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三)
时间:70分钟 满分:75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每小题2分,共30分)
1.老战士李继德在回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某一英雄人物时说:“我看见他已经爬到地堡下的……猛地弓着腰起了一下子,堵上了枪眼子。”李继德所回忆的这一英雄人物是( )
A.董存瑞 B.邱少云 C.罗盛教 D.黄继光
【答案】D
【知识点】黄继光和邱少云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抗美援朝战争的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口,以自己的牺牲掩护部队完成了收复高地的任务。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黄继光与邱少云的相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黄继光、邱少云和罗盛教都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著名的战斗英雄。黄继光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邱少云为了避免暴露目标,严守潜伏纪律,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剧痛,坚持不动,直至壮烈牺牲,保证了整个战斗的胜利;罗盛教在朝鲜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跳入冰窟中抢救落水朝鲜儿童而不幸牺牲;董存瑞是解放战争中牺牲的英雄。
2.下表为常熟县团结、胜利、高峰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表中阶级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 )
年份 雇农 贫农 中农 富农 新富农 地主 其他
1948年 83 197 116 18 0 27 2
1953年 3 74 355 0 4 0 7
A.西藏的和平解放 B.新中国的成立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抗美援朝的胜利
【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表中阶级变动情况是地主和贫农变化最大,其中地主消失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土地改革的有关内容。
3.1950年,全国只有1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1年底发展到130个。到1953年12月已经发展到1.5万多个。1954年,农业合作社发展到11.4万多个。这表明( )
A.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B.国民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C.人民公社化趋势在加强
D.合作化运动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农业生产合作社产生之后,得到迅猛发展,这表明这种农业生产合作社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适应了人们的需求,故选项D符合题意;
A.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不符合题意;
B.国民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不符合题意;
C.人民公社化趋势在加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注意紧贴题干信息理解。
4.造成1958年~1960年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如图)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对国民经济调整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C项正确;
土地改革开始于1950年到1952基本完成,排除A;
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时期,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个体所有制向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我国经济结构和政治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促进了整个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排除B;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全国经济的严重混乱。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抓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掌握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出现的失误即可作答。
5.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讲这句话的背景是( )
A.“文革”结束后人们思想混乱
B.改革开放后出现了资产阶级思想泛滥
C.改革开放后出现了严重腐败问题
D.改革开放后遇到了姓“资”姓“社”问题的困扰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在视察途中,他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说法错误,应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时间、内容、影响等基础知识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6.在我国改革开放单路蓝缕的创业路上,有两座城市注定大名鼎鼎。一座作为“试验田”,在1980年率先拥抱世界;另一座虽为“旧窗口”,却在1990年焕发出了新活力。这两座城市分别是( )
A.深圳、北京 B.北京、海口 C.深圳、上海 D.厦门、雄安
【答案】C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 据所学知,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1990年我国政府决定开放开发上海浦东,这成为我国90年代对外开放的标志。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我国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一座作为“试验田”,在1980年率先拥抱世界;另一座虽为“旧日窗ロ”,却在1990年焕发出了新活力。
7.某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次大会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将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在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上做出的决议,所以答案是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共十五大的知识。
8.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下列对中国梦的阐述正确的是( )
①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②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③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知识点】“中国梦”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13年,习近平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 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中国梦的相关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这类理论类的题目,要注意理解识记。
9.24年前的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中国。某历史小组准备出一期板报,同学们分别写了一句话,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李静:1997年香港回归,洗雪了中国人民的百年耻辱
B.张辉:1999年香港回归,继续保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
C.王珊:1999年香港回归,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D.马琴:1997年香港回归,标志着美国殖民统治在中国的结束
【答案】A
【知识点】香港回归
【解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选项A正确;
选项B和C,香港1997年回归,排除BC;
选项D 1997年香港回归,标志着英国殖民统治在中国的结束,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一国两制的内容。
10.制作表格整理知识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下表是小明阅读教材后制作的表格,据此推断他所学习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1979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倡议两岸实现“三通”
1989年 台湾回祖国大陆探亲、访友、旅游、考察和经商的达40万人次
1990年 两岸民间文往达100万人次,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1991年 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2015年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军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美九在斜加城会面
A.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B.交往日益密切的海峡两岸
C.外交事业的蓬勃发展 D.大陆对台方针的演变历程
【答案】B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从1979年开始,我国开始倡导两岸交往,到2015年,两岸交往不断,日益密切,故选项B符合题意;
A.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不符合题意;
C.外交事业的蓬勃发展,不符合题意;
