排除A项;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排除B项;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推翻南京国民政府的战役,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抗美援朝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4.毛泽东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而表示高兴,表示祝贺。”据此可知,让毛泽东高兴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抗美援朝的胜利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一五”计划的完成
【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土地改革的意义的掌握情况。由材料里的“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高兴、庆贺。”可以得出的本题描述的是土地改革的完成意义,所以毛泽东高兴的原因是当时土地改革的完成,C符合题意;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与农民翻身及工业化不符,A不符合题意;
抗美援朝的胜利是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了国际地位,为发展赢得了和平的外部环境。与题干不符,B不符合题意;
一五计划的完成是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不符合题意,D可以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掌握,结合所学,通过认真分析,可以找到答案。
5.下图可直接用于探究的学习主题是(  )
1952—1957年间我国部分主要工业品产量变化情况
1952年 1957年 1957年比1952年增长的百分比(%)
钢 135万吨 535万吨 296
生铁 193万吨 594万吨 208
发电量 72.6亿度 193亿度 166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C.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D.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出现了材料中1952年到1957年工业产品产量变化,表格材料中展现的数据都是工业,而且从1952年到1957年,有较大的增长率,这展现了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C项正确;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1956年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排除B项;
1949—1952年属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时期,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历史事件是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战争,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一五计划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6.毛主席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把“天堑”变成“通途”的建设成就是(  )
A.宝成铁路 B.武汉长江大桥
C.青藏公路 D.包兰铁路
【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根据材料“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和所学可知,“一桥”指的是武汉长江大桥。1953-1957年,我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沟通了长江南北,B项正确;
宝成铁路,位于陕西省、甘肃省和四川省境内,北起陕西省宝鸡市,向南穿越秦岭到达四川省成都市,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
青藏公路东起青海省西宁市,西止西藏拉萨市,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
包兰铁路是一条起自包头站终至兰州站的一条铁路,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7.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指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一五”计划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完成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项正确;
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排除A项;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排除B项;
“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该题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的理解,根据题意对应选项进行选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选项较容易理解,难度适中。
8.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C.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D.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的会议以及主要内容,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9.1978年底,推动中国历史大转折,开启国家新命运的会议(  )
A.促进了中华民族觉醒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建立了多党合作制度 D.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1978年底”“中国历史大转折”并结合所学可知,开启国家新命运的会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故D项符合题意;
促进了中华民族觉醒的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故A不符合题意;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是新中国的成立,故B不符合题意;
建立了多党合作制度的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0.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相同点(  )
A.深化了改革开放
B.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巩固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
D.指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B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
【解析】1978年,思想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两者的共同之处是都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南方谈话”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南方谈话”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11.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  )
A.1956年 B.1978年 C.1992年 D.1993年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项正确;
1956年是中共八大,排除A项;
1978年是中共十三大,排除B项;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2.1988年建立的经济特区是(  )
A.大连 B.天津 C.青岛 D.海南
【答案】D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1988年我国建立海南经济特区,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识记与灵活掌握经济特区的相关知识。
13.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六大 D.中共十七大
【答案】C
【知识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内容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中共十六大的相关史实。
14.一次会议确立一个主题,中共十三大确立的主题是(  )
A.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答案】B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B符合题意;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共十二大提出的,排除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共十四大提出的,排除C;
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5.对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对联中,体现十八大以来重大成就的是(  )
A.万里江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九二共识促交往,两岸关系谱新篇
C.两次回归洗国耻,一国两制载史册
D.精准扶贫奔小康,绿色发展新画卷
【答案】D
【知识点】“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十八大以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精准扶贫奔小康 , 绿色发展新画卷显示的是2012年十八大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发展理念,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万里江山归人民 , 五亿群众庆新生 ,这是新中国成立,不符合题意;
B. 九二共识促交往 , 两岸关系谱新篇 ,这是1992年,不符合题意;
C. 两次回归洗国耻 , 一国两制载史册 ,这是1997年和1999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十八大以来”,拿它来分析备选项,这就需要学生理解备选项含义,知道它们出现的时间回答。
16.我国实行的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C.一国两制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D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这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民族团结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中国政府在 1997 年收回了香港、1999 年收回了澳门,港澳回归后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
A.社会制度 B.主权归属 C.经济制度 D.社会生活
【答案】B
【知识点】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一构想的指引下,我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成功收回了香港,建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1999年12月20日成功收回了澳门,建立了澳门特别行政区。我国政府在恢复行使对香港、澳门的主权后,香港、澳门现行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故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发生的主要变化是主权归属,B项正确;
