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一)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试题,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经过充分协商,达成重要协议。协议第一条规定:西藏人民团结起来,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大家庭中来。协议的签署表明( )
A.新中国成立时机成熟 B.祖国统一大业已完成
C.帝国主义被赶出中国 D.西藏获得了和平解放
【答案】D
【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经过充分协商,达成重要协议 , 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大家庭中来,这表明西藏获得了和平解放,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新中国成立时机成熟,不符合题意;
B. 祖国统一大业已完成 ,不符合题意;
C. 帝国主义被赶出中国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1950年10月,我国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由彭德怀率军入朝作战,该军被称为( )
A.联合国军 B.中朝联军
C.中国人民志愿军 D.中国维和部队
【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10月, 我国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 ,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故选项C符合题意;
A.联合国军,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入侵朝鲜,不符合题意;
B.中朝联军,共同抗击联合国军,不符合题意;
D.中国维和部队,参与联合国维和任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费正清认为:“中国人寻找适合中国的政治制度,直到毛泽东时才找到了。”这些“政治制度”中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 )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社会主义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B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民主集中制,这是民主制度,不符合题意;
C.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的社会制度,不符合题意;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主政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4.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 )
A.从农民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
B.从国有转变为农民所有
C.从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国家所有
D.从集体所有转变为农民私有
【答案】A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国家的工业化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我们不能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让农业生产老停留在落后的基础上,必须逐渐把分散的小农生产,变成大规模的生产,1953----1956年我国实行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从农民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故A符合题意;
从国有转变为农民所有、从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国家所有、 从集体所有转变为农民私有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实质的认识,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从农民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
5.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的是( )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
B.《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
C.《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的通过
D.《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解析】题干关键信息“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胜利完成,所以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排除B;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是关于农业经济发展问题,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基础性试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试题难度小,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基础性知识,是对学生识记能力的检测。
6.从1976年7月1日到10月1日,中国高层出访总次数为79次。而此后到1977年6月30日,出访总次数为252次。与1977年相比1978年的出访次数增长了27%。1976年至1978年中国高层频繁出访主要是( )
A.为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创造条件
B.为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为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作准备
D.为改善中美关系寻找突破口
【答案】C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答题关键信息“1976年7月1日到10月1日出访79次”“到1977年6月30日出访总次数252次”“1978年的出访次数增长了27%” ,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系列出访正值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说明这一时期中国高层频繁出访目的是为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作准备,故选C项。
根据所学可知,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不合题干材料时间信息,排除A项。
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就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不合题干材料时间信息,排除B项。
根据所学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改善,不合题干材料时间信息,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中国的外交,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相关史实。
7.我国不断搭建民族文化展示平台,如做大民族特色节庆、举办民族歌舞展演、举行民族体育赛事活动等,让民族文化资源逐渐与民众生活相交融。这表明我国注重( )
A.彰显各民族大团结 B.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C.实现民族共同繁荣 D.加快边疆经济发展
【答案】B
【知识点】共同繁荣发展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我国不断搭建民族文化展示平台,如做大民族特色节庆、举办民族歌舞展演、举行民族体育赛事活动等,让民族文化资源逐渐与民众生活相交融,这表明我国注重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彰显各民族大团结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C.实现民族共同繁荣,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D.加快边疆经济发展,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8.我们要增强澳门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特别行政区管治团队必须是立场坚定、担当作为、为民爱民、有感召力、有责任心的爱国者。由此可知,我国治澳的原则是( )
A.“爱国者治澳” B.高度自治
C.政治协商 D.共同繁荣
【答案】A
【知识点】澳门回归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我们要增强澳门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特别行政区管治团队必须是立场坚定、担当作为、为民爱民、有感召力、有责任心的爱国者,由此可知,我国治澳的原则是爱国者治澳,故选项A符合题意;
B.高度自治,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C.政治协商,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D.共同繁荣,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9.201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五大战区,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其中最年轻的军种是( )
A.海军 B.空军
C.火箭军 D.战略支援部队
【答案】D
