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版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教师版 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版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教师版 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6 11:30:4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试题,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胡乔木在回忆某次会议时指出:“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领导人大智大勇、虚怀大度,既能提出完整正确的建国方案,又能虚心听取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平等协商国家大事。”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一大
【答案】B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既能提出完整正确的建国方案,又能虚心听取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平等协商国家大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各方面的代表参加会议,畴备建立新中国,故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排除A;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排除C;1921年中共一大,标志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基础性试题,主要考查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识记能力与理解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是掌握和运用一届政协的相关知识。
2.以下四幅图反映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其中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有(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的意义;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题干关键信息“生产关系调整”“促进生产力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化实行“一大二公”,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故②下正确;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图片类材料选择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是历史知识识记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是掌握土地改革、农业改造,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基础知识。
3.如表反映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是(  )
时间 成就
1953年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
1956年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1956年 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
1956年 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A.农业、工业协调发展 B.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C.工业门类齐全 D.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些成就都属于重工业,这表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农业、工业协调发展 ,不符合题意;
B. 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不符合题意;
C. 工业门类齐全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要紧贴题干信息分析理解。
4.语言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的变化,流行语的变迁也总是与时代的发展如影随形。回顾历史,1978年后我国可能出现的流行词语应该是(  )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B.西藏解放、八字方针、五位一体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D.双百方针、兴边富民、以阶级斗争为纲
【答案】A
【知识点】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A项正确;
西藏解放是1951年,八字方针是1961年,排除B项;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排除C项;
在文革期间,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1978年后可能出现的流行词语。
5.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了第一个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该“一号文件”产生的影响是(  )
A.废除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
B.促使农民加入农村生产合作社
C.促进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到来
D.改革了农村生产关系,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答案】D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承包给农户使用,它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废除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 ,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不符合题意;
B. 促使农民加入农村生产合作社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符合题意;
C. 促进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到来 ,是农业合作化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知道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然后依据所学知识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回答。
6.下图反映了1983—2007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单位:亿美元)。其中,1990—1995年出现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确立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
D.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形势
【答案】C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提炼题干关键信息“1990—1995年出现高速增长”,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于21世纪初初步确立,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巡发表讲话,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解放了思想,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内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形势是原因之一,非主要原因,排除D;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与材料解读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南巡谈话与中共十四大,以此结合题干材料理解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7.布达拉宫是西藏历史最悠久、最庞大的古代宫堡建筑群,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2002年,国家拨专款1.7亿元用于布达拉宫维修。这体现出我国(  )
A.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B.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有其独特性
C.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D.少数民族地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答案】C
【知识点】共同繁荣发展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拨专款维修布达拉宫,这体现了我国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不符合题意;
B.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有其独特性 ,不符合题意;
D. 少数民族地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一定要注意理解。
8.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的会晤中强调,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两岸双方应该坚持“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  )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共同发扬中华文化
C.实现两岸“三通” D.维持海峡两岸交往
【答案】A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共同发扬中华文化,不符合题意;
C.实现两岸“三通”,不符合题意;
D.维持海峡两岸交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9.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宣告成立。这支部队是(  )
A.北海舰队 B.东海舰队
C.南海舰队 D.华东军区海军
【答案】D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北海舰队,成立于新中国成立后,不符合题意;
B.东海舰队,成立于新中国成立后,不符合题意;
C.南海舰队,成立于新中国成立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
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睦邻友好对外政策
D.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答案】D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解析】答题关键信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据此分析:
A项: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项。
B项: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排除B项。
C项:新中成立以来,我国积极奉行周边睦邻友好政策,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与其他国家开展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故选D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相关史实。
11.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飞船(如图)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我国在航天技术上取得了新的成就。下列关于我国取得的航天成就,说法正确的有(  )
①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神舟一号
②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③神舟七号宇航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太空行走
④神舟十二号实现了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计算机网络技术;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2001年,神舟十二号实现了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①说法错误,②③④说法正确,B项正确;排除包含①的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取得的航天成就的相关史实。