社会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经济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社会生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理解并识记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史实。
18.我国能够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C.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一国两制”构想为有关各方接受
【答案】A
【知识点】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能够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最重要的原因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A符合题意;
“一国两制”构想为有关各方接受、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是促成因素,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排除BD;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和一国两制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9.打破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隔绝状态的历史事件是(  )
A.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B.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
C.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D.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
【答案】A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 ,不符合题意;
C. 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不符合题意;
D. 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20.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是(  )
A.北海舰队 B.华东军区海军
C.潜艇部队 D.辽宁航母舰队
【答案】B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前夕,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北海舰队,不符合题意;
C.潜艇部队,不符合题意;
D.辽宁航母舰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没有什么技巧。
21.我国主要负担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的战略威慑核心力量的部队是(  )
A.空军 B.海军
C.火箭军 D.战略支援部队
【答案】C
【知识点】导弹部队的组建与发展
【解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军队建设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22.我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团结与合作的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联合国代表大会
C.万隆会议 D.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ABD三项排除,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万隆会议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23.如表显示的中美贸易趋向,对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年份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中国对美出口(百万美元)
1972 60 32
1975 304 156
1978 865 324
A.中国实行对外开放 B.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C.中美建交 D.中日建交
【答案】B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72年开始,中美之间的贸易额大幅增加,这是由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之间的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才有了贸易的增加,故选项B符合题意;
A.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后,不符合题意;
C.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不符合题意;
D.中日建交,与中美贸易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发生的变化,再结合其中的时间,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回答。
24.他是“感动中国”的人物,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科学家。他是(  )
A.邓稼先 B.袁隆平 C.钱学森 D.李四光
【答案】B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根据材料“一粒种子”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能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袁隆平不仅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将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袁隆平。同时,他也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袁隆平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B选项正确;
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A选项错误;
钱学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C选项错误;
李四光是我国的地质学家,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袁隆平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袁隆平的贡献。
25.词汇变化反映时代变迁。(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时曾一次性收录了5000多个新词条,如“市场经济““超市““电脑““绿色食品““下海“等。这次修订可能发生在(  )
A.1956年 B.1978年 C.1984年 D.1996年
【答案】D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A.1956年,不符合题意;
B.1978年,不符合题意;
C.1984年,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题干中的这次修订只能出现于1992年之后,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识记。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3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7分)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2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材料三: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年份 农业生产总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1397 133.6
1990年 7662.1 686.3
2000年 24915.8 2253.4
2017年 109331.7 13432.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在这一时期在农村实行了什么变革?变革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从材料三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4)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土地政策的变化,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5分)
【答案】(1)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变革: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变化:土地所有制从农民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农民的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启示: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制定正确的农村经济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注意减轻农民负担;符合中国国情等。
【知识点】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主要内容: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目的是: 解放农村生产力 , 发展农业生产 , 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在农村 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农业合作化之后, 土地所有制从农民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2017年, 农民的收入提高了 , 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 党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制定正确的农村经济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注意减轻农民负担;符合中国国情等;
故答案为:(1)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变革: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变化:土地所有制从农民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农民的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启示: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制定正确的农村经济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注意减轻农民负担;符合中国国情等。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理解识记回答,注意一定要理解;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紧贴材料信息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回答;