D.大陆对台方针的演变历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11.“必须高度重视战略前沿技术发展……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超前布局、超前谋划,加紧在一些重要领域形成独特优势。”“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这表明我国军队、国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 )
①扩大军队规模
②增加军队数量
③加强军队改革和国防建设
④推进“科教兴国”战略
⑤走科技强军之路
A.②⑤ B.①⑤ C.③⑤ D.④⑤
【答案】C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新时代强军之路
【解析】 根据题干中“必须高度重视战略前沿技术发展…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超前布局、超前谋划,加紧在一些重要领域形成独特优势.”“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这表明我国军队、国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③加强军队改革和国防建设和⑤走科技强军之路.军队规模、军队数量和科教兴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观点。
12.万隆会议的召开是战后国际形势和亚非地区形势变化,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亚洲民族独立运动勃兴,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推动了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解放运动的发展。一系列前殖民地的独立敲响了殖民统治的丧钟。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万隆会议参与国来自非洲和拉丁美洲
B.前殖民地的独立敲响了殖民统治的丧钟
C.万隆会议是二战后召开的
D.新中国的成立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答案】A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 A.依据题干材料“万隆会议的召开是战后国际形势和亚非地区形势变化,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的产物”和所学知识, 1955年万隆会议的参与国来自亚洲与非洲,故A项错误;
B.依据题干材料“一系列前殖民地的独立敲响了殖民统治的丧钟"等信息,可以得出前殖民地的独立敲响了殖民统治的丧钟,故B项正确;
C.依据题干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亚洲民族独立运动勃兴”等信息,可以得出万隆会议是二战后召开的,故C项正确;
D.依据题干材料“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推动了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解放运动的发展”等信息,可以得出新中国的成立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故D项正确。
根据题干要求应选择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故符合题意的选项应为A。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万隆会议的相关史实。
13.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 )
A.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
B.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
C.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改善远东冷战态势
D.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答案】C
【知识点】中日建交
【解析】 A.材料中并没有说到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之间的对比,只是说加强中日美三国关系发展的重要性。
B.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中美关系的改善。
C.从材料中“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可以看出,田中角荣认为中日关系改善有助远东地区的和平。
D.并没有反映出日本要成为一个政治大国。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内容,要求学生依据70年代初期中国外交上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基本知识来分析材料.
14.我国拥有核武器的意义在于( )
①加强了弱小国家的军事防御力量 ②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③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④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此题考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核武器,其意义在于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所以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本题难度适中。
15.读下表《“四大件”的变迁》,这一变化反映了( )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1世纪初
物品 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和手表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电风扇 冰箱、彩电、空调、洗衣机 房子、票子、车子、保险
A.工业生产能力的增强 B.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C.婚育观念受到了冲击 D.融入世界市场步伐加快
【答案】B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A. 工业生产能力的增强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我国人民的“四大件”逐步发展,层次越来越高,这一变化反映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婚育观念受到了冲击 ,不符合题意;
D. 融入世界市场步伐加快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现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变化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二、简答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1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一平二调”……造成原来的各种合作社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1998年)
请完成:
(1)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哪一年?(3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怎样的后果?(3分)
(3)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人民公社化运动?我们应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4分)
【答案】(1)1958年。
(2)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有过的经济困难。
(3)评价:虽然刮“共产风”的时间较短,人 民公社的管理体制也几度调整,但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经营方式和所有制形态的探索,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反而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建 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教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做到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史实的识记。第(1)问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第二子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内容:“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二次会议。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会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第(2)问依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产生的严重失误,虽然广大干部群众付出了辛勤劳动,但是,由于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有过的经济困难。第(3)问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虽然刮“共产风”的时间较短,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也几度调整,但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经营方式和所有制形态的探索,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反而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从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国带来的严重困难,我们应从中吸取深刻教训,如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做到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时间、内容和影响。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新中国的国家治理彰显了现代化的中国智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试办经济特区是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中,发扬敢于试验、敢于创新的单命精神的产物。设置经济特区是我国实行开放政策、吸收外资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是有重大意义的。