【知识点】新时代强军之路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成立,这是五大军种中最年轻的军种,故选项D符合题意;
A.海军,成立于1949年,不符合题意;
B.空军,成立于1949年,不符合题意;
C.火箭军,前身是第二炮兵部队,1966年成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10.新闻媒介评论道:“中国是在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受到联大三分之二以上国家的祝福,使联合国发生根本变化。”美国报纸报道说:“这标志着‘联合国迈进了新时期’。”新闻媒介报道的事件是(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日正式建交
C.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D.尼克松访华
【答案】A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故选项A符合题意;
B.中日正式建交,1972年,与题干信息无关,不符合题意;
C. 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与题干中“中国是在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不符,不符合题意;
D.尼克松访华,与联合国迈进新时期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1.“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段颁奖词中的“他”是( )
A.邓稼先 B.杨利伟 C.屠呦呦 D.袁隆平
【答案】D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故选项D符合题意;
A.邓稼先,两弹元勋,不符合题意;
B.杨利伟,首位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不符合题意;
C.屠呦呦,提炼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 一介农夫 ”“远离饥饿”等,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12.如图两幅图呈现出我国交通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它们对国家发展的共同作用是( )
A.健全交通网,改善民生 B.有利于维护港澳繁荣
C.发展高科技,巩固国防 D.有利于海峡两岸交往
【答案】A
【知识点】共同繁荣发展;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6年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018年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加强了港澳地区和广大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它们都健全交通网,改善民生,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有利于维护港澳繁荣 ,这是港珠澳大桥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C.发展高科技,巩固国防,属于军事,不符合题意;
D. 有利于海峡两岸交往 ,是与台湾的联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共同作用”,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道试题,共36分)
13.大国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已为人类历史所证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国是朝鲜战争的最大赢家。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威风,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嚣张气焰。…...这场战争巩固了中苏同盟,赢得了苏联的重视和尊敬……1953年,美国被迫签署《朝鲜停战协定》,让新中国赢得了一个重要的缓冲地带,没有让美国陈兵鸭绿江,消除了美国对我们国家安全的直接威胁,解除了两面作战的危险。 ——摘编自胥亮《朝鮮战争到底谁是赢家》
材料二 下面是尼克松的两次谈话。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在发表谈话时说:“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以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 正如我在过去三年中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摘编自美国总统尼克松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谈话
材料三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
(1)材料一中图A所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概括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3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尼克松对华态度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3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为推动建设和平繁荣世界,为世界发展提出了什么“中国方案”。并说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说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分)
【答案】(1)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意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嚣张气焰;巩固了中苏同盟,赢得了苏联的重视和尊敬;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
(2)变化:由敌对中国到与中国改善关系。原因:美苏争霸的需要(或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等等。
(3)“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4)主要因素: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综合国力、国际环境等。
【知识点】抗美援朝;中美建交;全方位外交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嚣张气焰 ; 巩固了中苏同盟 , 赢得了苏联的重视和尊敬 ; 捍卫了新中国安全 ,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1960年,尼克松敌对中国;70年代,尼克松寻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克松对华态度的变化,原因有: 美苏争霸的需要或者是国际形势的变化; 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等;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为推动建设和平繁荣世界,为世界发展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4)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综合国力、国际环境等;
故答案为:(1)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意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嚣张气焰;巩固了中苏同盟,赢得了苏联的重视和尊敬;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
(2)变化:由敌对中国到与中国改善关系。原因:美苏争霸的需要(或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等等。
(3)“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4)主要因素: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综合国力、国际环境等。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概括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尼克松在不同时期的对华态度进行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4)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回答,注意从多方面思考,回答才全面。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理论体系 核心人物 理论名称
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
江泽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胡锦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习近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材料二: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摘编自1982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
(1)材料一的表格所示理论属于哪一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作用? (4分)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4分)
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哪一项政策的出台,促使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的名称是什么?