12."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我国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 B.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C.改革开放加速了域市化进程 D.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答案】B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以前是带着礼物拜年,现在是借助手机短信、微信拜年,这反映出 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我国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不符合题意;
C. 改革开放加速了域市化进程 ,不符合题意;
D. 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道试题,共36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特产丰富。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有人口3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在我国的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占32.2%,合作社经济占53.4%,公私合营经济占7.3%,三者合计,公有制经济占92.9%。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步骤作了原则的规定,确定近期城市改革的重点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限;整个国民经济以计划经济为主,但是要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反映了全党思想认识上的深化。
——摘编自《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一五”计划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的主要原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家在对天津盛锡福帽厂改造的过程中采取的创造性举措。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认识上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4分)
【答案】(1)主要原因: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特产丰富;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
(2)创造性举措:赎买政策。历史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变化:从1979年提出的以计划经济为主、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到1982年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再到1984年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知识点】三大改造;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1)根据材料“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特产丰富。”可得出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特产丰富;根据材料“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可得出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根据材料“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可得出重工业较为发达。
(2)根据材料“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在我国的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占32.2%,合作社经济占53.4%,公私合营经济占7.3%,三者合计,公有制经济占92.9%。”及所学可知,国家在对天津盛锡福帽厂改造的过程中采取的创造性举措是赎买政策;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根据材料“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步骤作了原则的规定,……整个国民经济以计划经济为主,但是要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可知,从1979年提出的以计划经济为主、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到1982年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再到1984年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故答案为:
(1)主要原因: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特产丰富;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
(2)创造性举措:赎买政策。历史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变化:从1979年提出的以计划经济为主、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到1982年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再到1984年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一五计划的相关内容,理解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识记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思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树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摘编自《中共党史的80件大事》
材料三:
习近平在中共二十大上 墨西哥经济和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埃赫卡特 拉萨罗指出,中国是21世纪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国家之一。中共二十大作出的决策将影响全世界,当然也包括拉美地区。印度的报道称,印度和世界都密切关注中共二十大的召开,因为它包含未来几年可能会看到的中国内政和外交方向的重要线索。 ——摘编自云南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中共八大的召开有什么积极影响?(4分)
(2)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历史性决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分析中共二十大备受国际关注的原因。(4分)
【答案】(1)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积极影响: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
(2)历史性决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历史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拨乱反正。(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中心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原因: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诸多职责;中国的决策影响世界;中共二十大体现未来几年可能会看到的中国内政和外交方向的重要线索;中国的发展得到国际的认可。(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即可)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的召开, 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 ;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拨乱反正;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共二十大备受国际关注的原因有: 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诸多职责;中国的决策影响世界;中共二十大体现未来几年可能会看到的中国内政和外交方向的重要线索;中国的发展得到国际的认可;
故答案为:(1)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积极影响: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
(2)历史性决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历史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拨乱反正。(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中心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原因: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诸多职责;中国的决策影响世界;中共二十大体现未来几年可能会看到的中国内政和外交方向的重要线索;中国的发展得到国际的认可。(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需要学生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2)(3)属于同一类型,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 如何辨证看待国际交往中的差异,并艺术地处理这些矛盾,使之往有利方向转化,这就是外交的智慧所在。“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这一方针很快在与会各国代表间产生了共鸣,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张乐磊《周恩来的外交智慧》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在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过程中,形成了苏攻美守的局面,由于陷入越南战争等因素,美国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进而对中国的实际威胁也有所减弱。而苏联乘美国经济陷入滞胀之机,大力发展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向外扩张,对中国的直接威胁也在加大。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摆脱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中国外交从战略上进行了调整。
——摘编自《第十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材料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致力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如今,我们的“朋友圈”覆盖全球。……迈向复兴的中国将与世界携手前行,为推进和平与发展事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编自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第六集
(1)材料一图中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将哪一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材料一中的“这一方针”指的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标志。(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当前形成的外交布局。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变化与发展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4分)
【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方针。
(2)背景:国际形势变化,苏联威胁中国安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局面,对中国威胁减弱。标志: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联合公报》。