——福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经济特区问题探索》
材料二: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适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现实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挥出巨大的优越性。
——摘编自唐卫青《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程》
材料三:邓小平指出:“这个新事物不是别的国家提出来的,是中国提出来的,这就叫做中国特色。”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一国两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找不到,在中外历史上也没有这样的先例。它是邓小平创造性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科学社会主义概念,是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摘编自赵春义《一国两制概论》
(1)材料一中经济特区的“特”是指什么?简述设置经济特区的重大意义。(3分)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实行的哪一制度?这一制度有何优越性?(3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的。这一伟大构想对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有何巨大作用?(4分)
【答案】(1)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意义:经济特区引进了大量外资、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现代经营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特区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大批人才,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中国其他地区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经济特区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扩大了我国的对外影响,有助于世界了解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体性,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建设好民族自治地方,建设好伟大的祖国;等等。
(3)原则性:“一国两制”是以一个中国为前提,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主权的原则性;灵活性:“一国两制”充分考虑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保持港澳台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作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经济特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特区的“特”指的是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经济特区的设置,引进了大量外资、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现代经营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特区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大批人才,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中国其他地区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经济特区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扩大了我国的对外影响,有助于世界了解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体性,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建设好民族自治地方,建设好伟大的祖国;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则性:“一国两制”是以一个中国为前提,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主权的原则性;灵活性:“一国两制”充分考虑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保持港澳台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答案为:(1) 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意义:经济特区引进了大量外资、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现代经营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特区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大批人才,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中国其他地区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经济特区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扩大了我国的对外影响,有助于世界了解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体性,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建设好民族自治地方,建设好伟大的祖国;等等。
(3)原则性:“一国两制”是以一个中国为前提,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主权的原则性;灵活性:“一国两制”充分考虑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保持港澳台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作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识记回答,注意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找出关键语句,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回答,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分析理解回答,不能死记硬背。
18.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重视民族地区发展是每个时代的重要任务。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①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②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
材料二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有不同的制度模式,中国采用的是A。A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三国家统计局2008年发布《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对比统计表
地区 内蒙古 宁夏 ★ 新疆 广西
成立 初期 时间 1947 1958 1965 1955 1958
GDP(亿元)5.3 5.3 3.29 3.27 12 146
2008年GDP(亿元) 7761.8 1070 395.91 4203 7171
(注:GDP即国内生产总值)
材料四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23年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答清朝对边疆地区是怎样有效管辖的?(2分)
(2)根据材料二,解释A制度模式的含义及意义。(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处应填写的内容。简析民族地区GDP大幅增长的原因。(3分)
(4)假如你是人大代表,请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一条合理化建议。(2分)
【答案】(1)开明的民族政策。清政府通过设置机构,如设置驻藏大臣、设置伊犁将军、设置台湾府等机构,确立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等形式,管辖边疆地区
(2)含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西藏。原因:国家的政策扶持;当地的优势或是特色资源的开发;对口帮助,就是一些省市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的勤劳勇敢;资金、社会技术的引进等。
(4)如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鼓励东部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等。(答出任意一点可)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繁荣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概括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通过设置机构,如设置驻藏大臣、设置伊犁将军、设置台湾府等机构,确立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等形式,管辖边疆地区。
(2)根据材料二“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有不同的制度模式,中国采用的是A。A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制度指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的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根据材料三“国家统计局2008年发布《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对比统计表”可知,表格★处应填写的内容是西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地区GDP大幅增长的原因是国家的政策扶持;当地的优势或是特色资源的开发;对口帮助,就是一些省市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的勤劳勇敢;资金、社会技术的引进等。