②材料三中的香港回归得益于邓小平哪一伟大构想的提出?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促成了它的回归?在此构想下于1999年回归的“MACAU”是哪儿?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梦”的主要内涵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实现中国梦,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4分)
【答案】(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和发展。
(2)选择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部大开发战略。
(3)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其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又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指向、吻合的,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中共十九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1)理论:根据材料信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表格所示理论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作用:根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和发展。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根据所学知识,选择自己最为熟悉的方面选题做题。
①政策:根据材料二中“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政策:结合所学可知,西部大开发战略。促使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名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②构想:根据材料三“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的是1997年,香港回归祖,得益于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因素:根据所学可知,香港的回归,还得益于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以及香港大陆人民的大力拥护与支持。
地区:根据所学可知,1999年,“MACAU”即澳门回归祖国。
(3)内涵:根据所学可知,“中国梦”是是指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原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其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又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指向、吻合的,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故答案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和发展。
(2)选择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部大开发战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3)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其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又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指向、吻合的,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表格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港澳回归”,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港澳回归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梦”的相关史实。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在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条件下,全国新解放区有计划、有秩序、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总的原则是“依靠贫农、粮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到1952年12月,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亿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建国初,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数量上仍居多数,广大农村的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更占绝对优势……(这些现象)到一九五六年已经根本改变,中国选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它使全国的各项工作得以在一个新的制度基础上前进。离开这个起点,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言,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可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随着新的经营体制在广大农村的推行,农民群众有了更大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可以利用剩余劳力和资金发展多种经营……这是我国农村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方向转变的开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全国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改革的意义。(4分)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4分)
①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使农民走上了什么道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出材料中这一“根本改变”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
②由材料三图表可知,1980-1982年凤阳县粮食产量呈现出什么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营体制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撑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20世纪70年代中国“饭碗问题“主要由哪位科学家解决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建国以来党在农村实行系列改革的认识。(4分)
【答案】(1)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①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变化:由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变为集体公有制;影响: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粮食产量呈现增长的趋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农民群众有了更大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可以利用剩余劳力和资金发展多种经营;这是我国农村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方向转变的开始。
(3)袁隆平;认识:经济建设要符合国情,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尊重客观的经济规律,要关注民生等。
【知识点】土地改革;袁隆平及杂交水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1)根据“在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条件下,全国新解放区有计划、有秩序、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可知,全国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条件是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也就是把地主的土地没收,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①题干图片“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我国在农村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土地制度发生的变化是由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变为集体公有制;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材料中这一“根本改变”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是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由材料三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80年到1982年,安徽凤阳县的粮食产量呈现增长的趋势;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扩大了农民生产的自主权,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因此产生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材料“随着新的经营体制在广大农村的推行,农民群众有了更大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可以利用剩余劳力和资金发展多种经营……这是我国农村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方向转变的开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新经营体制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是农民群众有了更大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可以利用剩余劳力和资金发展多种经营;这是我国农村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方向转变的开始。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饭碗问题“主要由科学家袁隆平解决的;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是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结合上述材料可知,我对建国以来党在农村实行系列改革的认识是经济建设要符合国情,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尊重客观的经济规律,要关注民生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建国以来我国在农村实行的生产关系调整史实的影响以及启示等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一)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试题,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经过充分协商,达成重要协议。协议第一条规定:西藏人民团结起来,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大家庭中来。协议的签署表明( )