(3)外交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认识:综合国力是影响一个国家外交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利益是制定外交政策的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主动承扣国际责任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答出任意点即可)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美建交;全方位外交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一图中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 首次提出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背景是: 国际形势变化 , 苏联威胁中国安全 ; 美苏争霸中 , 美国处于守势局面 , 对中国威胁减弱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我国当前形成的外交布局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谈认识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 综合国力是影响一个国家外交发展的重要因素 ; 国家利益是制定外交政策的依据 ;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 主动承扣国际责任等 ;
故答案为:(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方针;
(2)背景:国际形势变化,苏联威胁中国安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局面,对中国威胁减弱。标志: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联合公报》。
(3)外交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认识:综合国力是影响一个国家外交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利益是制定外交政策的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主动承扣国际责任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答出任意点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概括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试题,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胡乔木在回忆某次会议时指出:“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领导人大智大勇、虚怀大度,既能提出完整正确的建国方案,又能虚心听取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平等协商国家大事。”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一大
2.以下四幅图反映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其中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有(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如表反映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是(  )
时间 成就
1953年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
1956年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1956年 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
1956年 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A.农业、工业协调发展 B.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C.工业门类齐全 D.优先发展重工业
4.语言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的变化,流行语的变迁也总是与时代的发展如影随形。回顾历史,1978年后我国可能出现的流行词语应该是(  )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B.西藏解放、八字方针、五位一体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D.双百方针、兴边富民、以阶级斗争为纲
5.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了第一个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该“一号文件”产生的影响是(  )
A.废除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
B.促使农民加入农村生产合作社
C.促进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到来
D.改革了农村生产关系,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6.下图反映了1983—2007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单位:亿美元)。其中,1990—1995年出现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确立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
D.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形势
7.布达拉宫是西藏历史最悠久、最庞大的古代宫堡建筑群,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2002年,国家拨专款1.7亿元用于布达拉宫维修。这体现出我国(  )
A.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B.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有其独特性
C.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D.少数民族地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8.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的会晤中强调,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两岸双方应该坚持“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  )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共同发扬中华文化
C.实现两岸“三通” D.维持海峡两岸交往
9.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宣告成立。这支部队是(  )
A.北海舰队 B.东海舰队
C.南海舰队 D.华东军区海军
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睦邻友好对外政策
D.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11.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飞船(如图)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我国在航天技术上取得了新的成就。下列关于我国取得的航天成就,说法正确的有(  )
①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神舟一号
②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③神舟七号宇航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太空行走
④神舟十二号实现了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我国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 B.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C.改革开放加速了域市化进程 D.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道试题,共36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特产丰富。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有人口3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在我国的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占32.2%,合作社经济占53.4%,公私合营经济占7.3%,三者合计,公有制经济占92.9%。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步骤作了原则的规定,确定近期城市改革的重点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限;整个国民经济以计划经济为主,但是要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反映了全党思想认识上的深化。
——摘编自《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一五”计划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的主要原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家在对天津盛锡福帽厂改造的过程中采取的创造性举措。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认识上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4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思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树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摘编自《中共党史的80件大事》
材料三:
习近平在中共二十大上 墨西哥经济和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埃赫卡特 拉萨罗指出,中国是21世纪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国家之一。中共二十大作出的决策将影响全世界,当然也包括拉美地区。印度的报道称,印度和世界都密切关注中共二十大的召开,因为它包含未来几年可能会看到的中国内政和外交方向的重要线索。 ——摘编自云南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中共八大的召开有什么积极影响?(4分)
(2)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历史性决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分析中共二十大备受国际关注的原因。(4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 如何辨证看待国际交往中的差异,并艺术地处理这些矛盾,使之往有利方向转化,这就是外交的智慧所在。“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这一方针很快在与会各国代表间产生了共鸣,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张乐磊《周恩来的外交智慧》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在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过程中,形成了苏攻美守的局面,由于陷入越南战争等因素,美国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进而对中国的实际威胁也有所减弱。而苏联乘美国经济陷入滞胀之机,大力发展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向外扩张,对中国的直接威胁也在加大。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摆脱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中国外交从战略上进行了调整。
——摘编自《第十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材料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致力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如今,我们的“朋友圈”覆盖全球。……迈向复兴的中国将与世界携手前行,为推进和平与发展事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编自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第六集
(1)材料一图中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将哪一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材料一中的“这一方针”指的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标志。(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当前形成的外交布局。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变化与发展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