(4)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70年代,我国与西方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参加国际及区域性组织,在双边与多边外交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际政治舞台上“中国声音”的具体内容。(4分)
(2)材料二中,我国“开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指的是什么 除此之外,推动我国70年代与西方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关键性外交事件是什么 (5分)
(3)写出两例材料三中我国“在双边与多边外交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5分)
(4)我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分)
【答案】(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
(2)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结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一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4)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全方位外交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中国声音”的具体内容有: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
(2)根据材料中的“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双边与多边外交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有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结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这是取得外交成就的根本原因。
故答案为:
(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
(2)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结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4)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点评】本题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合在一起考查,综合性强。同时,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它“展示了一副宏伟的建设蓝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前,它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这里的“它”是指(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2.开国大典的举办地是(  )
A.北京 B.南京 C.天津 D.上海
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首歌曲反映的史实是(  )
A.抗日战争 B.淮海战役 C.渡江战役 D.抗美援朝
4.毛泽东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而表示高兴,表示祝贺。”据此可知,让毛泽东高兴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抗美援朝的胜利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一五”计划的完成
5.下图可直接用于探究的学习主题是(  )
1952—1957年间我国部分主要工业品产量变化情况
1952年 1957年 1957年比1952年增长的百分比(%)
钢 135万吨 535万吨 296
生铁 193万吨 594万吨 208
发电量 72.6亿度 193亿度 166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C.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D.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6.毛主席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把“天堑”变成“通途”的建设成就是(  )
A.宝成铁路 B.武汉长江大桥
C.青藏公路 D.包兰铁路
7.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指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一五”计划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完成
8.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C.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D.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
9.1978年底,推动中国历史大转折,开启国家新命运的会议(  )
A.促进了中华民族觉醒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建立了多党合作制度 D.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10.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相同点(  )
A.深化了改革开放
B.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巩固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
D.指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1.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  )
A.1956年 B.1978年 C.1992年 D.1993年
12.1988年建立的经济特区是(  )
A.大连 B.天津 C.青岛 D.海南
13.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六大 D.中共十七大
14.一次会议确立一个主题,中共十三大确立的主题是(  )
A.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5.对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对联中,体现十八大以来重大成就的是(  )
A.万里江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九二共识促交往,两岸关系谱新篇
C.两次回归洗国耻,一国两制载史册
D.精准扶贫奔小康,绿色发展新画卷
16.我国实行的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C.一国两制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7.中国政府在 1997 年收回了香港、1999 年收回了澳门,港澳回归后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
A.社会制度 B.主权归属 C.经济制度 D.社会生活
18.我国能够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C.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一国两制”构想为有关各方接受
19.打破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隔绝状态的历史事件是(  )
A.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B.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
C.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D.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
20.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是(  )
A.北海舰队 B.华东军区海军
C.潜艇部队 D.辽宁航母舰队
21.我国主要负担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的战略威慑核心力量的部队是(  )
A.空军 B.海军
C.火箭军 D.战略支援部队
22.我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团结与合作的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联合国代表大会
C.万隆会议 D.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3.如表显示的中美贸易趋向,对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年份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中国对美出口(百万美元)
1972 60 32
1975 304 156
1978 865 324
A.中国实行对外开放 B.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C.中美建交 D.中日建交
24.他是“感动中国”的人物,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科学家。他是(  )
A.邓稼先 B.袁隆平 C.钱学森 D.李四光
25.词汇变化反映时代变迁。(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时曾一次性收录了5000多个新词条,如“市场经济““超市““电脑““绿色食品““下海“等。这次修订可能发生在(  )
A.1956年 B.1978年 C.1984年 D.1996年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3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7分)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2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材料三: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年份 农业生产总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1397 133.6
1990年 7662.1 686.3
2000年 24915.8 2253.4
2017年 109331.7 13432.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在这一时期在农村实行了什么变革?变革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从材料三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4)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土地政策的变化,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5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70年代,我国与西方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参加国际及区域性组织,在双边与多边外交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际政治舞台上“中国声音”的具体内容。(4分)
(2)材料二中,我国“开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指的是什么 除此之外,推动我国70年代与西方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关键性外交事件是什么 (5分)
(3)写出两例材料三中我国“在双边与多边外交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5分)
(4)我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