A.新中国成立时机成熟 B.祖国统一大业已完成
C.帝国主义被赶出中国 D.西藏获得了和平解放
2.1950年10月,我国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由彭德怀率军入朝作战,该军被称为( )
A.联合国军 B.中朝联军
C.中国人民志愿军 D.中国维和部队
3.费正清认为:“中国人寻找适合中国的政治制度,直到毛泽东时才找到了。”这些“政治制度”中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 )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社会主义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 )
A.从农民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
B.从国有转变为农民所有
C.从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国家所有
D.从集体所有转变为农民私有
5.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的是( )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
B.《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
C.《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的通过
D.《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
6.从1976年7月1日到10月1日,中国高层出访总次数为79次。而此后到1977年6月30日,出访总次数为252次。与1977年相比1978年的出访次数增长了27%。1976年至1978年中国高层频繁出访主要是( )
A.为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创造条件
B.为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为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作准备
D.为改善中美关系寻找突破口
7.我国不断搭建民族文化展示平台,如做大民族特色节庆、举办民族歌舞展演、举行民族体育赛事活动等,让民族文化资源逐渐与民众生活相交融。这表明我国注重( )
A.彰显各民族大团结 B.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C.实现民族共同繁荣 D.加快边疆经济发展
8.我们要增强澳门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特别行政区管治团队必须是立场坚定、担当作为、为民爱民、有感召力、有责任心的爱国者。由此可知,我国治澳的原则是( )
A.“爱国者治澳” B.高度自治
C.政治协商 D.共同繁荣
9.201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五大战区,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其中最年轻的军种是( )
A.海军 B.空军
C.火箭军 D.战略支援部队
10.新闻媒介评论道:“中国是在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受到联大三分之二以上国家的祝福,使联合国发生根本变化。”美国报纸报道说:“这标志着‘联合国迈进了新时期’。”新闻媒介报道的事件是(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日正式建交
C.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D.尼克松访华
11.“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段颁奖词中的“他”是( )
A.邓稼先 B.杨利伟 C.屠呦呦 D.袁隆平
12.如图两幅图呈现出我国交通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它们对国家发展的共同作用是( )
A.健全交通网,改善民生 B.有利于维护港澳繁荣
C.发展高科技,巩固国防 D.有利于海峡两岸交往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道试题,共36分)
13.大国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已为人类历史所证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国是朝鲜战争的最大赢家。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威风,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嚣张气焰。…...这场战争巩固了中苏同盟,赢得了苏联的重视和尊敬……1953年,美国被迫签署《朝鲜停战协定》,让新中国赢得了一个重要的缓冲地带,没有让美国陈兵鸭绿江,消除了美国对我们国家安全的直接威胁,解除了两面作战的危险。 ——摘编自胥亮《朝鮮战争到底谁是赢家》
材料二 下面是尼克松的两次谈话。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在发表谈话时说:“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以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 正如我在过去三年中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摘编自美国总统尼克松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谈话
材料三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
(1)材料一中图A所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概括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3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尼克松对华态度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3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为推动建设和平繁荣世界,为世界发展提出了什么“中国方案”。并说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说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理论体系 核心人物 理论名称
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
江泽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胡锦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习近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材料二: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摘编自1982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
(1)材料一的表格所示理论属于哪一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作用? (4分)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4分)
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哪一项政策的出台,促使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的名称是什么?
②材料三中的香港回归得益于邓小平哪一伟大构想的提出?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促成了它的回归?在此构想下于1999年回归的“MACAU”是哪儿?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梦”的主要内涵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实现中国梦,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4分)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在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条件下,全国新解放区有计划、有秩序、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总的原则是“依靠贫农、粮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到1952年12月,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亿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建国初,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数量上仍居多数,广大农村的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更占绝对优势……(这些现象)到一九五六年已经根本改变,中国选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它使全国的各项工作得以在一个新的制度基础上前进。离开这个起点,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言,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可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随着新的经营体制在广大农村的推行,农民群众有了更大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可以利用剩余劳力和资金发展多种经营……这是我国农村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方向转变的开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全国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改革的意义。(4分)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4分)
①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使农民走上了什么道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出材料中这一“根本改变”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
②由材料三图表可知,1980-1982年凤阳县粮食产量呈现出什么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营体制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撑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20世纪70年代中国“饭碗问题“主要由哪位科学家解决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建国以来党在农村实行系列改革的认识。(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