(4)假如我是人大代表,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如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鼓励东部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清朝巩固边疆地区的措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及意义、民族地区GDP大幅增长的原因、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一条合理化建议等知识。
四、探究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15分)
19.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0周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中华民族正朝着更强的前景迈进。育才中学初二年级1班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论从史出——思想现代化】
记得1978年,我第一次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如何养牛的文章,让我激动不已。自打“文化大革命”以来,报纸一登就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在当时养鸡、种菜全被看成是资本主义尾巴,是要被割掉的,而《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养牛的文章,气候真是要变了。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的回忆录
任务二【图片解读——制度现代化】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邮票 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邮票
任务三【联系时政——国防现代化】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全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科技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把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信心、瞄准靶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把“十四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美好现实。
——摘自2021年4月29日《人民日报》
任务四【数据分析——经济现代化】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激动不已”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为什么认为“气候真是要变了”?(4分)
(2)上面两张纪念邮票分别反映了我国在这两个地区实行的什么民主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共同之处是什么?(4分)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国防力量逐渐发展壮大。请举例。(3分)
(4)观察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4分)
【答案】(1)原因:之前都是革命,斗争和社论,竟看到了如何养牛的文章;原因: ①文革结束,要求对冤假错案平反;②“两个凡是”引起普遍不满;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制度: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一国两制”;共同之处: ①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②坚决维护国家统一;
(3)举例:核潜艇;航空母舰“辽宁舰”;歼—5型歼击机;火箭军等等
(4)原因: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改革开放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③中国人民不畏强权,艰苦奋斗的结果。等等言之有理可给分。
【知识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1)根据材料“ 自打“文化大革命”以来,报纸一登就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在当时养鸡、种菜全被看成是资本主义尾巴,是要被割掉的,而《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养牛的文章,气候真是要变了。 ”可知, 作者“激动不已”的原因是之前都是革命,斗争和社论,竟看到了如何养牛的文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者认为“气候真是要变了”原因是①文革结束,要求对冤假错案平反;②“两个凡是”引起普遍不满;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根据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邮票可知我国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邮票 可知我国实行 “一国两制”; 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这两种制度的共同之处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坚决维护国家统一。
(3)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国防力量逐渐发展壮大,如核潜艇;航空母舰“辽宁舰”;歼—5型歼击机;火箭军等等 。
(4) 观察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开放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人民不畏强权,艰苦奋斗的结果等等。
【点评】 本题以四则图片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 ,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三)
时间:70分钟 满分:75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每小题2分,共30分)
1.老战士李继德在回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某一英雄人物时说:“我看见他已经爬到地堡下的……猛地弓着腰起了一下子,堵上了枪眼子。”李继德所回忆的这一英雄人物是( )
A.董存瑞 B.邱少云 C.罗盛教 D.黄继光
2.下表为常熟县团结、胜利、高峰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表中阶级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 )
年份 雇农 贫农 中农 富农 新富农 地主 其他
1948年 83 197 116 18 0 27 2
1953年 3 74 355 0 4 0 7
A.西藏的和平解放 B.新中国的成立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抗美援朝的胜利
3.1950年,全国只有1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1年底发展到130个。到1953年12月已经发展到1.5万多个。1954年,农业合作社发展到11.4万多个。这表明( )
A.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B.国民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C.人民公社化趋势在加强
D.合作化运动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4.造成1958年~1960年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如图)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对国民经济调整
5.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讲这句话的背景是( )
A.“文革”结束后人们思想混乱
B.改革开放后出现了资产阶级思想泛滥
C.改革开放后出现了严重腐败问题
D.改革开放后遇到了姓“资”姓“社”问题的困扰
6.在我国改革开放单路蓝缕的创业路上,有两座城市注定大名鼎鼎。一座作为“试验田”,在1980年率先拥抱世界;另一座虽为“旧窗口”,却在1990年焕发出了新活力。这两座城市分别是( )
A.深圳、北京 B.北京、海口 C.深圳、上海 D.厦门、雄安
7.某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次大会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8.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下列对中国梦的阐述正确的是( )
①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②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③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9.24年前的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中国。某历史小组准备出一期板报,同学们分别写了一句话,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李静:1997年香港回归,洗雪了中国人民的百年耻辱
B.张辉:1999年香港回归,继续保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
C.王珊:1999年香港回归,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D.马琴:1997年香港回归,标志着美国殖民统治在中国的结束
10.制作表格整理知识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下表是小明阅读教材后制作的表格,据此推断他所学习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1979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倡议两岸实现“三通”
1989年 台湾回祖国大陆探亲、访友、旅游、考察和经商的达40万人次
1990年 两岸民间文往达100万人次,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1991年 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2015年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军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美九在斜加城会面
A.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B.交往日益密切的海峡两岸
C.外交事业的蓬勃发展 D.大陆对台方针的演变历程
11.“必须高度重视战略前沿技术发展……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超前布局、超前谋划,加紧在一些重要领域形成独特优势。”“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这表明我国军队、国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 )
①扩大军队规模
②增加军队数量
③加强军队改革和国防建设
④推进“科教兴国”战略
⑤走科技强军之路
A.②⑤ B.①⑤ C.③⑤ D.④⑤
12.万隆会议的召开是战后国际形势和亚非地区形势变化,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亚洲民族独立运动勃兴,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推动了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解放运动的发展。一系列前殖民地的独立敲响了殖民统治的丧钟。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万隆会议参与国来自非洲和拉丁美洲
B.前殖民地的独立敲响了殖民统治的丧钟
C.万隆会议是二战后召开的
D.新中国的成立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13.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 )
A.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
B.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
C.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改善远东冷战态势
D.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14.我国拥有核武器的意义在于( )
①加强了弱小国家的军事防御力量 ②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③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④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5.读下表《“四大件”的变迁》,这一变化反映了( )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1世纪初
物品 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和手表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电风扇 冰箱、彩电、空调、洗衣机 房子、票子、车子、保险
A.工业生产能力的增强 B.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C.婚育观念受到了冲击 D.融入世界市场步伐加快
二、简答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1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一平二调”……造成原来的各种合作社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1998年)
请完成:
(1)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哪一年?(3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怎样的后果?(3分)
(3)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人民公社化运动?我们应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4分)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新中国的国家治理彰显了现代化的中国智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试办经济特区是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中,发扬敢于试验、敢于创新的单命精神的产物。设置经济特区是我国实行开放政策、吸收外资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是有重大意义的。
——福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经济特区问题探索》
材料二: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适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现实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挥出巨大的优越性。
——摘编自唐卫青《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程》
材料三:邓小平指出:“这个新事物不是别的国家提出来的,是中国提出来的,这就叫做中国特色。”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一国两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找不到,在中外历史上也没有这样的先例。它是邓小平创造性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科学社会主义概念,是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摘编自赵春义《一国两制概论》
材料一中经济特区的“特”是指什么?简述设置经济特区的重大意义。(3分)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实行的哪一制度?这一制度有何优越性?(3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的。这一伟大构想对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有何巨大作用?(4分)
18.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重视民族地区发展是每个时代的重要任务。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①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②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
材料二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有不同的制度模式,中国采用的是A。A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三国家统计局2008年发布《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对比统计表
地区 内蒙古 宁夏 ★ 新疆 广西
成立 初期 时间 1947 1958 1965 1955 1958
GDP(亿元)5.3 5.3 3.29 3.27 12 146
2008年GDP(亿元) 7761.8 1070 395.91 4203 7171
(注:GDP即国内生产总值)
材料四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23年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答清朝对边疆地区是怎样有效管辖的?(2分)
(2)根据材料二,解释A制度模式的含义及意义。(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处应填写的内容。简析民族地区GDP大幅增长的原因。(3分)
(4)假如你是人大代表,请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一条合理化建议。(2分)
四、探究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15分)
19.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0周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中华民族正朝着更强的前景迈进。育才中学初二年级1班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论从史出——思想现代化】
记得1978年,我第一次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如何养牛的文章,让我激动不已。自打“文化大革命”以来,报纸一登就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在当时养鸡、种菜全被看成是资本主义尾巴,是要被割掉的,而《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养牛的文章,气候真是要变了。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的回忆录
任务二【图片解读——制度现代化】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邮票 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邮票
任务三【联系时政——国防现代化】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全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科技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把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信心、瞄准靶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把“十四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美好现实。
——摘自2021年4月29日《人民日报》
任务四【数据分析——经济现代化】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激动不已”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为什么认为“气候真是要变了”?(4分)
(2)上面两张纪念邮票分别反映了我国在这两个地区实行的什么民主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共同之处是什么?(4分)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国防力量逐渐发展壮大。请举例。(3分)
(4)观察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